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参与数学课堂学习活动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投稿:凤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堂自主学习能力~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 意愿。”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发展 智力潜能的契机。产生兴趣的两个基本因素是求知欲和对客体的肯定的情绪态度。因此,只有那些对数学学习 有浓厚兴趣,把学习看成自己的愿望和需要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整个认识活动活跃起来。
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让他们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有良好的开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我在导入新知时精心创设情境,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催生出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很多,最重要的是要学生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自己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并最终为生活服务,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为了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
为此,我在教学时尽量把题目改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更加明白学习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课时,我布置学生去观察一下储蓄所的储蓄利率表。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创设一种模拟储蓄的场景。让他们填写存单,计算到期利息、本息,思考讨论最合算、最经济的储蓄方法,同时还加入有关利息税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让学生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布鲁巴克曾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提出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而并非对于知识的被动接受。因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处于主体地位。但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比较重视“讲清基本概念,抓住知识要点,培养解题技巧,解答学生疑问”,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教育,造成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求异思维,使学生只会做“学答”而不会做“学问”。
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明白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创造一种人人都参与提出问题的氛围,促使学生增强问题意识。然而学生主动提问的很少,为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是板书时)有意的出错,让学生抓住出错的地方来质疑,来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我先讲解了简单的题目,然后边出示(12.5×5+2×12.5+12.5)边说:“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做这一题。”然后板书:(学生在下面练习)
12.5×5+2×12.5+12.5
=12.5×(5+2)
=12.5×7
=87.5
当我看学生都做得差不多的时候说:“同学们,看看我做的和你们做的是不是一样?”接着我把我这么做的理由说了,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是你错了!正确答案是100。”这时大部分同学都说是我错了,正确答案是100。“那谁能告诉我,我错在什么地方?你们可以一起讨论一下。”就这样,学生经过讨论,很快把原因找出来了。这样,类似这种错误在学生的作业中就少出现了。
只要老师这样几次下来,学生就会非常仔细地注意教师的言论和板书,会非常用心的找教师的差错,也会很习惯地对自己不明白的加以提问,这样教学效果就会非常不错。当然也不能乱出差错,过多的差错。会减弱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教师故意出错的地方一般都是重点、难点,是学生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
其次,有了问题意识后,进一步应不断地从不同的方面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钻研课本,针对课本提出问题。课本是学生最直接的资料,而现在的课本内容是高度概括化的,要想深刻理解,必须不断地提出问题。可以问这一章节、这一节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可以问这一概念、定理的涵义是什么,其中隐含着什么条件;可以问该定理用于何处,应注意什么条件;可以问公式该如何运用(正用、逆用、变形应用)等等。以上的提问在目前的教学中都是属于教师发问的问题,通过训练,重心逐步转向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之上。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课本中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错解,在辨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任务就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布鲁纳认为,教学目标在于:我们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我们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学校的教育结束之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自己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方法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自动手,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在实践中我们可能都有类似的体验,比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这节课时,我把所教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让学生用自备的正方形纸折出它的四分之一,方法越多越好。同学们很快折出了常见的几种。我继续问:“还有其它折法吗?”过了一会,又有两种新的折法被发现了。把正方形纸对折、得到长方形,再将长方形对角折、得到的小三角形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把正方形纸对折、得到长方形,再将长方形相对的任意两个顶点重合对折,此时得到的小梯形也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
心理学认为,技能水平随联系而提高。通过探索和研讨,初步认识新知识后,还需要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课堂练习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也能暴露学生在理解、应用新知识中存在的问题,把握好这个环节,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组织练习目的要明确,形式要新颖多样,要强调练习的独立性,应创造一个使全体学生都能独立动脑、动手、动口完成练习的空间。新奇的、带有激励性的练习,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在练习中使他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培养。如教学完“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安排一组用眼看数,用手势表示能被2、5整除的数判断练习。练习规定,左手伸出两个手指表示能被2整除,伸出拳头表示不能被2 整除,右手伸出五个手指表示能被5整除,伸出拳头表示不能被5 整除。练习开始,教师陆续用投影出示下列各数:50、51、68、90、365、100、203、87、1005,学生则迅速用左、右手的不同方式表示结果。学生用眼仔细看数,动脑思考,动手演示,兴味盎然地投入到练习中,通过练习培养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和综合能力。
动手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信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只有亲自动手试一试,实际操作一下,学生就会从内心里感到数学知识其实也是很容易学的。这样,即使每次动手只有很小的收获,他们也会有一种日见成效的愉悦感觉,随着学生信心的增大,学习劲头就会更大。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内容时,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人字形屋顶的房架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房架为什么做成三角形的吗?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由此展开了大胆的猜测,有的说是因为三角形美观;有的说是三角形省料,还有的说是三角形便于雨天流水。对此,教师都一一肯定,并引导:“那么,究竟为什么将房架做成三角形的呢?下面,让我们自己通过动手操作来进行研究,好吗?”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了以下的探究操作:1、小组合作:利用发下的七根木条,螺丝、螺帽等材料做一个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比一比,哪一个小组做得迅速;2、拉一拉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制作图形与拉一拉,切身体会到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但让学生在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中自主发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结合知识的探究发现,使学生认为这个数学知识是我自己动手实践出来的,只要自己动手实践数学知识也是很容易的。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勤动手。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生活实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保障
学习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书面测试并不是考查的真正目的,关键是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有意义的场合,即现实生活中去。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方便,才是数学课学习的真正目的。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再贴近。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体系,那么数学知识才能成为活生生的知识,才能转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
在教长方形面积计算课临近结束之际,我联系班级的实际情况说:“我们教室的窗户上有一块面积是24dm2的玻璃,不小心被打破了,要配置大小相等的玻璃,它的长和宽是多少呢?”学生一下子配出了好几块面积相等的玻璃,有的说长是6dm,宽是4dm;有的说长是8dm,宽是3dm;有的说长是12dm,宽是2dm……这是一个颇具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得到发散。老师话锋一转:“玻璃不光面积要相等,而且要能装到教室的窗户上,即形状也要相等,那它的长和宽究竟是多少呢?”
只要用尺测量出打破后的玻璃的长度,就能知道玻璃的长。
数学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所谓工具,就是用来处理其他事务的手段和器材。既然是手段,我们就要用,要常用,用它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再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时,我让学生计算操场的面积和周长,需要哪些数据让学生自己去测量。在教学“统计知识”时,我让学生去统计学校班级的男女生人数。在教学“测量”时,我让学生拿着测量工具测量学校教学楼、操场等的有关数据。在教学“体积计算”时,我让学生计算一只茶杯能放多少水(圆柱形)。这类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自主探索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延伸
小学数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发现数学的规律,教师应该转变角色,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能自主探索。
为了在数学课中能让学生自主探索,我有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探索环节,有时留一点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获得解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第十一册27页的思考题“写a和b所代表的数使下面等式成立,a×b=a-b”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探索,看能不能找到这两个数。很快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1和 。”“不错,1× =1- ,那有没有别的数呢?”我说道。我的话音刚落 ,就有学生举手说道 :“ 和 。” “是的, × = - ,那还有没有呢?如果有,还有几个呢?”一阵沉默后,终于有学生站起来说道:“这样的数有无数个!”“哦!你说说看。” “像 × = - , × = - , × = - ……这些只要分子是1,前一个数的分母比后一个数的分母小1,那就符合条件了。”“这位同学说的对不对呢?请大家验证一下。”……当学生都验证了之后,我说道:“这几位同学真不错,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了这一题的规律。……”“老师,我还有和这个规律不同的答案。“真的!是怎样的?” “4和 。”这位同学说道,“4× = =3 ,4- = 。”我一听这个答案真的是对的!“这位同学说的答案是对的,那是不是也能像刚才一样可以找到一个规律呢?大家都来找找看。”说着,我就和学生一起找起规律来,不久就有学生报出了二个答案“6× =6- 和3× =3- ”这下规律非常明显了,很快就有学生把它归纳出来了:“前一个是自然数,后一个是分数,分子和前一个自然数相等,分母比分子大一。”说真的,当时我真的不知道有没有这种规律,不管是教参还是其他的资料我都只见过第一种规律,可见学生的探索能力真是令人惊叹。
课余时间的自我探索,主要是对课堂知识的加深、扩展,更主要的是对课堂中没有学到的、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的获得。内容不限,具有广泛性和选择性,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如何来形成自学呢?我倡议学生购买一些竞赛的辅导书(主要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另外在下课前布置一些让学生自己探索的题目。例如,在学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以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题:“怎样来得出一个乒乓球的体积,回家后自己想一想办法,也可以动手试一试。”第二天,各种五花八门的答案就来了,归纳一下大约有这样几种:1、给乒乓球绑上重物放入水中,先求出上升水的体积,再减去重物的体积。2、放进沙子中,看沙子上升多少。3、把乒乓球放入盛满水的杯子中,然后用盖子盖上让水溢出,在拿出球看水下降多少。4、测出直径用公式计算。……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充分发挥数学课的优势,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方面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推行自主互助高效课堂的今天,学生自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自主学习显得更加重要。正因为如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一、课前自主学习
1.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印发给学生提纲,也可以出课前练习题,练习可分层布置:差生及中等生布置做A组作业,优生做A组及B组选做题。书本上较简单的题目让学生直接解答在书本上,需书写过程的习题做在练习本上,若遇到不会做的抄在练习本上,留出相应的写作位置,等到教师讲解或理解后再补上。
2.鼓励学生课前预习时提出问题记在笔记本上,好的提问可由小组长把原题记在数学科代表的本子上,可适当加入学期平均成绩。
二、课内自主学习
1.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平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投入,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给予帮助,在成功时给予赞扬,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评价时做到不褒此贬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要途径有两个:其一是营造课堂氛围。通过教师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因惑质疑,激发学生产生悬念,进入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进入发现者的“愤悱”状态,或在问题中溶入一些趣味,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与兴趣。其二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计一个问题的模拟发现过程或借助类比联想等方法,使学生置身于发现问题的情境中,进入发现者的角色,从而激发学生生疑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必须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设置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意识;同时要创设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使学生产生想像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有了兴趣,有了求知的欲望,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体验、一种享受,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2.适时启发诱导,让学生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学生在自主探索中遇到一些疑难和困惑时,教师或作为学生的帮手,或作为学生学习小组中的一员,给他们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不断完善探究策略。因为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达到的目标之间必然还存在障碍,甚至使学生一筹莫展,这时教师必须把握时机,找准切入点进行启发诱导,除了要重视老师的教学方式,也要尊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自主学习应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注重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所授内容的特点,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运用最新的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思考氛围,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激励学生寻疑、质疑,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的良好的品质。
3.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创造空间。
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都是个性化的,对某个学生是有效的对他人却未必如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独特性同时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不同,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内容、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掌握所需要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助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力。
三、课后自主学习
课后自主学习,教师可鼓励有条件的学生上网查询数学资料、史料拓宽视野,节假日鼓励较近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中等生一起到优生家中合作学习、互补学习,及时解答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教室黑板可设立一块数学园地,每天小组长轮流更新一道习题,习题允许出自于课本但不得重复。每一单元接近结束时要求每个同学利用课后出一张考试卷,教师可筛选优秀的卷子经过适当加工作为单元考试卷。
自主学习,有利于教师创设学生个性发展的情境,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感悟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教学中我感觉到,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多数是被动的,究其原因主要是:⑴不敢自主参与学习。少数教师出于课堂纪律的考虑或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严,不允许学生有不同于自己的见解,哪怕学生的见解是有创见的。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的参与停留在表层,只是些机械模仿式的简单运用。更为有害的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创新意识受到压制,从学习效果来说,还会因为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得不到及时纠正,而影响到正确知识的形成。⑵不愿自主参与学习。在一些老师眼里,小学生是不懂事的,担心让他自己学会学不好,因而一味地抱在怀里,托在手心,使学生失去了许多主动参与的机会,这种教育教学方式,逐步养成了学生思维的惰性和参与学习活动的消极意识。在观摹一些公开教学课时,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教师布置自学或组织学生讨论时,很多同学并不积极配合,甚至无动于衷。反正老师要讲的,何必费尽心思想答案。⑶不会自主参与学习。要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活动,学生必须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倘若学生不知道怎样看书,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看书,何谈自主学习。正是因为小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知识结构难于把握,才难于自为地进行知识迁移,对学习活动的过程结构缺少认识,才难于独立策划学习活动。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一:展示学习目标,增强自主参与意识。
教师要明确并真实扮演好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把自己变成“顾问”、“意见的交换者”、“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
进行课堂教学之前,至少在一节课的开始,亮出相关教学内容的总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有个大方向的“奔头”,较大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也要通过过渡语或小黑板、幻灯等形式使学生明确,进而使他们围绕学习目标,带着问题,通过自己的手、口、脑,借助信息资料和他人的帮助解决问题。
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能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的暴露,,那些不懂的知识、错误的认识都摆到桌面上,探索奥妙的冲动,破解未知的乐趣,使他们的学习变为一种自我需求;学习中的合作变为一种自觉行为。即使就是听老师的讲课,也是“有备而来”。
二: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自主参与心向。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教学中,笔者常用谜语激趣、故事激趣、歌诀激趣、直观激趣、操作激趣、情境激趣、游戏激趣、悬念激趣等方法,促成学生的自主参与。其中直观激趣是使用得最多的方法之一。如:时、分,24时记时,元角分等教学内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生活经验,但往往是“知其然”,而难以道其“所以然”。教学中,我们可摄取学生的几组生活画面,扫描进电脑,并给每个画面配有钟面,能看到时针、分针在不停地转动。教学时,熟悉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真切地体会到一天有24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走了两圈。愉悦的情绪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参与效果可想而知。
其次,要以教师之情导学生参与之趣。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位置,服务者“地位”。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个孩子,相信每人孩子都能学好,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创设探索空间,促成自主参与学习。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找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一方面教师要创造真正意义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如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有的教师习惯于先让学生沿着长边对折,量一量,得出结论;再沿着宽边折一折,量一量,得出结论。这种教学表面上看似乎全体参与,全体动手,实质上是让学生按教师规定好的路线一步一步走到终点的。这种流于表面的浅层参与,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热情。如果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看一看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就给全体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他们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得出结论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扶得过多,只会培养学生思维的隋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培养。
同时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在教学中,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所以要对“学困生”倾斜,不但要给他们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例如,教师巡视时,优先关照学困生;课堂批改,重点批改学困生的作业;小组议论,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优先考虑让学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及时予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四:着力学法指导,提高自主参与能力。
增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一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指导学生抽象数学知识和原理,就需要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获得大量感知认识,建立表象,以此作为进行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实践证明,这是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抽象概括的一个重要方法。
二训练语言表达,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思维方法离不开语言的支持。不同年龄、不同智力基础、以及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差别很大。有的能独立说明算理,有的需在教师的引导下说明算理,有的在教师引导下说明算理还很困难,但是不管怎样,我们都要给全体学生说话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性地培养学生表达的能力。在低年级可以让学生学着说,试着说,自己小声说一说,同桌互相说一说,逐步提高讲题说理的能力。同时要让学生认真听别人说,提出自己的补充意见或不同意见,使学生说的水平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逐步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善说、善辩,从而达到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指导学生用语言有条理地表达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语言过渡到数学语言;然后借助适当的外部活动,如有顺序观察书中的插图、幻灯投影、实际操作等,来指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数学含义,促进思维能力发展;最后再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数学问题,这样就可以把用概括的语言进行表达的思维方法主动地迁移到其它问题学习中去。
三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思考的方法。如学习梯形的面积时,先引导学生温习一下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再提出这样的问题:想一想,怎么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呢?学生会主动地把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迁移到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去。又如学习乘法意义时,当出现:2+2+2=6,3+3+3+3=12,5+5=10后,不提这样的问题:每道算式的加数都是什么?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而提出:请仔细观察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提问,促使学生去寻找算式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激活了思维,从中学到有用的思考方法。

《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答: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下面就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我的体会。一、营造和谐的自主学习氛围教师应与学生平等相处,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有宽松的环境和充足的空间。平等的师生关系会使课堂充满浓浓的深情,学生置身宽松、愉悦、安全的氛围之中,他们会无拘无束,无所不敢,无所不能,参与...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答:教学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更好的探究数学知识,培养科学的自主探究能力呢一、创设生活情境,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一要求指出了小学数学教学要能使学生学会用...

《在小学数学低段课堂教学中怎样促进学生自主有效学习》
答:趣境教学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学习 趣境教学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创设生动有趣有效的教学情境。这样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这里的...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的自主学习能力》
答:2.鼓励学生课前预习时提出问题记在笔记本上,好的提问可由小组长把原题记在数学科代表的本子上,可适当加入学期平均成绩。二、课内自主学习 1.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激发学习兴趣。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平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投入,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力为学生创造...

《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
答: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索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1 利用教学手段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索、去发现。由...

《如何在数学课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答:妙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育环境,使学生时时感受到真实的学习场景,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学习情境之中。三、引发思考,启迪思维。答案不唯一,解法多样性,学生思路逐步开阔,解题中不断涌现创新精神,数学课堂经常成为学生的“答辨”现场,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想象力,活跃的思维,以及提出的有较高思考...

《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参与数学课堂学习活动》
答:教学中我感觉到,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多数是被动的,究其原因主要是:⑴不敢自主参与学习。少数教师出于课堂纪律的考虑或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严,不允许学生有不同于自己的见解,哪怕学生的见解是有创见的。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的参与停留在表层,只是些机械模仿式的简单运用。更为有害的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创新意识受到压制,从学习...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答:文章提要:自主学习是指较少依赖别人的帮助而自己可以进行有效的学习。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主要通过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学习的积极性;传授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学习条件,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等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关键词:兴趣方法条件正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主体的,能动的。学生是个性认识的主...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答:这就意味着,我们所从事的小学数学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必须从符合时代人才需求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及数学素养。因此,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是数学学习的必然需要。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学习过程中不但学会而且会学,无疑是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最高境界。下面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