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中国近代史上有几次思想解放潮流?分别是?影响?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是什么?

作者&投稿:仉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经历哪三个阶段?呈现了哪些特征~

(1)19世纪,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进行论战,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2)1905年至1907年资产阶级与立宪保皇派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争论的核心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3)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中国革命新时期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所谓“思想解放”就是用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批判和反对当时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文化,打破它的压迫和禁锢,用资产阶级思想武装人们的头脑。

启蒙思想:思想解放运动时的思想

有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1898年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是1905年—1907年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是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

第一次: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进行激烈的论战,这是资本主义与封建思想的交锋,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影响:此次论争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此后形成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第二次: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得到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影响:通过论战,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第三次: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提倡民主、科学、新文学、新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空前的思想解放潮流。这次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思想基础。它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

扩展资料:

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 以当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标志,以陈独秀、胡适之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近代西方先进思想的推动下,冲破了几千年封建文化的牢笼,高喊 “科学和民主”,开展新文化运动,推动着中国社会大改造。

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进入了崭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以勇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和与传统观念彻底决裂的激烈姿态。

对封建专制主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迷信愚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唤醒了一代青年,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广大青年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思想解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我们是新课标的,就是这样教的,高考也考这些,都是教科书上打的,应该很完整了
  1。首先是1840年以来,地主阶级的探索----睁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是林则徐,魏源)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经世致用”思想广泛传播。中国地主阶级的一部分开明分子,即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坚决抵抗“侵略的西方”,又对“先进的西方”持了解和学习的态度,“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寻求救国御侮之路。这是对西方双重挑战的最有效的爱国主义的双重回应,也是近代中华民族特质最为重要的标志。它的特点在于:一方面带有鲜明的时代变化的印记,另一方面又保留浓重的封建纲常色彩。影响在于: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世界,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探索救国之路。
  代表著作
  《海国图志》、《瀛环志略》、《四洲志》、《华事夷言》
  2. 然后是1861年开始的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是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主张是师夷之长技以自强和中体西用

  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3。其次是19世纪90年代初的早期维新派,(早期以郑观应,王韬为代表)
  其主张是商战,即主张经商富国,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民族工业的发展
  4.再是1898年的维新变法(代表人物是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谭嗣同等,即资产阶级保皇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影响:由于变法的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体制内下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后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国两千年的帝制亦画上句号。除此以外,朝庭中本来较为开明有为的大臣在政变后有些被贬,其他亦多被排挤到中央以外;间接亦造成了之后发生的义和团运动。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5.1911年的辛亥革命(代表: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是民主共和思想)
  影响: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6.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是李大钊、胡适、鲁迅、陈独秀等。是资产阶级激进派)
  标志: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原称《青年杂志》)
  主张:民主,科学
  内容:①前期:提倡新文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
  ②后期: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的先进分子不约而同地把眼光从西方转向俄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影响: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7.20世纪初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代表人物是李大钊)
  代表作是《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呼,终于完了,打的累死了

中国近代史上四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一次: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19世纪末)

19世纪70年代以后,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加剧了对中国的侵略,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但使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过渡到以资本输出为主。同时,各国还纷纷在中国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此时,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积极奔走呼号,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以饱满的热情宣传维新思想,同以荣禄、李鸿章和徐桐为代表的封建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这场论战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进行: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通过论战,作为新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第一次给封建顽固派以异常沉重的打击,猛烈抨击了封建的旧制度、旧思想和旧文化,广泛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学说和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等进步主张,使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开阔了眼界,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形成了近代以来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二次:保皇派与革命派的论战(1905—1907年)

20世纪初,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庭”,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已经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但是,当时流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为清政府的假立宪所迷惑,继续鼓吹改良,抵制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对革命派进行了恶毒攻击,这种倒行逆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以孙中山、章炳麟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有力还击。

这次论战也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进行: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通过论战,资产阶级革命派彻底揭穿了改良派企图通过改良来遏制革命的真面目,辩明了革命道理,受到了普遍的拥护,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形成了近代以来中国的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三次:前期新文化运动(1915—1917年)

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军阀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思想领域里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受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资产阶级队伍一度壮大起来,为了启迪广大人民的觉悟,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和胡适为代表的激进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新青年》为陆地,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同封建势力展开了十分激烈的斗争。

在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倡民主,反对封建的特权政治;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和愚昧;提倡资产阶级新道德,反对封建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一次伟大战斗,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唤醒了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青年知识分子,促使他们抛弃腐朽的封建思想,追求民主与科学,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形成了近代以来中国的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四次:问题与主义之争(1919年)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的呼声日益高涨。这引起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反对。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31期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他认为“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鹦鹉和留声器都能做的事”。他主张“少谈些主义”,是反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胡适主张“多研究些问题”,是反对“根本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主张一点一滴地进行改良。同年8月,李大钊在《每周评论》35期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指出问题与主义是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他针对胡适反对“根本解决”的观点,指出“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问题与主义之争”标志着新文化运动中统一战线的内部马克思主义与改良主义的公开分裂。

通过论战,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进一步阐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答案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绝对没错!

《中国近现代史共有几次思想解放运动》
答:两次,一次是新文化运动,还有一次是改革开放邓小平提出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中国近代史上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指的是( )。》
答:【答案】:A,C,D 中国近代史上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指的是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故选ACD。

《请列举出近代中国的五次思想解放运动》
答:3.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4.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思想解放运动分别是哪些国家的什么运动?宣传的核 ...》
答:中国近代的三次思想解放 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思想、辛亥革命时期的民主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思想是近代前期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1)维新思想与民主革命思想异同 同: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反对封建主义 异:①宣传方式:维新派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在维护孔子名义下,批判封建...

《我国历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是什么时候?分别是什么?》
答:百日维新等;第二次是1915年由陈独秀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因为这次运动前期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传播了十月革命的先进思想;第三次是1978年展开的真理问题的讨论,这次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答:[解题过程]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1898年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论战内容有: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变教育制度。作用:此次论争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此后形成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是1905年—1907...

《近代化过程中的三次思想解放思潮是什么?分别是什么政治派别领导的_百 ...》
答: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

《中国近代历史思想解放潮流。全部》
答:四、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前期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并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它在政治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

《中国近代史上出现了哪些思想解放运动,各》
答:中国近代史上出现了思想解放运动:1、戊戌变法。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

《列举中国近代前期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及其时间、代表人物、性质和意义...》
答: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时间:1915年-1923年 目的: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 背景:- 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