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一)太行八陉今何在 太行八陉中的白陉具体路线是怎样的?

作者&投稿:郦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太行八陉的介绍~

陉,音xíng,即山脉中断的地方。太行山中多东西向横谷(陉),著名的有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等,古称太行八陉,即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太行山延袤千里,百岭互连,千峰耸立,万壑沟深。山西的许多条河流切穿太行山。自南而北有:沁河、丹河、漳河、滹沱河、唐河、桑干河等等,于是形成几条穿越太行山的峡谷。晋郭缘生《述记征》载:太行山首始于河内,自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连亘十二州之界。有八陉:第一曰轵关陉,今属河南府济源县,在县西十一里;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此两陉今在河内;第四滏口陉,对邺西;第五井陉;第六飞狐陉,一名望都关;第七蒲阴陉,此三陉在中山;第八军都陉,在幽州。

来到山西陵川县城后,才感到一人独行的自由和无助,短暂的镇定情绪后理理下思路准备行程,找到去白陉古道的面包车。利用发车前几小时在县城闲逛,偶然一瞥到一老房子,如沙漠见绿洲一样欣喜兴奋飞奔前往,及至近处却被这俯瞰全城的气势所震撼而驻足不前,居高临下又巍然屹立、庄严华美又宽阔大气。沿此崇安寺台阶且行且观,这里有明代的山门、宋代的门框及铁钟、上亿年的硅化木、后院的隋唐佛龛等等,和寺里工作人员攀谈会才知道附近还有一处宋金时代古建筑,真是好事成双,如对古建筑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向我索求照片。 去往古道的路上,山路一点点下降,路边田野里没有什么绿色令我纳闷不已,倒是有一条条带状的白色薄膜线条挺可好看,后来得知是高原气温低,麦子生长不了。路过一小段峡谷,到了白陉古道的入口,终于到了徒步的起点来,这起点有三条分叉:一条柏油路沿着峡谷底部、一条是沿着山腰的古道、一条是废弃的人工水渠夹在其间。古道入口正在修人工水泥混凝土柱子,可见不久的将来就要收费了鸟…..,抛开这些大煞风景的事,沿着古道行走吧。 道路一马车宽,想来当年也是人来马往的,圆碌碌的石头傻乎乎地挤在地面上可爱死了,间或有一些凹坑,或许是2600多年所踩踏的马蹄印字‘DDD’,虽一人行走但一点也不寂寞,有好多老朋友在呢,如米口袋、堇菜、大丁草、地黄、耧斗等,白石粼粼而又鲜花满径,步伐也轻快起来喽。古道随山势渐次升高,两边的峡谷跟着险峻起来,最下边的黑色柏油路在谷底时隐时现、深不可测,望之心惊,而古道上十分平坦,蜿蜒于山腰之中。及至高处,面前豁然开朗,前方一断崖绝壁如斧砍刀削,其下面有一块小空地,那就是今晚的落脚的村落了。顺势下坡不远有一废弃山神庙, 内有一大清嘉庆十八年所立的界碑,隐约有“小陉之巅锺磬*****为山神祠诚当两省之要害****”云云字样,原来是清代河南山西分界标志,接下来就是传说中的之字形的七十二拐小道,边拐边数果不其然,恩恩,反正八九差不离,我拐晕了也数晕了。七十二拐的出口即是双底村。乍一看,世外桃园般的村落,可惜俺没进山采药也无仙女姐姐招待,只有一老太太卖凉粉,只好勉强食之。找到一家村民落脚、简单休整下,便开始四处闲晃,找当地村民聊点风土民情啥的,得知附近峡谷还有瀑布。在村民指点下,约莫十来分钟就走到了,老远就听到瀑布声啦,里面自驾游的人还不少呢。是夜风轻云淡,篝火熊熊歌声不断,带状的天空中繁星点点,一眨一眨的,间或几次流星划过,赶紧许愿,求姻缘啊求平安,事后总是忘记求财运…. 清晨出发临时改变路线,走美丽的磨河峡谷,部分原因为了见识下这里的国家级珍稀植物红豆杉,当然了安全第一,蹭到一队伍的向导才敢如此走。峡谷两边都是绝壁,水流冲击地方平坦如坻,或巨石割断水流或乱石密布小道,尚有几处需涉水而行,愈行往深处则水流愈加清澈,绝壁之鲜花、潭水之游鱼伴随一路,或是给予有心前来欣赏的人们以奖赏吧,此处之景恐只有王摩诘的“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所描写最能表达出来。下午之行就辛苦多了,连续不断的负重爬坡,一路无水可补充,口渴疲劳但硬是咬紧牙关的欣赏风景,到山顶再回首观看只见群山绵绵、峡谷如带,烟霞轻笼、大块文章!第二晚宿马武寨,遇到山东的驴友,简单攀谈下便再次修改路线,经抱犊沟到河南八里沟然后返程。 最后一天早早起床,穿越险狭的一线天,沟里尚有冰雪未有融化,路上见有羊羔坠落山沟而死,中午终于到了河南地界(八里沟外围景区),此地麦子绿油油,石头红扑扑,沿着山腰小路绕着峡谷进入景区,小路下面即是悬崖,走起来小心异常,生怕步入小羊羔的后尘,免票进入景区却没多少心思看景,这两天类似景色见得多了,只花了十五元特意走了天梯,体验下从绝壁的台阶下山的感觉,下午四点离开景区坐上大巴再转火车站着一晚回青。豫:坤下震上、利建侯行师,一路欢畅。风土民情考察如下1.所住双底村之一家村民,平均每人一亩多地,加外出打工年收入万元左右,山里气温低无法种植小麦,所吃主食需购买,有两女娃迫于经济原因但不愿意再生,有不少石碑被当做地基石材使用,甚为可惜。于当地村民家中购野蜂蜜三斤,一路爬山涉水背回来,能品尝的人有福了。2.马武寨是当年东汉名将马武屯兵筑寨的地方,经本伪风水大师所测,此村落左青龙右白虎、背山面水、负阴抱阳,风水宝地啊!遗迹大多荡然无存,村里仅存观音娘娘庙和关公庙,石碑所记乃是清代光绪年间。3.抱犊沟现有七户人家,小村落很和谐,猜想下偶尔吵嘴打架,估计也是打发无聊时光。属山西管辖,但大多和河南来往,所需物资大多背进来,极为不便,比如一瓶新乡产的航空啤酒就卖出青岛啤酒的价格。后记:旅行回来已有两周,激情已过且作为一名工科男,只能大概记下如此流水账了。所准备线路是山西平顺到河南林州;备选线路山西壶关鹅屋大行峡谷;备选线路二是白陉古道到河南薄壁;备选线路三白陉古道到马武寨再到河南郭亮,而最终的线路是白陉古道到马武寨到抱犊沟到八里沟,充分说明了作为双子的自由多变性,需详细交通住宿路线可咨询我。

太行山在500万年前的断裂活动造成了西盘急剧上升,高出华北平原1000~2000米。这一高峻如削的断崖,首先发生崖壁大面积崩塌,随后雨水冲蚀成沟,向东汇成激流、瀑布。由于流水的溯源侵蚀作用,新生的沟谷迅速向西拓展,于是在太行山东侧形成一系列短促又陡峭的新生冲沟,切出一排排障谷、隘谷。

地理上把山区河谷分为三类,即峡谷、障谷和隘谷。隘谷是由瀑布与深潭串联而成,人们无法通行,谷底光溜溜的岩石毕露,保留不住任何河流冲下的砂砾堆积,风景区有“一线天”之名称,它的两崖直立,沟深而曲折。

第二类叫障谷,那是隘谷进一步发展,谷坡变缓,河道由近直立变为急倾。此时河底开始有砂砾泥等沉积,但雨季会被冲走的属不稳定沉积。人在谷中可勉强通行。

第三类叫峡谷,此时河谷已呈“V”字形,变得较开阔,河两岸开始有稳定的沉积物堆积,人们可以在河滩上开垦农田,建立房舍。

如今太行山东坡,靠外侧近平原地带的河谷发育的是峡谷,河谷中段呈障谷,上段则是隘谷。这一排列千里的大山,成了华北平原通向山西的障碍。从三千年前商周到唐宋时期以来,只有少数通道可达两地,所以自古以来只有太行八陉之记录。古太行八陉是从南西向北东顺序排列的,所以八陉中第一陉,位于太行山西南端,其实已属于中条山东段。

太行八陉

1.轵关陉

太行第一陉命名为轵关陉,轵的地名为战国时期所起,今在河南济源之南,已改成轵城镇。查字典,轵是车轴的外端,可见战国时期那里已有车辆,古人使用木轮车。战国时期中原尚未进入铁器时代,尚处青铜时代,比较讲究的诸侯们在坐车车轴外端常用青铜包镶。

那时,西周的首都已迁河南,即相当现今洛阳。春秋时期的晋国已经三分为赵、魏、韩。轵关陉呈东西走向,其西端运城盆地有舜都蒲坂(永济)、禹都安邑(运城),并有曲沃古城(今在侯马一带),它们均归魏国管辖。轵城所在也属魏地。所以太行第一陉应属魏国之重要通道。

这一东西向古道,位于黄河北岸,中条山、太行山南麓黄土斜地上,其北为王屋山。从轵城向西,大体沿今日省道过邵源,入山西蒲掌,到垣曲古城,再顺毫清河溯源北上达今天的垣曲城。这段路程全在黄土塬梁之间,只需跨越一系列从中条山南下的小支沟。因土质松软,所以这里修路容易。

过垣曲城后即进入中条山基岩山体,由古老的结晶岩系构成峡谷,约5千米就到毫清河源头——横岭关。这一关隘推测是战国以后,可能在汉唐时期所修。它位于中条山低平的垭口上,其东南为河谷深切的峡谷,其西北则为平坦如广场的垭口。从地形上可知,它是为防御南来的强敌所建,推测是李氏立唐朝后为保护河东这一根据地而建关扼守。

从横岭关再向西北,就是开阔的冷口大沟,虽然也属峡谷地貌,但比关南险谷要平坦、宽敞得多。一出冷口,就进入运城盆地。轵关陉到此已经结束,它向南可达安邑、蒲坂,向北可达曲沃、平阳(今临汾)。轵关陉沿途只有两段5千米险谷,其余都属平坦大道,这是太行八陉中最易通过的山道。今天再沿这条大道行走,已看不到任何古道残迹。本世纪初叶这条古道已改成通汽车的公路。新中国成立后,为开发中条山铜矿,铁路修入垣曲(从南同蒲分支进入)。今天这条古道已修成高速公路,平行陇海铁路及310国道,在黄河北岸东起新乡,西接大运高速。

顺便说一下,20世纪50年代修建的礼元到垣曲专用铁路,是为将中条山铜矿石外运所建;60年代垣曲修起矿石加工厂,将矿石提炼成精矿粉后再外运;90年代,垣曲修起炼铜厂,从此精矿粉可直接炼出金属铜来。至此,无论矿石、精矿粉再无须外运(过去运到沈阳炼铜),这条支线铁路到本世纪终于停运了。所以这一支线铁路的兴衰,是山西省工业技术日益提高的一个缩影。如今已可用高速公路直接将铜锭运往全国各地精加工、深加工企业,从而节省大笔运输成本。

2.太行陉

它是南北向穿越太行的一条古道,它东面为丹河,西面为沁水,古道却不顺河谷而行,偏偏建在两个河道中间分水岭上。其原因是这两条河道的下游谷太深、太险。晋城的丹河更是全由障谷构成,谷底宽50~100米,全为磊磊巨石,长20多千米区段内,谷底没有一寸耕地,没有一所房屋,甚至没有一棵树,因为年年洪水肆虐,它将冲走一切人工建筑,还有树木。谷底由一系列急流、跌水、小瀑布及水潭串连而成,至今徒步仍极难通行,当然更无法在此修路。

西侧沁水河相对较好些,大部分区段是峡谷,但河道曲折迂回,一半是贴着河岸陡壁,无法通行,虽然谷底已有农田村舍,但要修路需大量架桥,如无大量桥梁工程,沿河是无法筑成大道的。古时生产力低下,开山凿洞是一项难于上青天的工程。因此太行陉不得不舍弃两侧河道而筑路于山上。

太行陉南起沁阳,沁阳战国时期称野王邑,向北登太行山,过天井关而达晋城,晋城战国时称高都。这条路险在太行南坡,地势陡峭,从山下黄土坡到石灰岩山顶,高差达600米,大路来回盘旋。但一到山顶(海拔900米),就是平缓的山梁。上山途中道路修建在石灰岩之上,到山顶山势平缓处常有石炭系—二叠系煤系地层砂页岩、铁矿等分布,而且山顶平铺覆盖着红土,所以这一标高900米的夷平面,应在距今500万年的上新世时形成。

山顶有关名天井关,天井应是古人开凿而成,直径2米,早已无水,后被废弃。此关今仍存在,位于天井关村之南头,城上有两层的城楼。关南有拦车村,这便是孔子游学被拦而不入晋的典故出处。当时孔子行到村口,有孩童在道中做造屋游戏。下人叫孩子让道,孩子回答:“只有人让村,哪有村让人。”孔子听后觉得此话有理,叹道:“晋国人连小孩也这么聪明,我还去讲什么学。”于是转身回鲁国。从山顶北行,路随山坡缓缓地向北倾斜,直达晋城。到晋城盆地后,可北上长治,西通侯马、运城,完成穿越太行的使命。

太行陉古道,今已改造成省道,南北向的207国道在天井关西与它交叉而过。古道两侧丹河、沁水,均已修有铁路,作为晋煤外运的通道。长治南下的高速公路和大运高速,由从侯马到晋城的横向高速公路连通,穿太行过丹河直达焦作。

3.白陉

白陉也是近南北向穿越太行的。它南起河南修武县西之薄壁镇,大体沿磨河河谷北上,通过奇险峡谷和局部的障谷到横水河,才到达地势较缓的峡谷,向北西进入陵川黄土区,可平直地北达长治。

这一古道,在河南进口处,已被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风景区改造成旅游区。谷底大路今被村村通柏油马路所改造,只有黄囲到双底一段五里长的半山古道残存。它也是太行八陉中唯一有古道保存的区段。这段古道全为石块砌成,宽1.5~2米。外侧(靠沟,下坡处)有高出路面之石堤保护,高出路面20~50厘米。每隔2~3米到5~6米,必有人工砌就的石槽横穿路面,通向外侧石堤缺口,以利排水。这种符合近代排水、护坡之石块砌就的山道,是后人不断维修改造的结果。

这一山道呈水平状在石灰岩的水平层面上修就,而且选在奥陶系底部泥灰岩与寒武系顶部石灰岩之间,利用泥灰岩岩性软弱,容易施工的便利条件,只略加开挖就可成路。泥灰岩对石灰岩来说是良好的隔水层,所以这段路程中间有泉水溢出,可供路人、牲畜饮用。泥灰岩风化后形成内凹长廊,可供行人避雨雪。路边还保留古时修亭棚而凿下的石坑,以竖木柱,当石廊凹下较宽时,尚残留有砖墙。想当年,这一长30~40米的石廊应该是小小的休息站,并设有小吃铺、简易旅店。

这一残留古道的东头,是有名的“七十二拐”,古道在一宽20~30米的凹坡上急促地作“之”字形盘旋,高差近百米陡坡,一共有72个急拐湾,远看更像梯子一样。它们也是石块砌就,但因地势太陡,年久失修,路面已开始败坏,护坡块石常有滚落。这段古道可能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因沿沟底开出公路而不再使用。如今它已成为风景区内人文遗迹而被保护起来。至今大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这条古道之所以命名为白陉,是由于薄壁镇北路边有白马山。由白陉古道进入陵川小盆地时,路边山坡为石炭纪地层分布,石灰岩中常见螺贝类化石,并且该地石炭系底部常有小圆砾石分布。它们被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及:“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沈括把古人对“沧海桑田”的认识更推进了一步,他的“海陆变迁”理论比近代地质学中“将今论古”原则提出者——英国地质学家赖依尔早了几百年。

4.滏口陉

漳河之北,有滏阳河从峰峰煤矿区发源,流过邯郸,向北东注向海河。滏口陉并不以滏阳河出口命名,而是因隋末邯郸西面有座山叫滏口山而命名。

滏口陉东起滏口,向西过涉县渡清漳河而从黎城东北东阳关登太行,向西南从石梁过浊漳河而到长治。石梁是浊漳河上天然石梁,即天生桥,它宽3~4米,高出河底15~20米,长40~50米,两岸与石梁都是石灰岩,它是地壳抬升时河水迅速下切,原来位于地下的溶蚀残留体露出地表而形成的。此石梁存在数千年,只到近代才坍塌。今天还可见巨大石柱体断落河心,石梁南端还斜置在南岸上。现已有铁路桥、公路桥在石梁两侧通过。

从滏口陉翻太行相对较平坦,从清漳河岸算起到东阳关垭口,长10千米,高差不过300多米,所以坡度很缓,而且一过东阳关即进入长治盆地。交通条件较优越,只不过上山前要渡过清漳河,宽近百米的滔滔河水使架桥相当困难,直到20世纪70年代,当地还用钢缆渡船过河。正由于这一天险阻隔,所以这一原来较优越的古道迟迟未被开发。直到改革开放以来,清漳河上才架桥,公路、铁路纷纷穿过太行的东阳关,终于沟通了东西。

滏口陉的起点,历史上都设置在武安县以南,峰峰矿区的东侧,滏口关,由此向北西到武安的磁山镇,接上滏口山的路线。这样放着平原大道不走,专门在黄土岗峦与丘陵间多兜了一圈,实在说不出理由来。古代无论秦汉还是春秋,安阳和邯郸都已建成城市,可以很方便在平原上直线通达。要进山西没有必要绕路,除非从安阳出发抄近路走斜道,但也完全可以沿漳河平直地直接去涉县(沿途全是平原)。所以至今把滏口陉起点放到峰峰的滏口,而不是置于武安西边滏口山的滏口,这仍是今天解释不通的一个谜。

5.井陉

井陉是太行八陉中沟通晋燕的最重要通道,而且是唯一用在县级城市命名的古道,也是最早通汽车、火车、高速公路的古道。正因为这条古陉早已现代化了,所以极少有人放弃便利的交通条件而下车来考察古陉究竟遭遇什么了。

井陉应该是正定通向太原的大道。由东向西一过头泉(属井陉)就进入丘陵山区,过了岩会则进入真正的峡谷区,是从西部寿阳而来的桃河流经的峡谷区,全由石灰岩构成,公路铁路都弃离古道而炸山开洞、打隧道、架桥梁,是从石灰岩中开辟出来。

古道是顺桃河右岸而修筑,由于公路铁路避开了古道而行,所以沿途只有下车专门为寻找古道的人,且在当地老乡带领下,才能点点滴滴看到古道的残迹。如井陉城东5千米,就有石建古驿站保存,三间石筑小屋门楣上刻有“立鄙守恪”四字,前有护栏,旁有饮水槽,路边还有修路碑记。虽然此碑在清雍正年间留下,但古道最终却可上溯到秦代,那时(秦)已有井陉口的地名,它是常山(正定与石家庄之间古地名)通向晋阳(太原南)的垭口。该处残留古道石路,被古代木轮车碾出两条车辙凹槽,道宽3米,车辙宽1.2米。该处路旁有“秦始皇歇灵台”石碑,证明它是秦统一六国后“车同轨”时代修下的“国道”。

沿旧307国道而行,只有娘子关命名为“天下第九关”(唐建)的关隘可见。若沿新建的太旧高速而行,古道之南,旧关的长城,关隘依然盘旋在山谷两侧(一部分可能在20世纪80年代后新修)。娘子关是古井陉正道,而旧关则是其南的辅道。前者路通阳泉,后者路通平定;前者为315省道所经,后者为307国道所经。

阳泉原是平定县一小村,1905年正太线在此设站,阳泉由此出名,20年后才形成产煤铁的小镇,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设市, 1952年正式归属省辖市。

6.蒲阴陉

蒲阴陉,是保定通灵丘的古道。它是从太行山东麓顺平县向西北翻过丘陵,然后逆唐河北上,过倒马关(唐县)、走马驿(涞源),从河北边境水堡(涞源)进入山西灵丘盆地的。现今在河北境内属332省道,山西境内归201省道。

蒲阴陉按古人排列,属第七陉,它位于第六陉飞狐陉之北。但在地理描述上,飞狐陉位于涞源到北部蔚县之间,而蒲阴陉却位于易县紫荆关通大同的要道。

紫荆关位于发源于涞源县的拒马河上,在涞源县的下游。若要不过涞源去大同,则需从紫荆关顺拒马河而下,到三坡镇(涞水镇)再溯拒马河支流赵家蓬河而上,沿241省道直达怀来,然后转桑干河或洋河到大同。

依此顺序排列,蒲阴陉与飞狐陉都是南北走向穿越太行,飞狐陉在西,蒲阴陉在东。但查古地名,蒲阴即当今的顺平县,从顺平去大同,走唐河上行到灵丘、大同是条捷径,从顺平向北绕紫荆关,再从桑干河去大同是远路。而且从华北平原去涞源,又非得翻山越岭穿越太行东坡高山、丘陵,那么这段路在哪儿?飞狐陉在哪儿?没有交代。飞狐陉与蒲阴陉因历来有不同的认识而纷争不休。如今按蒲阴地名定古道,根据通行条件排顺序,第六陉应是蒲阴陉更趋合理,而且我们还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从灵丘顺唐河而下是逼仄的峡谷地带,到省界水堡河谷才豁然开朗。河谷开阔,又不曲折,修大路极易。只是在倒马关以下,河曲加剧,因此可改道241国道到曲阳;或走331省道到保定。在灵丘到水堡峡谷中,山西边境最后一村红石楞村西公路西侧崖壁,距今天201省道公路百余米处崖壁上,有一排15~20厘米边长的方孔,那是古栈道的遗留。它标志着那里曾是主要的古道,与蒲阴陉正好相接。

7.飞狐陉

飞狐,古地名,最早在唐朝时期已出现,一直保留至今。飞狐陉是太行北段,蔚县—涞源之间的南北向山谷,长60千米。其南东段应是从易县翻越五回岭,过紫荆关到涞源的。飞狐之起名,是因那里有狐成仙飞升而得。蔚县向西入山西的广灵县,县境西侧有望狐村,五台县东侧有狐峪口,因此以狐狸命名的地名在晋东北较多。至今在五台山、太行山还常见狐狸出没。

飞狐陉到蔚县即进入桑干河支流壶流河。至此可以向北入桑干主流入大同,也可西入广灵过分水岭而入浑源抵大同,这两条大道都十分平坦,无峡谷险关,均属黄土盆地。上述两条古道穿过的地层复杂,但有一个普遍规律,当大道在结晶岩中行经时,一般都是山谷开阔,两侧分水岭低矮;而一进入元古宙白云岩区或早古生代石灰岩区,则立刻变得峡谷狭窄,谷坡陡立,同时河谷变得十分曲折。当然进入黄土盆地时会地势平坦,山岭低缓。实际上只要越过太行,就进入山西汾渭裂谷的北端——大同盆地的延伸范围。太行山的北端也止于北东方向展布的怀来—蔚县盆地。

8.军都陉

这是大家最熟悉的八达岭长城下的居庸关,它起自昌平西的南口,经居庸关而登入八达岭长城,下康庄而入怀来盆地。由此进入开阔的桑干河谷。

此陉之所以命名为军都陉,是由路西燕山山脉最西一山军都山而命名。这一古道到20世纪70年代末,只有居庸关一个古老的城楼和八达岭上一道长城。随着80年代旅游业的兴起,区区一道长城一到节假日,无不人满为患,城墙上挤满人群,连留出1~2米距离照个相也十分困难。不得已在80年代后期开始在八达岭长城之南再修一长城,也是横跨山谷,两端与正牌长城相连。所以到八达岭的旅游者,只要八达岭长城停车场将满,就有交警拦下车辆,让后来者登新长城。

南面的居庸关80年代以来大兴土木,古城门的南北两头新筑长城,围起上下两个关隘,更把关隘的长城修到两侧山上。这一番建设,自然扩大了八达岭的旅游景点,缓解了八达岭长城的压力。到90年代更修起高速公路,并打通八达岭长城下的隧道(在青龙桥铁路隧道之上),即使这样,八达岭高速还常因旅游客车太多而被堵塞。

军都陉的南段,是元古宙石英砂岩构成的昌平的南口。八达岭本身是燕山期的花岗岩体。这一古道现已由铁路、公路(112国道)及高速公路所贯通,只有居庸关中间孤立的城门及八达岭上面正牌长城口才是古道的残存。



《(一)太行八陉今何在》
答:古太行八陉是从南西向北东顺序排列的,所以八陉中第一陉,位于太行山西南端,其实已属于中条山东段。 太行八陉 1.轵关陉 太行第一陉命名为轵关陉,轵的地名为战国时期所起,今在河南济源之南,已改成轵城镇。查字典,轵是车轴的外端,可见战国时期那里已有车辆,古人使用木轮车。战国时期中原尚未进入铁器时代,尚处青铜...

《安史之乱时杜甫的主要作品》
答:这两说:一是以为土门即井陉(在今河北省获鹿县),根据是《元和郡县志》卷十七载:“河北道恒州获鹿县井陉口,今名土门口,在县西南十里,即太行八陉之第五陉也。四面高,中央下,似井,故名之。”主这一说的有钱谦益、朱鹤龄、仇兆鳌诸家,朱氏还说“时(郭)子仪、(李)光弼,相继守河阳,土门杏园,皆在河北,故须严...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