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福建历史上始见"泉州"地名是什么时候 泉州地名的来历!!!!!!!!!!!!!!!!!!!!!!!...

作者&投稿:干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泉州古代都叫过什么名字,分别是什么时候?~

泉州以前一直是叫南安郡、武荣州、丰州等。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丰州为泉州,不过此泉州并非现在的泉州,而是福州和泉州的古称。
因为那个时候福州和泉州本来就是一个丰州,丰州的州政府所在地就是现在的福州。后来福州分割出去了,另取了一个名字“福州”,泉州这个名字就留给了现在人们熟知的泉州。
泉州古城的起源是在晋江中游的北岸,称为“丰州”;后迁建在下游,才称为“泉州”,故“先有丰州,后有泉州”。三国景耀三年孙吴在这里建立东安县城,这是泉州古城最早的城名。
西晋太康三年,设晋安县城;后梁改梁安县,其郡治在今福州,县治则在今丰州;唐武德五年在今丰州设立丰州,领有南安、莆田两县地;到了公元七世纪分旧泉州地的南安、莆田、龙溪置武荣州。

扩展资料
泉州位于东经117°25′-119°05′,北纬24°30′-25°56′,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离台湾最近处仅距97海里,距金门最近处仅5.61海里,东西宽153千米,南北长157千米,陆域面积11014.78平方千米(包括金门岛),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9.08%。
泉州市大地构造位于华南褶皱系的东南部,闽东火山断拗带的中南段。构造带均呈北东-南西方向展布。境内五分之四以上的面积分布为中生代火山岩系和侵入岩,两者出露面积约各占一半,从西北往东南侵入岩分布面积增多成为主体。
闽中大山带中段戴云山脉主干呈北东-南西方向展布,横卧西北部德化境内,规模庞大,主峰海拔1856米,为福建省第二高峰。其支脉和余脉向东南、南部绵延,地势西北高,往东南呈阶梯状下降,构成由中低山向丘陵、台地至平原递变的多层状地形地貌景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泉州

  在我国广大的土地和悠久的历史上,泉州不只一个,而有两个:一个在北,一个在南。而南方的这个福建泉州,也并不是一个开始就指现在的泉州市。这些史实,很多人搞不清楚,故须加以说明,以释疑滋。�

  西汉之时,最初设置的泉州,其地在现今河北省通州附近。清刘锡信《潞城考古录》说:“按二汉及晋,雍奴、泉州各自为县,见《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晋书·地理志》。至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并泉州入雍奴,见《魏书·地形志》。”这段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泉州”在南北朝以前是北方的地方。这里举一件有趣的巧合。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卓吾,一生都和名为“泉”的地名结缘。他生于福建泉州;第一次做官到河南共城,其地又名“百泉”,他就自号“百泉居士”;最后葬在河北通州,又是古名泉州。�

  至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在南方的福建首次出现了“泉州”之名,但这个“泉州”是在今天的福州,而不在闽南。说一句笑话,如果把隋朝的福州人说是“泉州”人,倒符合历史事实,“泉州”的名比福州还古啦!�

  唐朝景云二年(711年),把“泉州”(福州)改名为闽州,而以原来设在现在南安的武荣州命名为泉州。这样,“泉州”这个地名才从福州移到闽南。然而,州治是在今南安丰州镇,并不在现泉州。那时的泉州市附近乃一片荒芜,坟冢垒垒。一直到唐朝开元六年(718年),经济发展,方把南安县分出东南之地,设立晋江县,把州治迁到现在的泉州市来。所以说,今泉州市是唐朝新建的城市。�

  “泉州”地名定在今泉州市以后,名称也非毫无变动,曾一度改为“清源郡”,又一度改为“平海军”。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恢复“泉州”之名,从此沿称至今,永远固定。要是有人想举行一次泉州定名一千年的庆祝大典,前年就应该举行了。�

  泉州为什么以泉为名?此事牵涉到山山水水的问题。泉州的主山是北郊的清源山,因有乳白的泉水从山上石窍间清冽地源源流出,故名“清源”,亦名“泉山”。州的名称即以山名而得。也许有人发问,既然隋朝称福州为泉州,难道福州也有个清源山?是的,福州也有个有泉水的山,也称泉山。明朝编《泉州府志》时,因为弄不清这种问题,出了笑话。他们把《汉书·朱买臣传》记载汉武帝命买臣南征,东越王保守泉山之事,错认这泉山是清源山,那马前泼水的朱买臣曾到闽南来。其实《汉书》的泉山指的是福州的那个泉山,和清源山无关。唐朝之所以把泉州之名从福州移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有泉山,都是符合山川形势的。至于泉州后来曾干脆改称“清源郡”,清源也成为泉州别名之一,都是从这山源源流出清清泉水而顾名思义的。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大幅度地裁减郡、县。 降建安、南安二郡为县,改丰州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福建历史上始见“泉州”地名。
参见《泉州沿革》——
泉 州 沿 革

(史前、前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

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史前

  古人类——80万-50万年前

  2002年,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袁宝印等在晋江深沪考古发现,80万-50万年前,泉州沿海就有古人类聚居生息,人类活动范围已从内陆、从河谷地带、山洞逐渐拓展到海边,且活动比较频繁。

  海峡人——2万—3万年前

  自1999年以来,石狮市博物馆在石狮市祥芝镇采集到1500多件从台湾海峡打捞出水的古生物化石,数量之多,占全国首位。其中有一块“海峡人”左肱骨化石,年代为距今2万—3万年。2005年3月15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尤玉柱教授、福建省考古队范雪春教授等5位专家正式启动“石狮发现台湾海峡古人类与古生物化石专题研究”项目,再次发现一块“海峡人”右胫骨化石。该胫骨残长93.5毫米,近端宽51毫米,近端前后厚42.5毫米,表面呈黑褐色,顶面破损,关节面隆起,骨体的1/4端面呈三面体,胫骨嵴明显,年代与1999年发现的“海峡人”左肱骨化石接近。此外,专家还发现了古人类利用动物骨骼制造工具的证据以及在动物骨骼上进行人工打砸、刻画的现象,为研究“海峡人”的活动提供了直接、生动的例证。

  此次鉴定发现,石狮采集到的台湾海峡动物化石的种类为27种,物种覆盖寒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动物。其中发现一件猛犸象臼齿化石,台湾学者也曾在澎湖海沟发现猛犸象臼齿化石,经比较基本属于同一种类,证明了大陆物种迁徙台湾的事实。专家认为,石狮发现的“海峡人”和多达27个种类的台湾海峡动物化石,以科学依据证明史前台湾海峡与祖国大陆连为一体的事实。

  人类开发——1万多年前

  泉州市考古工作者刘志成从1998年开始,在丰泽区东海镇石壁村洛阳江西岸、南安丰州庙下村、石狮石湖塔南面山坡上等沿海地区考古发现,1万多年前泉州进入人类开发史。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丛书·泉州》载,泉州开拓较早,新石器时期,泉州先民(闽越族)已使用石器工具,掌握了种植水稻、纺织、陶器制作等技术。

  1956年,厦门大学林惠祥教授带领考古实习队,在永春五里街附近小山上,采集到石器82件,按形状可分为15类。其中陶器35件,最珍贵的是印纹陶大瓮1件,质硬中等,色灰紫无釉,表面印小方格纹,口小腹大,有手捏和旋抬状。陶器内壁,印有粟粒和穗稿纹。其稻粒、稻稿和现在的相象。还有陶纺轮8件,陶网坠17件等。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晋江流域的闽越族先民,已知种植水稻,也会织布,过着半渔猎半农耕的生活。(参见《泉州史迹·五里街遗址》)

  (参见《泉州民系》)

前秦

   夏、商两代,今泉州地理区划属扬州。

  西周,今泉州为七闽地。《周礼·夏官职方氏》云:“周掌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职方氏是掌管天下地图、主四方职贡的官。七闽包括福建全境和浙江旧时温州、台州两府。

  1995年3月3日《泉州晚报》报道:“日前,南安丰州董埔村农民开采石窟的道路时,挖掘到古代青铜农具铜锛3件、铜斧1件……出土的3件铜锛呈大、中、小序列,大者长18公分,刃宽7.2公分;小者长8.6公分,刃宽5.2公分。3件铜锛均为凹形銎瓦体弧刃式,背部拱起,略呈圆条形,饰有箍纹及双圆纹。出土的铜斧为长方銎直体弧刃式,长11.4公分,刃宽4.4公分,銎部饰箍纹。……这批青铜农具造型规整,工艺精美,其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参见《泉州史迹·董埔遗址》)

  1974年,南安市水头镇大盈发现一批青铜器及玉器,上限溯至西周,下限延至春秋时期,相当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403年。这批青铜器及玉器,以兵器和佩饰为主,造型纹饰和中原出土的略同,可见已受到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参见《泉州史迹·大盈遗址》)

  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今福建全省包括泉州均属越国地其土著居民统称百越族。百越族土著擅长造舟航海,“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水行而山处,”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

  战国时期,越族入泉。《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前后,越与楚作战,越王战败被杀,国亡于楚。今泉州属楚地。“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大约就在这个时期,越王族航海入闽,并与闽族土著发生融合,形成百越中的独立一支——闽越族。越族入闽后,泉州与中原尚没有建立有效的行政关系。



  《史记·南越尉陀列传》:“闽越千人。”先秦时整个闽越人口稀少,泉州亦然。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王朝派大将王翦统大军“南平百越”。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立闽中郡,今泉地归之,为闽越族酋长无诸所领。《汉书·两越列传》:“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姓驺氏。秦并天下,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中原汉人开始进入泉州。

  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26年),越叛,秦始皇派屠睢率50万大军进平岭南。秦王朝为巩固南越地盘,还派军徙吏随带家眷奴婢迁往岭南。秦徙中原汉人于百越,其中的一支在福建地区“与越杂处”。



  秦汉时期,我国东南沿海广大地区生活的是百越民族,泉州境内居住着百越之一的闽越族。

  闽越族善于驾舟和水上船行,历史上以舟楫文化发达闻名。《汉书·严助传》曰:“(闽)越方外之地,断发文身之民也,以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

  闽越人生活居住以船为家,这种房屋可称之为船屋。《太平寰宇记·泉州风俗》有载:“泉郎,即此州之夷户,亦日游艇子……散居山海,至今种类尚繁,其居止常在船上,兼结庐海畔,随时随徙,船式头尾尖高,当中平阔,冲破逆浪,都无畏惧,名曰了乌船。”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践)后七世至闽君摇,佐诸侯平秦,汉高帝复以摇为越王,以奉越后,东越,闽君皆其后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摇被封闽越王,领闽中故地,都东冶(今福州)。今泉地属闽越国。

  高祖和惠帝时(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88年),岭南地区已从中原输入铁器和牛、马等。吕后时(公元前187年—公元前180年)下令:“毋予蛮夷、外粤(越)金铁田器、马、牛、羊;即予,予牡,毋予牝”(《汉书·南粤传》)。说明外粤当然包括泉州,已从中原引进铁制农具和大牲畜。

  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统治闽越的东越王余善反汉,汉武帝派朱买臣兵出四路入闽,灭了闽越,杀余善,改封越繇王为东成侯,并采用秦代迁徙六国豪强的策略,把闽越官僚贵族及大批闽越人迁移于江淮间。《汉书·严朱列传》云:“东越余善反汉,杀二千户,被迁四万人。”

  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设立冶县,隶属会稽郡。今泉地属冶县。

  会稽郡管辖范围太广,后分设东、南二部都尉。东汉时,泉地属会稽南部都尉的侯官县。

  东汉·建安元年(196年),东吴孙策攻占会稽南部都尉。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东吴孙权第四次进军福建,吴军号称20万,一部分吴军留下占领开发。

三国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会稽南部都尉改为建安郡,析侯官县地置东安县,县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为本地设县置治之始。 辖今泉州市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 ,以及漳州市部分地区和厦门市、莆田市。今德化县仍属侯官县。

两晋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地置建安、晋安两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管辖现在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地,县治在今丰州镇,属晋安郡;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时晋安县有户3800,人丁2—3万人。

  西晋·永嘉五年(311年),中原战乱,衣冠士族南渡入闽,部分沿古南安江两岸聚居,后改南安江为晋江。时晋安县人丁比太康间增加一倍。

  【1953年,厦门大学考古系在南安县丰州镇附近石砻发现晋人食余的贝丘遗址,贝丘中尚有他们留下的瓷片,是晋人南迁的生活遗迹。(1953年厦大考古系报告,厦门大学学报.1954年第3期)】

  东晋:晋安郡各县的人口平均约3000人(参见清·乾隆《晋江县志·卷一·舆地志·沿革》)。

  【1973年,泉州市场文管会发掘两个东晋士族大墓,发现“部曲将印”,说明当时士族拥有佃客和部曲。】

南北朝

   宋·泰始四年(468年):改晋安郡为晋平郡。

  梁·天监间(502~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郡治设晋安县(今南安市丰州镇),管辖现在莆田、泉州、漳州、厦门四市地。今泉州地属南安郡晋安县。当时,晋安已有大船与南海国家通航。

  陈·永定元年(557年):在晋安郡置闽州(今福州),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

  南北朝 陈·光大二年(568年):于晋安郡置丰州(治所在今福州市区),南安郡属之。分南安地另置莆田县,属丰州(治所在今福州市区)之南安郡所辖。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大幅度地裁减郡、县。 降建安、南安二郡为县,改丰州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福建历史上始见“泉州”地名。南安 郡撤消,晋安县改为南安县,复置莆田县,属泉州,辖今泉州(除德化归属闽县外)、厦门、漳州、莆田等县 市。

  【除今福州曾名泉州外,更早天津市武清区也曾名泉州。史载:“武清,古为泉州。汉·泉州、雍奴二县之地。”这里说的“古为泉州”,是指汉朝以前近海边疆的羁糜散州。直到公元前106年(即西汉·元封五年),汉武帝刘彻把全国分为十三州。泉州始立为县,这是天津地区见于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建置县。泉州立县时,武清地域分属泉州和雍奴两县。泉州和雍奴二县均因水得名。武清县内古有“泉州渠”,故称泉州。而“雍奴”也是指水泽。《水经注》云:“雍奴,薮泽之名。四面有水曰雍,澄而不流曰奴。雍奴薮甚大,东极于海。”显然,当时的武清是个“水乡泽国”。那时泉州的县城在今杨村街南黄庄街的城上村。雍奴县城先在“三角◇”,即今王庆坨镇东9公里处。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8年)省泉州入雍奴,此后,武清全境皆属雍奴县了。县治后来又迁至今泗村店镇的旧县村。】

  隋·大业二年(606年):复改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为闽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废除州治,改闽州为建安郡(闽中全境之晋安、建安、南安三郡合并为建安郡),全闽九县裁并为闽县、建安、南安、龙溪四县。南安县管辖现在莆田、泉州、厦门三市地及长泰县。

泉州,福建省下辖地级行政区,简称“鲤”,别名鲤城、刺桐城,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北承福州,南接厦门,东望宝岛台湾,辖四区、三市、五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是福建省确定做大做强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是列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
泉州是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是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获得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拥有著名的泉州十八景。
泉州最早开发于周秦两汉,公元260年始置东安县治,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被马可波罗誉为光明之城,宋元时期为东方第一大港,曾有“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之盛景。泉州素称世界宗教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

《福建历史上始见"泉州"地名是什么时候》
答:福建历史上始见“泉州”地名。 参见《泉州沿革》—— 泉州沿革 (史前、前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 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史前 古人类——80万-50万年前 2002年,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袁宝印等在晋江深沪考古发现,80万-50万年前,泉州沿海...

《为什么称福建为"闽" 呢?》
答:·陈永定元年(557年),在晋安郡置闽州(治所在今福州),为福建历史上的第一个省级建制,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不久,改闽州为丰州,州署设晋安郡(治所在今福州)。·589年,隋王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大幅度地裁减郡、县。降建安、南安二郡为县,改丰州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福建历史上始见...

《闽越族的中原移民大规模进入》
答:陈永定元年(557年),在晋安郡置闽州(治所在今福州),为福建历史上的第一个省级建制,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不久,改闽州为丰州,州署设晋安郡(治所在今福州)。589年,隋王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大幅度地裁减郡、县。降建安、南安二郡为县,改丰州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福建历史上始见“泉...

《有谁知道福建在古代叫做什么?》
答:福建在古代叫做"闽"。战国后期,越王勾践后裔就来到福建境内,与当地居民组合成新的部族,称为闽越族。唐朝后,王审知被封为闽王,福建称为闽王国。这之后,福建就简称为闽。唐朝,立闽州都督府,领有闽、建、泉、漳、潮五州,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这是福建名称出现之始。北宋时期,置福建路,南宋...

《福建有哪些名人》
答: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福建人文地理 有哪些》
答:始有“福建”一词。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据闽成立闽国基本上奠定了后来的省界。福建又有“八闽” 之称,南宋时福建设l府5州2军,府、州、军为同级行政机构,共计8个,故称“八闽”。宋后基本延袭旧制。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增设台湾府,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单独设省。清末福建共有9府2州,58县6厅。

《福州历史文化》
答:始有“福建”一词。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据闽成立闽国基本上奠定了后来的省界。 福建又有“八闽” 之称,南宋时福建设l府5州2军,府、州、军为同级行政机构,共计8个,故称“八闽”。宋后基本延袭旧制。 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增设台湾府,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单独设省。清末福建共有9府2州,58县6厅...

《福建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
答:1、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2、宋慈 ...

《福建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答:1.林默娘。宋朝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海神妈祖。2.朱熹。宋朝著名理学家,这位大家应该很熟悉。3.宋慈。宋朝人,法医创始人,电视剧《大宋提刑官》说的就是他,大家应该也熟悉。4.蔡京。宋朝著名奸相,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与高俅,童贯同为宋徽宗身边的人物,上过水浒传。5.蔡襄。宋代名臣,书法家...

《福建漳浦特产:六鳌紫菜》
答:六鳌紫菜的历史是怎么由来的?中国古代已开始食用紫菜。始见载于晋代左思《吴都赋》的“纶组紫绛”,据吕延济注其中之“紫”乃“北海中草”。唐代《集异记》有采紫菜的记载。元代时, “南澳紫菜”已开始出口外销。明代《五杂俎》指出人们将荔枝、蛎房、子鱼、紫菜作为福建的“四美”,《随息居饮食...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