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高中文言文虚、实词用法 怎样学好高中文言文虚实词?

作者&投稿:裔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高中文言文中的18个虚词和120个实词的具体用法有哪些~

高考文言虚词18
一、而 二、何 三、乎 四、乃 五、其 六、且
七、若 八、所 九、为 十、焉 十一、也 十二、以
十三、因 十四、于 十五、与 十六、则 十七、者 十八、之

一、【而】
1、连词:可连结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和”或“及”或“又”。如:
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墨子•尚同》)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韩非子•说林》)
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承接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就”“才”“接着”。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4)表转折关系。可译作“但是”“却”。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假设关系,可译作“如果”、“假如”。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有时译作“地”。如: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译作“因而”“所以”如: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一般译作“来”,或不译。如: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9)为下文提出更甚的事情作衬托,译作“还” “尚且”常与“何况”“而况”相呼应,表递进。如: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淮南子•人间》)
夫禽兽之愚,而不可妄致也,而况于火食之民乎?(尸子《明堂》)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通“尔”,一般作定语,译作“你的”,也可作主语,译作“你”。如: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若欲死而父, 即前斗。《书博鸡者事》③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④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3、通“如”:好像,如同。如: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罢了。复音虚词,表示“限止”,语气助词。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 尺而已。(《口技》)
[而后]才,方才。例:①三月而后成。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

一,掌握实词的意义重大.
虽然《大纲》中只规定需要掌握150个文言实词,但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掌握文言实词主要有4个方面:
1.通假字:
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例:具答之,便要还家.(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
识别通假字可从下面几方面看:
①音同形似.如: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坐"通"座",意思是"座位"
②音近形似.如: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意思是"嘱咐"
③音同形异.如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通"以",意思是"以后"
④音近形异.如: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意思是"没有"
2.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
①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河"古代指黄河,现泛指一般河流.
②有的词义缩小了,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现指丈夫的配偶
③有的词义转移,变化了,如"二豪贼劫持"中"贼",原指强盗,现指小偷;"齐人固善盗乎"中"盗",原指小偷,偷盗,现指强盗,"贼""盗"二字意义古今正好调了个位.
④有的单音节词连用,易与现在双音节词混淆,如:"痛恨"古指"痛心,遗憾".
3.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在句中的含义.如:
又安敢毒焉(怨恨) / 呼嘘毒疠(有毒的) / 赋敛之毒(毒害)
4.词类活用:
根据一定语言习惯,把一般用作甲类的词,当作乙类的词来用,就是词类活用.
①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
屏障中抚尺一下.(下:名作动,敲,打)
②名词活用作状语.如: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来形容动词"运",名作状,用箕畚.)
③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良实:形作名,善良诚实的人)
④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如:
得而腊之以为饵.(腊,原指干肉,名词,这里是"使……成干肉")
⑤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宾语)""认为……美丽"
齐威王欲将孙膑.(将,原是名词,这里应为"以……作将军")
二,掌握虚词的用法是个难点.
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较少,但使用的频率高,用法灵活,语法功能突出,因此也是学习难点之一.由于虚词常常分属于几类词性,故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词性,然后弄清其意义和语法作用.《大纲》规定要掌握18个虚词,2000年《考试说明》规定要掌握30个虚词.我们可以把这些虚词分为若干类来把握:以代词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词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词为主的有"以,于"等,以连词为主的有"而,则"等,以语气词为主的有"也,矣"等,另有兼词"焉"等.只要有了诵读的基础,掌握虚词应该比较容易把握文言句式.学习文言虚词要注意:
1.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如,《鸿门宴》中"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中,前一个"为"是介词,义为"替","给";后一个"为"是动词,义为"作出","制定".分清词意的虚实要根据语境作具体分析.
2.有些虚词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如,《师说》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前一个"其"是代词,代上文的"君子";后一个"其"是副词,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另一种情况是词虽不同,但却都可以表示相同的用法.如"乎"和"于"都可以有介词的用法.
3.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学习时要特别注意.(1) 兼词.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2) 虚词的连用.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3) 双音异义.文言中原为两个单音词(有的两个都是虚词,有的一个是虚词,一个是实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变为一个双音虚词,而二者的意义有很大差异.
三,文言中的句式
文言中的句式与现代汉语大体是相同的,我们只需掌握其不同的部分.这不同的部分主要是: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和省略句式.
判断句式主要借助于"者"和"也",也可单独使用"者"或单独使用"也",甚至两者全省略,如"刘备,天下枭雄",就是个典型的判断句.此外,文言文中还可以用"为","乃","即","固","诚"等词来表示判断.当然,文言文中有时也用"是"来表示判断,如"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被动句式的形式较多,主要有下列几种:(1)借助"见","于","见……于"来表示.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等.(2)借助"为","为……所"来表示.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羸兵为人马所蹈藉"等.(3)借助于"受"来表示.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等.(4)从语境本身来判断,这是被动句式中最难的一种,必须根据上下文来断定.如"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句中的"举"即表被动,是说"函谷关被攻占了".
倒装句式在现代汉语中运用很少,但在文言文中却十分普遍.主要有:(1)主谓倒置,一般为强调谓语,将谓语放到前边,如"小人哉,樊须也!"(《论语》).(2)宾语前置,有三种情况:①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该宾语置于动词的前边,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②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该宾语也置于动词的前边,如"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③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到动词的前边,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吞舟是漏."(《与陈伯之书》).(3)定语后置,现代汉语一般为定语在前,中心词在后,而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情况.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4)介词结构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在动词前边的作状语,在动词后边的作补语;而文言文中,介词结构明明在动词的后边,翻译的时候却必须作状语.如"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必须译成"向孙将军求救",而不能说成"求救向孙将军".
省略句式是文言文的难点.它可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还可以省略介词等.
[练习一]读下面两段短文,完成练习.
(一)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我 诚 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吾亡乎 "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 "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 然亦殆矣!" (西汉·刘向《新序·刺奢》 )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
(1)我诚邦士也 诚:
(2)而殊不病 病:
(3)君勉之 勉:
2.为文中画线句断句并翻译.
断句: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
翻译:
(二)(甘茂曰:)"昔者曾子 处 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 走 . 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二三人, 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战国策·秦策二》)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字:
(1)昔者曾子处费 处:
(2)投杼逾墙而走 走:
2.为第一处划线部分断句并翻译.
断句: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翻译:
[练习二]
(一)回顾性练习.
1.找出句中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它在句中的意思.
(1)虽蚤知从先生长者学问 (2)无他,但手熟尔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诎右臂支船
(5)文理有疏密 (6)对镜帖花黄
(7)系向牛头充炭直 (8)策勋十二转
(9)甚矣,汝之不惠 (10)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解释下列加点字,指出古义,今义.
(1)学而不厌 (2)是非君子之道 (3)会宾客大宴
(4)几欲先走 (5)西蜀之去南海 (6)王曰:"何坐 "
(7)危急存之之秋也 (8)微斯人,吾谁与归 (9)汪然出涕
(10)青春作伴好还乡
3.比较下列各组多义词,并解释它们的意思.
①许 高可二黍许 杂然相许
②就 瞬息可就 持就火炀之
③始 始一反焉 始龀
④遗 以光先帝遗德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⑤去 去死肌,杀三虫 去国还乡 西蜀之去南海
⑥病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寡人反取病焉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
⑦名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有仙则名 不能名其一处
⑧其 岁赋其二 公问其故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⑨使 齐使田忌将而往 晏子将使楚 齐命使各有所主
⑩赋 岁赋其二 赋敛之毒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4.指出下列词性有什么变化,并加以解释.
(1)妇抚儿乳 (2)但微颔之 (3)所宝以百数
(4)彼不我恩也 (5)布囊其口 (6)因长跪履之
(7)陟罚臧否 (8)优劣得所 (9)亲贤臣,远小人
(10)殚其地之出
(二),拓展性练习.阅读下面短文,答题.
杨朱之弟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也.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 "
[注]①素衣:白色的衣服 ②缁(zī)衣:黑色的衣服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
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 曩者使女狗白而往 ② 子亦犹也 ③ 子岂能毋怪
3,指出下列加点字用法有什么特点,并解释其意.
① 衣素衣而出 ② 天雨,解素衣 ③ 狗白而往,黑而来

常见文言虚词

  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知识点解说]
  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常用词——之、其。
  二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三、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表并列关系、表层进关系、选择关系、表承接关系、表转折关系、因果目的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
  四、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五、助词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一、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 于 “着”、“地”等,或不译。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6.通“如”:好像,如同。
  7.通“尔”,你,你的。
  8.复合结构的用法:
  (1)“而已”:罢了。例: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而后”:才,方才。例: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二、何
  1.什么。
  2.怎么样。
  3.哪里。
  4.多么。
  5.为什么。
  6.怎么。
  7.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8.何:通“呵”,喝问。(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9.复合结构的用法:
  (1)“何如”:怎么样,怎样。例: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2)“何消”: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3)“何若”:如何,怎样。例:此为何若人。
  (4)“何尝”: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5)“何为”:
  a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b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c作什么。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6)“何意”:
  a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b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7)“何由”:
  a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b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c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8)“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
  (9)“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10)“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11)“何曾”:有什么益处。例: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12)“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三、乎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4.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5.同“于”。
  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四、乃
  1.于是,就。
  2.才,这才。
  3.却。
  4.是,就是,原来是。
  5.竟然。
  6.而,又。
  7.你,你的。

  五、其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2.其中,其中的。
  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10.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六、且
  1.暂且,姑且。
  2.将,将要。
  3.而且,并且。
  4.况且,再说。
  5.尚且,还。
  6.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
  7.同“夫”,句首助词。8.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

  七、若
  1.如果,假如。
  2.像,好像。
  3.你(的),你们(的)。
  4.此,如此,这样。
  5.至于。

  八、所
  1.处所,地方。
  2.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
  3.复合结构的用法:
  (1)“所以”:
  a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b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2)“所谓”:所说的。
  (3)“所在”:
  a到处。
  b所在之处,处所。

  九、为
  1、成为,变成。
  2、做。
  3、作为,当作。
  4、是。
  5、以为,认为。
  6、被。
  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8、治理。
  9、装作。
  10、给,替。
  11、对,向。
  12.因为。
  13则“于”,在,当。

  十、焉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2、:哪里,怎么。
  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5、相当于“之”。
  6、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十一、也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2、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3、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4、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5、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
  6、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十二、因
  1、于是,就。
  2、依照,根据。
  3、依靠,凭借。
  4、趁着,趁此。
  5、通过,经由。
  6、因为。
  7、缘由,机缘。
  8、沿袭。
  9、继续。

  十三、于
  1.对,对于。
  2.在。
  3.与,跟,同。
  4.到。
  5.从,自。
  6.在......方面。
  7.比。
  8.被。
  9.受。
  10.向。
  11.给。

  十四、与
  1、解释为:和、跟、同。
  2、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
  3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给”,“结交、交好”。

  十五.则
  1.却,可是。
  2.那么,就。
  3.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4.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
  5.就是。
  6.原来是。
  7.同“辄”,总是,常常。
  8、原来已经。

  十六.以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6、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7、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8、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9、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10、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11、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十七、者
  1、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2、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往往构成判断句。
  3、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往往构成判断句。
  4、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5、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6、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
  7、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8、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9、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
  10、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十八、.之
  1、他,她,它(们)。
  2、的。
  3、往,到......去。
  4、这,此。
  5、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6、我。
  7、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
  8、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以上来自百度知道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的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在句子中起辅助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只是帮助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具体、完整。

  18个高考文言虚词、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高中文言虚词、初中文言虚词、文言文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出处http://www.wenyanhanyu.com/wenyanxuci/

文言实词
   定义:实词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不能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叫虚词。现在 把功能作为主要依据,认为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 。
   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虚词再细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 词和拟声词六类。(副词是一种半虚半实的词。)
   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四个主要特点:通假字、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是什么意思》
答:实词和虚词的区别如下: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能单独回答问题。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语法关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

《文言文实词虚词怎么找》
答:(《核舟记》) 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 1.用法词性混为一谈 2.古今词语词义词性混为一谈 3.不同虚词因意义、用法相近而误 4.同一虚词因意义、用法不同而误。 6.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怎么区别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虚词...

《高中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
答:3、表达语气:文言文虚词还可以用来表达各种语气,如陈述、疑问、感叹、祈使等。例如,乎可以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矣可以用在句末表示陈述语气。4、修饰作用:文言文虚词可以用作修饰词,修饰实词或短语,使句子更加流畅、优美。例如,之可以用作定语和状语,修饰名词和动词。5、指代作用:文言文虚词...

《源文网址 - 古诗词中如何划分虚字实字》
答:【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

《常用文言文虚词》
答:2. 文言文的虚词用法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 18 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 以因 于则者之 1 .而,é r(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 ...

《文言文加点词用法》
答:(《核舟记》) 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 1.用法词性混为一谈 2.古今词语词义词性混为一谈 3.不同虚词因意义、用法相近而误 4.同一虚词因意义、用法不同而误。 3. 500个常用文言实词用法 先列举一部分: 高中教材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系统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

《师说中的重要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文言现象 快告我》
答: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9.年十七,好古文 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10.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数人 11.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了 今:初级正规教育学校.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1、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介词结构后置 1、...

《如何分辨文言文实词虚词》
答:2. 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有哪些 一、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 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包括: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的活用等。二、虚词就是助词、代词之类的。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 (例句主要以四、五、六册为主) 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

《文言实词和虚词是什么?》
答:文言文中的实词是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文言文中的虚词是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虚词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

《高频文言文》
答:1. 500个常用文言实词用法 先列举一部分: 高中教材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系统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