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海洋管理的概念,定义,范围,特点,原则 高校科研管理概念,特点和原则是什么

作者&投稿:屈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海岸的基本含义~

海洋和陆地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的地带。包括遭受波浪为主的海水动力作用的广阔范围,即从波浪所能作用到的深度(波浪基面),向陆延至暴风浪所能达到的地带。它的宽度可从几十米到几十公里,一般可分为上部地带,中部地带(潮间带)和下部地带三个部分,上部地带,又称为陆上岸带,一般风浪和潮汐都不可能作用到,是过去因海水作用而形成的阶地地形,受陆上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沿岸风的作用形成沙丘,它的特征是海蚀崖,海蚀穴,海蚀阶地和平台。潮间带,由海滩和潮坪两部分组成,在这一带是海浪活动最积极、作用最强烈的地带。下部地带又称水下岸坡带,就是过去的海岸,而今已下沉到海水底下的地方,一般从低潮时海水到达的地方算起,到波浪、潮汐没有显著作用的地带。世界海岸线长约44万公里,中国海岸线长达18000余公里,岛屿岸线14000余公里。海岸带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矿产、能源、土地等自然资源。还有众多深邃的港湾,以及贯穿内陆的大小河流。它不仅是国防的前哨,又是海、陆交通的连接地,是人类经济活动频繁的地带。这里遍布着工业城市和海港。海岸具有奇特的、引人入胜的地貌特征,可辟为旅游基地。在海岸及其邻近地带居住着世界人口的2/3,由此给海岸、河口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海啸、飓风和台风侵袭海岸和海滩,对沿海的工业、农业造成危害。 在垂直于岸线的海岸横剖面上,海岸有下列组成部分:①海岸(狭义)。紧邻海滨,在海滨向陆一侧,包括海崖、上升阶地、海滨陆侧的低平地带、沙丘或稳定的植被地带。②海滨。也称海滩。从低潮线向上直至地形上显著变化的地方(如海崖、沙丘等),包括后滨和前滨。有人认为海滩尚应包含与海滩发育过程密切相关的水下部分。后滨指由海崖、沙丘向海延伸到前滨的后缘,其上发育暴风浪所形成的滩肩,有高度不大的陡坎或陡坡。滩肩向海一侧的边界为海滩坡度突变处,称肩顶或滩肩外缘。前滨指肩顶至低潮线之间的滩地。邻近肩顶的前滨部分,通常坡度较陡,也称滩面。③内滨。自低潮线向海直至破波带的外界。有些内滨存在水下沙坝和水下浅槽。④外滨。破波带外界向海一侧的底部较平缓地带(也有人认为外滨从破波带外界起延伸至陆架边缘为止)。但有些学者未划出内滨,而将自低潮线开始的向海延伸部分(包括上面的内滨)统称为外滨。⑤近岸带。包括海滩和水下泥沙活动的地带,约在水深10~20米的范围内。 19世纪以前,海岸研究处于地形描述和资料积累的初始阶段。1909年,美国W.M.戴维斯在构造、营力、时间三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上升、下沉海岸的侵蚀轮回学说,建立了海岸发育的系统概念。1919年,D.W.约翰孙的《海岸过程和海岸线发育》一书问世,使海岸地貌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军事和海岸工程建设的需要,海岸地貌学进入动力机制的研究阶段。苏联В。П。津科维奇在《海岸发育的基本理论》一书中,从动力学观点,阐明了海岸堆积地貌的形成机制。D.L.英曼通过海滩观测,阐明了近岸带的泥沙运动和海滩地貌特征。C.A.M.金的《海滩和海岸》(1959)一书,系统地论述海岸发育的动力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运用新技术并结合物理和数学模型,海岸研究正向半定量和定量方向发展。中国于50年代中期,逐步开展了海岸动力过程的研究工作。1964年在温州进行了中国海岸带第一次试点调查。1979年在温州开展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试点,1980年后,逐步在沿海各省市开展“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20多年来,中国海岸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资料,对海岸发育过程和海岸演变规律,特别是对淤泥质海岸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 海岸发育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奠定了海岸发育的基础。但在第四纪时期,冰期和间冰期的更迭,引起大幅度的海面升降变动,导致海侵和海退,使海岸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直至距今6000~7000年前,海面上升到接近于现代海面的高度,构成现代海岸的轮廓。自此,进入现代海岸发育阶段。海浪海浪在塑造海岸中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动力因素。它具有巨大能量,对海岸或海岸建筑物产生巨大冲击力;在近岸物质搬运和堆积方面也起重要作用。在波浪作用下,通常粗颗粒物质向岸搬运,细颗粒物质向海搬运;自岸向海,海岸带泥沙由粗变细,较陡的海岸剖面在波浪侵蚀堆积作用下逐渐变缓。近岸流斜向入射的波浪逼近海岸时,在破波带内产生平行于海岸的沿岸波流。由向岸的水体输移和由此产生的离岸水流(裂流),波浪破碎造成的激浪流,加上潮流,构成了复杂的近岸流系。海水流动所产生的泥沙运动,形成一系列海滨堆积地貌。潮汐潮汐引起的海水周期性升降运动以及随之产生的海水水平方向运动,对塑造海岸有重要影响。不同岸段潮差有较大差别,潮差大小直接影响海水动力所能作用到的范围。相应的潮流水平流动,在有的水域,流速不足一节;而在中国杭州湾,涌潮通过最大潮流流速可达12节以上。尤其对细颗粒物质组成的海岸,潮流是泥沙运移的主要营力。生物在热带和亚热带生物作用较为明显。在珊瑚和珊瑚礁发育地区,构成珊瑚礁堆积海岸。在红树林和盐沼植物广泛分布的海湾、河口潮滩上,形成平静、隐蔽的海岸环境,利于细颗粒物质迅速堆积。但在有些海岸生物作用对海岸岩石产生一定的分解和破坏作用。气候因素在不同气候带,因温度、降水、蒸发、风等因素不同,风化作用的表现有所差异,进而影响到海岸的发育演化,并使海岸发育具有一定的地带性。 海岸地貌类型众多复杂,千差万别。许多研究者试图将海岸划分为各种类型。如约翰孙把海岸分成上升海岸、下沉海岸、中性海岸和复式海岸;H.瓦朗坦从上升与下沉、侵蚀和堆积的概念出发,按各种组合进行分类;F.P.谢泼德则将海岸分为原生海岸和次生海岸以及若干亚类。对于海岸的分类,至今未取得一致的认识。由于海岸环境因素十分复杂,制定统一的海岸分类,还有待于实际知识的积累。根据塑造海岸的主导因素和海岸的物质组成,可提出下列主要海岸类型。侵蚀第四纪冰川后期海面上升,海水淹没了沿岸山谷和河口,形成岬角、港湾相间的曲折岸线。这种海岸形态与地质构造因素有关,中国如浙江、福建曲折岸线的形成,便受到构造线的控制。在这类海岸上,因波浪折射,岬角岸段波浪能量辐聚,而港湾岸段波能相对较小,产生岬角岸段侵蚀、港湾岸段堆积的侵蚀-堆积相间的海岸地貌。在侵蚀岸段有多种多样的地貌形态:海蚀洞。面向开敞海域的山地或台地,在与海面交接的部位,受波浪侵蚀,沿着节理、断层、层理面等地质薄弱面,形成向陆内凹的浪蚀壁龛。又因水位变化,岩壁干湿交替变化,加速了岩石风化和浪蚀过程,使壁龛扩大成海蚀洞。洞穴的横断面,高度大于洞宽;纵断面上,洞深又远大于高度。海蚀洞顶一般为波浪作用的上界,其底部略低于海面。两端贯通的海蚀洞,称海拱石。海拱石塌陷,坚硬的岩石残留体称为海蚀柱。海蚀陡崖。海蚀洞不断扩大,重力作用使上部岩石崩落,形成陡崖。坠落的岩屑,一部分被沿岸流搬运,一部分被波浪卷带,可进一步磨蚀岩壁。海蚀平台。在海蚀陡崖发育与后退的过程中,其前方的岸坡逐渐塑造成向海缓斜的岩质平台。海蚀平台多位于海平面附近,其宽度与岩性有关。在平台拓展的过程中,波浪能量消耗在对平台面的摩擦和碎屑物质的搬移上,减弱了波浪对海岸的侵蚀能力,海岸后退速度逐渐减缓,乃至稳定。在高潮位附近,也有海蚀平面分布,可能是暴风浪作用的结果或构造上升所致。 海岸的侵蚀过程与岩性有密切关系。结构致密的花岗岩组成的海岸,常呈层状剥落,岩体大多呈浑圆状,如苏联白海北部的科拉半岛。由石灰岩构成的基岩海岸,经海水溶蚀,岩石表面布满沟谷,峰脊起伏,溶洞发育,以亚得里亚海北部的达尔马提亚海岸最为典型。岩性松软的海岸,抗蚀强度较差,海蚀陡崖后退较快,如印度尼西亚由火山灰组成的喀拉喀托岛,据统计,1883~1928年海岸平均后退速度达每年46米。波浪作用使海岸变得奇丽多姿,常见幽洞曲径、嶙峋怪石,可辟为旅游胜景。如中国海南岛崖县西南海滨、大连小平岛东侧崖壁及苏格兰的斯塔法岛等地。断层海岸断层海岸基本上受地质构造控制。中国台湾省东部为挺直的断层海岸,北起三貂角,南至鹅銮鼻,长达360公里,有的地方高达18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断层海岸。它的水下岸坡陡峻,离岸30公里,便是深达4500米的深海。在多佛尔海峡的英国海岸,一堵截切侏罗纪白垩土的白色崖壁,构成奇特美丽的海岸。堆积海岸沙(砾)质堆积海岸由不同粒级的松散泥沙或砾石组成,沿岸分布有海滩、沙堤、沙嘴、水下沙坝和风成沙丘等堆积地貌,往往伴有泻湖发育:海滩。海滩的演变与沿岸波浪特征、泥沙补给和水体渗透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当激岸浪的向岸流速大于离岸流速时,海滩物质供应量大于被搬走量,海滩发育,横剖面呈凸形,常见于砾石海滩;反之,水体渗透作用较弱的海滩,离岸流速大于向岸流速,海滩横剖面呈凹形,常见于中、细沙组成的海滩。海滩物质一般上部较粗,滩坡坡度较大;下部物质较细,滩坡平缓。由于激岸浪及其冲流和回流的反复作用,使海滩沙成为分选最佳的沉积物。在北美洲的大西洋海岸,欧洲的北海海岸,有一系列与岸平行,经常出露水面的海岸沙堤。被沙堤和陆地环抱的水域,称为泻湖。在岬角、海湾毗连的岩石岸段,常有沙嘴发育。沙嘴是沿岸漂移的沙砾组成的狭长堆积体,一端与陆地衔接,一端顺沿漂沙方向延伸入海。有的沙砾堆积体形成连岛沙洲,使岛屿与陆地或岛屿与岛屿连接起来。有些海滩上,常见到与岸平行或有一定交角的沙脊和凹槽相间的起伏地形,称脊槽型海滩,如法国的诺曼底海岸和英国的部分海岸。海岸沙丘。在风力吹飏下,海岸上可形成波状起伏的沙丘。沙丘排列方向常与风向成直角,迎风面比较平缓而坚实,背风坡比较陡峭而松散。如中国北戴河沿岸、福建长乐沿岸,法国濒临大西洋部分岸段,英国的德文郡海岸,北海的部分海岸,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部海岸,美国东部和西部部分岸段,都有海岸沙丘分布。沙质堆积海岸的剖面形态,因波浪特征和波向变化而常有变化。暴风浪和涌浪都塑造与其相适应的剖面,导致沙质堆积海岸的季节性演变。如美国西海岸和非洲西海岸,在冬季形成暴风浪剖面,夏季形成涌浪剖面。中国中、南部海岸,夏、秋季多暴风浪剖面,冬季则多涌浪剖面。淤泥质堆积海岸位于泥沙来源丰富,潮汐作用较强的岸段。海岸物质大多由0.05~0.001毫米的细颗粒泥沙组成,形成广阔平缓的低海岸平原。波浪通过浅滩,能量较弱,潮汐作用显得较为活跃。淤泥质海岸岸线平直,海岸地貌单一,按潮汐、波浪作用差异以及地貌特征,可分为:潮上带。位于平均大潮高潮位以上,特大潮汛或风暴潮时海水可到达的范围。该带地势微有起伏,低洼地分布其间,有暴风浪作用和流水痕迹。盐沼地上生长有稀疏的耐盐植物:潮间带。为平均大潮高潮位到平均大潮低潮位之间的海水活动地带,即高潮被淹,低潮出露的海涂(潮滩)。此带泥沙活动频繁,侵蚀、淤积变化复杂,潮滩上留有由落潮水流冲刷而成的树枝状潮水沟,以及由波浪侵蚀成的坑洼。各地潮间带宽度不一,一般为几公里,最宽的可超过10公里。潮下带。在平均大潮低潮位向海一侧,为潮滩的延伸部分。其组成物质较细,水下岸坡平缓,等深线延伸方向与岸近于平行。淤泥质堆积海岸在世界各大河口附近都有分布。中国的长江、黄河、珠江等河流每年有巨量泥沙入海,使中国的淤泥质海岸广为发育,并独具特点。它大体上可以分为二种:一种是在河口三角洲基础上形成的,如渤海西部和江苏北部的海岸;另一种是沿岸水流搬移的细颗粒泥沙,在隐蔽的海湾堆积,如杭州湾以南至闽江口以北的港湾淤泥质海岸。与更新世冰水沉积作用有关而发育成的淤泥质海岸,岸外海滨有一列断续相接的岸外沙堤,构成有利于细颗粒泥沙堆积的环境,其中以荷兰海岸最为典型,美国东部海岸,联邦德国、丹麦、英国部分海岸也有发育。三角洲海岸河流携带泥沙在河口堆积,形成向海伸突的三角洲海岸。按三角洲的形态可分为:鸟足状三角洲,岸线外形似鸟足,如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尖嘴状三角洲,岸线向海伸突,如意大利的台伯河三角洲;扇状三角洲,岸线平缓向海突出,如中国的黄河三角洲和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此外,还有多岛屿、多汊道三角洲,如印度的恒河三角洲和中国的珠江三角洲。生物海岸自南北回归线附近至赤道的浅海地区,繁殖和生长着珊瑚和红树林等生物群落,构成热带和亚热带特有的海岸类型:珊瑚礁海岸。由造礁珊瑚、有孔虫、石灰藻等生物残骸构成的海岸。珊瑚礁可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等类型。岸礁通常紧贴海岸发育,在近岸海域形成一片宽阔浅水地带,随着珊瑚礁加宽,海岸线向海方向推移。堡礁的延伸方向与岸线几乎平行,外缘坡度很陡,它与海岸之间被泻湖分隔开来。环礁在平面上呈环形,围绕着一个泻湖水域。红树林海岸。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潮滩上,生长着耐盐、繁茂的红树林植物群落,构成了特殊的生物海岸。由于红树林植物的葱郁树冠,特殊的根系,以及林间的枯枝落叶,既抑制了风暴潮对海岸侵蚀,又阻滞涨落潮水流,促使泥沙堆积,岸滩淤涨。在低海岸平原上,生长有陆生植被;潮上带沼泽上灌木丛生;潮间带泥滩为红树林沼泽;潮下带为浅水泥滩,红树林的一些先锋种可率先生长。这几个植被景观带,随着岸滩淤涨而由陆向海方向演替。 西班牙——太阳海岸以阳光沙滩著称的西班牙“太阳海岸”2006年接待了900多万游客,成为欧洲最受欢迎的旅游度假胜地之一。“太阳海岸”位于西班牙南部的地中海沿岸,长200多公里,被誉为世界六大完美海滩之一,也是西班牙四大旅游区之一。该海岸连接近百个中小城镇,许多原来人烟稀少的沿海村庄都已成为现代化旅游点。那里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全年日照天数达300多天,故称“太阳海岸”。夏天最高气温为32至40℃,冬季最低气温为14至16℃。全年游客络绎不绝。据当地旅游业理事会预计,2007年“太阳海岸”游客数量将达950万左右,同比增长2.6%。“太阳海岸”接待的游客以外国旅游者为主,其中英国人占了近三成。截至2006年11月,“太阳海岸”拥有酒店435家,床位8.3万多个。据西班牙储蓄银行基金会的统计,21世纪初,“太阳海岸”旅游业年均收入超过77亿欧元,占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33.5%。据业内人士估计,随着将来西班牙高速列车通到此地,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太阳海岸”的游客数量有望在2010年达到1100万。法国——蓝色海岸法国蓝色海岸的鼎鼎大名无人不知,这里早已成为了世界上最具魅力的沿海风景地带。蓝色海岸地区(Côte d’Azur ),又称作里维埃拉地区(Riviera),是滨海阿尔卑斯省(les Alpes-Maritimes)和摩纳哥(Monaco)王国的总称,位于法国东南部的边境地带,毗邻意大利。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这个地区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地貌特征,海洋与山脉共存,景致独特。线路上的重要城市尼斯(Nice)是法国第五大城市和第二大旅游胜地。每年都会有许多盛大的节日,尼斯狂欢节(Carnaval)是其中最具吸引力的一个:每年的二三月份,尼斯会举行近三周的狂欢活动,包括花车游行、放烟火、化妆舞会等系列活动,届时会比夏日的海滨更热闹。依偎在青山脚下和地中海之滨的小城戛纳(Cannes),白色的楼房与蓝色的大海及排排高大翠绿的棕榈树构成一派绚丽的南国风光。每年这里的戛纳电影节是全世界电影届的一大盛事。南方重镇马赛(Marseille)气候宜人,景色秀丽。城市内有很多教堂和博物馆。老港外地中海上的伊夫岛(Chateau d'If)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在小说《基督山伯爵》中着力描写的地方。“香水之都”格拉斯(Grasse)是一年四季盛开着蔷薇、合欢草等香料花草的城镇,许多顶级香水大师都是在这里诞生的。另外在尼斯与戛纳之间坐落着众多像滨海卡涅、圣保罗·德旺斯、比奥特、瓦洛里斯这样的小村镇。那里的美景及特有的风光吸引了众多的艺术家,像毕加索、雷诺阿、马蒂斯都曾经在这个蔚蓝海岸地区生活过,优美的自然景观触发了他们的灵感,在此创作了许多不朽的名作。蓝色海岸的气候宜人,一年之中阳光普照的日子超过了三百天,是没有淡旺季之分的旅游胜地。白雪覆盖的阿尔卑斯山峰与妸娜多姿、蜿蜒曲折的地中海海岸线遥相呼应,形成了蓝天、雪山、碧海的独特美妙景观,法国地中海式的文化元素更是这里吸引游人的另一大亮点。路线:巴黎Paris—尼斯Nice-芒通Menton-埃兹Eze-昂蒂布Antibes Vallauris -旺斯Vence -圣保罗·德旺斯St-Paul-de-Vence -滨海卡涅Cagnes sur Mer-比奥特Biot-瓦洛里斯Vallauris -格拉斯Grasse-戛纳Cannes-土伦Toulon—马赛Marseille澳洲——黄金海岸澳大利亚黄金海岸位于澳大利亚东部海岸中段、布里斯班以南,它由一段长约42公里、10多个连续排列的优质沙滩的组成,以沙滩为金色而得名。这里气候宜人,日照充足,特别是海浪险急,适合于进行冲浪和滑水活动,是冲浪者的乐园,也是昆士兰州重点旅游度假区。这里旅游设施齐全,有各种各样的游乐场、赌场、酒吧、夜总会、海洋世界和主题公园。中国——椰树海岸《海南国际旅游岛总规(大纲)》提出将在海南岛东岸打造一条名为“椰树海岸”的主题海岸,以挑战世界最著名的法国蓝色海岸、西班牙太阳海岸和澳大利亚黄金海岸,吸引国际国内高端度假市场。海南省旅游局副局长陈耀认为,世界主要度假客源都钟情旅游海岸假期,在亚洲旅游海岸尚属空白,而海南岛东部集中了世界一流旅游海岸应有的条件,建设以高雅时尚为特色、以度假品牌为主的旅游海岸,是扬长避短打造国际滨海度假胜地的良策。而以椰树海岸命名,是因为椰树形象优美,地域性、文化性鲜明,与海南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密切相关,体现热带、滨海、生态的特点,还是海南岛标识性植物。椰树海岸区域以海南岛东部的文昌、琼海、万宁、陵水四市县海滩为基准向内陆辐射1小时车程距离的滨海区域,海口、三亚是海南岛两大口岸城市,旅游主要特色同为滨海度假休闲,两市也纳入椰树海岸。在文化定位方面,椰树海岸各市县一方面强调与国际滨海度假胜地相应的水文化,突出海、河、泉、湖复合性的亲水特色;另一方面,深入发掘具有鲜明海南岛地方特色的椰文化。

http://baike.baidu.com/view/6928902.htm

以上链接,你可以看看。
不知道你的目的是干啥,目的不同,答案会完全不一样的。

第三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和发展(比较简单)
重点难点:主要注意常识性的东西,主要的历史事件,有标志性的一些事件,本章出题以选择题为主。
1外国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P40)○(注意时间、内容和特点)
现代环境法产生于工业发达国家,大体经历了产生、发展、完善三个阶段
一产生阶段
时间:18世纪60年代~20世界初(公害发生时期,也是环境法的产生时期)
内容:工业经济造成的环境污染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空前规模的人为的环境污染。1873、1880和1891年,英国伦敦三次发生因燃煤造成的毒雾事件,死亡上千人。同期在日本也发生了严重的公害事件,1873年日本爱知县别子铜山冶炼所因排放大量二氧化硫造成附近农业的严重损害,引起农民数次骚动。由于一些公害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公民的骚动,也震动了当时的执政者。在一些工业发展较去快的国家,开始制定防止大气污染和河流污染的单行法规。其中代表的有:1863英国颁布了《制碱业管理法》(1906年修订)、1876年英国颁布了《河流污染防治法》,禁止向河流排放污染物以保护水源、1913年英国《煤烟防治法》,其控制对象是制碱业以外各种向大气排放烟尘的污染源,是防止大气污染的早期的主要立法。日本1896年颁布了《矿业法》和《河川法》。“公害”一词最早就是在日本《河川法》里提出的。

特点:西方国家早期的环境立法,主要针对当时的环境污染,即大气和水的污染,防治范围比较狭窄;立法措施主要是限制性的规定或采用治理技术,较少涉及国家对环境的管理。

二发展阶段(注意这一时期立法特点)P41
时间:20世纪初~20世纪60年代
这一时期是西方工业化国家公害发展和泛滥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环境立法有两个重要特点:
⑴制定了大量环境保护的专门法规,从数量上说,远远超过其他部门法。
⑵除水污染防治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外,又制定了一些新的环境法规,如噪声防治、固体废物处置、放射性物质、农药、有毒化学品的污染防治等,使环境法调整的对象和范围更加广泛。

三完备阶段(注意标志性的东西,立法特点)P43△
时间:20世纪70年代~现在
在“环境危机”深刻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很多国家对环境实行更加全面、严格的管理。
这一时期的环境立法有如下特点:△
⑴为了提高国家对环境管理的地位,很多国家在宪法里增加了环境保护的内容,有的国家把环境保护视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
⑵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不少国家制定了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
⑶各国环境政策和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发生了根本转变,采取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政策和措施。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各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环境政策和立法指导思想。
⑷把环境保护从污染防治扩大到整个自然环境的保护,加强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保护的立法。
⑸法律“生态化”的观点在国家立法中受到重视并向其他部门法渗透。
⑹环境立法的完备化和对环境保护这一社会关系的全面调整,使环境法从传统法律部门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2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和发展(P44)
我国古代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殷商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可能是最早出现环境保护法律规定的国家,但是我国现代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生比西方工业发达国家至少晚一个世纪。○P44
一中国古代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
早在公元前3世纪,杰出的先秦思想家荀况就在《王制》中指出,如果按照自然法则处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关系,就可以使自然资源永续利用。
殷商时期有禁止在街道上倾倒生活垃圾的规定,而且视其为犯罪。
西周时期颁布了《伐崇令》这是中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水源、森林和动物的法令。极为严厉。(2000年出过题。)
中国比较完备的封建法典《唐律》中设有“杂律”一章,更具体、更详细地对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作了规定。《明律》、《清律》,多沿唐律,也有类似保护环境的规定。

二中华民国时期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
⑴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时期
从新中国成立~1973年
195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业暂行条例》,是我国第一部矿产资源保护法规。
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第一次把重要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规定为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从所有权方面确立了全民所有的宪法原则。
1956年颁布的《工厂安全卫生规程》,这是我国第一个对防治工业污染作出规定的法规。
1959年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规程》除规定了生活饮用水的水质标准外,还对水源选择和水源保护区的污染防治作了规定。

⑵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发展时期
自1973年8月我国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止。
这一阶段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发展过程为:
①官厅水库及北京西郊污染情况的调查和国务院关于防治城市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批示的发布。
②1973年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把环境保护提上了国家管理的议事日程。
③1974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沿海水域污染暂行规定》。这是我国第一个防治沿海水域污染的法规。
④197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次对环境保护作了如下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提供了宪法基础。
⑤一系列环境标准的制定和颁布。

⑶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初步完善时期
自1978年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的环境保护事业和法制建设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并初步建立了完整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
①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这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法治阶段,也标志着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体系开始建立。
②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严重比例失调,1982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这是又一个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法规,也是对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的补充和具体化。
③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发展十分迅速,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成为中国法制建设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
④为了加强环境的定量管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不断颁布了一批具有规范性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基础方法标准。
⑤在其他一些部门法的立法中,也注意到了环境保护的特点和管理的需要,作了相应的有关规定。
⑥目前我国正在准备制定一批新的环境保护单行法规。

3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成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依据和标志○(P51)
划分法律部门的基本依据是其是否有独立的调整对象,即所调整特定的社会关系领域。
在国外,环境法是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观点已为一般人所承认。
在国内,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前几年认识尚不一致。更多人的主张在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已形成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目前这种观点基本成为共识,其基本的依据和标志是:
⑴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有其所调整的明确的、特定的社会关系领域;
⑵我国近年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发展很快,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已经形成。

4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成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必然性(P52)三点记住○
⑴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我国在内)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以致必须由国家来承担保护和管理的职能。
⑵国家对环境的管理需要通过多各手段,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法律手段。
⑶环境与资源的整体性和环境保护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必须把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社会关系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进行整体的、全面的保护和调整。

第四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体系各组成部分的地位和作用(重点)
1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概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概念○P54
我国的环境与环境保护法是以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定为基础,并由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防止污染和破坏的一系列单行法规和具有规范性的环境标准等所组成的完整的体系。

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可能简答)
⑴从实践意义上说,一个国家没有比较完备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是衡量该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建设和环境管理水平的标志。
⑵从理论意义上说,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影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现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组成(注意)
⑴宪法中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
⑵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
⑶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
⑷环境标准;
⑸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规范。

2 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P55)
有的国家把公民有良好环境下生活的权利,即“环境权”,作为公民基本权利之一规定在宪法里。
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础,是各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立法依据。
我国宪法对环境与资源保护作了一系列的规定。
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这一规定是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总政策,说明了环境保护是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责。
第9条第1款“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
第10条第1、2款:“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这些规定,把自然资源和某些重要的环境要素宣布为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全民所有的公共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就从所有权方面为自然资源的保护提供了保证。
第9条第2款:“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破坏自然资源。”
第10条第5款规定:“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利用土地。”
这些规定强调了对自然资源的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以防止因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导致环境破坏。
第22条第2款对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作了规定。
第51条还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权利。”该规定是对公民行使个人权利不得损害公共利益的原则规定,其中当然也包括防止个人滥用权利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宪法的上述各项规定,为我国的环境保护活动和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提供了指导原则和立法依据。

3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法◇
性质和地位:(P56)◇
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中,除宪法之外占有核心最高的地位。它是一种综合的实体法。这种立法常常成为一个国家的其他单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的立法依据,因此它是一个国家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基本法。
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是1989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在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经修订后重新颁布的。作为一部综合性的基本法,它对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作了全面规定。
其中八个主要规定◇
⑴规定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任务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⑵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对象是那些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要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⑶规定了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应采用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⑷规定了保护自然环境的基本要求和开发利用环境资源者的法律义务。
⑸规定了防治环境污染的基本要求和相应的义务。
⑹规定了中央和地方环境管理机构对环境监督管理的权限和任务。
⑺规定了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有监督、检举和控告的权利。
⑻规定了违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法律责任,即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的颁布,对于促进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完备化,加强我国的环境管理,起了重要作用。

3 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59)
概念◇ 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是针对特定的保护对象,如某种环境要素或特定的环境社会关系到而进行专门调整的立法。

地位◇ 它是以宪法和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为依据,又是宪法和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的具体化。因此,单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一般都比较具体详细,是进行环境管理、处理环境纠纷的直接依据。

内容(客观题)◇
分类○
⑴土地利用规划法;(国土整治法,我国目前还没有颁布;
农业区域规划法,尚未颁布;
城市规划法,1989年颁布;
村镇规划法,目前只有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村镇规划管理条例》)
⑵环境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等。在污染防治法中,最重要的单行法规除了大气和水体的污染防治法之外,就是噪声的控制和固体废物的处理,198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1996年修订为《中国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1995年颁布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⑶自然保护法;
⑷环境管理行政法等。

4环境标准(第九章有具体讲解)
三类环境标准◇
⑴环境质量标准;(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为控制工业集中地区出现的局部环境污染,首先制订了一些以保护人群健康为主的专业性环境质量标准。)
⑵污染物排放标准;(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国家排放标准是1973年制定的《工业“三废”排放试行规定》,该标准对各类工业排放的气、液、渣三大类污染物分别规定了容许浓度和数量,对70年代我国的污染控制起了一定作用。)
⑶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已经制订的监测方法标准和基础标准有200多项,是环境标准中数量最多的。截止1997年底,已颁布的环境保护国家标准361项,行业标准29项。其中环境质量标准11项,污染物排放标准79项,监测方法标准231项,标准样品标准29项,基础标准11项。)
⑷样品标准(后增加的)。

5其他部门法中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P64了解)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的有关规定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有关规定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的有关规定
⑷经济法中的有关规定

《海洋管理海洋管理概念》
答:海洋管理,即海洋综合管理,是政府海洋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能,旨在代表国家行使基本管理职责。其核心任务涉及三个关键领域:海域使用、海洋环境保护以及海洋权益的维护,同时强调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和行动。具体来说,海洋综合管理旨在从国家的全局视角出发,关注海洋权益、资源和环境的共同利益。这包括通过制定和...

《海洋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
答:国际上比较认可的广义的管理可以定义为:管理是对组织成员的努力和其他组织资源的使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参照《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第七章“沿海去、管辖海域的综合管理”中的有关部分,可以对海洋资源管理的定义进行如下表述:以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的,通过行政、...

《海洋管理的海洋管理概念》
答:《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关于海洋综合管理问题的定义是:“海洋综合管理应从国家的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的整体利益出发,通过方针、政策、法规、区划、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组织协调、综合平衡有关产业部门和沿海地区在开发利用海洋中的关系,以达到维护海洋权益,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促进...

《海洋综合管理概论目录》
答:海洋综合管理概论 1. 绪论 深入探讨海洋的价值,理解其在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解析海洋综合管理的定义,强调其全面性与复杂性。明确管理对象和任务,包括海洋生态、经济和权益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介绍基本原则和方法,如生态优先、系统性原则等。2. 基本原理 阐述海洋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人本、系统...

《什么是经略海洋》
答:一、定义与概念 经略海洋是指人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综合运用科技、经济、法律等手段,对海洋资源进行整体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活动。这一过程涉及海洋资源的调查、评估、规划、开发、管理以及海洋环境的保护等多个方面。二、主要内容 1. 海洋资源开发与规划。这包括对海洋资源的全面调查,了解海洋资源的数量...

《海洋行政执法必读目录》
答:1. 海洋与海洋管理 海洋是地球表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理解其特性与管理至关重要。海洋管理涉及法律基础,包括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2. 国际海洋法简介 国际海洋法探讨了海洋法的概念、历史发展、特点和基本原则,以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海洋区域法律制度的规定。3. 我国海洋法律制度 中国有完善...

《海洋地理学的海洋一体化管理研究》
答:一体化管理概念的形成与提出,是人们对海洋调查研究、开发利用、立法管理等全过程与资源、环境、生态等各个方面,以及对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获得较为充分认识的结果,也是对海洋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单纯的开发利用或单纯的环境保护,都不是海洋管理的目的,只有在充分兼顾各方面...

《海洋管理的概念,定义,范围,特点,原则》
答:特点:西方国家早期的环境立法,主要针对当时的环境污染,即大气和水的污染,防治范围比较狭窄;立法措施主要是限制性的规定或采用治理技术,较少涉及国家对环境的管理。二发展阶段(注意这一时期立法特点)P41时间:20世纪初~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是西方工业化国家公害发展和泛滥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环境立法有两个重要特点:⑴...

《海岛保护法海岛保护法-概述》
答:海岛保护法是一部专门针对海岛生态保护的海洋法规,其核心目的是确保我国海岛的生态环境得到妥善管理和保护。这部法律并非关于海岛主权的争论,而是在国家主权明确的前提下,制定的一部旨在实施行政管理的法律。其适用范围广泛,涵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海岛的保护、开发、建设和相关管理工作。海岛的定义是那些...

《水资源管理的几个重要特点》
答:主要着眼于如何向当代社会提供足够的水资源,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强调水资源的规划工作;③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的共同未来”的报告,报告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而使加拿大的水务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可持续水管理”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围绕可持续发展主题强调水资源的可...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