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分析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包括内容,代表人物和总体趋势 试述近代史上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基本内容和相关结果...

作者&投稿:蒸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浪潮中经历了哪三个阶段?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是什么?~

查阅历史文献,我整理资料供参考,具体如下:
依次为器物阶段(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制度阶段(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阶段(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 。
器物阶段(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早起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41年,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一书。林则徐后来把自己手机的资料和《四洲志》书稿交给好友魏源。魏源在18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与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从而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但是他们的主张没有得到清政府的认同,所以并没有得以实践。
中期代表人物(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新办洋务,称为洋务运动。在30年的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建立近代军用民用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并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但是由于其本身的封建性,对外国的依赖性与洋务企业管理的腐朽性,洋务运动并没有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也不可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
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制度阶段(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光绪帝的支持下于1898年6月1日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史称‘‘戊戌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方面推行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是变法运动遭到了封建旧势力的激烈反对,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于9月21日发动了‘‘戊戌政变’’扼杀了维新变法。戊戌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具有着重大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代表人物:孙中山
“戊戌六君子”流血的教训促使一部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此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就进一步发展起来。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者前仆后继的不断奋斗下,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夺了胜利的果实,革命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思想阶段(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使中国人民陷入了深深地绝望、苦闷与彷徨之中。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祸根”所以他们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这个运动后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人为旗手的新文化运动大力宣传民主与科学,批判封建主义与孔学。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极大地解放了中国人的思想,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1.早期维新派


背景: 19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洋务派中分化出了早期维新派。

目的:抵制外来侵略,发展资本主义。


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提出并宣传自己的主张
经济:发展工商业,和外国进行商战。

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进行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在理论上还不成熟,更未付之于实践,实际影响不大。但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2.康、梁维新派

背景: 19世纪90年代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目的:抵制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成为高潮。
政治: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思想——学习西方科学文化。

(制度层次)
昙花一现。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3.孙中山革命派


背景:20世纪初,帝国主义侵略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

目的:抵制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为高峰,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学习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国家学说,并把它发展为三民主义。

(制度层次)


功败垂成——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但最终失败。


4.陈独秀、李大钊等激进派


背景:政治上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国家一天天还下去;经济上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思想与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目的: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掀起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文化。
民主与科学。

民主指法兰西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思想文化层次)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运动后期宣传的马克思主义,终于成为中国人民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三.无产阶级学西方

背景: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义在中国传播的提供了思想条件。

主要思想:马克思主义。

主要实践:五四运动、建立中国共产党、参加国民革命、反对美蒋的反动统治、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
影响:历尽曲折坎坷,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探索和发展,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四 .农民阶级对西学的态度

(1)太平天国运动

A.拜上帝教

太平天国并没有吸取西方的资本主义近代文明,却从西方寻来了已经腐朽没落的中世纪文化。洪秀全等太平天国领袖把西方的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的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糅合起来,创立了拜上帝教,用以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以实现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愿望。

B.《资政新篇》

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方案——《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但由于社会条件不具备,农民阶级不欣赏,根本未得到实施。说明农民领袖能接受西方思想但农民阶级却不赞同。

(2)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扶清灭洋”,在反侵略的同时也否定了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可见,固守传统 是农民阶级的本性,他们只有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和特点

1、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三部曲(阶段特征)

①第一阶段:自雅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20多年

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探索西学的热点在“师夷长技”的“技”上,即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工艺技术。

②第二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

探索西学的热点转移到“格致之学”上,即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70年代以前主要是围绕军事技术,70年代以后开始超出军事技术的范围。其主要原因是洋务派为了制器不得不翻译西学,近代著名的科学家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的科学事业都与译书有不解之缘。

③第三阶段:从19世纪90年代以后

向西方学习开始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次。先是维新派思想家日益认识到西学体系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主张既要学习“西艺”也要学习“西政”,此后革命派也主张如此,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更进一步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次。

2、中国人民学习西方的时代特点

①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提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中国人看世界的开端。

②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发表《资政新篇》,第一个在中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③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本,西学为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③早期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技,更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

④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传统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⑤资产阶级革命派: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政府,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并以此为指导发起了辛亥革命运动。

⑥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彻底批判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提倡民主和科学,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⑦俄国十月革命后,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并最终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最终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胜利。

3、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

①从内容上看: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

②从主题上看:救亡图存是主题。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文学上多有反映,中国的思想界更是显示出面对危局不断探索的特点;

③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经历了一个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再到“思想层次”的过程;

④中西文化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如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或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176726&PostID=2049537

《试述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艰难历程,你有何启示?》
答: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探索是由“器物”(洋务运动)、“政治制度”(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到“思想文化”(五四运动),再加一步,那就是“社会主义道路”的学习(十月革命到新中国成立)。一、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1、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

《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中,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什么变化?》
答:①先是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技术;②后是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③最后新文化运动是学习西方思想方面。参考资料:老师讲滴~咱刚学完~~~

《中国近代化按时间先后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答:总之是从器物层到制度层。洋务运动坚持中体西用,保持封建制度不变,向西方学习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妄图改变国家贫弱的局面。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发动百日维新。新文化运动前期也是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后期则学习苏俄的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近代化学习西方的四个过程》
答: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经历了从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再到文化层次的过程,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它们的共同之处:挽救危亡。影响: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现)代化;②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们的觉醒。一、第一阶段: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洋务运动 二、...

《近代以来中国主要学习了西方哪些内容》
答:历史进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主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虽然他创新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只停留在“坚船利炮”这一西方文明的表层——物质外壳上,而且学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制夷”,...

《请论述近代中国向西方探索真理,寻找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几百字就好...》
答:洋务运动(以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所组成的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创办了了一批军工业民用及三支水师,且派遣留学生赴外国学习)2。农民阶级 代表事件: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较系统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主张学习数学,科学。效仿外国先进的整体,来寻求富强的道路)3。

《近代中国先进分子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哪些阶》
答:随着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选择历程,中国人的观念也得到了不断更新:“师夷长技”观念更新了“华夏变夷”的观念;“维新变法”的观念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观念;民主、民权的观念更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理智的务实观念更新了偏颇的尚虚观念;男女平等的观念更新了“男尊女卑”的观念 魏源是近代中国...

《晚清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
答:建立翻译机构同文馆、新式教育(新学),培训技术人才并派遣留学生到欧美日等先进工业国家,其中较为出色的有唐绍仪、詹天佑等人才。此外,还开设矿业、建立轮船招商局、江南制造总局与汉阳兵工厂等等制造工厂与兵工厂。同时也建立新式陆军与北洋舰队等海军。洋务运动使得中国社会出现较安定的局面。1900年,八...

《请论述近代中国向西方探索真理,寻找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几百字就好...》
答:四、维新派 维新变法,主张向西方学习制度,想效仿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是由于慈禧太后跟顽固派的阻挠,最终以失败告终!孙中山 五、资产阶级革命派 辛亥革命 ,以武力推翻了封建王朝!孙中山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最终建立了共和制!总的来说,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是逐层递进的,先是技术,转向政体,...

《...说说在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中向西方学习文化的内》
答: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实际上就是近代中国不同阶层的仁人志士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主要有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的辛亥革命;还有在思想领域掀起的新文化运动。就本题来说,答案是: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