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古人在写书的时候是怎么使用标点符号的,和现在人有什么不同? 古人写书 标点符号怎么点。

作者&投稿:越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人写文章要加标点吗?~

古人写文章应该是有加标点的,但是古时候的标定并没有现在这么齐全,有时候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空格,用到书法上,这空格很容易被忽略掉,所以很多人认为古人写文章是不用加标点的。

中国的标点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相传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当时使用的是线条,空格或者是分段,反正我们看到的甲骨文都非常的简单,但是这样的标点方式其实跟现在的效果是一样的,只不过没有明确具体什么样的意思。
后来到了两汉时期,标点又衍生出了新的东西。人们写文章的时候会考虑到停顿的问题,于是就出现了“句读”这样的标点符号,表示两句话之间的停顿。一开始这样的标点是↓和、,之后又经过了很多年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标点。

到了宋朝的时候,↓演变为了句号,句号也有大中小之分,被用在一句话的结尾处。这时候还出现了段落号,用在每一段文字末尾的右下角位置。一直到后来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的发展史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因为一开始人们写文章的时候是不太喜欢用标点的,毕竟一个标点要占一个位置,关键是也没有人发明标点。真正发明标点还是因为出现了断句错误的问题。有时候作者是一个意思,读者会因为断句的问题换上另一个意思。这样就很让人接受不了。

最初的标点都是出在后人品鉴前任作品的时候加的标注,有的认为哪里该断句就标识一下。这样在后来的原本丢失以后,人们誊抄的过程里就会把读者加的标点也抄进去。当然除了标点还有错别字,也就是我们上学时老师常说的“通假字”。

古文没有标点的。。
不知道你有没有学过《论语》
课后题目里就有让你加标点的,说明古文原来没有标点,标点都是后人为了方便理解而加上去的。


以下:
古人写作不用标点符号,标点是五四以后才有的。

古人写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的,《道德经》的原文自然也没有标点,现在人们为了更好地理解它,特意加上了标点。

1842年以前,传教士在南洋地区出版中文报刊,其中《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是第一份以华人为对象的刊物。其内容主要为基督教教义,也有关於世界历史、民俗风情、天文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亦将西方标点符号系统引入中文,不但有断句,包括「、」「,」「。」和地名、人名专用号「求求」都已使用。

古人的书籍文章,虽然没有标点符号,但是有“句读”(jv dou),私塾老师教授学生时,用红笔断句,学生水平提高以后,不需句读,就能够通读文章。一般有点文化的人,也逐渐适应了这种读法。就是这样,也没有影响古代文化的发展,但是不利于普及。

标点古书要遵循三个原则:

必须符合原文文意,必须符合当时的语言实际,必须符合当时社会生活(包括典章制度)的实际。

可分三步走:首先通览全文,弄清文章大意,知道写得是什么人、什么事,表现了什么内容;第一遍没读懂,再读第二遍第三遍,切忌匆匆下笔,一错到底。第二步,由粗到细,根据文意,结合句子结构、语气与词语得性质和作用进行断句,在断句的基础上加上恰当饿标点符号。第三步,反复咏诵,仔细推敲,在咏读中检查修正。

断句时可抓住以下切入点:抓住话标志“曰”“云”“言”等;抓首尾语助词,如“者”“也”“矣”“夫”“其”等;找排偶句,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这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根据古汉语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等;根据古汉语固定格式,如“如……何”“何以……为”“唯……是……”“有以……”等;根据文体特点,如骚体,句尾多带“兮”字,一般是六字成句,近体诗、词的韵脚、平仄、各句字数等都有固定要求。

写文章是离不开标点符号的,下图这首标点符号歌想必每个人都耳熟能详。但是相比起我们所生活的现在,我们对上千年前古人的了解就很少了。

古人也用标点符号吗?他们是怎么用标点符号的呢?古人的标点符号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标点符号有什么不同吗?

汉代许慎早已经在《说文解字》中,收录了“、”号,解释:“有所绝止、而识之也。”可见我国拥有标点符号的历史,早在汉代之前。

一、萌芽时期——先秦


现存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一些标点符号。这些标点符号以线号为基础,变体有竖线号、横线号、曲线号、折线号几种。它们的主要功能都是起分辞的作用,即把不同条的卜辞隔开。

在殷周金文中,标点符号的种类有所增加,出现了由甲骨文线号演变而来的勾识号,二短横号和单短横号。

春秋战国时期,除继续使用二短横号,更重要的是使用了各种形体的点号,且各号的用法增多,使用频率增高。春秋末期的二短横号除了继续表示重文之外,还产生了合文的新用法。

先秦是标点符号的萌芽期,因此这个时候的标点符号种类不多,形体不规则,使用具有任意性。但先秦时期出现的标点符号,是汉语标点符号的源头,奠定了后代标点符号发展的基础,后代许多标点都是由这一时期的标点符号发展而来。

二、发展时期——秦汉

秦汉时期,标点符号的种类和用法比起先秦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

秦代睡虎地秦墓的竹简中使用了四种标点符号,二短横号、勾识号、黑方号、圆点号。

汉代使用标点符号更多,其中包括之前已经出现过的圆点号、勾识号、黑方号、横线号、二短横号,和新产生的顿号、逗号、句号、括号、三角号、斜线号、扁方框号、尖角号、竖长点号、节字号、马字号、儿字号、网纹号。

其中有些标点符号的作用已经被确认,比如圆点号用于分章、勾识号用于句读、黑方号用于篇首或句读、二短横号用于重文和合文,黑三角号作为章首和句读;同样有一些标点符号仅存在于一些简牍中,对其使用尚且存在争议。

其中顿号、逗号、句号、括号这些标点符号一直到现代仍然被广泛使用着。但其作用与现在有些不同,比如当时的括号起到的是删除的作用。

两汉除了标点符号种类的增加,其用法也有增加,从并列的短语词语到章节篇章的名字皆可以用标点符号来表示。而且在汉代最早出现了句读一词,自觉运用句读来帮助人们对古书的理解,这在汉代的注释著作中表现得比较充分。

不仅如此,汉代还产生了对标点符号的理解,《说文解字》中也对标点符号进行了肯定。

三、保守时期——魏晋至唐五代

从魏晋至唐五代七百年间标点符号的发展相对标点符号的整体发展来说是比较保守的,其中的标点符号很多已经在两汉中见到。

魏晋至唐五代流传下来可以作为研究的材料并不多,就可以见到的材料来看,标点符号大约有十八种,其中包括圈句号、圆点号、双圈号、圈点号、顿号、方框号、方围号、卜字号、竖线号、直角号、三角号、圆钩号、乙字号、斜线号、短横号、节字号、尖角号、二短横号。

其中新产生的标点符号只有双圈号、圈点号、卜字号及圆点号的变体省略号四种。

圈句号可作句读、隔开大韵、标出书名和人名等作用,圆点号可用于隔开文章的不同层次,隔开大韵等用处,与圈点号的作用相似,但圆点号除此之外还有作减字之用。

但是保守是就标点符号的整体发展倾向而言,保守期内部仍然存在发展,虽然这一时期见到的新标点不多,但标点符号的用法比秦汉大有增加。

四、成熟时期——宋元明


随着思想的解放和认识的深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雕版印刷的广泛流传导致的文化普及,标点符号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到宋元时期终于发展成熟。

从标点符号的种类上看,标点符号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新的类型,比较规则的就有连围号、半圆号、圆围号、阴文号、八卦号、横括复合号、鱼尾号、圆括号等,除了比较规则的标点符号之外,还有其变体,标点符号及变体一共三十多种。不同的名词也用不用的标点符号来作区分,如黑三角号用于山名,半圆号用于湖海沼泽,方围号用于州名等。

古代标点符号的种类在宋元明时期已经基本完全具备,其形体也有更加规范的趋势。

从标点符号的用法来看,现有的标点符号已经基本满足了任何一种语言层次和任何一种语言性质的需要。可以说宋元明时期的用法可以说已经基本形成了体系。

从标点符号的使用来看,宋元明时期标点符号的使用也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从无周遍性使用标点符号的随意性到有周遍性使用标点符号的自觉性;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比较规范,大小一致、位置固定、占格合适、

宋元明时期标点符号的使用虽然已经进入成熟期,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存在严重的多号一用,一号多用现象,还有很多钞刻本不用或很少用标点符号。

即便如此,它仍然是标点符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旧式标点的格局已经形成。

五、拓展时期——清代

清代的标点符号虽然有所发展,但并没有飞跃性的进步。种类上只新生了用作书名号的双横线号和规范的六角括号。在使用上,清代的标点符号具有整个古代标点符号使用的共性,使用标点符号的书籍总量大大增加,超过此前的任何一个时期,在坊刻书籍上,特别是民间文学作品上体现出来,多是供低层次文化读者学习阅读的,而不会体现在高层次文化读者所阅读的作品中。除此之外,官方编纂书籍对标点符号的使用却有所倒退,四库全书中收录的三千余种书中,无论原书有无断句标点,在编入四库全书时一律去掉标点符号。

文史君说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的故事很容易给我们一种古人不用标点符号的误解,但事实并非如此。而新式标点符号之所以叫新式标点符号,正是因为我们曾经有过旧式的标点符号。

清末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也为中国标点符号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风潮。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标志着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从此诞生。



《古人写书用标点符号吗?》
答:1、古人要使用标点符号 一直以来古文都是有标点的,中国最早能考据到的成熟文字是殷商的甲骨文,在甲骨文中段落号是以横线直线作标识的。甲骨文的所谓段,是指每一节记述某日占卜及其占卜后效的文字;春秋的《侯马盟书》,就有使用一或两条的短线来表示重文;从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书《老子》中,就有比...

《古人在写书的时候是怎么使用标点符号的,和现在人有什么不同?_百度知 ...》
答:从标点符号的使用来看,宋元明时期标点符号的使用也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从无周遍性使用标点符号的随意性到有周遍性使用标点符号的自觉性;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比较规范,大小一致、位置固定、占格合适、宋元明时期标点符号的使用虽然已经进入成熟期,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存在严重的多号一用,一号多用现象,还...

《古人写书用标点符号吗》
答:1. 古人使用标点符号的情况一直存在。中国最早成熟文字的甲骨文,已有横线直线作为段落标识。2. 春秋时期的《侯马盟书》使用了短线表示重文,而汉代的帛书《老子》则有更复杂的标点系统。3.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收录了表示停顿的“丶”,而宋刻本《经典释文》出现了顿号分隔。4. 古人还使用三角、圆...

《古人写书用标点符号吗 古人写书是否用标点符号的解析》
答:1、古文没有标点的。2、《论语》古文原来没有标点,标点都是后人为了方便理解而加上去的。3、古人在印刷书籍的时候会加上一些断句用的小点或者圆圈,是为了避免出现断句错误而使用的,和现在的标点有些相似,但不完全一样。

《古人用标点符号吗》
答:古人会使用三角、圆点、方块等符号,它们的用法皆不同。在《尚书表注》中,就出现了圆圈、方块、扁长条等较为复杂的图案来作为标点。这些多样的标点图案到了宋代就逐渐简化为一个作为分隔的圆圈。03、句读有误,句意解错 如果阅读古书,会发现整本书是一路写到底,没有标点符号。但是,古人读书时,...

《古人在写书的时候是怎么使用标点符号的,和现在人有什么不同?_百度知 ...》
答:在使用上,清代的标点符号具有古代标点符号使用的共性,书籍总量大大增加,尤其在民间文学作品中体现明显。然而,官方编纂书籍对标点符号的使用却有所倒退,如《四库全书》中收录的三千余种书,无论原书有无断句标点,在编入四库全书时一律去掉标点符号。总结来看,古代的标点符号发展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

《请问,古时候人们在书写文字的时候,是否使用标点符号,如果有标点符号的最...》
答:古时候人们在书写文字的时候,是不使用标点符号的。在他们读书的时候,会用两个符号断开句子。一个是圆,像我们现在用的句号;一个是“^”类似的符号。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不断句的吗?》
答:古人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的,断句都是靠读者自己的水平,因此有学问的人常常通过修改一个字来改变整句话的意思,甚至是圣旨。

《古代碑刻都没有标点,古人读书写诗是如何断句的?标点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答:古人把文章的这种点读切分称为“章句之学”,正确的圈点不仅能使句子、文章的本义清晰,还能显示出人们的基础知识涵养。我们会在古籍中发现,他们的书中没有标点符号。他们在读句子的时候,总是用断句符来断句,所以我们通常会发现古树上没有标点符号,只有一些我们看不懂的符号。事实上,那...

《古人写文章要加标点吗?》
答:古人写文章应该是有加标点的,但是古时候的标定并没有现在这么齐全,有时候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空格,用到书法上,这空格很容易被忽略掉,所以很多人认为古人写文章是不用加标点的。中国的标点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相传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当时使用的是线条,空格或者是分段,反正我们看到的甲骨文都...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