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作者&投稿:尉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近代化历程是如何一步步深入的~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
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主要有"三局一所":最早的是1861年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内军械所,最大的是曾国藩、李鸿章主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主要有"三局一厂":最早的是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就此开启。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19年)。
“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阶段性的成果为政治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经济上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三,曲折前进与新发展阶段(1919—1949年)。
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增加了新的内涵,本阶段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具体国情,结合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探索适合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情况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

扩展资料
中国近代化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在近代史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两个: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而前者为最主要矛盾。
但两大主要矛盾在历史的进程中,呈现出错综复杂关系和起伏状态,两大主要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要推翻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摆脱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
近代中国革命发生的原因: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列强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腐朽统治,使中国的领土被割裂,独立主权被剥夺,经济文化的发展受到严重束缚,人民生活极为悲惨,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危机。
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利益的,先后有清王朝、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集团,它们是维护腐朽生产关系的反动势力,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它们的反动统治激起广大人民强烈不满和反抗。中国革命正是在这些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近代化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一 起步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前) 这一阶段,主要是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迈出了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政治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 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 这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了一大步。 首先,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阶段,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第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其次,政治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新纪元。 再次,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思想文化领域。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则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以其为指导发动了辛亥革命;激进派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三 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 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复杂的历史环境中艰难地进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从外国人手中夺回“关税主权”,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但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者的退让,对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血腥屠杀等影响了政治民主化的正常发展。抗战期间,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庭官僚资本相结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启迪
1. 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要想实现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 2.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顽固地阻碍着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消除它的影响任重而道远。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一)起步阶段(1840—1895)

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具体表现:

1、经济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3、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本阶段的基本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19)

“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具体表现:

1、经济近代化: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2、政治体制近代化: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3、思想文化近代化:对旧思想的批判逐步深入,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新文化运动。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本阶段的基本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阶段性的成果,政治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经济上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三)曲折前进与新发展阶段(1919—1949)

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具体表现:

1、曲折前进: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政治上,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妥协退让,对共产党、工农群众的屠杀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2、新发展:首先,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重要角色。其次,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再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科学理论。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本阶段的基本特征:本阶段说明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三、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教师提出思考题:结合洋务派创办的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和发展的有关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工业化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要点:

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摧残,发展缓慢,经历曲折。

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3、近代化缺乏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竟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依靠政权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4、畸形发展。近代工业的地区分布不平衡,部门结构不合理。

四、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因素

教师提出思考题:结合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有关知识,说明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不利因素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要点:

1、缺乏资金、人才、技术:没有资本原始积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缺乏现代化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历史原因。

2、传统思想的束缚:重农抑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3、三座大山的压迫:即帝国主义阻挠、破坏,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4、决策失误: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一般从轻工业,而后延伸到重工业。同时,农业也相应变化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基础。而中国是从重工业开始的,农业一直是传统农业,拖了工业化的后退。

5、缺乏政治前提:发达国家工业化之前,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为工业化提供了保证。而中国直到新中国成立,无产阶级才掌握政权,开始大规模工业化。这就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

6、客观环境的制约:近代史上,战争、革命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不利于近代化的发展。

五、近代化与民族民主革命的关系

近代中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完成近代化任务。
1、民族民主革命是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民主革命的开展过程,是封建势力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及帝国主义在华走狗不断受到打击的过程,是中国由封建专制统治到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过程。

2、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开拓前进扫清了道路。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

《中国近代化历程是如何一步步深入的》
答: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主要有"三局一所":最早的是1861年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内军械所,最大的是曾国藩、李鸿章主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答: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制定...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答: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面临国破家亡,亡国灭种之际,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摆脱民族困境,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曾把中国人学习西方,追求近代化的历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器物技术上感觉不如西方,遂有以“中体西用”为指导...

《中国近代化探索分别经历了哪些历程分别提出了什么口号和主张?_百度...》
答:(2)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戊戌维新运动以建立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制度为目标,从此中国近代化历程由经济技术阶段进入政治制度阶段,是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民主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3)第三阶段: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答:1、起始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至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前)见证了洋务运动的兴起,由洋务派主导,开启了我国经济近代化的篇章。政治近代化在此阶段尚未成为主要议题,但近代化的影响开始扩展至科技、文化和教育领域。2、全面发展阶段(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至1927年大革命失败)在这一时期,以“实业救国”为...

《中国近代社会的进化历程》
答:一、 起步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前)这一阶段,由于外国的侵略,中国封建地主积极展开自救,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民族资本工业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伴随着辛亥革命爆发,...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分为哪三个阶段。 代表事例》
答:1.1840年鸦片战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本阶段探索的主要内容是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又可分为三个小阶段:①1840年鸦片战争--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前:本阶段探索的主体是封建地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主要是学习以坚船利炮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包括鸦片战争期间新思潮的萌发和洋务运动。②...

《民族工业近代化的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答:(1)1840年至1895年,中国近代化的初期阶段以洋务运动为主导,由地主阶级领导。这一时期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启动,其核心思想是“中体西用”。(2)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兴办了关键的军工企业。其中,安庆内军械所(1861年,曾国藩创立)是最早的,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李鸿章主办)则是最...

《简要概括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答: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一般被认为是 器物——制度——文化 的过程 开端(器物):1860年代,清政府面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为维护王朝统治,以“师夷长技以自强”开始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创办军工、水师、新式学堂。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为近代化开端...

《如何理解中国近代化艰难而曲折的历程》
答:一、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1.鸦片战争以后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