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以及近现代中国军事和政治官位各是什么?古代的各个官位又各都是做什么的?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军事制度是什么样的?哪个朝代最强?

作者&投稿:燕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国古代各朝代都有哪些军事代表人物?~

姜尚,孙武,吴起,司马穰苴,孙膑 韩信,曹操诸葛亮李靖 岳飞 戚继光 伍子胥 吴起 孙膑 乐毅 廉颇 赵奢 李牧 白起 王翦 蒙恬 章邯 项羽 张良韩信 冒顿 周勃 周亚夫 李广 卫青 霍去病 赵充国

战国时代,历代军制的开端
战国时期,传统的贵族政治体制彻底瓦解,新兴的地主阶层走向统治地位,国君的集权制度,更加能够发挥国力的优势。同时,随着晋国北伐扩充领土,步兵作为单一兵种出现在了战场上,三家分晋后,魏国率先变法,在军队方面,大规模的步兵逐渐在战场上获得主导地位,各国开始争相改变军事制度。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以征兵制为主,新兴的农民阶层成为了征兵的主体,以《睡虎地秦简》内容为依据,规定男子16岁傅籍,在官府登记自己的信息,根据国家的需要随时应征入伍,直到60岁才能免除兵役。除了征兵制外,各诸侯国也进行募兵制,提升军队核心力量的战斗力,比如齐国的技击、魏国的武卒、秦国的锐士,都是从百战的士卒中,经过严格的选拔,组成军队的核心突击力量,一旦被选中,要经过严格的长期专业训练,并且获得优厚的待遇,在作战中发挥巨大作用。


战国时代,随着战争的频繁发生,军事训练的经常化成为军事制度的重要支撑,而对居民的组织也与军队编制相结合,
《商君书·境内》记载,秦军以五人为一伍,十人为一什,五十人设屯长,百人设百将,五百人设五百主。《尉缭子·伍制令》记载,魏军在伍什之上,五十人为一属,百人为一闾。
由于战国时期,兵法战阵的迅速发展,军阵的复杂化,也对军事训练有了更高的要求,以郡、县、里正为单位的军事训练必须做到两项内容:第一是士卒能够熟练并适应各种军阵,针对敌方的军阵,具有攻击的勇气;第二是熟悉军中的各种号令,做到令行禁止,掌握各种战术动作。施行分级训练制度,以“什伍”为最基本的训练单位,然后逐层提高,直到全军,要求
“伍长教成,合之什长;什长教成,合之卒长;卒长教成,合之佰长;佰长教成,合之兵尉;兵尉教成,合之裨将;裨将教成,合之大将”,最后陈三军于野,举行“教成试之以阅”。
汉代军制,常募兵以备征伐
汉代军事制度,基本延续秦朝的军制,但是汉代作为长期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王朝,相对于前朝的沿袭战国的军事制度,又有了很大的发展,最大的区别就是形成京师兵、郡国兵和边兵的三大组成。


汉制规定,男子二十岁要到官府登记,成为“傅籍”,从二十三岁开始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为止,23岁开始,男丁开始服兵役,役期两年,一年在本郡、县服役,称为“正卒”,另一年到边郡戍守或到京师守卫,称为“戍卒”或“卫士”。除此之外,如果遇到大规模的战争,还要随时应征入伍,参加战争,直到56岁才能免役。
汉军强调“非教士不得从征”,汉军的训练制度十分严格,根据不同兵种,进行射御、骑马、战阵等训练外,还坚持定期进行检阅、考核。另外,每年秋天,还要在京师举行大型实战演练,称为“都试”,根据成绩优劣,进行赏罚处理,保障军训制度的落实。在边郡,有太守“将万骑,行障塞,烽火追虏”,即太守率领边军进行防务巡查,遇到烽火追击胡虏,称为边塞秋射制度,对士兵的射术进行考核,合格的奖赏,不足的处罚,这样的军训制度保证和西汉军队的强大战斗力,即使西汉灭亡,汉军依然强大。


汉军在编制上分为京师兵和地方兵、边军。京师兵又分为南军和北军,北军由中尉率领,起初主要为京辅地区的屯兵,就是京师的地方兵差不多,汉武帝时代就行改革,北军增加八校,大量采取募兵制度,充实北军,成为汉军的主战力量,同时兼管长安的防务。南军是内地各郡的轮防士卒,其主要职责就是守卫京师,由卫尉统领,汉武帝时期,对南军进行精简,由原来的两万人,精简到一万人。
地方兵在汉代又叫郡国兵,主要分郡县两级进行征调组织、训练考核、武器管理等,平时负责地方治安,战时服从国家统一征集,由郡守等率领服从调遣。朝廷在征调地方兵的时候,必须凭借皇帝的“虎符”来征调,保持军权的集中性。
边军的组织与地方兵相同,由郡守统率,边军的组成相较于地方兵要负责很多,主要组成部分有边郡当地的适龄男丁的服役、内地郡县服役男丁的戍卒、还有就是汉朝开始屯田实边的屯田兵。


汉武帝开始,汉朝开始推行募兵制,随着战事的不断增加,遇到战事,经常募兵作战。同时不断扩充北军的兵力,均以募兵来充实,招募的主要对象是农民、流民、犯罪的官员百姓等,还有一些身强体壮、胆子大的“勇敢士”,李陵当初率领的军队就是勇敢士。以募兵招募常备兵力,朝廷可以对士兵进行长期的军事训练,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所以自汉代以后,百万级别的战争就很少出现了,战争同时走向了专业化。
隋唐府兵,世兵渐成主导
隋唐军队采用的自北魏时代逐渐成形的府兵制,中央设置军府,府中的士卒从老百姓中挑选出来,这些人平时耕作,农闲时进行训练,战时召集到一起进行作战。天下各道、州、县,设置折冲府,负责各地军府士卒的训练和管理。


府兵制下的士卒来源于均田制下的农民,这些农民不是秦汉时代的普通农民,他们获得比普通农民更多的土地。同时也享有免除徭役和赋税的优待,可以说他们是北魏时期被鲜卑贵族拉拢的汉族百姓,在五胡乱华的时代,汉人是没有当兵的权力的,府兵制的实行在于扩大北方鲜卑朝廷的兵源范围,世代当兵就是对府兵的奖励。
因为有赋税和徭役的免除,相应的军府下的军户必须补足军队的缺额,而且出征的军资、衣服、轻武器、前往服役途中的粮食必须自己准备,还需准备运输马匹,这就是府兵制的特点,不同于战国的征兵制度,武器装备和粮食由政府统一提供。


唐代由府兵选拔组建的十六卫军,与汉代相似,由南衙进行统率管理。与南衙相对的,另有北衙六军,分别为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是为皇家禁卫。北衙六军中羽林军为晋阳起兵的旧部,采用世袭父子兵制度,战斗力初期强悍,之后逐渐衰退。龙武军起源于太宗时代训练的精锐起兵,初为百骑,高宗及武后时代增至千骑,玄宗时代增为万骑。神武军是从边军中选拔的精锐士兵,数量最少,战力最高,成为唐代后期的主要作战力量,唐后期的神策军即出自神武军。
唐代的府兵制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项军事制度,因为府兵制极大的节省了政府的财政支出,又以世兵制度,为朝廷提供了稳定的兵源,同时一般王朝建立初期,都有强大的战斗力,所以府兵制后来又演化出明朝的卫所制,但是建立在种族歧视基础上的府兵制,必然不能长久,他的巅峰期是极为短暂的,唐代立国不到百年府兵就已经逃散一空,明朝的卫所制基本走了唐朝的老路子,所以府兵制是古代封建制的一颗毒瘤,碰者纵然有短暂的辉煌,但衰败又极为迅速。


唐代中后期,因为战事的频繁,有限人群的轮番服役已经难以满足战争的需求,造成府兵的番休无法实现。同时因为土地兼并严重,本来属于府兵的土地被侵吞,府兵失去经济支撑,沦为贵族官僚的家奴,所以府兵大量逃亡,这是任何一种限定身份的政策无法避免的结果。
从玄宗开始,唐朝开始募兵制度,但是因为战事的持续大规模展开,募兵制被执行成了征兵制度,但是因为府兵制的遗祸,唐代的征兵制度要比秦汉残酷的多,对于百姓的征发,强制要求自备武器、衣服粮食,对本就不宽裕的老百姓造成了更加沉重的负担,后世历代征兵大多延续这种措施,这也是为什么安史之乱后,唐朝再也无法恢复雄风的原因,百姓厌战惧战情绪严重啊。所以唐朝是封建制度的巅峰,因为巅峰只能到它了,他给历代起了一个很坏的头,把武风和强兵的路全给断了,后人还有啥路可走呢。


从汉唐两朝的军事制度的对比,我们能够看出,战国至秦汉的兵制,是建立在长期作战条件下的一种为了提高战斗力的改革。而唐朝的制度就相对要差不少,其继承的府兵制度,是一种种族隔离的制度,发源与鲜卑人作战,汉人务农的政策,之后迫于形势,吸收部分汉人加入军府,这是一种带有浓厚的歧视色彩的制度。有些制度形成在后面,未必就一定先进,而汉军保持了近三百年的战斗力,一直压迫着草原民族,就说明了制度的优越性。


而唐军安史之乱后战力掉到了泥里,还要依靠异族的兵力进行作战,我认为唐军强悍的战斗力,来源于武器技术的发展和战术战法的提升,唐军以轻重步兵为主力,配备大量的轻重起兵进行侧翼保护和迂回分割,战术的先进性使得唐军无往而不利,随之后期国力的衰退再也无法支撑武装大规模的轻重骑兵和步兵,甚至前期为步兵配备马匹,提升机动性也成为了奢望,唐军也开始走上了挨揍之路。所以,中华文明的巅峰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很多优秀的东西传承千年都不过时,这才是先贤的高明之处,可谓为万世立基业!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聊,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1、远古尧时期

司空 掌管水利、建筑的官员

后稷 掌管农业的官员

工师 掌管制做器物的官员

虞 掌管山泽的官员

典乐 掌管教育、音乐的官员

2、秦

郎中令 掌管宫殿门户(秦)

督道仓吏 管理官仓内粮食的官员(秦)

御史大夫 制定保管法律、政令的司法官员(秦)

3、汉、三国时期

太史令 职掌文史、星历的官员

大农丞 管领盐铁事务的官员

中郎将 统领皇帝侍从的官员

典属国 掌管少数民族各部的事务的官员

大长秋 皇后的近侍,用来宣达皇后的旨意以及管理宫中事务的官员

武骑常侍 皇帝的侍从

都尉 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军事,官阶略低于太守,秩比二千石

骑郎将 统帅骑兵的将官,秩比千石

骁骑都尉 禁卫军将官

未央卫尉 未央宫禁卫军长官

长乐卫尉 长乐宫禁卫军长官

前、后、左、右将军 职位仅次于上卿

轻车将军 汉时杂号将军之一

骠骑将军 官位仅低于大将军

长史 大将军的秘书

建章监 监督建章宫羽林军的长官

骑都尉 羽林军长官,秩比二千石

待中郎 在皇帝左右侍奉的官员,汉制,侍中是在原官职上特加的荣衔

国相 相当于太守

常侍 皇帝的侍从近臣,东汉光武帝后都用宦官充任

典军校尉 武官,统领皇帝宿卫兵的长官,汉灵帝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设置了西园八校尉,。典军校尉是其中之一

御使中丞 汉代掌管宫廷藏书之处的官员

兰台令史 在藏书之处典校图籍,管理劾奏等文书档案

太守 专门治理一个郡,掌握生杀大权

4、宋

通直郎 随奉太子的侍从官

承信郎 武职官最后一阶,宋武职共有52阶。

成忠郎 武职官第48阶,充左班殿前侍卫官。

秉义郎 武职官第45阶

武翼郎 武职官第41阶

宣抚使 负责督察军事的重任,职位高于安抚使。

节级 弓手班头,统制弓手,听命于县尉。

巡检 掌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擒捕盗贼事务,属于较高一级官职。

通判 由朝廷中央直接派遣,有权和知州(知府)共同处理事务,并监督行动。

士曹参军 州府六曹之一,掌婚姻、田土、斗殴等诉讼案。

司录参军 书写六曹公文的专职官员。

局务官 掌监造盐、铁等业的官员。

主簿 掌出纳官物、销注簿籍等事的县级官员,官阶次于县丞。

县尉 掌管训练兵丁、防?禁暴、查缉走私等治安事务的县级官员。

兵曹 六曹之一,置参军一人掌兵事、缉捕等事。

兵马都监 马步军统制官。

都监 有两种,一种是路分都监,掌本路禁军的屯戍、训练和边防事。另一种是州府都监,掌本城军队的屯戍、训练、器甲、差使等事。

监当官 州府所设掌管征收茶、盐、酒税事务的官员。

典级 掌礼仪制度的官员。

胥吏 办理文书的小吏。

都统制 属于御营使,为监护诸军将领协同作战的军事长官。

同都统制 官职相当于副都统制。

御营使 统管全国军事。

保义郎 右班殿前侍卫官。

团练使 州府一级的常设武官,从五品。

钤辖 重要州、郡或路屯禁兵统制官。有路分钤辖、州钤辖。

武经郎 又称西京左藏库副使,即西京(洛阳)供备库副职武官

朝奉郎 又称左、右司谏,即谏议官,位次于谏议大夫下。

宣谕使、抚谕使 中央派往各地巡察民情,处理冤狱,措置营田的监时性官员,即所谓“钦差大臣”。

忠训郎 又叫“左侍禁”即内宫侍卫官。

镇抚使 由中央委派负责一个地区或几个州府军事防务的临时设官。负责辖区军事防务兼理民政、财政等事务。

宜文字 简称“机宜”如同秘书或机要秘书。

龙图阁学士 皇帝侍从的荣衔,掌管御书、御制文集、典籍、属籍、世谱等事。

提举 原意管理,主管专门事务,提举宫观,为安置罢退的大臣而设,光领俸禄不管事。

枢密使 掌全国军机、边备、征战等事的最高军事长官。

大理评事签书判官 掌管刑狱的京官。

参政知事 宰相的辅助,通称“使相”。

起居舍人 又称右使,皇帝的近臣,负责记载皇帝的言行。

中书舍人 地位比起居舍人高,掌管起草诏书。

翰林学士 皇帝最亲近的顾门兼秘书,权力极大,有“内相”之称,往往是“将相之储”。

5、唐

观察使 管理一道或几个州的地方行政、监察长官

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 中央禁卫军之神策军的最高将领

礼部侍郎 掌贡举、礼仪的行政长官

京兆尹 长安地区最高行政长官

防御使 负责一州或数州军事的地方长官

招讨草贼使 专为镇压农民起义或讨伐逆叛而设置的军事长官

监军判官 监军使下的副职

行营都统 为镇压和讨伐而设置的出征兵统帅

侍御史 负责纠察的官员

右卫将军 中央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

左神武大将军 中央禁卫军之军事长官

校书郎 太子东宫所属学馆中校勘典籍的官员

尚书右仆射 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长官

率府率 太子东宫侍卫长官

金吾大将军 中央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

尚书左右仆射 全面负责行政事务的长官

刺史 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折冲都尉 一府之军事长官。统兵两千、一千、八百不等

校尉 一团之军事长官。有兵三百

队正 一队之军事长官。有兵五十

车驾检校官 负责皇帝车驾并开路后保驾安全的安员

转运租庸盐铁使 设置造船厂,保证漕运水上工具(唐,下同)

光禄卿 主管膳食事务的长官

将作大匠 负责营造建筑事务的长官

兵部尚书 主管全国军事政务长官

司农卿 主管农业事务的最高长官

鸿胪卿 负责接待来宾事务的长官

虞部郎中 负责山林绿化的官员

民部尚书 主管财政的最高政务长官

吏部尚书 主管人事的最高政务长官

尚辇奉御 专管御用车辆的长官

中郎将 正四品

郎将 从五品,地方府兵将领

子将 从五品下

中书令 即内史,最高辅政官

右拾遗 咨询建议官员

宗正卿 主管皇族事务的官员

右补阙 咨询建议官员

前锋游弈使 前哨巡逻官

左散骑常侍 议政官之一

6、宋

通直郎 随奉太子的侍从官

承信郎 武职官最后一阶,宋武职共有52阶。

成忠郎 武职官第48阶,充左班殿前侍卫官。

秉义郎 武职官第45阶

武翼郎 武职官第41阶

宣抚使 负责督察军事的重任,职位高于安抚使。

节级 弓手班头,统制弓手,听命于县尉。

巡检 掌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擒捕盗贼事务,属于较高一级官职。

通判 由朝廷中央直接派遣,有权和知州(知府)共同处理事务,并监督行动。

士曹参军 州府六曹之一,掌婚姻、田土、斗殴等诉讼案。

司录参军 书写六曹公文的专职官员。

局务官 掌监造盐、铁等业的官员。

主簿 掌出纳官物、销注簿籍等事的县级官员,官阶次于县丞。

县尉 掌管训练兵丁、防?禁暴、查缉走私等治安事务的县级官员。

兵曹 六曹之一,置参军一人掌兵事、缉捕等事。

兵马都监 马步军统制官。

都监 有两种,一种是路分都监,掌本路禁军的屯戍、训练和边防事。另一种是州府都监,掌本城军队的屯戍、训练、器甲、差使等事。

监当官 州府所设掌管征收茶、盐、酒税事务的官员。

典级 掌礼仪制度的官员。

胥吏 办理文书的小吏。

都统制 属于御营使,为监护诸军将领协同作战的军事长官。

同都统制 官职相当于副都统制。

御营使 统管全国军事。

保义郎 右班殿前侍卫官。

团练使 州府一级的常设武官,从五品。

钤辖 重要州、郡或路屯禁兵统制官。有路分钤辖、州钤辖。

武经郎 又称西京左藏库副使,即西京(洛阳)供备库副职武官

朝奉郎 又称左、右司谏,即谏议官,位次于谏议大夫下。

宣谕使、抚谕使 中央派往各地巡察民情,处理冤狱,措置营田的监时性官员,即所谓“钦差大臣”。

忠训郎 又叫“左侍禁”即内宫侍卫官。

镇抚使 由中央委派负责一个地区或几个州府军事防务的临时设官。负责辖区军事防务兼理民政、财政等事务。

宜文字 简称“机宜”如同秘书或机要秘书。

龙图阁学士 皇帝侍从的荣衔,掌管御书、御制文集、典籍、属籍、世谱等事。

提举 原意管理,主管专门事务,提举宫观,为安置罢退的大臣而设,光领俸禄不管事。

枢密使 掌全国军机、边备、征战等事的最高军事长官。

大理评事签书判官 掌管刑狱的京官。

参政知事 宰相的辅助,通称“使相”。

起居舍人 又称右使,皇帝的近臣,负责记载皇帝的言行。

中书舍人 地位比起居舍人高,掌管起草诏书。

翰林学士 皇帝最亲近的顾门兼秘书,权力极大,有“内相”之称,往往是“将相之储”。

7、明

尚书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中各部正官。

侍郎 六部中各部的副官。

布政使 一省之民事财务总管。

按察使 一省之司法掌握者。

都指挥使 一省之兵权掌握者。

殿阁大学士 皇帝的顾问人员。以后逐渐权重,成为实际的宰相。

总督 始于明代,凡用兵时派部院大臣总督军务,无定员,也无一定辖区,视军情所至,随时设置。
现代中国军事和政治官位:

我军军官衔级的设置共设三等十级:
将官三级: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四级、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三级:上尉、中尉、少尉。
我军新军衔制与其他几种军衔类型相比:
比"东方型"军衔少元帅、大将、大尉等衔,多大校,比前苏联少三级,比其他国家少一至二级;
比"西方型"军衔少元帅、准将,多大校,上将以下军衔等级一样多;比"东亚型"军衔多大校一级。
应该说,比较而言,我国新军衔制在军衔设置上,更接近传统的"西方型"军衔,至少军衔等级一样多。所不同的是"西方型"军衔有元帅和准将,我军军衔制在相应的位置上是一级上将和大校(1994年取消了一级上将,而西方国家的元帅平时基本不用)。我军平时最高军衔为上将,这一点和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军的大校和朝鲜一样主要是为师职干部设的。由于我军师职干部数量太多,如果大部分授少将,将官数量过多;如大部分授上校,则显得偏低;如设准将军衔,将官数量更多,因此设置大校衔。这样,我军的编制军衔就比较特殊,尉官对应连、排军官,这一点与其他几种类型军衔制样;而将官对应军以上军官,校官对应师、团、营军官,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尉官(一杠)

一杠一星:少尉

一杠二星:中尉

一杠三星:上尉

·校官(两杠)

两杠一星是:少校

两杠二星是:中校

两杠三星是:上校

两杠四星是:大校

·将军
没有用杠,而是用金色的松叶,直接加上金星。

一颗金星:少将

二颗金星:中将

三颗金星:上将

一、士兵军衔肩章版面底色:陆军为棕绿色,海军为黑色,空军为天蓝色。
士兵有两级,列兵(现役第一年的义务兵)和上等兵(现役第二年的义务兵)。

二、士官分为一级士官、二级士官、三级士官、四级士官、五级士官、六级士官。其中一级、二级士官为初级士官,三级、四级士官为中级士官,五级、六级士官为高级士官。士官军衔在肩章版面上缀以象征符号和折杠。象征符号、折杠的繁简分别表示士官军衔高、中、初三等和级别。三道粗折杠为六级士官军衔;两道粗折杠加一道细折杠为五级士官军衔;两道粗折杠为四级士官军衔;一道粗折杠加一道细折杠为三级
士官军衔;一道粗折杠为二级士官军衔;一道细折杠为一级士官军衔。士官军衔肩
章分硬肩章和套式软肩章。

三、兵的军衔在肩章版面上缀以折杠,无象征符号。两道折杠为上等兵军衔;一道折杠为列兵军衔。兵的军衔肩章为套式软肩章。

(一)国务院总理:一级;
(二)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二至三级;
(三)部级正职,省级正职:三至四级;
(四)部级副职,省级副职:四至五级;
(五)司级正职,厅级正职,巡视员:五至七级;
(六)司级副职,厅级副职,助理巡视员:六至八级;
(七)处级正职,县级正职,调研员:七至十级;
(八)处级副职,县级副职,助理调研员:八至十一级;
(九)科级正职,乡级正职,主任科员:九至十二级;
(十)科级副职,乡级副职,副主任科员:九至十三级;
(十一)科员:九至十四级;
(十二)办事员:十至十五级。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以及近现代中国军事和政治官位各是什么?古代的各个官 ...》
答:右卫将军 中央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 左神武大将军 中央禁卫军之军事长官 校书郎 太子东宫所属学馆中校勘典籍的官员 尚书右仆射 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长官 率府率 太子东宫侍卫长官 金吾大将军 中央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 尚书左右仆射 全面负责行政事务的长官 刺史 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折冲都尉 一府之军事长官。...

《为什么战国之后,我国的军队数量有减少的趋势?》
答: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各个时期军队数量呈现阶段性波动的情形。军队数量多得时期大部分属于国家分裂的时代,而和平统一的时代,军队数量也随之下降到30-50万。所以战国时期的军队数量确实比之后的秦汉时期要多一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大一统是中国有史以来的传统,是每个王朝统治者的责任。分裂时期,各个...

《中国历朝历代兵员数量》
答:历史上在清朝的乾嘉时期绿营的兵力达到了70万,这个时期中国军队的总数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各种军事以及准军事力量达到了120万以上。不过最威武的还是共和国~,1951年10月,解放军总兵力增至611万人,是我军历史上兵力最多的时期。目前中国现在军队有225万左右。中华民国,2500万。其中正规军800万,地方保安部队1700万。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最厉害的军队的名字是什么?》
答:在中国历史上有十大最强的军队,他们所到之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们分别是:秦军、汉军、北府军、白袍军、唐军、岳家军、蒙古铁骑、明朝水师、戚家军、满州八旗。【最强军队】国家或政治集团为准备和实施战争而建立的正规的武装组织。是国家政权的主要成分,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是对外抵抗或...

《我国各朝代的兵制是什么?》
答:中国历史上写兵役制度的书最主要的就是南宋一位筒子写的《中国历代兵制浅说》了,再有就是正史上提到军事部分的《志》和诸如《圣武纪》一类叙述人物或事件的书。近现代以来,历史和军事专家在这方面的研究不少,但专业性较强,这样就不便于普通的军事爱好者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方面的情况了。 笔者在阅读部分史料的基础上...

《中国古代国防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中国的国防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国防史(公元前21世纪—1 840年鸦片战争前夕)、近代国防史(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和现当代国防史(新中国成立—现在)。从民族角度看我国国防史,古代国防史是一部民族融合史,近代国防史是一部民族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而现代国防史则是一部...

《中国古代到现代的军事进化史300字》
答:秦朝的军事制度可以说是中国历代军制中最适合战争的,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长期大规模战争的经验总结。尤其是先对士兵进行一年基本训练,再按照训练的科目分配到步兵、骑兵与水军(也就是“材官”、“骑士”和“楼船士”)的正卒制度,颇有现代军队士官培训制度的影子。因为其严峻的军法使种种严格要求能够有效...

《军事理论:关于中国古代、近代国防建设的论文或文献》
答:在武装力量体制上,我国古代一般区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秦朝以前,武装力量比较单一,在军事力量构成上,实行兵民合一的民军制,平时生产劳动,战时集合成军,以临时征集的方式组成军队。秦朝以后,随着政治制度的完善和经济生产的发展,各朝代根据国家的状况和国防的需要,以及驻防地区和任务,将军队区分为中央军、地方...

《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排列》
答: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排列:夏、商、周、秦、西汉、新朝、玄汉、东汉、三国时期、晋、南北朝、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汉、宋、辽、西夏、金、元、明、清 夏朝:约公元前2029年-约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 商朝:约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共计:438年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

《中国古代朝代表》
答:中国古代朝代表如下:历史王朝简记: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就此完。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