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中国近代化历程是如何一步步深入的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是如何一步步深入的?

作者&投稿:局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近代化历程是如何一步步深入的?~

前言一)起步阶段(1840—1895)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归纳具体表现:1、经济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2、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3、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本阶段的基本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归纳具体表现:1、经济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2、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3、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本阶段的基本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19)“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具体表现:1、经济近代化: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2、政治体制近代化: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3、思想文化近代化:对旧思想的批判逐步深入,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新文化运动.认识本阶段的基本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阶段性的成果,政治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经济上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三)曲折前进与新发展阶段(1919—1949)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归纳具体表现:1、曲折前进: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政治上,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妥协退让,对共产党、工农群众的屠杀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2、新发展:首先,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重要角色.其次,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再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本阶段的基本特征:本阶段说明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

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主要有"三局一所":最早的是1861年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内军械所,最大的是曾国藩、李鸿章主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主要有"三局一厂":最早的是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就此开启。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19年)。

“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阶段性的成果为政治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经济上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三,曲折前进与新发展阶段(1919—1949年)。

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增加了新的内涵,本阶段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具体国情,结合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探索适合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情况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

扩展资料

中国近代化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在近代史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两个: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而前者为最主要矛盾。

但两大主要矛盾在历史的进程中,呈现出错综复杂关系和起伏状态,两大主要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要推翻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摆脱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

近代中国革命发生的原因: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列强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腐朽统治,使中国的领土被割裂,独立主权被剥夺,经济文化的发展受到严重束缚,人民生活极为悲惨,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危机。

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利益的,先后有清王朝、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集团,它们是维护腐朽生产关系的反动势力,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它们的反动统治激起广大人民强烈不满和反抗。中国革命正是在这些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近代化



(一)起步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前)

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其具体表现:

1、经济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3、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本阶段的基本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

“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

其具体表现:

1、经济近代化: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2、政治体制近代化: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3、思想文化近代化:对旧思想的批判逐步深入,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新文化运动。

认识本阶段的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阶段性的成果,政治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经济上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三)曲折前进与新发展阶段:(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

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

具体表现:

1、曲折前进: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政治上,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妥协退让,对共产党、工农群众的屠杀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2、新发展:首先,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重要角色.其次,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再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科学理论。

本阶段的基本特征:本阶段说明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扩展资料:

1、中国近代化之启迪:

(1)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要想实现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

(2)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顽固地阻碍着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消除它的影响任重而道远。

2、近代化,也叫现代化。

对于这个概念的使用,习惯上建国前的历史用近代化,建国后的历史用现代化。指不发达社会成为发达社会的过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

主要体现为: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世界近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实现近代化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国家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英法两国率先完成封建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其他西方国家也通过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变革而实现近代化,它们都属于内生型近代化。中国是在西方列强侵略的影响下,以西方资本主义为榜样而进行近代化的探索,中国属于后发外生型的近代化。所以,中国的近代化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化。

3、民族独立与近代中国近代化的两大主题。民族独立主要是改变国家、民族被压迫的地位,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关系问题。近代化是要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要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干的社会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的问题。

两者不能同时并举来实现,也不能互相替代:没有民族独立,就不能实现近代化;没有近代化,政治、经济、文化落后,就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唯一的办法是:要走革命的道路,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取得民族独立,为实现近代化开辟道路。即先独立,然后才能实现近代化。

4、自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担负了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近代化的重任。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从而为实现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中国近代化



中国近代化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前)

这一阶段,主要是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迈出了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政治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

这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了一大步。

1、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阶段,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第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2、政治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思想文化领域。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

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复杂的历史环境中艰难地进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从外国人手中夺回“关税主权”,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但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者的退让,对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血腥屠杀等影响了政治民主化的正常发展。

抗战期间,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庭官僚资本相结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扩展资料

中国近代史的主题:反侵略,反帝,反封建,求民主

1、反侵略、反帝是中华民族和外来侵略者的民族矛盾,这构成了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社会”。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反侵略发展成为反帝。

2、反封建、求民主是中国人民(包括农民、工人、手工业者、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的革命阶级)和封建主义或势力(包括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等)的阶级矛盾,这构成了中国近代的“半封建社会”。

3、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中国近代的主要矛盾,通过斗争,将民族矛盾化为民族独立,将阶级矛盾化为人民当家做主。由此形成了新中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近代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近代史



一、起步阶段(1840—1895)

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门洞开,一大批有识之士开始救亡图存的道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彻底失败。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整体发展阶段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以辛亥革命为高潮,中国开始了新一轮的以资产阶级革命为主的救亡图存道路探索。

三、曲折前进与新发展阶段(1927—1949)

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同一切内外军阀、封建势力、帝国主义斗争。

扩展资料:

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在西方近代化文明的直接冲击下,与西方近代文明相会合。

并在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支配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走上了独具特色的近代化发展道路。在19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晚清时期,即西洋文明冲击中国社会的初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风习、新时尚。

例如洋货风行、经商热、拜金潮等等,反映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在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上的变化,其中的“重商”、“商本”思想,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观念的主要内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近代化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一)起步阶段(1840—1895)

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归纳具体表现:

1、经济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3、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本阶段的基本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19)

“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

具体表现:

1、经济近代化: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2、政治体制近代化: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3、思想文化近代化:对旧思想的批判逐步深入,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新文化运动。

认识本阶段的基本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阶段性的成果,政治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经济上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三)曲折前进与新发展阶段(1919—1949)

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

归纳具体表现:

1、曲折前进: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政治上,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妥协退让,对共产党、工农群众的屠杀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2、新发展:首先,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重要角色。其次,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再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科学理论。

本阶段的基本特征:本阶段说明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采纳 哦

《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1、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直接原因:清朝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逐渐使中国落后于世界,落后就要挨打,资本主义列强开始侵略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近代中国在鸦片战争前一个独立的封建大国,...

《列强将中国一步步推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四次侵略战争》
答:1840-1842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184-1895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1900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答:2)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从东南沿海扩展到东北沿海,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3)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不仅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而且进一步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加快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4)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具有什么特点》
答: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具有的特点:1、各阶级都参与了探索:农民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2、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呈现出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3、道路曲折: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先后都以失败告终。4、各阶级的探索都借鉴了外国成果。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中有什么特点》
答:器物(先进技术)-政治制度(君主立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思想内涵(民主科学)由表及里,步步深入,目的相同,反帝反封建 (1)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呈现出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2)各阶级都参与了探索:农民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3)道路曲折:太平天国...

《阅读下列材料:中国的近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国家的政治、经济、思想...》
答:(2)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资产阶级共和国)。(3)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扫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4)由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上如何一步步开眼看世界?如何解放思想的》
答:开展了“洋务运动”不仅创办近代企业还创建新式学堂,这是中国人的思想开始觉悟,但洋务运动因为“甲午战争”的失败而失败,中国人又开始迷茫,这时康有为,梁启超受到英国君主立宪影响发起了“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民主思想开始广泛传播,后来就是孙中山发起的“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思想深入人心了。

《中国在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也开始...》
答:(2)政治:戊戌变法(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经济:洋务运动。思想:新文化运动(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作用: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翻了君主专制。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弘扬了西方的民主和科学。(3)腐朽的封建制度;外国的侵略;资本...

《中国在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也开始...》
答:1 从一个封建独立社会到《南京条约》开始变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到《马关条约》沦陷程度大大加深 , 最后《辛丑条约》是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2 经济洋务运动和是民族工业的兴起 政治是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出现想要将清王朝变为君主立宪制 思想文化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还有中国的知识分子...

《中国近代史》
答:通过学习,了解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初步阅读、理解和归纳一些基本的历史材料,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认识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弱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