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原生家庭:影响人一生的心理动力》(01)

作者&投稿:糜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01各家学说:家庭如何影响人的一生

一些心理学流派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早年经历对其后来成长有非常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在6岁之前就已经基本完成。 

沟通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人在6岁之前的经历会成为他后来人生的剧本,也就是说,一个人6岁之后的人生,都是在上演6岁之前的故事。 

依恋理论认为,一个人在3岁之前和父母所建立起来的依恋关系模式会影响他后来人生的关系模式。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一个人在1岁之前和母亲所建立的母婴关系对他后来的人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我们看到,这些心理学流派都主张一个人早年经历的重要性。这些早年经历都可能会演变成他未来人生成长的心理动力。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较早探索家庭动力对一个人的影响的先驱之一。他特别强调童年经历对一个人后来成长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主要研究潜意识对一个人的影响,他特别强调一个人的“性”发展与“性”满足。并认为,一个人的心理出现问题,多是“性”的发展在早年遇到了障碍。这个障碍会潜伏在一个人的潜意识里,当他后来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压力大的事件而无法应对时,这些被压抑在潜意识里的性创伤或性需求就会以症状的方式出现,从而影响他的健康和生活。

弗洛伊德把一个人的心理发展视为性心理的发展,并且把他分成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分别为口唇期(oral stage)、肛门期(anal stage)、性器期(phallic stage)、潜伏期(latent stage)和生殖期(genital stage)。

前三个阶段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为成人后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础。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6岁之前基本完成,因此一个人在6岁之前的发展就会影响并决定他后面人生的发展。在前面的这三个阶段,如果没有得到顺利发展,那么,他后面的阶段就不可能顺利进入,他可能会停留在某一阶段,或即使发展到后面的阶段,仍可能会退回到前面的阶段。因此,即使他随着年龄的增长进行到成年后的各个阶段,但他的人格可能仍然在所停滞或所退回的那个心理阶段,并按照这些阶段所具有的人格特点行事。尤其是在3~5岁的恋父或恋母阶段没有得到很好处理,就会发展成为恋父或恋母情结,这个情结会在很多方面影响一个人在未来的人生发展。

                    客体关系流派

较早探索家庭动力的另一个精神分析理论流派是客体关系流派,这个流派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她也是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

梅兰妮·克莱因认为,每个人最基本的需求是与外在世界建立关系,人们把这个与外在所建立的关系内化到各自的内心世界则变成主观世界里的关系,然后我们再把这个内在的主观世界里的关系投射到外在的真实世界的关系里去,并影响或控制我们与外在的世界关系。

我们与外在世界建立最早关系的是妈妈的乳房,然后才是妈妈。乳房被分为好乳房与坏乳房,这个好乳房会被婴儿内化成好自己,坏乳房会被内化成坏自己。因为婴儿与乳房的关系模式、与妈妈的关系模式会演变成后来他与外在世界的关系模式,而这两个关系的建立是在婴儿出生6个月之内。也就是说,孩子在出生6个月之内与妈妈的乳房和完整的妈妈所建立起来的关系,会影响到婴儿后来的成长与发展。我们会看到,这个时间比我们中国人所认为的3岁之前和7岁之前还要早。

                    个体心理学学说

对家庭动力研究比较早的还有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他也是奥地利人,是精神病学家和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追随者,并是弗洛伊德早期最为得意的门生之一,后来因与弗洛伊德在学术上有分歧而离开了弗洛伊德,并创立了自己的个体心理学学说。 阿德勒认为,人是一种追求卓越的动物,而人不可能是完美的,因此我们常常会产生自卑感,为了摆脱这种自卑感,我们就需要不断地追求优秀和卓越。因此,在阿德勒看来,自卑又是卓越的推动力。人有了自卑之后,才会去不断地追求卓越和完美。而在摆脱自卑和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或方法,阿德勒将之称为“生活模式”,意指个体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应对和适应环境的行为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他认为,个体的生活主要在于克服婴儿期无助的感觉并追求优越,最终的目的是提高个人的价值,为个人带来安全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每个人所采用的手段也大相径庭,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生活风格。这也是个人行为表现中所显现出来的动机、特质、兴趣、价值等明显独特的组合体。简言之,生活风格就是个体追求优越的方法。 在他看来,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大多形成于4岁或5岁之前。一个人根据自己所积累的经验,渐渐塑造成自己所独有的特质,也形成了个自人格的独特性,因此生活风格表现了一个人人格的整体性和独特性。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生活风格,正如我们不能发现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我们也无法发现两个绝对相同的个人。

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生活风格是在儿童时期形成的。每个儿童形成什么样的生活风格有赖于他的家庭环境与幼年经验。人们这种早期形成的生活风格会牢固地保持下来,并且难以改变,这就为其应付以后所遇到的生活问题提供了规则。生活风格主要是由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如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在家庭中的处境、兄弟姐妹的多少及家庭气氛等)决定。 阿德勒也是最早研究排行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系统地研究了出生顺序对孩子心理成长和性格特点的影响。

阿德勒认为,孩子的出生顺序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在同一个家庭中,即使只有两个孩子,也不会处于完全相同的情境。因此,每个孩子都会因其想适应自己所处的特殊情境而表现出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这种独特生活方式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性格、学业、工作、交友、兴趣、恋爱和婚姻等方面。

家庭中的每个孩子为了确保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会采用不同的行为模式。阿德勒的研究发现,年龄最大的孩子会自然地扮演有责任感的、代理父母的角色;最小的孩子则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成为喜欢取乐、不负责任的冒险者;而中间的孩子常常发现自己很难建立一种自我认同感,那就是赋予他们区别于其他兄弟姐妹的自然差异点,他们需要寻找机会强大起来,甚至成为孩子中最强大的那一位,从而使他们在家庭中找到一个位置。阿德勒认为,由于出生顺序所带来的排行不同,便决定了孩子的性格模式或行为模式不同,这也是孩子所形成的“生活模式”的一部分。这些生活模式大部分都在孩子最初的第四或第五个年头形成,而这些生活模式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阿德勒同弗洛伊德一样,也强调生命早期在形成人格上的重要性。同时,他也是研究家庭动力的先驱者之一。

            主体间性心理治疗

我们再来看看后现代精神分析的主体间性心理治疗是如何探索家庭动力、如何看待早年经历对我们后来成年世界的影响的。主体间性心理学认为,我们每个人和外在他人与世界的关系模式是在早年形成的,并被个体不断加强完善和保持,然后用相同的模式与外在的他人、与世界建立关系。该学说把这个关系模式称为“经验组织原则”。

主体间性心理治疗的主要创始人是罗伯特·史托楼罗(Robert Stolorow)和乔治·阿特伍德(George Atwood)。他们认为,人出生后就开始和外围世界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一个人的能力、性格、孩提时期与抚养者的关系以及生活环境的好坏可以互相影响、共同作用;久而久之,人和周围世界的互动就形成了特定的“模式”。这些“模式”就是我们感知自我与世界的方式,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主观性和特异性。

另一位重要的主体间性心理学家约瑟夫·利希滕贝格(Joseph Lichtenberg)认为,人类产生的“当下的体验”与生命早期婴儿和抚养者的互动模式息息相关。利希滕贝格很重视情绪的作用,他认为我们当下体验到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情绪,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看作“婴儿与抚养者”互动模式的重复。也就是说,人们当下的情绪体验,在生命早期与抚养者互动中早已体验过。

多纳·奥林奇(Donna Orange)也是一位主体间性心理学家,他也强调,由于无意识地重复“婴儿—抚养者”的情感反应方式,人类的主体性就慢慢具备了一定的结构性和组织性,进而形成了特异的“互动模式”。这些“互动模式”来自个体生命早期体验过的情感,是人们当下主观感受形成的基础。 一个人的早年经验组织原则之所以被维持住,在主体间性心理学看来,是出于一个人的自我统合感、连续感和自我完整感。

一个人会把早年所形成的一些体验或信念“正常化”,并会把这些视为正常,然后按这些他认为的“正常”来组织当下的情境。

例如,一名6岁的男孩到他的小伙伴家里去做客。当他看到小伙伴家中的交流情况时,偷偷地把他的小伙伴拉到一旁,悄悄地告诉他:“你们家太不正常了,你的爸爸和妈妈说话都是客客气气的,他们对你说话也是客客气气的。在我们家,我的爸爸妈妈说话都是声音很大,从来不客气的。他们对我说话也是这样。你们家不正常。”

我们会像这位小男孩一样,把自己曾经在早年所经历的情境“正常化”,然后把这个“正常”不断保持和继续下去,这样才更像我们自己,才更是我们自己,才更能找到我们自己。

主体间性心理学的经验组织原则通常来自个体生命早期和抚养者及其重要成员的关系。这种模式会形成我们的自我概念,以及我们在阿伦·贝克(Aaron Beck)的认知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中所看到的早年信念。这些自我概念和自我信念又会影响或决定我们对后来当下情境的应对。

主体间性心理学认为,经验组织原则同时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例如,一个人会认为自己是不值得爱的、是有缺陷的,这是认知层面;那么在这个认知之上,会形成羞耻感或自我厌恶感,这是情感层面。当后来的“经验组织原则”不在这个模式里,如他是可爱的、是出色的,那么出于一个人的自我统合感、连续感和自我完整感,他也会把这种“可爱”和“出色”给破坏掉,然后让自己符合“不值得爱”“有缺陷”的“经验组织原则”。从这个角度看,来访者的症状以及不良的关系正是他们想要继续保持心理统合感所做出的努力。

                    沟通分析理论

对家庭动力学有重要贡献的另外一位心理学家是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他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是沟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TA)或称交流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伯恩在心理学上的贡献,主要是他在20世纪50年代独创的交往分析治疗体系。所谓交往分析,就是以人际互动为基础的心理治疗,其目的旨在对一个人的自我心理状态分析了解之后,帮助一个人了解和认识自己的自我状态,学习适应性的交往行为,从而重建自我,获得一个成熟健康的人生。

三个自我状态

伯恩认为,我们内在都有三个自我状态,这三个自我状态分别是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这三种自我状态分别表现在他们对外在事情或自己的内在状态的不同的感知、想法和行为的方式上。 

父母自我状态是一个人从父母那里学习而来,并整合到自己人格里的那些部分。因为它主要来自自己的父母,因此他会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和自己父母相同的行为、动作、语言、态度等。其可能的表现有控制、专制、好为人师、指责、批评、要求,也可能会表现为爱、照顾、包容和关怀等。 

成人自我状态是一个人的行为、思考、感觉的方式是针对此时此地发生的事件的反应,并且是能够考虑后果的反应。其可能的表现有理性、尊重、民主、平等、有原则、有弹性、现实、顾大局等。 

儿童自我状态是一个人以自己过去(特别是年幼时)的方式思考、感觉并表现的部分。其可能的表现有直接表达需求、自我中心、冲动、感情用事、单纯、喜怒无常、直率、哭泣、无理取闹、不负责任、任性,也可以表现为活泼、有创造力、追求自由、自然、纯真和有生命力等。

                          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也是与家庭动力相关的理论。依恋是一种婴儿和其照顾者(通常是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依恋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是婴儿和父母尤其是母亲的一种情感联结方式。这种联结方式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他在未来与他人打交道或建立关系的一种模式。因此,一个人早年与母亲所建立起来的依恋模式,不仅会影响到他与母亲的关系质量,也会影响到后来的人际关系,这些关系包括他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里与同学和老师的关系;步入职场后,他与同事和上司的关系;恋爱时,与恋人的关系;走进婚姻后,与配偶和孩子的关系。

首先提出并建立依恋理论的是英国精神病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美国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将婴儿的依恋关系分为以下三类。 

安全型(secure)。具有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舒心地玩玩具,并不总是依恋母亲。当母亲离去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 

不安全—回避型(insecure-avoidant)。具有不安全—回避型依恋关系的儿童在母亲离去时并没有紧张或忧虑,母亲回来,他们亦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一种忽视及躲避行为。这类儿童在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母亲的安慰上没有差别。 

不安全—反抗型(insecure-ambivalent)。具有不安全—反抗型依恋关系的儿童对母亲的离去表示强烈反抗,母亲回来,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去玩玩具。

后来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依恋类型在早年一旦确定,就会对他后来的人际关系产生持续和恒定的影响。一个人的依恋类型大致在3岁以前就被初步建立起来,由此我们每个人在3岁之前与父母尤其是母亲所建立起来的依恋模式,会影响到我们一生的人际关系。

                    代际传递理论

穆雷·鲍文(Murray Bowen)是家庭代际传递理论(Multi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theory)的奠基人,是对家庭动力在代际层面传递进行系统探索和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同时,他也是一名精神科的医生,对大量的精神分裂症家庭的互动模式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他提出了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三角关系(Triangles)、核心家庭情感系统(Nuclear Family Emotional System)、家庭投射过程(Family Projection Process)、情绪阻断(Emotional Cutoff)、多代传递过程(Multi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Process)、排行(Sibling Position)和社会情感过程(Societal Emotional Process)8个与用家庭动力有关的重要概念。

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是鲍文家庭系统理论的基石。他认为,一个人的成熟意味着与他人在情感上的分离,尤其是与父母的情感分离。如果没有完成这种分离,那么就意味着一个人没有能够完成与父母或家庭的分化。他用情感与父母(重要他人)的融合和依赖度,用理智的发展和完善度来衡量一个人的分化程度。当一个人与父母(重要他人)的情感融合度和依赖度越高,那么他的自我分化度就会越低。

一个人的分化水平很大程度上是由一个人与抚养他成长的家庭(父母)之间的情感分离程度所决定的。这种分化水平一般在孩子到了青春期就已经建立得很完善了,通常可以持续一生。除非有不寻常的生活事件或者有目的的努力(例如心理咨询)才可能有所改变。

三角关系

三角关系是鲍文家庭系统理论又一重要的概念。他认为,人与人最基本的关系是两人关系。家庭里的关系通常属于亲密关系,当两人的亲密关系出现问题时,通常会介入第三方来缓解因两人关系所带来的焦虑。

在一个家庭里,如果夫妻关系出现紧张,妻子可能会把家庭中其中的一个孩子拉到自己的关系里来,以缓解自己与丈夫在关系上的焦虑。鲍文将这样的三角关系称为“三角化”,即两个人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第三方。

核心家庭情感系统

婚姻当中的夫妻双方都有自己的分化水平。鲍文认为,人们通常选择和他们分化水平相似的人成为他们的配偶。婚姻双方分化水平越高,情感的融合就越低,关系就越可能被那些积极的成分所强化,他们的关系里会有更多的平等、民主、尊重、信任、诚实。而分化水平越低,配偶双方对彼此情感需求就越多,那么他们彼此对对方的依赖就会越深,他们会经常卷入指责、否定、非难、冲突、控制和猜疑之中。

那么夫妻双方谁最容易去拉孩子进入三角关系呢?一般而言,是那个分化更低的一方或在家庭之外资源较少的一方,如社交活动少、朋友少、工作成就低、家庭之外娱乐少的。而在有多个孩子的家庭中,那个分化最低的孩子最容易被父母拉进三角关系。在分化水平相同的情况下,父亲更倾向于拉女儿,母亲更倾向于拉儿子。如果是独生子女,那么孩子通常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成为父母三角化的唯一选择。

父母通常会通过溺爱孩子、控制孩子、向孩子诉苦、让孩子替自己向另外一方传达自己的需求、意见或抱怨,要求孩子在父母之间选队站,要求孩子在父母之间主持正义或当法官。 孩子一旦被父母拉进他们的三角关系,孩子就会出现行为或心理问题,他们就无法去发展自我,他们会用牺牲自我的方式来成全父母。

多代传递过程

鲍文认为,一个核心家庭的情感过程不是一个特定的家庭所独有的。任何一个家庭的情感过程都是从上一代或上几代传递过来的;同样,他们也会传递给下一代。一个家族的情感过程或分化水平,通常可以追溯到很多代。

一个家庭的问题通常是多代传递的结果。在这个传递的过程中,家族中的所有成员既是接受者又是传递者。

                      认知行为疗法

阿伦·贝克是认知行为疗法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理论和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领域。 我们知道,认知疗法的信念是人的情绪和行为不是源于事件,而是源于人对事件的看法。创立认知疗法的有两个重要的人物:一个是创立理性情绪疗法的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一个是创立认知行为疗法的阿伦·贝克。

阿尔伯特·艾利斯强调理性信念的重要性,他的咨询重点主要放在寻找来访者非理性的信念和建立理性的信念上;而阿伦·贝克强调非理性信念的来源的重要性,因此他的重点是探索一个人的非理性信念是如何在其成长过程中获得的。

阿尔伯特·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把认知看作“信念”,并把它分成理性信念与非理性信念。而阿伦·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把认知看作一个包含自动思维、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组成的信念系统。也就是说,阿伦·贝克把人的认知分成了自动思维、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三个层次。

阿伦·贝克发现,一个人的非理性信念通常可以追溯到一个人早年所形成的信念,这个早年的信念可以追溯到一个人的童年阶段。他认为,我们在早年会形成一些信念,这些信念会被我们带到未来的人生里,并对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持续发挥作用和影响。

核心信念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正面的核心信念,如我是可爱的、我是有能力的、人心是向善的、未来是美好的;另外一类是负面的核心信念,如我是不可爱的、我是没有价值的、人心是向恶的。阿伦·贝克则非常看重负面的核心信念,并认为我们的不良情绪和行为通常会与此有关。他将人的负面的核心信念分为两大类:一类与无助和无能有关;另一类是与不可爱和无价值有关。

信念通常都是在我们童年形成。当我们在五六岁左右,父母经常会给到我们一些标签,如“你真笨”“你胆小”“你没有用”“你没有出息”“你没有脑子”“你讨人嫌”“我不该生你”“你太单纯”等,这些标签随着我们长大,会渐渐变成“我笨”“我胆小”“我没有用”“我没出息”“我没脑子”“我讨人嫌”“你不该生我”“我太单纯”等自我标签,这些自我标签会形成自我概念,而这些自我概念会慢慢变成对自我的早年信念。这些早年所形成的对自我的信念就会在未来起作用。我们通常会对这些自我概念所形成的信念深信不疑,并按照这些自我概念去发展自己。因此,我们在长大之后,就会被这些自我概念所决定。如果一个人觉得“我没有资格”或“我没有价值”,当他成功的时候,当他快乐和幸福的时候,当他遇到好的机遇的时候,他会因为自己的这个“我不配”和“我没有资格”而将之破坏掉,直至他感觉到与他的“配”和“资格”相符合时才可以就此罢休。他的“配”和“资格”往往就是那些关于自我是“糟糕、痛苦、不幸、失败”的早年信念。

阿伦·贝克认为,这些负性的早年信念会潜伏在潜意识里不为我们所知,但会在我们遇到困境或艰难或有巨大压力性的事件时被诱发,并会引起我们负性的情绪和行为。如果我们那些早年的信念不被修正,那么我们就会被这些信念所支配和影响。因此,阿伦·贝克强调在做一个人的认知疗法时,探索他的早年经历,以及在这些早年经历里所形成早年信念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对这些早年信念进行干预,才能从根源上去改变一个人面对重大事件的负面情感反应和负性应对行为。

                  家庭系统排列理论

海灵格认为,家庭系统就像一个星座,这个星座有自己的运转规则,这个运转规则是“家庭系统的良知”。家庭系统的良知有三个法则,分别是归属法则、平衡法则和秩序法则。如果家庭系统能够在这三个法则里运作,那么这个家庭里的爱就能很好地流动,家庭成员就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否则,家庭系统或成员就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

归属法则

归属的需求要求家庭里的所有成员都属于家庭系统,不可以被排斥,也不可以被排除,不论这个人做了多么不好的事情,或者这个人是不是还活着,他都是家庭系统中的一员。如果这个人因为做了不光彩或令家族羞辱的事情,而因此受到家族的排斥或不再被承认是这个家族的成员,那么这个家族系统就会因为这种排斥或排除行为而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家族系统排列的目的,就是要把那个被家族排除在外的人归位。因此,家族系统排列通常会在排列里去寻找那个被家族所排斥或排除的人,再去看那个排除在外的人所牵连的替代者,然后让被排除的人回归家族系统,让被牵连的人也回归到自己应在的位置上。一旦这种双重归位完成,家庭系统排列也便宣告结束。

平衡法则

上一代的亲子关系通常会决定下一代的亲子关系,上一代的亲子关系里父母给予孩子多少,通常在下一代曾经是孩子而现在则是父母的也会给予孩子多少,这是系统的平衡所致。

秩序法则

秩序法则是指在家族系统里,在同一系统里的不同成员或同一成员所在的不同系统在重要性上有所不同。依据秩序法则,在同一个系统里,先来的成员比后来的成员重要;对位于不同系统的家族成员来说,新系统比老系统重要。

当一个人离异后再婚时,那么后面的婚姻里的伴侣便重要或优先于前面婚姻里的伴侣。当一个人有外遇,或在外遇里有了孩子,那么他便等于拥有了一个新的家庭系统。从家庭系统排列原理讲,当一个人在外遇里有了孩子,他便再也回不到原来的婚姻中去了,他需要离开原来的婚姻,和外遇组成新的家庭,这样才符合系统的秩序。

《原生家庭引发的心理问题怎么治愈》
答: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是消除不掉的,需要学会接纳自己的过去,自己的一切。又或者将其转化为动力。人格在18岁左右时成型,稳定。而18岁之前受最多的影响就是原生家庭,所以,这些影响会伴随人的一辈子。不要去厌恶这些,积极心理学和认知主义都讲究悦纳,就是愉悦的去接受,只有不抗拒接受了这些,才能够...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答:3.寻求帮助 治疗过程中可能需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比如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他们可以帮助您理清思维并提供指导。4.寻找适合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因人而异,根据您的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心理动力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

《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是怎样的?》
答:2. 寻求专业帮助: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治疗是治愈的重要步骤之一。心理专家可以提供安全的环境,帮助被影响者探索和处理过去的创伤。他们可以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家庭系统疗法或心理动力疗法,以帮助被影响者恢复并建立更健康的生活模式。3. 建立支持网络:与理解和支持自己的人建立联系是治愈...

《原生家庭对我有什么影响?》
答:2. **心理治疗**:专业心理治疗,特别是心理动力学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或家庭系统疗法,可以帮助你处理和解决原生家庭带来的心理创伤和问题。3. **支持群体**:参加支持群体或咨询小组,与其他有类似经历的人分享和学习,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建议。4. **学习新的沟通技巧**:如果你的原生家庭存在沟通问题...

《原生家庭对女孩的影响》
答:3、影响身心健康 最后,如果原生家庭环境不好的话,对于女孩子的身心健康也会有重大的影响,要想一个环境不好的家庭,很可能爸爸酗酒妈妈抽烟,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女孩子身体和心理当然都会受到损伤,可能会有一些慢性疾病的出现,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向父母学习,这些不好的习惯。如果这个原生...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多重要??》
答:3.寻求帮助 治疗过程中可能需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比如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他们可以帮助您理清思维并提供指导。4.寻找适合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因人而异,根据您的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心理动力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大吗?》
答:而这类孩子也是在生活中可能也会受到同学们的抵触,从而他们变得孤僻难以接近。如果现实生活中,很难看到的话,可以看一些电影。看了类似的电影就会很有感触,原生家庭真的是很重要,就算是生活条件不好但是也要过的开心,开心真的是一个人活下去的动力。就像开头说的,有的人用一生治愈自己的童年,用...

《如何克服原生家庭带来的自卑感?》
答:亲爱的,我很理解你想要克服自卑的急切心理。因为我也曾在自卑中苦苦挣扎,至今仍未能完全摆脱自卑情结,不过已经有明显进步了。 在这里,我将告诉你,我对自卑情结的一些认识,以及为了应对自卑,我是如何做的。 作为一个同样受到原生家庭影响,内心自卑的人,我明白,自卑会给一个人的成长、生活、亲密关系带来多么致命的损...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解决篇)》
答:如果撇开父母(或其他人)的灌输和影响,你仍可以自由地拥有自己地信念,情感和行为,那么你就进行了“自我...5.把愤怒转化为自我定义的动力源泉。(愤怒可以帮你认清状况,重新定义边界和极限)把“我很气愤,因为...许多男性在身体和心理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重要的不是他们的反应,而是你的回应。如果面对父母的暴怒,...

《家庭关系(三)摆脱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原生家庭》》
答:政策法规 文化历史 时尚美容 情感心理 汽车 生活 职业 母婴 三农 互联网 生产制造 其他 用户 认证用户 视频作者 知道团队 认证团队 合伙人 企业 媒体 政府 其他组织 商城 法律 手机答题 我的 家庭关系(三)摆脱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原生家庭》  我来答 1...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