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野蛮进入半开化,从半开化进入文明。现在的文明也正在不断发展进步中。欧洲目 从“西欧中心史观”到“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世界历史研...

作者&投稿:崔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西方人文学作品中,常常把俄罗斯说成是半开化民族,有什么根据吗?~

在孙先生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中国人在文化 上面临着一个严重问题:按照当时新兴的文化人类学的主张,中国人在世界范围内,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应算是“野蛮人”而不是“文明人”。这个问题 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可以说是一个怪问题。然而,在当时,却不失为一个严重的政治文化问题。因为,那时这种思想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公认。它的具体形 态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可分为“野蛮”、“半开化”、“文明”三个阶段。哪些民族当时发展到什么地步,即处在什么阶段,都各有不同的标准或根据,可以一 一查明。根据这种标准,没问题,欧洲人可以安安稳稳地坐在最上端,即文明的最高阶段,反之,其它民族则一律处于“半开化”或“野蛮”等等次低或最低阶段。 这套理论,当时住在日本的梁启超先生曾在他主编的《新民丛报》上向国内介绍过。在梁先生所写的《饮冰室自由书》中,有一篇文章叫《文野三界之别》,专门介 绍这种学说,其中这样写道:
第一、“野蛮”的状况是:“居无常处,食无常品。逐便利而成群,利尽则辙散去。虽能佃鱼以充衣食,而不知器械之用。虽有文字,而不知学问。常畏天灾,冀天幸。坐待偶然之祸福,仰仗人为之恩威,而不能操其主权于己身,如是者谓之野蛮之人。”
第二、“半开化”的状况是:“农业大开,衣 食颇具,建邦设都,自外形观之,虽已成为一国,然观其内,则不完备者甚多。文化虽盛而务实学者少;其于交际也,猜疑之心虽甚盛,及谈事物之理,则不能发疑 以求真是。模拟之细工虽巧,而创造之能力甚乏,知修旧而不知改旧。交际虽有规则,而其所谓规则者,皆由习惯而成,如是者谓之半开化之人。”
第三、“文明”的状况则是:“范围天地间种 种事物于规则之内,而以己身入其中以鼓铸之。其风气随时变异,而不惑溺于旧俗所习惯。能自治其身,而不仰仗他人之恩威;自修德行,自辟智慧,而不以古为 限,不以今自画。不安小就,而谋未来之大成;有进而无退,有升而无降。学问之道,不虚谈,而以开创新法为尚。工商之业,日求扩充,使一切皆进幸福,如是者 谓之文明之人。”
当这些“标准”介绍完之后,梁先生禁不住反问道:“我国民试一反观,吾中国于此三者之中,居何等乎?”[注1]梁启超先生的这一番介绍,在国内思想界引起争议。
孙中山对这个问题是什么看法呢?他对这种认 识是从来不同意的。1913年2月,他在东京中国留学生的欢迎会上申明:“吾中华民国,为世界上最伟大之国,土地人民为诸国之冠。”有人“谓中国为野 蛮”,“实属大谬”。[注2]1914年6月,他在为一位友人所写的一本书的《序言》中这样说道:“我中国为世界独存之古国,开化最早,蛮风久泯,人好和 平,不尚争斗。”[注3]他用“蛮风久泯”四个字来表明他从来不承认什么中国人“野蛮”的无知说法。此事过后的第十个年头,1924年1月,孙中山在和一 位外国记者的谈话中又一次这样说:“几世纪以前,中国为现代世界上各文明国之冠”,如“不以近代文明发达的情形比”,那么,它“却较西方各国的文化高得 多。”[注4]1919年夏天,他在呕心沥血地撰写大著《建国方略》时,又一次这样谈道:“中国为世界最古之国,承数千年文化,为东方首出之邦,未与欧美 通市以前,中国在亚洲之地位,向无有与之匹敌者,即间被外族入寇,如元、清两代之僭主中国,然亦不能不奉中国之礼法,而其他四邻之国,或入贡称番,或来朝 亲善,莫不羡慕中国之文化,而以中国为上邦也。”[注5]
以上种种材料说明,孙先生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是明确而坚定的。
不仅如此,孙先生还用犀利的目光,列举事 实,一针见血地指出:正是这些自称“文明”的大人先生们,在他们自己国内以及在国际上,干出种种挂着“文明”招牌的“野蛮”勾当。在国际上,他们四处“强 权争霸”,虐杀殖民地人民;在他们自己国内,在工业资本家的压制下,“民生社会贫富悬殊”,这些血的事实,这些行为,究竟是“文明”,还是“野蛮”呢?他 在《致公堂重订新章要义》一文中这样写道:“天下列强高倡帝国主义,莫不以开疆辟土为心,五洲土地已尽为白种所吞并。”[注6]他们这样“蚕食鲸吞”地杀 人夺地,难道算得上“文明”行为吗?反之,在他们自己国内,一切文明成果,都“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凡是“文明幸福”,“总由少数人把持”,[注 7]这样又怎么算得上“文明”呢?总之,先生通过这些高度概括的理论分析,向我们谆谆告诫:在“文明”、“进步”等问题上,我们一方面要充分认识西方文明 的先进性,同时又要高度警惕它内涵的各种“野蛮”特性。

(1)“欧洲中心论”或“西欧中心史观”。(1)作者的认识片面扩大欧洲文明的作用,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看待欧洲文明的作用。既要看到欧洲文明的确为人类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也不应该否定其他地区文明对人类的影响。(4分)(2)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欧美经济的巨大发展,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也促进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欧美通过殖民扩张,把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传播到亚、非、拉地区,使得整个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随着亚非拉日益成为欧美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也最终形成。(6分)(3)经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政治:维新变法,推行资产阶级改革;思想:向西方学习、维新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思想的解放。(6分) 试题分析:本题以全球史观为基本的史学范式,一方面指出了近代以来在全球史研究方面的一些错误观念,另一方面又利用全球史观考查了近代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与影响。第(1)题,运用以上理论加以批驳。第(2)题,要从经济、政治及思想文化等方面逐项分析工业革命对中国近代前期社会发展的影响。第(3)题,也要以全球史观为统领,从新时期国内和国际形势两个方面分析背景。 点评:常考的史观主要有唯物史观、全球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近代化史观等。全球化史观是站在全球的立场上分析问题的史观;唯物史观强调的是历史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代化史观站在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从政治经济发展变革等角度思考为主;文明史观强调文明是多元的,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应该是相互包容学习的。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答案示例:文明是由野蛮到开化,由落后到先进的过程。处于落后状态的国家要勇于打破常规和偏见学习欧洲文明促进本民族发展。
文明是不断发展的,欧洲文明有进步也有其不足之处,要根据本国国情学习和取舍即不能拒绝一切西方文明也不能全盘西化。
学习欧洲文明须经历从思想观念变革到政治制度变革再到器物变革的过程,否则近代化道路会艰难曲折。例如西方文明经历了从精神文明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再到制度文明即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再到器物文明(物质文明)即工业革命迅速扩展的发展历程。这三个阶段环环相接,推动促进了欧洲文明的进步。
作者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论证了欧洲文明的发展过程的可取之处,比较辩证客观地指出了学习欧洲文明的方法,对落后国家如何实现近代化有一定借鉴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12分)材料一 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
答:(5分)(2)新的斗争:1832年议会改革运动。(1分)原因: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之间出现了矛盾;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提高;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愿望的增强。(3分)(3)影响: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近代工业兴起。(3分)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从14世纪到17世纪上半叶,地中海沿岸...》
答:本题考查的是世界近代史的历史事件,(1)材料一中的时间可以判断在该时间内的“人的发现”指的是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2)根据时间在18世纪80年代末,法国进行的是大革命,英国进行的是工业革命。(3)根据材料答出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促进的作用即可。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从詹姆斯登上王位之时起,王权与自由这...》
答:②运用史实论证应围绕利用了哪些传统因素,为何要利用或者利用了有何作用,怎样实现现代化作答。) 这是一道观点评析题,是全国卷文综的特色题,考生应切实掌握该类的解题技巧。一般,首先应该注意该类题的要求说明。注意应该从材料中提取出观点,然后结合材料和教材里的相关的史实进行说明,最后进行评价...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
答:略。 思路提示(笔者自主创新):(1)若“赞成”。可从历次列强侵略(“冲击”)后,中国人学西方(“反应”)的层次性(器物——技术——制度——思想)着手回答。(2)若“反对”。则可从洋务运动、百日维新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三者的阶级属性、经济基础变化出发,突出强调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

《...民族主义思潮逐渐形成并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民族主义...》
答:日本明治维新后积极殖民扩张,给亚洲邻国带来灾难。(2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2)情结:既争取民族独立,又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文明;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结合,与挽救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相结合。(4分) 试题分析:(1)作用: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概括”,所以从材料一中的“西欧资产阶级是以国家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2010年5月,中共新疆工作会议上中共...》
答:⑴丝绸之路(或亚欧大陆桥) (1分)⑵该地位于亚欧大陆桥的中部,边境线长,与五国接壤,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2分)该地具有“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独特区位优势,有利于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联系。(2分)⑶(山前)冲积扇(1分) 地堑(或下降岩层)(1分) 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商鞅在农业上实行奖励耕织的政策。他在...》
答:(1)重农抑商(2分)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2分)(2)都江堰(2分) 曲辕犁(2分)(3)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2分) 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2分)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商鞅在农业上实行奖励耕织的政策,凡是从事工商业或做事懒惰的人,就抓走其全家,充入到官府作为奴婢”可以得出...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西方据优势...》
答:1789年爆发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871年德意志的统一等,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广泛建立。这三大革命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快速发展,从而推动了欧洲扩张。(3分) 试题分析:此题是开放性的伦文性的试题,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材料作者的观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诉诸武力的办法是由英王选择的,北美大...》
答:(2分)问题四:《人权宣言》(1分);启蒙思想(1分);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列举出两人2分,共2分);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1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美国独立战争和启蒙运动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解答如下:问题一:阅读材料一,根据材料中的“诉诸武力的办法是由英王选...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记 ...》
答:(3分) 试题分析:本题以世界地图分绘制历史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哲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该题原理范围固定,指向性明确,学生可以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真理性的检验标准、目的与归宿等方面回答原理。对材料内容要具体分析和全面认识,简练概括材料要点,对应原理加以分析。注意...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