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新课标中的人文性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渗透

作者&投稿:龚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新课标中的人文性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渗透

纵观美术新教材,课程内容和要求体现了发展性、综合性、科学性和人文性。人文性来源于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也称为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所谓人文性包括人存在的意义、人的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内涵。
随着科学地位的不断提高,实用功利主义的不断深入,科学教育在学校中日益受到重视,传统的人文学科的价值逐渐为人们所忽略。美术教育教学中也以绘画技巧等传统科学教育教学为主导,出现了内容专业化,方法专一化的学科本位主义,抑制了人文性在美术学科上的发展。
其实,美术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著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因此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就是人文性质。通过美术教育,我们可以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
首先,加强学习,丰富自己人文素养。
作为美术老师要提高专业业务水平,更要努力通过各方面的学习,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的言行是学生的表率,是启发、激励、引导学生人文教育的关键。否则,就不可能在美术教学中渗入人文意识。
其次,以人为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渗入人文意识,必须以人为本,让学生在情景体验和动手创造中,激发学习兴趣,以学生身边的或亲历的生活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地、创造地开展活动,自然地渗透人文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开展快乐教学。同时,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观创造,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转变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我们的美术教学在较长的时间内,都是以画法为中心,以作画步骤为重点,以技巧为难点的传统教学模式。如初中课程设定一般为欣赏、绘画、制作、设计应用等为内容,注重美术的知识性、绘画的技能性、制作的操作性、设计的应用性等,突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教师则以传授、示范、辅导为常规教学方法步骤,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形成院体式的教学下学生被动学习的格局,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抑制了人文性的渗透。
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不要将美术教育视为单纯的技术训练,不要将美术从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来。而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题,运用现代资源和教学手段,渗透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第四,重视鉴赏,努力发掘人文内涵。
以前的欣赏,只是教师引导学生从视觉的直观层面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层面,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概况,分析画面的内容、表现的技法、表达的情感、作品的内涵等。形成教师讲的多,学生说的少,教师的 *** 分析,学生被动感受,教师口干舌燥,学生厌烦睡觉的怪现象。更有甚者,教师干脆不讲,让学生看书自我欣赏,然后临摹其中一幅作品了事。这样的教学缺乏诱导,缺乏人文性的挖掘,缺乏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和欣赏能力的提高。
因此,在新课标下,我们重视鉴赏,首先应该努力发掘人文内涵。其实,优秀的美术作品,除了反映时代资讯,涉及色彩、造型、形象、技法、风格、特点等外,还涉及历史、风俗、文化、宗教、政治、经济、美学、建筑、舞蹈等人文意识形态,涉及到美的感受、语言的表达,涉及到历史观、思想观、环保意识、情感体验等方面,因此,极具人文性。我们应努力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挖掘其人文内涵,并通过学生写、说、表演、联想等多种形式进行情感体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果说美术的科学性是人的躯壳的话,那么美术的人文性则是人的灵魂,让我们改变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的陈旧观念,帮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帮助学生通过美术的方法与媒材的运用,表达自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从而在新课标下,积极创造地开展美术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我国国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科学性、人文性、创造性的祖国建设人才。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落实新课标提出的“人文性”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与原课改理念精神方向基本一致的基础上,在“课程性质”部分首次提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并就“人文性”作了如下具体描述:“英语课程承担著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也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然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支点在哪里?这给很多英语教师带来了困扰。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与广大同行朋友交流一些粗浅的认识与思考。一、聚焦语言难点,在语言操练中提升人文素养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必须基于相关的语言学习活动,又高于语言学习活动。因此,通过英语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必然要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与英语语言能力的发展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人文素养不断提升的过程。

创设情境互动教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锻炼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谢谢,希望可以采纳

浅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小学英语新课标人文性和工

小学英语现状分析新事物的产生总是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小学英语也不例外,在学校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英语课堂存在着许多问
题.学生只是把英语作为一门技能科,缺乏学习的兴趣,更不会去认真对待.这就意味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不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限,没办法营造和
谐互动的英语课堂.

论文:人文性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的

一、运用课件演示,体现人文性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虽然说是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佳作,但对于涉世未深的小学生来说,还是难以体会到文章的思想内涵。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为教师打开了进行人文性教学的方便之门。比如,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锄禾》,描写了农民种植粮食的辛苦,揭示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每个人都要倍加爱惜粮食,但这对于很少接触种地的小学生们来说,一时是难以体味的。在给学生进行了示范朗读和学生熟读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说:“大家知道诗中为什么说„粒粒皆辛苦‟呢?现在来看看农民伯伯是怎么劳作的。”然后给学生们展示了一段多媒体课件,烈日的暴晒之下,农民伯伯在庄稼中挥汗除草,庄稼从播种到收获的每一步都凝结著农民伯伯辛劳的汗水,通过这个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懂得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正如古人所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餐桌上白白的米饭真是"粒粒皆辛苦",使小学生油然升起了一种对农民伯伯的尊重之情,增强了珍惜粮食的意识。
二、关注情感因素,渗透人文性         
在课文的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将学生的阅读与情感的体验结合起来,渗透人文教育,使阅读实践活动触及学生心灵,形成独特的感悟。比如《一路花香》这篇课文,通过从一个有裂缝的水罐漏出的水,浇灌了美丽的鲜花这一则寓言故事,揭示了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着独特的自身价值,要充分运用自己的价值,发挥出自己的作用。为了让学生体会破损水罐的第一次情感,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自己来品读课文,通过阅读找出破损水罐情感变化的词语,让学生通过“惭愧“”十分惭愧“”“尽了自己的全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等语句的描述,去体悟破水罐的惭愧自卑;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破水罐与挑水工的两次对话,让学生通过阅读的语调、语速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活动,从而使学生从对课文语言感受中,提升情感的认知。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对事物的认识也是千差万别的。学生通过阅读对课文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对此也要给予重视,由此引导学生去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三、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接受人类传统文化和高尚精神的薰陶 
好书美文既能启迪智慧,又能滋补精神,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社会的镜子和时代的良心,学生多看这些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也是一种美的薰陶,更是对社会的一种考察,所以,要用有文化品位的精品读物,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人文教育的浓郁气氛,使现代语文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
四、通过作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健康的人格品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着意引导学生于写作过程中确立主体意识,锻炼独立人格,陶冶良好性情。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应做到让学生开阔胸襟,学会关怀,找到写作的内在力量。  首先,教师为学生营造真实、生活化的环境,让他们说真话、说心理话,并且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其次,教师在写作的内容的安排和形式的设计上也要下一番工夫,不管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要注意贴近生活,要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现实针对性,我们只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生活,感受生活,才能使他们焕发出内在、外在的 *** 和生命的活力,才能让他们学会作文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课标理念

谈谈新课改下的中学数学教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中学教科书(数学) 》 ,其功能在于力图体现数学课 程的功能,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目标、新要求。它指出实验中学 教科书的使用者,只有弄清中学教科书与《数学课程标准》

如何在教学中较好地实现《新课标》中的阅读教学目标

要在教学中教好地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第四阶段(7~9年级)学习目标与内容第4点和第7点,要注重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结合起来,好好运用语文课程的评价。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倡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宄的学习方式,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并落实新课标的

教课文 明显是局限于某一篇文章,着眼于一篇文章的话,可能忽视教育本身。
教语文 思维范畴更大,广度更高。选定的篇目本身就是一些优秀的文章,而由点及面,由一篇文章的教学引发学生对此类文章的思考,进而举一反三,逐步形成自己处理文章的能力,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初衷。



《新课标中的人文性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渗透》
答:从而在新课标下,积极创造地开展美术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我国国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科学性、人文性、创造性的祖国建设人才。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落实新课标提出的“人文性”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与原课改理念精神方向基本一致的基础上,在“课程性质”部分首次提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

《语文课程标准的人文性表现在哪里?》
答:首先是直接的文化内容和文化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人文性体现在对“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 ,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强调中。这既是对教材编写提出的要求和语文课程...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有哪些特点?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和实现这些目标?》
答:人文性 2、实践性 3、民族化 我们先看人文性的课堂教学: 1、人文性的课堂教学 语文课是一个人文性的课堂,这是由语文课的语文的特点来决定的,语文本身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人类文化的传承的重要任务,而语文教学内容本身,就是对人的精神领域在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学它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另...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系性》
答:综合以上观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重想想象、直觉和创造性这些方面。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内涵应包括三个层面意义:第一是追求自由的精神,即强调个人的自由与尊严,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与自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反思和怀疑批判的精神。第二是强调每个人独特...

《如何将人文思想融入美术教学》
答:2.美术学科自身的发展需要在美术课程中实施人文精神教育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新课标将美术教育的基本性质界定为人文性,使美术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走出旧的单一技能训练为主的美术教育误区的层面上来。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

《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人文性》
答:在教学中,增强学生对数学产生的过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的确定性、简洁性、公正性等方面的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懈探索的品质和公正严明的精神。新课标中大量的例题是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生活中亲历的,如课外生活、在图书馆借书、科技制作、植树栽花、郊游乘车、在游乐...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哪些内容呢?》
答: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的解读与剖析。第二, 人文性不能脱离工具性。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不能脱离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教学,即不能脱离文本来抽象、孤立地进行人文性教育。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我们知道,任何人文性的内容都孕育于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本中,因此在语文教学...

《艺术生要重视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要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如何正确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一、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途径 “新课标”对人文性的理解有这么一段话:“语文教育就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 这就...

《如何在"口语交际"教学中体现语文学科的 工具性和人文性》
答:-(一)教学生掌握并使用语文这个工具本身 就像生活中我们要用一个工具去做什么事情时,首先要把这个工具本身研究透彻一样,在让语文作为一门工具学科之前,我们也应该先好好学习它,达到掌握并使用语文的目的,这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何况语文不仅是一个工具学科,它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复杂完美的具有人文性,...

《[试谈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高中语文书人文主题》
答: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是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课程。新课程中工具性的含义,更多的是体现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体现的是和人文性结合的工具性。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