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归化、异化、对等功能三者的区别和关系是什么? 习语翻译 什么情况下用异化和什么情况下用归化??什么时候异化...

作者&投稿:松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是归化和异化?~

翻译的归化/异化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是在1995年由美国学者L.Venuti(文努迪)所提出的,而这一术语又直接来源于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施莱尔马赫)1813年宣读的一篇论文。Schleiermacher着重探讨了翻译与理解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异化),另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归化)。如果让读者靠近作者的语境,他就能感受到异国的情调。归化和异化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文学翻译除“五四”后十余年异化译法一度占上风外,大部分时间还是以归化译法为主调。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翻译界受西方翻译理论的启发,对异化、归化进行了重新思考,异化译法开始受到重视。

归化策略 (domesticating method)
归化是采用民族中心主义态度,是外语文本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语文化。
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心中既要想着原作及原作作者,尽可能的把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准确而生动的表达出来;同时,译者还要想着译文的读者,翻译出来的东西要尽可能接近读者,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例如:
1.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2.a lion in the way    拦路虎
3.lick one’s boots    拍马屁
4.Diamond cuts diamond   棋逢对手
5.A flash in a pan     昙花一现
6.Have one foot in the grave    风烛残年
7.To grow like mushrooms    雨后春笋
8.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body.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异化是指对文化价值观的偏离主义的压力下,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境。异化译法的核心,就是尽量传译原文的“异质因素”,具体说来,就是要尽量传达原作的异域文化特色,异语语言形式,以及作者的异常写作手法。
① 异化可以在语音层上出现。例如:
  ballet译作“芭蕾舞”
  cigar译作“雪茄”
  laser过去译成“莱塞”,现译作“镭射”、“激光”
  目前大街小巷都风行的“卡拉 OK”等。
② 异化可以在词语层出现。例如:
  “crocodile tears”译作“鳄鱼的眼泪”
  “an olive branch”译作“橄榄枝”
  “sour grapes”译作“酸葡萄”
  “the cold war”译作“冷战”等等。
③ 异化可以在句子结构层次出现。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是公认的佳译,其中就运用了不少“欧化句式”
例如:在《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三场中,波洛涅斯告诫女儿不要轻信哈姆雷特时说:
“You speak like a green girl.Unsifted in such perilous circumstance.”
朱生豪将其译为:“你讲的话完全像是一个不曾经历过这种危险的不懂事的女孩子。”
异化揭示了深层含义,又再现了原文的表层形式,一方面丰富和完善了汉语的表达力,使表达意思的手段更准确,更多样化;另一方面,也为我们了解西方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

[摘要]归化与异化之争,这一翻译领域的热门话题,归根究底是一种文化态度的争论。本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带有浓重文化色彩的谚语习语翻译做了分析,指出归化和异化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作为一个“交流与沟通”不同文化的翻译工作者来说,在翻译过程中应力求达到两者均衡。
  [关键词]谚语习语互译 归化 异化 异归均衡
  
  作为一个翻译工作者,在引进外国作品时,究竟要以一种什么样的翻译理论作指导呢?关于翻译标准或指导原则,一直都未有定论。中国翻译界先是有近代翻译理论家严复提出的译事三难“信达雅”,长久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翻译的三大标准。在当代翻译论中,有钱钟书提倡的“化境”说与傅雷提出的“重神似不重形似”,都是围绕翻译转换问题,把标准和方法融为一体,但这都不过是归化与异化的一种延伸。在当代翻译界,归化与异化之争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传统的翻译,即“归化”(domestication)的翻译,译者利用母语的优势,使译文读起来通俗易懂,译文读者能产生一种与原文读者相似的审美效果,即达到了某种审美传输功能上的相似,这与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或“功能等值”(Functional Equivalence)是一样的。异化(foreignization)的提法最早始于一千多年前的某些佛经翻译家,即所谓“求质、求信之谓,与译界常说的直译相近”。美国学者韦努蒂也提出要保留源语文化的差异和陌生度,十分青睐异化的翻译。
  在中国翻译界。自刘英凯发表论文《归化一翻译的歧路》以来,掀起了异化与归化的又一轮争辩,但这次争辩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有了新的变化,“语言层次上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已经上升到了文化、文学和政治伦理的高度”。许均也指出所谓“归化”与“异化”之争,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态度的争论,是以译者所选择的文化立场为基本点来加以区分的。站在出发语文化的立场上会导致“异化”,站在目的语文化的立场上会导致“归化”,而站在沟通出发语与目的语文化的立场上则避免极端化的“异化”与“归化”,并试图以“交流与沟通”为翻译的根本宗旨,寻找一套有利于不同文化沟通的翻译原则与方法。所以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都不应该绝对,应该力求达到一种平衡。正如著名翻译家张谷若提出的以地道的译文译地道的原文,孙迎春在《张谷若翻译艺术研究》一书中把“地道”作为翻译的一大原则,并指出“地道”非极端归化之谓,而是力求达到一种异归均衡。
  以谚语习语的翻译为例,谚语习语的翻译需要同时兼顾语言和文化,以便将原语信息的意义和风格再现。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的谚语和习语,但由于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化的不同,意义完全相同,结构相似,字数对等的谚语习语很少能在译文中找到。在跨语际翻译中,如何处理出发语和目的语中表达相差甚远、具有浓重文化色彩的谚语习语呢?是采取归化的翻译还是异化的翻译呢?对此,本人仅谈谈个人看法。
  
  (一)从归化的方法看谚语习语的翻译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transparent fluent style),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strangeness)的翻译策略。例如:
  Like knows like,英雄识英雄。
  Like attracts like,物以类聚。
  Like cures like,以毒攻毒。
  Like begets like,龙生龙,凤生风。
  这几个含有like的谚语,实在是太过抽象,异化的方法很难译,而且难免生涩拗口。采用归化的方法译成中国读者熟悉的成语则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谚语习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宗教、生活习俗等文化背景。英汉谚语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无论在汉语还是在英语中,人们常常借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物来喻指有相似特征的人或其他事物。但是,英汉文化背景的不同决定了双方对有些事物理解的不一致,在一种语言里用某种事物表达某种形象,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要用不同的事物来表达。例如“to see a hare in hen’s nest”意思是“to look for something in a wrong place”。知道这一深层的意思,我们很容易就联想到“缘木求鱼”,无论是在什么地方找什么东西并不重要,关键是两者表达的是一个意思。但如果译成“到鸡窝里寻兔”,由于文化的不同,沿袭下来的一些传统也不同,译文读者读到这里时,他很可能联系不到“缘木求鱼”上去而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不知所云。又如: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无风不起浪。原文中的“烟”和“火”翻译成“风”和“浪”,有的译者可能觉得没必要。既然“烟”和“火”,“风”和“浪”都是因果关系,是紧密相联的,何不直接翻译成“无烟不起火”呢?当然,既然意思都差不多,翻译中采用一个更通顺,大家更耳熟能详的句子,能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更通俗易懂。
  归化有它的必要性,但过度的归化也会造成一些意义的缺失,意义外延的扩大,甚至扭曲原本的意义。例如“The truth is stronger than fiction”译成“事实胜于雄辩”。但仔细看来,这个谚语里面含有的两个关键词“truth”和“fiction”,“truth”译成“事实”可以,但“fiction”查遍字典也没有“雄辩”这一层意思。因此,这个谚语的翻译扭曲了原本的意义。又如Whil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译成“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是一句太过地道的中国话。读到这句话就会有一种大丈夫拍着胸脯,发誓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的信心满满的感觉,让人不由得精神振奋。但读原文,很朴实的语句“只要生命在,就有希望”。因此,读原文与译文所激起的读者的情感共鸣是不一样的。译者在翻译时也要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情感与心境。另外一个例句:“The devil takes the hindmost”译成“谁落后,谁挨打”。虽然译文与原文意思差不多。但不免缺失了一个成分“devil”(魔鬼,恶魔),这是一个西方文化里与上帝作对的角色,头上长角,西方人非常熟悉的一个形象,译者没有译出来,难免使读者丧失了了解异国文化的机会。译文的后半句“谁挨打”不免缩小了“take”的意义,魔鬼会带走他,而并没有说要做什么。而且译文让读者看了,不免联系到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因为落后,常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欺侮。这是原文读者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的。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不但要注意译文会引起的读者的情感诉求,更要注意与此联系 到的特定的历史背景。
  总之,只要意义表达准确,而且不牵涉到文化层面意义的缺失,归化的翻译是可取的。而且归化在缓和语言文化矛盾这一方面确实起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让读者在自己接受的和熟悉的语言环境中获得一种与原文读者相似的审美效果。
  
  (二)从异化的方法看谚语习语的翻译
  
  异化(foreignisation),长期以来,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相对于归化,异化是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foreignness),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策略。以下列习语为例:
  “Shed crocodile’s tears”译成“鳄鱼的眼泪”。鳄鱼,我们知道在中国以前是一种不常见的动物。如果我们一味地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而译成“猫哭耗子”或“兔死狐悲”,那我们就不会了解这一英美常见的异域动物了。其实“猫哭耗子”或“兔死狐悲”我也只是在童话故事或卡通片中才能读到看到,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出现,但鳄鱼掉眼泪却是确确实实有的。动物学家观察到鳄鱼在吃猎物时会掉眼泪,因此才有了这个习语。但后来发现真正的原因是鳄鱼在通过泪腺排泄体内多余的盐份。因此如果不用异化的方式直译这个习语,读者会穷根究底了解到这个让他感兴趣的科普知识吗?
  “Paper tiger”译成“纸老虎”。这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这个词最早是由毛泽东提出来的。他在作报告是提到帝国主义是纸老虎,只会虚张声势。在翻译毛泽东这篇报告时,译者曾想用“scarecrow”(稻草人)来译,但毛泽东坚持直译“paper tiger”,以保留他的语言特色。因此。这个词在加了注释之后传到美国,美国人后来也慢慢接受了,成为英语语言中的一个新词汇。如果不是因为毛泽东的坚持,英语中也就少了一个这么鲜活的习语。
  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文化的交流,随着交流的深入,不同的文化也越来越具有包容性。因此,我们现在经常听到别人说“武装到牙齿”(armed to the teeth),“瓶颈”(bottle-neck),“酸葡萄”(sour grapes),“象牙塔”(ivory tower)等一系列的外来词。异化能丰富我们的词汇,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文化。因此,异化的翻译在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大背景下。还是值得提倡的。
  
  (三)从一些实例看异归均衡
  
  翻译学家孙迎春指出“一般而言,异归均衡应当是最理想的”。并援引黄建华在《改进双语的翻译》一文中就怎样把成语、谚语、习语之类的词例译好应注意的三点来说明这个问题。即译出准确的含义、尽可能表达其生动的形象、尽可能保持其成语、谚语习语的格式。并且他援引黄建华的话提出了一个解决之道一“提供两种译文,一种较为直译,另一种更接近谚语的形式”。举例来说:
  It’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最后一根草,压断骆驼腰。积羽沉舟。
  Empty vessels make the greatest sound,空罐子声音最响。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响叮当。
  Little strokes fell great oaks,一斧一斧砍下来,橡树再大也砍倒。滴水穿石。
  这些均是异归均衡的典范,我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一次,我让学生翻译一段带有很多习语的文章,其中有些句子是“I hope you don’t feel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Oh,don’t mind my little brother Jason;he’s just got ants in his pants today,Here’s your room;it’s clean as a whistle,”虽然课后这些习语给出的意思是“感到生疏,不自在”,“坐立不安,兴奋”和“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但大部分同学还是把它比喻的意思译出来了。以下是一个学生的翻译:
  “我希望你不会有如鱼离水般生疏的感觉。噢,请别介意我的小弟弟杰森,他就像有蚂蚁爬到裤子里一样坐立不安的。这是你的房间,它干干净净地就像哨子一样。”
  前两个翻译是可以的,既保留了原文特色,又把深层的意思译出来了。但后一个翻译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了,因为汉语中没有这样的比喻。但不管怎样,我们能看出学生习惯把所有的意思都译出来,避免缺失。在翻译时。我们也不妨借鉴这种做法,尤其是对于一些新引进的谚语习语,像是之前提到的“to shed crocodile’s tears”,我们不妨用歇后语的形式翻译一“鳄鱼掉眼泪—假慈悲”。既有异化也有归化,这很容易让读者产生一种亲切感熟悉感,接受起来也快,慢慢地读者只看到前半句也能理解它的意思了,文化交流的目的也达到了。
  总而言之,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单一地使用归化策略而抛弃异化策略,也不可能只采用异化策略而抛弃归化法。归化和异化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灵活运用“异化”与“归化”才是解决翻译中文化冲突现象的真正出路。
  
  (四)结语
  
  随着世界化进程的加快和各民族之间了解的加深,各种文化之间的借鉴与融合日趋明显,文化的异质色彩似乎也在逐渐变淡。但另一方面各民族又呼吁“文化多元化”,要求保持各自的文化特色。翻译,是文化的媒人,起着不同文化交流的中介作用,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桥梁作用”。作为一个翻译工作者,应站在沟通不同文化的立场上,以“交流与沟通”作为翻译的宗旨,合理的运用归化与异化这一对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翻译方法。既不能过分强调异化,也不能过分强调归化,应学会熟练地交错使用这两种方法,力求达到异归均衡。

归化:相当于【并入】、进入
异化:相当于【脱出】、离开
对等功能:两者并列,谁也不能吞了谁
【问】:归化、异化、对等功能三者的区别和关系是什么?
【答】:方向不一样的
如果觉得满意的话,请选一下那个【满意】哦。谢谢……

《谁能帮我翻译一下 归化 / 异化》
答:1 .( If translation is carried out on the dimension of linguistics )2. (If translation is carried out on the dimension of cultural studies)上述图表说明了传统意义上的异化 / 归化和现代意义上的异化 / 归化具有不同的功能与目的,在汉语中我们用同样的词语来表示它们,但在英语中,语言...

《谈谈你对翻译的标准是如何看待的》
答:通过对这些翻译标准进行重新审视,使之能与我们的研究方向在一定程度上紧密结合,便于对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学作品以及中译本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对比,使翻译水平得到提高。【关键词】直译 意译 归化 异化 功能对等 形式对等 翻译标准在翻译理论中既复杂又难以把握,对翻译中一些标准的理解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

《英语中归化与异化的关系》
答:异化则主张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这里所谓的“归宿”都不仅仅只是语言层面的,而更是跨文化意义上的。异化归化从语言形式和文化内容两个层面上来考察问题,可以兼容并存于同一次翻译行为之中,因此,异化和归化除了排斥性和对立性之外,更有兼容性和并存性的一面。

《英译汉中文化因素的“归化”和“异化”》
答:一部翻译作品能否使两个不同国家或民族相互沟通,不仅取决于译者对原作语言本身的理解和传达,而且取决于他对原作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因素及其意蕴的理解和表达。 2、“归化”和“异化”的表现 近年来人们用英文 domestication或 target-language-orientedness来表示“归化”,用英文foreignization 或 source-language-oriented...

《谁能帮我翻译一下 归化与异化》
答:国内学者将归化 / 异化等同的现象在葛校琴文章中得到了讨论。葛在探讨这一对概念时有一个前提,即在抛开归化 / 异化的当下语境,而且根据的是字面意思。 [4] 归化 / 异化的两种翻译倾向自有翻译以来就经常交锋,在上一个世纪,有围绕鲁迅的 “ 硬译 ” 而展开的洋化与归化之争。在此以前,严复、...

《如何正确认识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
答:其实并不复杂,翻译从来都说不是能简单说是哪种方法好的。归化是指在做翻译是,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外国元素,尽量用本国本土的东西加以解释,例如,很久很久之前,人们不知道罗密欧和朱丽叶,所以译者直说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周恩来与卓别林对话),这样本国人就很容易理解。异化则恰恰相反,尽量减少...

《从跨文化角度分析德语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策略》
答:本族的文化可以通过适度的异化得到拓宽,从而能够实现各族文化之间的互融,进一步使文化冲突转变为平行,实现共同进步。受到历史和地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具备各自的特点,从而使德语翻译中的归化为了达到的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对等转换变得不再那么容易,因此,德语翻译中的异化也是必需的...

《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
答:翻译策略如下:1、直译与意译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2、归化和异化 归化翻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流畅地道的英语进行翻译,在这类翻译中,翻译者的努力被流畅的译文所掩盖,译者为之隐形,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被掩盖,目的语主流文化价值观...

《功能对等理论的翻译策略有哪些》
答:3、语篇层面的翻译。在语篇层面的翻译中,应明确汉语与英语衔接与连贯方式的不同,调整连接词,例如指示代词的还原、复说及省略,从而实现对等。4、加注、增译与减译。这些策略可以在特定情况下应用,以适应不同语言和文化的表达习惯。5、异化与归化。这是两种翻译策略,异化是保持原文化的特色,归化则是...

《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谁是归化》
答:作为传统译论的两个翻译原则,归化和异化的争 论由来已久。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 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异化和归化则突 破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 美学等因素。归化和异化主要是针对语言转换过程中两种语言符号的本身结构差异和通过语言形 式所表现的文化差异作出的不...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