感悟网 导航

虚词的知识点

作者&投稿:乐正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虚词是同学们记忆的难点,每一个虚词有多种词性,每一种词性又有多种用法,死记硬背既费时费力,又容易遗忘。本篇文章整理了高中语文文言文十八个虚词的19个速记口诀,口诀压缩记忆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利用谐音,化枯燥为有趣,同学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地记住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于”
【速记口诀】
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
【谐音】
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
“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例如:
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自、从)
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进学解》)(由于)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
④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
⑤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给)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到)
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被)
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比)
“与”
【速记口诀】
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
【谐音】
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为了搞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当时的嫁妆很有意思,两样东西:冰冻带鱼和同根莲藕。吃冰冻带鱼前,要先解冻,这就寓意两国关系的解冻。莲藕同根,表示永结连理的意思。据科学家借助探测仪测得,最古老的莲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估计那时人们结婚不送戒指,送莲子。
【释义举例】
“与”字动词、连词、介词、语气助词四种词性。
1、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结交”“亲附”。例如:
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
②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参与)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
2、用作连词,“同”“和”“跟”。
①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和,跟,同)
3、用作介词,“同”“和”“跟”;“给”“替”;“和……比较”;例如: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和、同、跟)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给,替)
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比较)
4、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例如: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感叹语气)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疑问语气)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测度语气)
“焉”
【速记口诀】
句尾词尾常不译,反诘语气常译呢,代词什么之哪里,兼词相当于是之,疑副怎么和哪里
【谐音】
锯尾吃尾常不易,反截鱼鳍长翼呢,带刺什么知那里,见刺相当于是之,姨夫怎么和哪里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今天我去姨夫家,姨夫说烧鱼给我吃。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这么大的鱼,吃起来很费劲,吃个尾巴都要用锯子锯,还很难锯下来。鲲的鱼鳍,也就将来鹏鸟的长翼,被称作鱼翅。不吃鱼尾了,反过来截鱼鳍。什么?不知道那里居然带刺,刺有多粗?《茶馆》看过吗?相当于是之扮演的王掌柜家的茶碗那么粗。我说:“姨夫,怎么吃啊?这哪里是吃鱼翅,简直是啃大树。”
【释义举例】
“焉”有助词、代词、兼词、副词四种用法。
1、用作助词,在句中或句尾,或作形容词、副词词尾,一般不译;用于反诘语气,译为“呢”。例如: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句中不译)
②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句末不译)
③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词尾不译)
④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呢)
2、用作代词,相当于“之”可译为“他”、“它” ;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它,指蛇。)
②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什么)
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哪里)
3、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译为“在其中”“从这里”等。例如: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在其中)
②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从这里)
4、用作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例如:
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哪里)
“何”
【速记口诀】
代定宾谓,什么哪里原因,副形动前首,多么怎么为什么
【谐音】
待定病危,什么哪里原因,福星洞前兽,多么怎么为什么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同桌告诉你,有一位同学,是否病危,待定。听到这个消息,你慌忙问:“什么,他病危?在哪里住院?什么原因?”又一次,同桌告诉你,山洞前有一头野兽是福星。你好奇地问:“多么奇怪的事情,怎么回事?他为什么是福星呢?”

118个虚词的用法
(一)而

1.连词

2.代词

3.通假字

4.固定结构

(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二)何

1.疑问代词

2.副词

3.固定结构

(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三)乃

1.副词

2.代词

3.固定结构

(四)以

1.介词

2.连词(用法与“而”基本相同,但不表转折)

3.助词,作语气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例:固以怪之。

4.动词,“任用、认为”。例:皆以(之)美于徐公。

5.副词,“已经”(时间副词)。例:日以尽矣。

6.名词,“缘由,原因”。例:良有以也。

7.固定结构

(1)以为:a.认为;b.把……当作、把……作为。例: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以是/是以,“因此”。例:余是以记之。

(3)“有以”和“无以”,译为“有什么办法用来……”和“没什么办法用来……”

(五)且

1.连词

2.副词:标志:主语+且+谓语。

3.固定结构

(六)若

1.代词

2.连词

3.助词:若+形容词/副词,译为“……的样子;的;地”。(不常见的用法)

4.动词

5.固定结构

(七)所

1.助词

2.名词,译为“处所、地方”。例:某所,而母立于兹。——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过。

3.【数词+所】表约数,译为“上下、左右”。例: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4.固定结构

(八)为①读wéi(第二声)时

1.动词

2.介词:表被动,译为“被”。例:吾属今为之虏矣。

3.语气助词:放在疑问句的末尾,表反诘语气,译为“呢、吗”

(九)之

1.代词【动词+之】

2.助词

(1)作结构助词

(2)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去掉“之”后句意无变化。

(3)宾语前置标志。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不译。

(4)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意,不译。【中心语(名词)+之+定语+者(可省略)】

(5)音节助词,凑足音节,不译。【时间副词/不及物动词+之】例:顷之,烟炎张天。

(6)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补语示范:这花美极了。“极了”就是补语。)

3.动词:译为“到……去”。【之+地点名词】例:杳不知其所之也。

(十)焉

1.代词

2.语气助词(句子成分完整)

3.兼词:等同于“于之、于此、于彼、于是”(在其中、从这里、在那里、从这里)

(十一)其

1.代词

2.语气副词

(1)反问语气,译为“怎么、难道”。例:其孰能讥之乎?

(2)猜测语气,译为“恐怕、或许、大概、可能”。例:其皆出于此乎?

(3)祈使语气,表示委婉、期望、命令或商量,译为“可(要)、还是、一定(要)”。

3.连词

4.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固定结构

(十二)乎

1.句末语气助词

2.介词:相当于“于”,多位于句中,译为“在、比、对、对于、于”。【乎+名词/代词】

(十三)因

1.介词,可根据语境译为“依照,根据;依靠,凭借;趁着;通过,经由;因为,由于”。

2.连词

(1)表承接,译为“于是、就、便”。例:秦军解(通“懈”),因大破之。

(2)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例:因造玉清宫,伐木取材,方有人见之。

3.动词,译为“沿袭”。【因+名词,构成动宾关系】

4.名词,译为“机会”。例:于今无会因。(从此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

(十四)则

1.连词

2.副词:表判断,译为“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名词:译为“法则、准则、榜样”。

4.动词:译为“效法”。

(十五)与

1.介词

2.连词,译为“和、同、跟”。【与+名词/名词性短语】

3.句末语气助词,表示感叹或疑问,通“欤”。例:无乃尔是过与。

4.动词,可译为“结交;亲附;同意;援助;参加;等待;给予”。

(十六)者

1.助词

(1)指人、事、物、时、地等,构成“者”字结构,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2)【数词+者】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例:或异于二者为之。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例:言之,貌若甚戚者。

2.语气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可译为“呢”。例: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十七)也

1.句末语气词

2.句中语气词:用于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十八)于

1.介词

(1)译为“在,从,到”。例:乃设九宾礼于庭。

(2)译为“在……方面;从……中”。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译为“由于”。例:业精于勤,荒于嬉。

(4)译为“向,对,对于”。例: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5)译为“被”。【表被动:(见)+动词+于】例: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2.固定结构:于是

2虚词和实词有什么区别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而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的知识点》
答:118个虚词的用法 (一)而 1.连词 2.代词 3.通假字 4.固定结构 (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2)而后:才、方才。(3)既而:不久、一会儿。(二)何 1.疑问代词 2.副词 3.固定结构 (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2)无何:不久、没多久。(三)乃...

《虚词分六项,分别有什么,并举例》
答: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4、【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5、【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

《关于文言文的知识点》
答:一、文言虚词 在初中阶段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常见文言文词汇知识点梳理,让我们及孩子学习、阅读文言文不再难 (一)之 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

《文言文虚词实词分类整理》
答:一、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 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包括: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的活用等。 二、虚词就是助词、代词之类的。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 (例句主要以四、五、六册为主) 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高中文言文虚、实词用法》
答:常见文言虚词 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知识点解说] 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常用词——之、其。 二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

《师说的文言文虚词整理》
答:6. 求师说文言知识点 【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词类活用】 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带...

《高中文言文18个常见的虚词》
答:《蜀道难》)怎样学习文言文相关知识 文言文作为高考语文里的重点知识,学习掌握是很有必要的',上述知识简单的介绍了两个虚词的讲解,想要了解更多文言文相关知识,我推荐《蝶变文言文阅读专项》里面包含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等重要知识点都有详细的讲解,是个非常适合高中同学学习使用的教辅书。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答:摘要: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在高考中展现出自己最好的水平,在高三这最后一年,大家更应该加把劲,努力学习,认真总结知识点,大量做题,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为大家整理了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供大家参考。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

《登泰山记》虚词有哪些?》
答:《登泰山记》虚词整理如下:1、以:在。2、云:语气助词。3、几:几乎。4、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照着。5、或: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有的)。其他知识点介绍:一、通假字 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通'彩')。2、石头黑色,多平方,少圜(通'圆'...

《初中文言实词虚词归纳总结》
答:很多同学觉得初中文言文难学主要是没有在课后整理好文言文知识点。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初中文言文,我给大家整理了初中文言实词和虚词,一起看看吧! 初中文言虚词归纳 一、 之 (一)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 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