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中国近代化进程实质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其学习内容发展有何特点? 近代中国在向西方学习上呈现出什么特点

作者&投稿:地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这一过程由学习~

(1)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戊戌变法: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2)1921年7月: 中共一大的召开(3)领导抗日战争胜利,洗雪了民族耻辱(其他事例亦可)(4) 感悟: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答出2点即可)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的近代化进程,(1)考查中国的政治和经济近代化开始的标志,分别是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然后答出其意义即可。(2)中共诞生于1912年中共一大召开为标志(3)写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成果事件即可。(4)属于开放性试题,谈出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起到的中坚作用,言之合理即可。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的特点:由表及里,层层递进。
学习方面的变化:从科技到政治,然后是思想。
感悟: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无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近代史若以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粗略地勾画其历史轨迹,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抗日战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近代“西学东渐”是在西方列强对中国不断地发动侵略与中国人民顽强地反抗侵略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展开的。一方面西学在中国落户,是西方列强政治、经济、军事侵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伴随着中国从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而来的;另一方面,它又与中国的有识之士为争取民族生存,维护国家主权,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促进中国近代化所做的努力探索密不可分。二者犬牙交错,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表现为:闯入古老帝国的西学,首先伴随的是西方列强的利炮坚船,接踵而来的是传教士和外交官,最后才是科学家与专业人员;而中国前往西方寻找救国之道的有留学生、出访人员、外交官和职业革命家。在此基础上,中国形成两种文化教育网络:一种是由西方势力特别是教会控制的学校、医院及其他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新闻机构等组成的文教网络。通过这一网络既培养了一批为外国势力效力的买办文人,也产生了一批促进中国近代化的栋梁之材。另一种是由中国人仿行西制和西法创办的新式学校、留学教育机构及其他文化设施组成的新式文教网络。通过这一网络培养出一批中国近代新型的知识分子,他们既是旧制度的掘墓人,又是新社会的缔造者。

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特征明显地表现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求知的过程。如前所述,近代“西学东渐”是在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凭借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推行其殖民化政策、使中国处在半殖民地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最初,中国人对西学的接受是被动的。而且,从“西学东渐”的过程来看,近代开始西学与中学之间产生了明显的文化势差,相比之下西学总体上处于一种较高势能状态。按照任继愈教授的文化发展势差理论分析——“不同文化接触后,高层次的、先进的文化必然影响低层次的、落后的文化。这种现象如水之趋下,不可逆转”,这就使得在这一时期的中西交流中,西学一直处于“出超”,中学则处于“入超”,“西学东渐”是一股主流趋势,从而更加重了中国人接受西学的被动地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从中国方面来看,主要是认识和制度上的原因。

在认识上,明清以后,中国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历史悠久和文化传统的优越感,使得国人常以“天朝上国”自居,形成“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这种价值观在统治阶级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看自己是“君临天下、抚有四海”,看别国是“夷狄蛮戎”。所以,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绝大多数人仍沉湎于一种“雨过忘雷”的悠闲中,只有极少数几个人才感觉到事态的严重。1844年,魏源刊行《海国、图志》,尽管他所论述的世界局势与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有很强的震撼力,但功利主义与华夏中心色彩却表现得很浓厚。1849年,徐继畲又刊行《瀛环志略》,他以更诚恳、更客观的态度介绍西方各国。遗憾的是,《瀛环志略》没有《海国图志》影响那么大,这或许能够说明当时中国人普遍的接受心理:在大多数国人的心目中,西方人依旧是“夷”,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尊夷攘夷”、“师夷制夷”。由此可见,鸦片战争之后至少有二十年时间,中国人心目中的西方形象并没有明显的改观。在上层社会中,魏源的观点已是一种引起争议的激进之见,徐继畲的综论就更难以理解。即使在洋务运动时期,华夏中心主义仍起重要作用,当时社会的主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既然中学与西学的关系是“体”和“用”的关系,所以国人对中西方的认识仍有主次之分。

在制度上,女真贵族入关后,承袭明制,建立起更加完备的封建王朝。从世界发展的大潮流来看,清代即使是“康乾盛世”,也是一个发展方向的错误,因为它不仅没有跟上世界工业革命的时代步伐,而且是背道而行。所以,清王朝建立的封建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专制、最保守的制度。这个制度本身就缺乏对外交流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再加上近代以后清王朝的几任皇帝平庸无能,慈禧太后垂帘听政30余年,清王朝——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层始终是在被动中学习西方、接受西学的。为了维护封建秩序,只有当西方列强一次次地发动侵略战争,中国一回回战败的情况下,清王朝才被迫向西方学习。1898年的“百日维新”本来是封建统治阶级最高层主动学习西方的一场变法运动,但仅有不掌握实权的光绪皇帝及几个帝党大臣的支持和参与,所以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这也进一步说明,清王朝及其统治下的清末封建专制制度对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一直起着阻碍的作用。

学习西方、传播西学,真正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求知的,还是一部分中下层的开明官吏和广大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为了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深入地介绍传播西学,经历了一个逐步探索、认识、选择、再认识、再选择的过程。从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一直到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都在睁眼看世界,不断地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

通过对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考察,可以看出不同性质的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的一般特征:一是文化创造,占取先机,有优先之势;二是文化继承,渊源不断,有承传之势;三是文化引进,兼容并包,有积蓄之势;四是文化吸收,优化组合,有综合之势;五是文化碰撞,相得益彰,有重构之势;六是文化交流,选择时机,有效率之势。这些特征不仅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中明显地表现出来,而且在世界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的历史中也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所以也可称之为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的规律。

有学习技术到学习制度到学习文化。

《请结合中国近代史,简述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是如何经历了器物层...》
答:中国近代史简述: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外国列强不断入侵中国,在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的同时,也使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经历的三个阶段是:1. 器物层面:在鸦片战争后,一些先进...

《高分求:中国如何从文化层面向西方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答: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是伴随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历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先进的中国人,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与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在阶级和民族危亡的形势下而萌生的救亡图存之道。就是说,从一开始,学习西方的思潮就与救亡图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向西方学习的内容,随着封建统治危机的...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答: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新纪元。 再次,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思想文化领域。资产...

《在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向西方学习,但没有富强起来,是什么原因?》
答:结与国之欢心”这种害怕丧气话。后期中国是被洋大爷们彻底打怕了,那年头老百姓要是见了高鼻碧眼的洋大爷都会吓得腿肚子转筋呢,尤其是发现昔日的穷邻居和学生日本通过全面学习西方竟然能把堂堂大清国撂倒在地的时候,这份震惊自然更是非同小可,加上庚子年八国联军把我们打得很惨,迫使连顽固派头目...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哪些变化》
答:“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Ⅲ)中的第三个专题,该专题的内容标准是“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

《晚清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
答:建立翻译机构同文馆、新式教育(新学),培训技术人才并派遣留学生到欧美日等先进工业国家,其中较为出色的有唐绍仪、詹天佑等人才。此外,还开设矿业、建立轮船招商局、江南制造总局与汉阳兵工厂等等制造工厂与兵工厂。同时也建立新式陆军与北洋舰队等海军。洋务运动使得中国社会出现较安定的局面。1900年,八...

《现代史上中国向西方学习》
答:(4)影响:a、积极方面: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机器生产,突破了传统封建观念束缚,也为西学传入创造一定条件,迈开了中国人近代化的第一步。同时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消极方面:实质是立足于封建主义,而且学习西方也仅停留于器物层面,认识不到当时中国落后的根源(封建制度的腐朽)...

《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政治制度的变化是什么》
答:1、中国人在器物上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掀起了洋务运动。2、中国人在制度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分别进行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和民主共和制度。3、中国人在思想向西方...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是怎样推动近代化进程的》
答:洋务运动: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统治者认为中国的武力不如西方,决定向西方学习。戊戌变法:中日海战的败北,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拙荆见肘的经济使得光绪皇帝决定全面向西方学习,不过变法才108天,就被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起来。辛亥革命: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国人认为必须推翻清政府才有出头...

《如何看待近代以来中英关系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答:一,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社会矛盾上,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战争结束后,地主阶级分化,部分满清统治者痛定思痛,决定“师夷长技以制夷”,从而开始了“洋务运动”,迎来了...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