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文言文虚词18个详解

作者&投稿:锻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而】

1.表示并列,“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

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表示递进、承接,“并且”“就”“接着”。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3.表示转折,“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③小学而大遗。(《师说》)

4.表示修饰。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于】

1.表示时空,“在”“从”“到”。

①覆杯水于坳堂之上。(《逍遥游》)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③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逍遥游》)

2.表示对象,“向”“对”“对于”。

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鸿门宴》)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3.表示被动。

不拘于时。(《师说》)

4.表示比较。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反问语气。“吗”“呢”。

①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2.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3.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的时空、对象、伴随、比较,很少表示被动。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三)形容词词尾。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

【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③魏闻之,袭楚至邓。(《屈原列传》)

2.指示代词,这,此。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二)助词。

1.表示领属,“的”。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②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逍遥游》)

2.取消句子独立性,位于主谓之间。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③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3.宾语提前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4.定语后置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补足音节,无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以】

1.表示工具、手段、凭借,相当于“靠”。

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彭祖乃今以久特闻。(《逍遥游》)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2.表示目的,相当于“来”。

①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

②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3.表示对象,相当于“把”。

①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

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4.表示原因,相当于“因”。

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

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

5.表示时空,相当于“于”。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传》)

6.表示并列、承接、转折、修饰,相当于“而”。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③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滕王阁序》)

④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7.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相当于“之”。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形容词第三人称,“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未有知其修者。(《逍遥游》)

②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逍遥游》)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2.代词第三人称,“他”“它”(包括复数)。

①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远指代词,“那”“那个”“那些”“那里”。

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4.近指代词,“这”“这个”“这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5.特指代词,“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2.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何】

(一)用作疑问词。

1.作状语,副词,“为什么”“怎么”。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屈原列传》)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作宾语,代词,“哪里”“什么”。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3.作定语,形容词,“什么”“哪”。

①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滕王阁序》)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感叹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焉】

1.兼词,“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劝学》)

③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3.疑问词,“在哪里”“从哪里”“怎么”。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③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4.表示停顿。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者】

1.“……者”结构,把动词、形容词变成它的主语,“……的人”“……的东西”。

①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

②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

③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阿房宫赋》)

2.助词。

①今者项庄拔剑舞。(《鸿门宴》)

②今者出,未辞也。(《鸿门宴》)

3.定语后置标志。

4.判断句标志。

【所】

1.助词。“所+动词”结构,表示动词的宾语,“所……的人”“所……的事物”。

①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2.表示被动,“为……所……”结构。

【乃】

1.表示顺承,“才”“这才”“就”。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②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鸿门宴》)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④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

2.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却”“竟然”“反而”。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3.表示判断,“是”“就是”。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则】

1.就。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2.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且】

1.表示并列,“而且”“并且”“又……又……”“一面……一面……”。

①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2.表示递进,“况且”“再说”。

①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

②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3.表示让步,“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4.表示时态,“将要”。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若】

1.表示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表示假设,“如果”“假设”。

①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②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3.表示相似,“好像”、“如”。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为】

1.表示被动,“为……所……”结构或单独用。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3.表示原因、目的,“为了”“因为”。

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4.表示对象,“给”“替”。

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④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因】

1.趁机。

①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②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鸿门宴》)

③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2.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3.于是。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4.因为。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5.依据。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6.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也】

1.表示判断,“……者……也”。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表示陈述、疑问、感叹。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③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④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3.表示停顿,位于主谓之间。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④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逍遥游》)

【与】

1.表示伴随,“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2.表示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3.表示并列。

①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②蜩与学鸠笑之。(《逍遥游》)

4.通“欤”,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齐桓晋文之事》)



《文言文的18虚词的用法是什么呢!!!》
答:文言文的18虚词的用法是什么呢!!!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职场上受委屈要不要为自己解释? 兔子的心家 2009-10-10 知道答主 回答量: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一、 而 1、 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常用文言文虚词》
答: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 18 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 以因 于则者之 1 .而,é r(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 () . ——螃蟹有六条...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
答: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文言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18个文言文虚词:而、何、乎、乃、其、且、...

《18个文言文虚词小故事》
答:1. 求文言文120个实词18个虚词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的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在句子中起辅助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只是帮助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具体、完整。18个高考文言虚词、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高中文言虚词、初中文言虚词、文言文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虚词要怎么记啊!》
答:只要记住一些课本上的例子,应该就不会有太大问题,高考这部分的题目都不太难的,不用买个太害怕!附录: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示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

《高考文言文虚词,实词一词多义归纳》
答:高考文言文虚词,实词一词多义归纳 要有所学文章的例句,出处。虚词有18个,实词有120个。请尽量详细... 要有所学文章的例句,出处。虚词有18个,实词有120个。请尽量详细 展开  我来答 2个回答 #热议# 已婚女性就应该承担家里大部分家务吗?FZ66789 ...

《求记十八个文言文中虚词的口诀!!》
答:求记十八个文言文中虚词的口诀!! 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展开  我来答 ...

《求人教版语文所有文言文虚词整理,还要例子,最好有实词》
答:虚词之 代词 人称代词 他(它)(们) 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 指示代词 这 闻之,欣然规往 《桃花源记》 助词 结构助词 的 山水之乐 《醉翁亭记》 主谓语之间 不翻译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动词 往、到 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于 介词 表示时间、地点、对象 在、到、向、从、对于 告之于帝...

《文言文虚词有哪些?》
答: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复习 之 1、 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

《巧记文言文实词虚词》
答:2. 文言虚词用法巧记怎么巧妙记住常见文言虚词18个的用法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