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师说的文言文虚词整理

作者&投稿:钱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师说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2. 帮忙把 里的虚词整理一下意思

1. 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3. 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4. 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 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3. 师说中的重要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文言现象快告我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讲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通"逗”,阅读中的断句一词多义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 ③吾师道也:(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则耻师:(动词 拜师)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 老师)(者也判断句) 【之】 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结构助词,这) 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⑤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⑦士大夫之族:(这些人) ⑧古之圣人:(的) ⑨师道之不复:(主谓间,无义) ⑩吾从而师之:(代词,他) 1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翻译为“这些”)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些) )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 ⑦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强调,真是;表反问,难道) 【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④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于】 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传】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六艺经传:(名词,传文) 【无】 ①孰能无惑:(没有)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词类活用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2.吾从而师之: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3.吾师道也: 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6.则耻师焉: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7.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吾未见其明也: 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 9.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卑、盛,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10.君子不齿: 齿,表并列.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4.无贵无贱 古:不论;不分 今:没有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风气 今:道理 6.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7.圣人无常师 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9.年十七,好古文 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10.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数人 11.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了 今:初级正规教育学校.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1、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介词结构后置 1、学于余. 2、耻学于师. 3、师不必贤于弟子. 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人非生而知之者. 4、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省略句 1、则曰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被动 1、不拘于时 所字结构 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重点背诵句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 文言文《师说》虚词实词解释

⑴副词 良乃入,具告沛公 《鸿门宴 》 “才,就”

使烛之武、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烛之武退秦师》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劝学》

⑵代词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你”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它”

⑴兼词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

然后力足以至焉 《游褒禅山记》

⑵代词 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

⑶句末语气词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⑷形容词词尾 盘盘焉 《阿房宫赋》

5. 师说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议词说知道

1.师 在本文中,“师”字共出现了五个常用义项,分别是:①老师 ②以……为师 ③从师 ④学习 ⑤指有某种专业技能的人 例如:①老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以……为师 吾从而师之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③从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学习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不耻相师 ⑤指有某种专业技能的人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耻 文中的“耻”,做“以……为耻”讲,为意动用法.如:①不耻相师 ②耻学于师 3.于 ①在 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对于 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③被 如:不拘于时 ④比 如: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向 如:学于余 4.其 ①那些 如: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他,他们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③他的,他们的 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④大概,表推测 如:其皆出于此乎 ⑤确实,表加强语气 如:其可怪也欤劝学》实词: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冰,水为之 3.木直中绳 4.輮使之然也 5.金就砺则利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吾尝跂而望矣 8.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9.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1.君子生非异也 1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3.驽马十驾 14.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15.用心一也 虚词解释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之:1.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不复挺者,使之然也3.不如须臾之所学也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于:1.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善假于物也而:1.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登高而招,顺风而呼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6.蟹六跪而二螯以:1.学不可以已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蛟龙生焉……圣心备焉翻译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 求师说文言知识点

【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词类活用】 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带中括号的那个)-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吾未见其明也。

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 【古今异义】 学者-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小学-古:小的方面 今:小学生的学校 众人-古:一般人 今:表示大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句读之不知-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ou四声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u二声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圣人无常师-常-古:永久的 今:平常的 【特殊句式】 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 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不拘于时-被动,介词结构后置 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 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其可怪也欤-判断句 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判断句 人非生而知之者-判断句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则曰-省略句 [编辑本段]【背景】 《师说》是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作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

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听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

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

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

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主张“文以载道”,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编辑本段]【赏析】 《师说》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事实充分,说理透彻,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章先从历史事实“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能“传道受业解惑”、学者定会遇到疑难“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三个方面证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对于老师的年长年少,作者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明确了择师的标准。接着就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人们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揭露士大夫之族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

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指出了他们在“从师”问题上的不同态度,点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作者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论断。

为了证明这一论断,作者选择了孔子的言行来作证。在当时人们的心中,孔子是圣人,圣人尚且如此,那一般人就更不必说了。

而且作者虽只用了寥寥数语,而孔子的言行。

7. 求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师说》的实词虚词文言句式通假

一、通假字1、传道受业解惑 (“受”通“授”,传授)2、或不焉,或师焉 (“不”通“否”)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一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二……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今)没有.4、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5、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6、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7、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不需要.三、一词多义(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传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3、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3)道1、有碑仆道(名词,道路)吾师道也(名词,道理)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4、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5、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6、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5)于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之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10、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11、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 后置的标志)12、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2、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3、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或大的方面)4、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5、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6、吾师道也(名词作动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语前置句)不拘于时,学于余.(介宾短语后置句、被动句)。

8. 劝学师说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词,虚词

劝学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青,取之于蓝 2.冰,水为之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三.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四.词类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2.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4.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师说特殊句式:一.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之,提宾的标志) 二.否定判断句: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三.词语活用 :1.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2.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四.词句辨析 :1.师道者不传也久矣 (从师的道德风尚)2.吾师道也 (学习道理) 3.师道之不复 (从师的道德风尚 ) 4.惑而不从师 (老师 ) 吾师道也 (学习) 5.师道之不复 (从师) 不耻相师 (学习)。



《文言文的十八个虚词》
答: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初中文言文虚词表》
答:1. 整理初三文言文的虚词 (一)而1学而时习之--连词,进而,表承接2人不知而不愠--连刺,然而,表转折3默而识之--连词,表修饰4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连词,表并列(二)以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介词,凭借2以钱覆其口--介词,用,把,拿3以其境过清--连词,因为4卷石底以出--连词,而5策...

《文言文中的虚词有多少?麻烦大家告诉我》
答:文言虚词的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不同用法的能力 。 文言虚词的考查通常采用比较的方式,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他们的意义与用法;或者选出与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相同或相异的一项;或者在句子的翻译中考查虚词的意思等等。 【例】2004年全国高考第12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

《初一文言文虚词归纳总结有哪些》
答:文言文虚词是中考高考的“宠儿”每次考试总能见到它的身影,所以在初一的时候一定积累多一点文言文虚词。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初一文言文虚词归纳总结,希望可以帮到你! 初一文言文虚词归纳总结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文言文里的所有虚词实词》
答: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

《文言文虚词实词分类整理》
答:1. 常用文言文实词与虚词词义整理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

《乎的文言文虚词用法》
答:下面提供两种分类整理文言文虚词的基本思路. 1、以单个虚词为线索进行归类整理.(1)收集常用的文言文虚词.(2)整理它们的各种意义用法.(3)为它的每一种意义和用法配以经典的例句,以备作资料用.(4)熟读并且掌握这些虚词的基本知识. 2、以单篇课文为线索进行比较理解.(1)读一个文言文段落,找出里面可能会考查到...

《师说第二段的重点文言虚词》
答:高中虚词一共18个,尔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是一共哦,忘采纳

《文言文虚词何所与》
答: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三、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答: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