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

作者&投稿:驷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除了祭祖扫墓之外,清明节还有其他的节日习俗哦。


❤️‍🩹💛一、扫墓❤️‍🩹💛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二、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秋千”虽然在汉代已经开始流行于宫廷,魏晋南北朝,民间也形成了“荡秋千”的风俗。但是它正式与“寒食节”扯上关系,“寒食”在唐朝之前,本来是三晋地方的小节。李世民父子建立唐王朝之后,把家乡的节日与“清明”节气合在一起,向全国推广,秋千就与蹴鞠、斗鸡、郊游等活动一并被官方固定为节日的保留节目了。

❤️‍🩹💛三、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

《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

❤️‍🩹💛四、踏青❤️‍🩹💛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五、植树❤️‍🩹💛

除了春耕春管,自古以来,中国还有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因此也有人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植树栽树的大好时节,故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植树还跟祭祖有关,因为坟墓大都是在野外,往往会被杂草覆盖,有时候去祭祖找坟墓都要花费好长时间。于是就有人在坟头种植上四季常青的松柏,这样就会更加显眼了。后来就逐渐被人们效仿,也变成了一种习俗。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

❤️‍🩹💛六、放风筝❤️‍🩹💛

古人认为,放飞的风筝可以带走邪气与晦气。据说,世界上第一个风筝是春秋时代的著名工匠鲁班用木头制作的,当时还有竹做的风筝。汉代出现纸制风筝,叫“纸鸢”。

唐以后,风筝作为一种儿童玩具日渐风行。清代诗人高鼎曾这样描绘放风筝的情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人们在纸鸢上加了一个竹笛,纸鸢飞上天后被风一吹,发出“呜呜”的声音,好像筝的弹奏声,于是人们将纸鸢改称“风筝”。自1984年开始,每年清明节举办,潍坊也因此被誉为“世界风筝之都”。

由于清明节原本是寒食节,寒食要禁火,只能吃冷餐。为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要外出走动,做些娱乐活动,以锻炼身体,这样就有了悲喜兼具的现象了。寒食节遇上了“清明”节气,融合为清明节,加之古人放风筝习俗时间又与清明节相遇,所以就有了“清明时节放风筝”一说。

❤️‍🩹💛七、插柳,戴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驱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避邪了。


除此之外,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食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清明节的习俗有11种,具体如下:

1、扫墓祭祖: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节的秋祭。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作为祭祀,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清明节本属“祭祖节”,在后世发展演变中才被冠以“鬼节”之名,古时人们祭祖是为了表达孝道、感恩追始,并不将祭祀自己祖先的节日以鬼节称之。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

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

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

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清明节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2、踏青: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其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3、插柳: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人们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这是因为春天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插柳避免疫病了。柳枝插在屋檐下,还可以预报天气,古谚云:“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

4、游乐: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游乐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音:cù jū)。

5、牵钩:“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凡。

6、放风筝: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7、荡秋千:秋千最早叫"千秋",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树桠枝为架,拴上彩带,后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如今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儿童玩耍。

8、射柳: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射柳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9、蹴鞠: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户外活动,像踏青、郊游、荡秋千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伤之余,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在这些活动中,“蹴鞠”就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 

蹴鞠在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10、斗鸡: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帝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10]  五代女词人花蕊夫人有诗云:“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先睹红罗被十床”。皇宫里举行斗鸡比赛,还用10床被子当作赌注,可见玩兴极浓。

11、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尤为精彩隆重。

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

扩展资料:

清明节的相关诗词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日》      左河水

年欢未尽又清明,雨燕声咽柳失魂。

寂静青山人陡涌,冥钱纸烛祭先陵。

《 清明》        左河水

柳垂阡陌雨沉沉,千里子孙赶上坟。

处处青山烟雾起,焚香祭拜悼先人。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下面我精心整理了5个清明节习俗,一起来看看吧。

一、青团

青团是江南地区的传统特色小吃,主要是将艾草捣成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豆沙或者莲蓉馅,然后上锅蒸熟。青团的外表是艾草的青色,而且带有悠长的青草香气。在江浙沪一带,有在清明节吃青团的习俗。青团蒸熟之后冷了也是可以吃的,因此,青团也是寒食的一种。说起寒食,必定要提到寒食节。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的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二、扫墓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既悲伤又充满希望的节日,每逢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外出祭奠先贤,缅怀先人。北方称之“扫墓”,但是南方较为忌讳“墓”“坟”这些字眼,所以称为“拜山”,不管叫法有何不同,目的都是一个,就是表达“孝道、追思”之情。

扫墓期间,除了带着供品祭祀以外,还要给坟添土,需要将坟拢高一点,这是作为后人应该做的事情。旧时老一辈的都说,若是子孙后代人丁兴旺的话,那么每到清明时节后人就会过来添土,这里添土是指用铁锨将远处的土添加到坟头上。


三、插柳

清明节春光明媚,绿树成荫。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呢?关于清明节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春节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

四、放风筝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

《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五、踏青

清明节一般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此时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再加上清明也是小长假,适合人们出去踏青游玩。而在以前的社会,没有小长假之说,但是,人们也会出去挖野菜,出去玩一圈,也算是踏青了。

我国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外出活动的习俗主要有六种,为祭祖扫墓、春游踏青、戴柳插柳、荡秋千、放风筝及祭蚕神。饮食风俗各地不一,以寒食为主,兼顾时令热菜。各地民众结合本地水土条件发明了多种节日食品,种类繁多,咸甜不一,这与我国地域广大,物产丰富不无关系。
1.祭祖扫墓
祭祖扫墓是清明节俗的中心。一到清明,人们就忙着上坟祭扫,湖北民谚有“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无论城郊还是乡村,清明祭祖扫幕都显得出奇的热闹,古代帝王宫廷祭扫陵嘉的声势与排场自不必说,就是一般百姓也是提篮担盒、携纸将烛,竞上墓地。祭扫的时间并不限定在清明当天,在前三天,后四天的范围内均可。民间有“清明朝祖,前三后四”之说。这样的习俗规定显然为人们提供了时间选择上的便利,特别对城市居民来说,不必拥护在清明当日的出城人流之中。
上坟祭扫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挂纸烧钱:一是培修坟墓。唐代以前已有烧钱祭亡的习俗,但因寒食期间禁火,墓祭亦不能火化纸钱,人们将纸钱插、挂在墓地或墓树之上,有的压在坟头,表示后辈给先人送来了费用。这种因禁火而改变的祭祀习俗在当时曾受到一些人的质疑,唐代诗人王建的《寒食行》中有“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但民间习惯一经形成,就往往成为一种特定的民俗传统,它在后世已不禁火的环境下仍然流传,挂钱成为清明墓祭的特色之一。随着寒食禁火习俗的松懈,清明祭墓的流行,在清明幕祭中,人们不再忌讳烧纸钱,再说清明本来就是钻取新火的日子,“神前新火一炉香”,自然有它的灵应。烧纸钱与挂纸钱的习俗并存。修整坟墓,培添新土,清除杂草,是清明扫墓的又一活动。在雨水到来前的春季,人们借清明祭祀的时机,对坟墓进行清整,既保全了先人,又尽了孝心。唐人就很在意这种习俗行为,王建诗中有云:“但有能土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由墓上有无新土可判断墓主有无子孙的存在。现在某些乡村仍以清明祭墓活动的有无作为家族是否绵延的标识,民间有“有后人,挂清明,无后人,一光坟”的说法。民间也有一套自发形成的习俗压力,“清明不祭祖,死了变猪狗”的俗谚,正是对试图不履行祭祖义务的人的告诚。
清明祭祖除扫墓的“山头祭”外,后世还有祠堂祭,称为“庙祭”。庙祭是宗族的共同聚会,有的地方径直称为“清明会”或“吃清明”。在祭祖仪式结束后,族长主持共商族内大事,申诚族法家规,最后会聚饮食。以同食共饮的形式分享祖宗福分,团聚宗族,是古已有之的传统,《周礼·大宗伯》中就有所谓的“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诗经·公刘》所记“执冢于牢,酌之用匏,饮之食之,君之宗之”。后世祭祖费用一般由专门祭田田租开支,祭田为祖业族产。清明处在生气旺盛的时节,也是阴气衰退的时节,人们一方面感念祖先亲人的恩惠,同时以培土、展墓、挂青的形式显示后代的兴旺。祖先在坟墓里安住,关系到子孙的繁荣,子孙的兴旺又能保证祖先的安宁与香火的延续,这是一种“互惠关系”。这样,祖先墓地不仅是生命之根,同时也是情感之结,在传统社会里,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牵挂着乡里庐慕。
2.春游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探春、寻春。古时以农历三月三日为踏青节。是日,人们纷纷出城采蓬叶,备牲醴纸爆竹,为土地神庆寿行祭礼。后来,由于清明扫幕,正值春光明媚,草木返青,田野一片灿烂芬芳。打墓者往往“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圃,列坐尽醉”,由单纯的祭祀活动演化为同时游春访胜的踏青。
明代的清明踏青,有些就是扫嘉之后接着游春的。明人刘洞、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中说:“清明来到,是日签柳,游高梁桥,日踏青。多四方客未归者,祭扫日感念出游。”
踏青习俗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插柳与戴柳。
3.戴柳插柳
戴柳插柳,是古时候清明节期间一项与踏青、扫慕相联系的风俗活动。插柳,或插于房檐,或插于轿乘,或插于儿童的衣襟:戴柳,或戴于妇女头上,或把柳枝做成圈戴于头上。有的地方,还有把柳芽掺入面中做饼吃的习俗。
4.荡秋千
清明节是春天的一个重要的游艺性节日,打秋千就是其中一项主要的游戏。秋千起源很早,南北朝时期即已盛行。据古书记载秋千原来是春秋时北方一个古老部族山戎的发明,后来齐桓公北伐山戎时,带回了这种游戏,于是秋千便在我国中原地区逐渐流传开来。这是有关秋千来源的一种传统说法。
5.放风筝
风筝,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发明。最早的风筝是用木头做的,叫“木鸢”。《淮南子·齐俗》记载:“鲁班墨子,以木为鸢而飞之。”墨子和鲁班制作的“木鸢”,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大约在西汉时期,木鸢改用竹子和丝绸来制作,后又改用纸张。于是,“木鸢”也就改名叫了“纸鸢”。纸莺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风鸢、纸鹏、风鹞、风离、鹛子,纸鸢最初常常被用做军事工具。据高承所著《事物纪原》记载,公元190年,汉将韩信攻敌城时,便用纸鸢测定距离。梁武帝时,侯景围攻台城,有人做纸鸢携带文书放出告急。
6.祭蚕神
在江浙一带的农村,清明节除了祭祖、踏青之外,还有祭蚕神的习俗。道教称蚕神为“玄名真人”所化,据说,灵宝天尊悯人间苦乐不均,衣无所得,乃命玄名真人化身为蚕蛾,教民养蚕织衣,村民感德,立祠奉祭。每年除夕清明均有祭蚕神的习俗,蚕神的具体名称民间有多种说法。
最初蚕乡对蚕神的祭祀十分频繁,如《湖州府志》所述,解蚕蚁,蚕眠,出火,上山,缫丝,每道生产程序都要祭祀一番。不过,在以后的传承过程中,这些祭祀习俗渐趋简化,到了近代则已演变为每年主要有两次了。一次在清明前后,蚕蚁孵出的那天,蚕农在家中设马头娘神位,将蚕蚁供在神位前,点燃无气味的香,供三牲祭祀叩拜,称为“祭蚕神”。另一次则在做丝完毕以后(或采茧后),将新丝(或新茧)陈列于神位前,供三牲香烛,祭祀叩拜,称为谢蚕神”。乡间还常有专设的小庙,供马头娘塑像(或画像),称为“蚕神庙”。蚕乡女子,无论老幼,在祭蚕神,谢蚕神以及一般的烧香拜佛时,头上总要插一朵用红花彩纸做成的纸花,叫做“蚕花”,以示对蚕神的虔诚。
7.饮食风俗
吃寒具。清明前一日(一说前二日)为寒食节。在这个节日里有吃“寒具”的风俗。寒具,历代叫法不一。《齐民要术》中称“细环饼”,《本草纲目》中又叫“捻头”。从文献记载的制法来看,就是馓子、麻花一类的食品。这类食品不仅存放时间较长,适宜冷食,而且具有油香酥脆的特点。《齐民要术》里称赞它“人口即碎,脆如凌雪”。它的确是寒食禁火之日的绝妙食品。随着岁月的推移,馓子、麻花一类食品已经越出节食食品的范围,发展为四季皆宜的面点。
吃醴酪。醴酪是一种以麦芽糖调制的杏仁麦粥。一直到隋唐时,都还是寒食节的主要食品。《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邺中记》也说:“寒食三日作体酪。”
枣锢飞燕。宋朝的清明节,除了街市上所卖的稠饧、麦糕、乳酪、乳饼等现成的食品之外,家中也自制一种燕子形的面食,称为“枣锢飞燕”,据说是从前用来祭拜介子推的祭品。明朝人还会留下一部分的枣锢飞燕,到了立夏,用油煎给家中的孩童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蛀牙。
各地风俗:
(1)东北地区,家家户户都要在清明节前多备一些面饼等凉的熟食品,以待清明节时寒食之用。
(2)苏杭等地则盛行清明节吃青团和红藕两种冷食的习俗。
(3)四川成都一带,人们习惯用米粉做成团,用线串起来,在清明这天拿到欢喜庵前来卖,称之为“欢喜团”。有诗赞日:“欢喜庵前欢喜团,村郊买食百忧宽。”可见,它是如何受人欢迎和怀恋。
(4)北京的寒食佳品,除了香椿芽拌面筋,嫩柳叶拌豆腐等,还有人采集天坛附近的一种龙须菜,洗净后生吃。这些食品,既有浓浓的时令特点,又有节日寒食的古朴气氛,所以十分受人喜爱。
(5)时令热菜。
寒食之外,南北各地的人们还要热食一些应季的鲜活食品。据清代苏杭名士徐达源《吴门竹枝词》说:“相传百五禁厨烟,红藕青团各祭先。熟食安能通气臭,家家烧笋又烹鲜。”此时的苏州人早已突破了旧时寒食禁火的局限,吃起了热火烧制的春暖上市鲜竹笋和活鱼来了。北方的节日餐桌,也同样不甘往昔的冷清,小葱炒面条鱼、芦笋脍鳝花等热食,都已成为富裕人家的节日佳肴。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举行。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怀念祖先、扫墓祭祀,并参与一些特定的习俗活动。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清明节习俗及其解释:

1. 扫墓祭祀:这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打扫墓地,烧纸钱,献上鲜花和食物,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思念之情。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家族聚会时刻,亲人们会一起前往扫墓,共同祭拜。

2. 踏青郊游:清明节正值春季,天气宜人,所以很多人会选择出去郊游踏青。他们会去公园、山区或者乡村,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恢弘和生机。踏青郊游也是放松心情,享受休闲时光的好方式。

3. 玩风筝:在一些地方,人们喜欢在清明节放风筝。风筝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还被视为祈求好运和驱邪的象征。当风筝在空中飞翔时,人们相信它能将不好的事物带走,给人们带来吉祥和平安。

4. 吃清明粿:清明节期间,有一种传统食品叫做清明粿。它是一种由糯米、豆沙和其他馅料制成的甜点,形状通常是圆形或方形。吃清明粿被认为能够避邪、消灾,并带来好运。所以,人们会在这个节日里享用清明粿,以求平安和幸福。

5. 赏花:清明节正值春天,各种花卉开始盛开。人们会去公园、花坛或者自然景区,欣赏花的美丽。樱花、桃花、杜鹃花等都是清明节期间常见的花卉。赏花不仅能增添节日气氛,还能让人心情愉悦,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这些习俗不仅代表了人们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也是人们追求幸福和美好生活的一种方式。在清明节期间,除了参与这些习俗活动,你还可以利用这个假期放松心情,与家人朋友共度时光。记得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享受节日带来的快乐和团聚的温馨氛围哦!

《清明节的十大习俗,你了解多少?》
答:一、扫墓祭祖清明扫墓祭祖,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清明节祭祀主要缅怀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答:1.祭祖:在古代,人们认为每年清明前后有阳气复苏、百草生长的好时机,因此将这一天作为祭祖扫墓的重要时间。当时,人们通常会用酒食供奉祖先,燃香祈祷并欣赏自然景色来庆祝。在随后的历史中,祭祀扫墓的习俗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清明节。从意义上讲,清明节祭祖是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和尊敬的...

《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
答:1、扫墓祭祖:清明节是传统的春祭大节,与之相对应的是重阳节的秋祭。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2、踏青: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3、插柳: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传统文化习俗介绍 “清明节”习俗有哪些》
答: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尤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

《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
答: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

《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
答:1、祭祖扫墓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四大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带上水果食品、纸钱等物品来到墓地,将供品摆放在墓地前面,将纸钱焚化,为坟墓添一些新土,然后再在墓前磕头祭拜,就可以收拾供品打道回府了。2、折柳赠别 杨柳是...

《清明节的节日风俗有哪些?》
答:插柳戴柳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所以清明节也叫“插柳节”。关于清明插柳戴柳习俗的来源,人们有着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插柳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教百姓种植百谷的“神农氏”。有人认为,传说介子推死于柳树之下,清明插柳是为介子推招魂。有人认为,当年黄巢起义,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所以民间有“清明...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活动》
答:1、荡秋千,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2、蹴鞠,鞠...

《清明节有哪些风俗?写出五个》
答:1. 清明节的风俗包括踏青、植树、放风筝、荡秋千、扫墓祭祖、蹴鞠、蚕花会、插柳、标祀、标墓、采食螺蛳。2. 踏青是清明期间的一项传统活动,人们迎春郊游于野外,享受春天的气息。踏青古时也称为探春、寻春等,这一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源自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3. 植树是清明前后的一项习惯,...

《清明节的节日风俗有哪些?》
答:1、扫墓:清明节最主要的习俗就是给先人祭拜,表达对祖先的敬畏和思念之情,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也代表了家人们祭拜祖先的沉痛心情。2、踏青:清明节处于春分节气之后,这个时候天气较为暖和,春天的万物都已经郁郁葱葱了,这个时候人们都陆续走出家门,享受大自然赋予的一切美好。3...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