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谁能帮我总结一下中国土地制度的变化.. 求高人帮我总结一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要包含氏族公社--...

作者&投稿:景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谁能帮我总结一下中国土地制度的变化..~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
封建社会 土地私有制
三国 屯田制
魏晋南北 均田制
(中间似乎是没改变?)
新中国 建国后是农民土地私有,合作化之后是公有制

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与部落联盟
这个时期形成了原始社会的组织与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孕育阶段。
二、传说中的五帝时期:禅让制向世袭制的转变
五帝时期,尧、舜、禹之间的君位继承实行禅让制,禹建立夏朝后,儿子启继位,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代: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起初步的国家机构,设立了武装、官职、监狱、刑法等国家机构。
三、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 ★★
(观点:一种重“分”的国家(邦国)体制建立起来。王权与贵族的权力结构已经萌芽。)约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之后,西周实行了宗法制和分封制。巩固了统治,发展了疆域,周朝成为地域辽阔的奴隶制国家。西周后期随着王室衰微,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四、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
(方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双重变奏)
生产力: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遍使用,水利的兴修、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的增多、市场的形成,都市的出现。突出表现是:井田制逐步瓦解。
生产关系:新兴的地主阶级政治、经济地位不断提高,富商大贾的出现;相应的是,旧贵族的政治、经济地位逐步消弱,尤其他们是在春秋战国各国的变法中受到不断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宗法制、分封制难以维持。上层建筑的变化:各诸侯国建立封建制度,重用人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整顿军队,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奖励农业、军功等措施。
最终,各诸侯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国家,确立了封建制生产关系,封建制度逐渐形成,郡县制在各国得以确立。
五、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
(重点在内容:完备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初建)
1、政治上:“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秦律。
2、经济上:实行土地私有,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驰道。
3、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严禁私学,实行愚民政策。
4、影响:第一、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二、秦朝地主阶级凭统治力量的加强,人民处境日趋恶劣。秦朝的文化专制、愚民政策,以及各种暴政也由此而来,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六、汉承秦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 ★★
(观点:分封与郡县之间的矛盾,一定意义上来讲贯串于中国古代社会,实质上是皇权与贵族之间的矛盾,每一代都有贵族势力的存在,它是一种分裂势力,与郡县制的皇权制度是抵触的。)
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政治体制上形成“中朝”与“外朝”;
(2)解决地方不稳定因素:封国问题的产生与解决:平定七国之乱、推恩令、设置刺史 ;
(3)解决意识形态的一统:察举制、兴办太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七、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
(注:考镜源流,前后比较。即对上述几种制度要系统掌握,弄清其来龙去脉,就是了解它们在每一个朝代的变革等作一比较。)
1、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时期首创三省六部制,到唐太宗时,此制度得以发展完备。中书省负责拟发皇帝的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下设六部, 既然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户部。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不论对当时,还是对以后历代的社会,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与历史意义。
2、科举制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扩大统治基础。隋炀帝时开始创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时进一步完善。隋朝初年设立,唐代进一步完善。科举制的实质,是代表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建立,对隋唐社会政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对以后的历史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改进府兵制 4、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八、宋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
(宋代积贫积弱的历史原因:其一,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少数民族势力已深入内部,且快速封建化,处于上升时期。其二,而宋代极力恢复中央的集权以解决内部矛盾,对于外部少数民族的进攻较多的是主张议和。)
1、历史原因与现实需要
唐朝后期藩镇势力扩张,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局面。要避免重蹈覆辙,改变唐朝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宋朝建立,赵匡胤本人也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2、具体措施:
(1)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将帅没有调兵权。
(2)集中行政权:中央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派文臣管理地方。
(3)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4)对科举制的调整
3、结果和影响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文人治国,重文轻武,有效巩固了统一。但是,由于文官不懂军事,造成了军事战斗力的下降;弱支强干,守内虚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并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屡次失败的重要原因;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中央,有利于巩固统一,防止了地方分裂,但也导致地方办事效率低下,而中央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九、元朝: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 ★★
(注意:元代制度建设方面的新举措,如行省制;以及对边疆的有效管辖,如对台湾、西藏的有效管辖。)
1、行省制度
元政府健全中央官制: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行省制度的实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体制上得到保证;行省制度是元朝为有效控制地方和边疆而实行的一项开创性的制度,是继秦朝郡县制后,我国行政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明清沿用,并延续到今天。
2、设立宣政院
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使西藏从此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划的一部分,元中央和藏族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也大大加强。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东南沿海以及台湾地区。
十、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强化 ★★
(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专制制度从明代才真正开始,这是华东师大教授王家范的一个观点。从秦始皇以至于宋,一定程度上说有点“集体领导”的意味。明代以后,专制权力的强化,从很多方面都可以反映出来,比如:对功臣的杀戮,对外戚、宦官的掌控等。比如,自汉至唐代:“献受制于强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以此言之,朕殆不如!”而明以后,只要皇帝愿意掌权,权力永远会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宦官与外戚力量不足以干预朝政。)
1、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政府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分掌统兵和调兵之权。在地方,废除行省,权分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
通过废除丞相制度,皇权空前强化,权力相互牵制,相互制约,最终受命于皇帝。经过改革,分散了相权和地方权力。政治、军事大权都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
2、《大明律》和特务统治
3、设厂卫特务机构,加强对官民的控制
4、八股取士
十一、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的顶峰 ★★
(梳理:清代中央权力机构的变更,并与明朝进行比较其异同点。)
1、大体采用明制,设置了六部和内阁。
2、延续旧规,有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3、康熙时在各旗主之下设置督统掌管旗务,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形同虚设。
4、康熙时设南书房,参与机密,中枢权力一分为三。
5、雍正时设军机处,加强皇权,并逐渐发展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
军机处的设置是清统治者在中央行政制度上的重大变革,这一变革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是清朝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的重要标志,也使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http://edu.people.com.cn/GB/6053532.html
一、政治制度演变
1、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
2、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3、巩固(西汉):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三乱。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5、加强(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6、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
7、强化衰落(明清):明朝废丞相,形成君主独裁的局面,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还遍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强化的突出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中国土地制度
  中国土地制度沿革
  1、 原始社会
  氏族公有,集体耕种,平均分配
  2、奴隶社会(夏商—春秋末年)
  井田制,千耦齐耘
  (1)实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表现:① “公田”:贵族占有; ②“私田”:分授给农夫,只有使 用权,没有所有权
  (3)内容:①一切土地名义上属于国家公有; ②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和买卖;诸侯要向国王交纳一定的贡赋
  (3)瓦解:齐 管仲,相地而衰征;鲁 初税亩,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秦 商鞅变法,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
  3、封建社会(战国—1840)
  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
  国有——“官田(公田)”
  私有——
  ①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②君主土地私有制
  ③地主土地所有制(豪强地主、士族地主)
  土地来源:占有公田转私,获赐,兼并买卖(主要)
  租佃关系:战国产生,汉代普遍
   自宋代始,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 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地租形态:劳役-实物(宋)-货币(明清) 农民雇工自主权积极性提高
  人身依附关系:东汉豪强地主形成田庄,田庄的劳动者与田庄主形成强烈的人生依附关系。之后依附关系越来越减弱,特别是明清时契约纳租方式确立后。解脱出来的农民,生产自主权提高,提高了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4、清末民初(1840—1924)
  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体(截止1952)
  (1)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农民个体私有,平均主义
  (2)辛亥革命:平均地权(理念)
  5、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目的:为发动农民反对军阀
  政策:耕者有其田(口号)
  影响:有利于开展农民运动、反对军阀统治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6、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目的:为了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政策:1927 打土豪,分田地 ;
  1931土地革命,农民土地所有制
  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度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影响: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了保障,调动了他们革命的积极性
  7、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1)进行根据地建设—大生产运动(抗战时期中共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军垦屯田
  ①目的: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影响: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健康发展,成就显著。农业和工商业的产值迅速增长,人民负担大大减轻,军民生活明显改善。 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①目的:团结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
  ②影响:中共在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改变了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承认了地主土地所有权、地主对农民的债权和租佃关系。但对地主的封建剥削又进行了一定的限制,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这一措施把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解放农民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即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有利于团结地主抗日,巩固了抗日统一战线。
  8、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目的:调动广大群众革命积极性
  政策:1946-5《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变减租减息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耕者有其田
  影响: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认识:变革土地制度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不解决土地问题,就不可能把广大农民真正的发动起来,也不可能完成反封建的任务。在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国内矛盾,分别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土地改革政策。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为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而制订的减租减息政策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为了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中国共产党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一个比较完善的土地革命纲领。
  9、建国后(1949至今)
  (1)1950土改 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按劳分配
  ①目的:新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为了彻底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
  ②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③特点:采取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④影响:1952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改,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广大农民翻身解放,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
  (2)1953-1956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民土地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平均分配
  1958后 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大规模集体所有制,平均分配
  ①方针和原则:积极发展稳步前进、自愿互利
  ②方法:典型示范逐步推进
  ③过程:互助组(社萌芽:土地私有、共同劳动)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土地入股、统一经营)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社:土地归公、集体所有)
  (3)1978 家庭联产承包制(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
  大规模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
  ①主要形式: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
  ②方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改革后新体制实行家庭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
  ③性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仍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④实质: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使农村获得生产和分配自主权。
  ⑤意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凋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改革逐渐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它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条件

中国近代史上中共 的土地改革或者革命一共是五次
国民大革命事情 打土豪 分田地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931年 土地政策
抗日战争 双减双交 政策
解放战争 时期 1947年召开全国土地革命会议
建国后1950_1952年 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变化过程: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
3、春秋时期,鲁国颁布“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4、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经济基础
5、1947年-----1952年,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政府,实行土地改革,变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农民的土地私有制,废除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6、1953年-----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土地归集体所有。
7、1958年,建立“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
8、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旧体制。(所有制未改变)

从有史记录以来,所谓的三皇五帝部落时期,那时的土地制是公有制,井田制的核心就是四周归部落,中间归政府。在夏到周的时期为奴隶制,土地归奴隶主,政府占有都城周围的土地及名义上的所有权和分配权。第三个为封建制,土地归地主,可以买卖,名义上归朝廷。第四个阶段为解放土改后的时期,土地为国家所有,农民拥有宅基地,田归国家所有,分配给农民耕种,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后来衍变为宅基地都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了,明显的就是大家拥有的不再是土地证,而是房产证

《谁能帮我总结一下中国土地制度的变化..》
答:秦 商鞅变法,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 3、封建社会(战国—1840)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 国有——“官田(公田)”私有——①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②君主土地私有制 ③地主土地所有制(豪强地主、士族地主)土地来源:占有公田转私,获赐,兼并买卖(主要)...

《中国城市土地产权权制度的变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纵观建国五十多年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从土地改革、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农地流转的出现等几个阶段。 1、土地改革(1949-1952)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我国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农民租种地主土地,“两权分离”。解放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劳动人民的土地所有制,...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是怎样的》
答:1、1950土地改革 封建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按劳分配。为了新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彻底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1952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改,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广大农民翻身解放,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 2、1953-1956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民土地所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平均分配。1958后 人民...

《据材料,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土地所有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答:二是自1955年夏至1957年的高级社阶段.互助组有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等形式,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在保留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农户私有制的基础上,农户间通过人工互变、人工变畜工、搭庄稼 、并地种、伙种等形式,相互提供帮助,解决生产中的困难或者借此提高收入.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最主要特点是,农民仍然拥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所有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答:新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第一次是土地改革(1949.9~1953年春).土地改革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土地问题的政策主张和根据地“分田分地”探索在夺取政权条件下的一次充分的实现,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延续、扩展和深化.1949年9月29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

《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所有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答:新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第一次是土地改革(1949.9~1953年春).土地改革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土地问题的政策主张和根据地“分田分地”探索在夺取政权条件下的一次充分的实现,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延续、扩展和深化.1949年9月29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制度有何变化》
答: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实行土改,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农村土地实行集体所有、集体经营,为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以及增加工业化发展原始积累发挥了积极作用。改革开放后,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土地改革》
答:意义:1.1952年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的农民分到了土地;2.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3.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4.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5.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6....

《商鞅变法,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商鞅变法土地制度的变化:“废井田开阡陌封疆吏”,废除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体现了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鼓励农业生产,刺激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商鞅变法发生在封建社会的初期,顺应了地主阶级要求确立封建制度的时代潮流,改革较彻底,也成功,“商君...

《建国后土地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充分实现集体土地所有权利益的同时,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这一制度的政策内容包括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长期不变,集体土地家庭承包经营长期不变,允许农户在承包期内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土地经营权,允许集体经济组织拍卖荒山、荒地、荒坡、荒滩的经营权,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有偿转让集中土地的经营权来...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