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慈禧是如何应对清末新政的呢?

作者&投稿:冉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关于慈禧究竟是保守还是开明,学术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其实,一个人的思想既与她的成长环境、知识积累有关系,又会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任何带有绝对性的结论,都会失之偏颇!

慈禧出生在封建礼教盛行的社会,从小就受着封建伦理道德的教育。进宫之后,她所受封建伦理道德的规范更加宽泛,约束也更为严厉。毫无疑问,慈禧的政治态度必然要受到封建道德伦理观念的深刻影响。慈禧在咸丰二年(1952年)被选入宫,那时她才17岁。从此以后,她难以接触日益变化的现实,“她足不出京,对于中国人民的生活习惯茫无所知,对于国内发生的事情只凭京师和各省大臣所上的……报告和奏折来判断。”

所以,慈禧的政治态度中具有保守的一面是理所当然的。戊戌年光绪帝要求变法,慈禧许可的前提是“无违祖制”,“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

在清末新政时期,慈禧对兴办女子教育,采用西方的教育方式仍不以为然。1908年11月傅增湘曾为设立女子师范学堂的事情,向慈禧请示,“太后问:汝曾办女学堂,究竟如何?闻成效颇好!对:在天津创办女学三处,又办女小学八处,……成效颇佳。太后曰:女学生规矩最紧要,以后当益加奋勉,务要整齐严肃。又问:学堂科目如何?对:……。太后曰:学科自以中国学问为重,其洋文算学等不过稍求新知识,并未尝有大用处。”

由此可见慈禧对西学的态度依然是有所保留的。时人亦曾记载:“近日慈圣大不以学堂教科为然,召见京察各员,无不垂询学堂,甚至拍案厉言:‘经书乃为人之根本,何可废弃?’又云:‘私立学堂必较官立者为愈’”。

并且:“如果谁想更改中国的传统风俗习惯,那么慈禧也是绝对不允许的”。

在《清宫禁二年记》中有着诸多的例证来说明慈禧这种保守的性格。如慈禧在1903年即新政举办后两年仍旧认为:“至西人政事中,亦有吾所欣羡者,如其海陆军与机械之类。惟论其文化,吾必谓中国实居首选。”并且说:

“中国礼俗,素称文明,今以不及者为代,非智者所为。”西方的礼俗是不及中国:“彼西人者,依其习俗,固和蔼且恭谨。惟其礼仪,则不能与吾途并论。余且作保存之言可也。盖中国俗尚,吾深佳之,终吾之身,颇不欲其或有更易。”

另一面,慈禧的性格中亦不乏开明的表现。洋务运动,慈禧给予洋务派以很大支持,赞同洋务派的洋务主张,重用洋务派进行革新活动,甚至有学者指出,“慈禧实际上是洋务运动的指挥者和决策者”。

戊戌变法之初,慈禧也默许了光绪的改革活动。庚子之变以后,慈禧在各方面都展示了其开明的一面:慈禧愿意接受西方事物(这将在下文提到),让女官德龄替自己翻译西方报纸,建造宫殿参用西制,殿堂中之陈设也“悉用西式”等等。当然,新政启动和向立宪政治转变,则更是其开明的显著表现。

慈禧在她的一生中所表现出的开明,其原因之一在于她受到的传统教育很有限,这虽然给她带来学识上的局限,但同时也带来了思想的灵活性和应变性方面的好处,行事不那么循规蹈矩。她没有在受教育过程中得到不可违背的准则和坚定的信仰。传统虽然对她颇有影响,但没有在慈禧的意识中形成一整套的理念。慈禧对传统的遵循是“服从”作用的结果。

传统并没有在慈禧的意识中形成一种自觉性。因此慈禧才做出了许多反传统的事情,她没有像顽固派那样,坚决地排斥洋务运动等新生事物,而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正如研究者所言,“作为一个相当精明的统治者,西太后对事物有较敏捷的反应能力,靠经验、感觉何不是理论学说的支配,她能够针对不同的形势在一定程度上调整统治政策。”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慈禧受着环境、传统观念的制约和眼界的局限,她保守的一面比较突出;但是她在具体的决策中又有相当地灵活性,表现出开明的一面。慈禧的这种政治态度,影响了她在晚清大变局中的应对措施,对晚清政局和近代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慈禧太后政治手腕堪称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自身的绝对权威,清朝因为她的能力而续命数十年。她改革手段其实非常高明。在庚子年一场大祸之后,慈禧皇太后意识到时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所谓的“祖宗成法”,乃容许清廷推展多种新政措施。可以说她保守,但在实际政策中又比较开明。

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慈禧是如何应对清末新政的呢?》
答:所以,慈禧的政治态度中具有保守的一面是理所当然的。戊戌年光绪帝要求变法,慈禧许可的前提是“无违祖制”,“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在清末新政时期,慈禧对兴办女子教育,采用西方的教育方式仍不以为然。1908年11月傅增湘曾为设立女子师范学堂的事情,向慈禧请示,“...

《慈禧对清末新政的态度为何前后不一,如果认真实施能力挽狂澜吗?》
答:其四便是兴办女学,提倡男女平等,禁止裹足。这一举措令各地女子兴学风蔓延开来,涌现出大量知识女性,而且颁布的严禁女子裹足令,足以开中国解放女子之先河。其五便是兴办学堂,大举培养知识分子和留学人员,这件事影响深远,是慈禧老佛爷最开明的举措。而且还开办了京师大学堂,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l...

《辛丑条约之后,慈禧太后有没有不满意条约内容,她是怎么做的》
答:辛丑之后,沉浸在皇权千秋万世大梦中的慈禧被联军彻底打醒,奇耻大辱之余,开始认识到:再不变法图强,亡国之危便迫在眉睫。从此在她的主导下开启了真正的宪——政改革,其步伐之大,远非几年前被她镇——压的“百日维新”可比。

《光绪皇帝实行百日维新,真正触怒慈禧太后的导火索究竟是什么呢?》
答:于是,慈禧先下手为强,囚禁光绪,抓捕维新派人士,戊戌变法变法就这样戛然而止。实际上,真正触怒慈禧的导火索并非是触及她的利益,而是光绪皇帝等人要杀死慈禧,这严重地触及了慈禧的底线,慈禧岂能束手就擒?并且慈禧并非完全是反对维新变法的,1901年的清末新政简直就是维新变法的翻版,由此可以可以看出...

《八国联军侵华时,南方督抚施行东南互保,后来慈禧是怎么对他们的?》
答:在东南互保之前,列强们就已经有了将慈禧太后拉下去的心思,但是啊,慈禧当时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幻想当中,所以说当时慈禧也是利用了职务之便把亲王之一立为皇储。让亲王统筹一合团发动一些挑战,西方列强的一些事情,不得不说此起,这个举动有一点托大的嫌疑。慈禧看起来是不卑不亢,但是事实慈禧的这个...

《清朝在慈禧死后才开始大乱,慈禧真的有那么大的威慑力吗?》
答:慈禧上位时,清朝还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同治时期,慈禧当政是非常勤奋的,在她的统治下实现了同治中兴,她破格重用汉臣,诞生了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这样的权臣。慈禧虽然是守旧派,但是她却并不是顽固派,洋务运动、清末新政都是在慈禧的支持下推动的,当时还组织了亚洲第一水军北洋...

《慈禧执政期间有哪些有利于国家的举措呢?》
答:作为一名杰出的女政治家,慈禧本人其实早就预言了大清统治即将结束,所以她在清末新政时提出了一份准备大清政治体制宪政改革的草案(当然,她生前是不会搞宪政的),并派了五位大臣出国留学。可以说,准备立宪是慈禧为她和她身后的满族贵族准备的棺材,或者立宪,或者革命,但最后的死法不同。预备立宪主义对...

《慈禧太后终于醒悟,大力推行“新政”,为何却将清朝搞垮?》
答: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政的推行只是加速了清王朝封建统治土崩瓦解。结论 慈禧不管答不答应实行新政,其实清王朝被推翻已经是局势所趋,而不是仅仅只是因为新政,也不是因为出现了慈禧这样一个人物。清王朝被推翻是有诸多因素导致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清朝的社会局势跟不...

《慈禧太后为什么能把持朝政将近50年》
答:第一,推行洋务运动,开辟中国近代化道路 慈禧一生中领导过两次改革,第一次是洋务运动,第二次是清末新政。第二,实行“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大力改革 第三,首次提出君主立宪 1908年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推出君主立宪制,并列出一个为期9年的时间表:1909进行省咨议局选举;1910年资政院开院...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