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文学]要使我提高意境的写作方法,该怎么做? 意境的文学体现

作者&投稿:空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散文和诗歌的魅力到底在哪??我该怎么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呢?~

诗歌写作
意象是诗歌写作的焦点,是诗歌艺术的精灵。现代诗的意象创作存在着生造与堆砌意象、完全抛弃审美意象、“意”与“象”割裂等现象和问题,这与作者没有把握住诗的本质和社会功能,责任心不强习习相关,要杜绝和避免这些现象必须用心学习祖国古代优秀的传统诗歌,摒弃意象的搜奇出怪及堆砌之风,建立起现代诗的审美标准和责任意识,正确处理好“意”与“象”、意象与想象、谜语、逻辑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现代诗 意象创作 存在问题及原因 解决办法与措施
我是一个诗歌爱好者,平常会读点诗,也会写点诗。但是对于某些现代诗,却始终有点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不解其中的端倪和意味。有人说,这是因为我读不懂诗中的意象。我不可否认,读不懂一首诗,跟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和阅历有关。但是如果一首诗意象泛滥成灾,故作高深莫测,就变得不是朦胧而是晦涩了。本文结合现代诗的现状,谈一谈现代诗意象创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和解决办法。
一、诗歌意象的含义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它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周易•系词》。其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曾论及“窥意象而运斤”,即指诗人当以审美意象构筑其艺术世界。唐代诗评家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明代胡应鳞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意象是中国古诗词创作与鉴赏的焦点,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也是现代诗的基本艺术符号。诗歌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统一,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结合的产物。它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诗人的内在情思的统一,是诗人感情外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有意义的形象。王耀辉在《文学文本解读》中认为“诗的文本意义正是通过意象的创造而得到传达的。”余光中说“意象是构成诗歌艺术的基本条件之一,我们似乎很难想象一首没有意象的诗正如我们很难想象一首没有节奏的诗。”钱钟书则强调了诗与意象的相因关系:“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无诗矣。”可见,诗歌是一门语言的意象艺术。意象是诗歌写作的焦点,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没有意象,便没有诗;没有博大精深的意象文化,便不会有诗的登峰造极。
二、现代诗意象创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生造和堆砌诗歌意象
纵观时下流行的一些现代诗,在没有融入作者感情的情况下去刻意追求意象。或者是无病呻吟,或者是言不由衷,或者是词不达意,或者是故弄玄虚。这突出地表现在形式上的刻意雕琢或在语言上的搔首弄姿。在形式上标新立异,重形式轻内容,不管写出的东西有没有“诗味”,只要把句子排列成分行的文字就变成了所谓的“诗”。例如在笔者当地有一个《武夷文学网》,上面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诗人”之间互相吹捧,写诗的形式越来越花哨,语言越来越做作,随意地堆砌词藻,搭配词语,滥用通感,生造意象,写出诸如“挂在水里的泪水”、“掉入尸体的死亡”等等晦涩难懂的诗句。我曾经听人说过这样一个笑话,是说一个人其实并不懂诗,但是为了附庸风雅,也学着做现代诗。他把字典搬到自己面前,随意地从字典里挑出一些字词并且编上号,然后通过抓阄的形式任意组合这些字词让其披上诗歌的外衣,不想很多诗人和读者读了这样写出来的“诗”,居然都说意象丰富,意境深远,连夸“好诗”。这无疑是对现代诗的一个莫大讽刺。
事实上,现在很多人写诗盲目追求西方意象派的某些手法,刻意让诗歌走向朦胧、含蓄,甚至隐晦,给诗歌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诗中并没有流淌着作者的情感,只是堆砌了许多毫无关联的物像,让意象像蝗虫满天飞,因此这种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拼出来的,没有丝毫的审美感受。一些严重的诗人,还让诗歌变成了谜语,只有自己会知道谜底。结果就是导致很少有人再继续猜谜语,现代诗失去了读者,也失去了市场。因此现在社会上很有代表性的一种言论就是说目前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中国的诗歌已死。难怪北京大学中文系洪子诚教授会疑惑:是“诗离我们远去”,还是“我们离诗远去”?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会感叹:“朦胧诗出现时,我反驳过说读不懂诗的人,如今轮到我读不懂诗了。”
(二)完全抛弃诗歌的审美意象
从二十世纪后期开始,在中国的诗坛上出现了下半身文学、垃圾诗派、狼心狗肺诗派等,这些诗歌中的意象全是关于性器官、性交、屎、尿、屁等人们碍于启齿的一些事物。借用一位作家余华的话来说:这些作品不描写内心专描写内分泌。例如散心的《和乐图》:“我/赤身裸体/躺在海岩石上/接受阳光的洗礼/我的阴毛/与我的头发/一样温顺柔滑/我的阳具/就像一个脱俗的智者/平和安详/卧在两股之间/俯视着天下/所有的阴道。”还有蓝蝴蝶紫丁香的《诗歌是放屁的发动机》:“写一首诗/放一个屁/写两首诗/放两个屁/写三首诗/放三个屁/不断地写诗/不断地放屁/诗歌/你真是放屁的发动机/让整个世界/臭气/熏天。”这种诗歌以反叛的立场和崇“低”的精神信念,撕开人类神秘的面纱和羞涩的脸孔,抛弃精雕细琢的语言与朦胧含蓄的意趣,热衷于描写人的下半身,完全没有了审美意象,直白得像白开水。这样的诗歌,或许在小范围内有一定的市场,能够满足部分人的感官愉悦,但是从总体来看喜欢这种诗歌的读者并不多,这也让现代诗进一步脱离了普通大众。
(三)割裂诗歌“意”与“象”之间的联系
诗歌中的“意”与“象”是一个整体。诗歌创作既忌有意无象,也忌有象无意,而现在某些“诗人”写诗却完全割裂了“意”与“象”之间的联系。如某刊物发表的一首诗《勤奋》,可谓有意无象:“天才与勤奋作伴/成功与刻苦相连/不要期待幸运/也不要坐等明天/听天由命,是懒惰者的信条/把握人生,是勤奋者的箴言。”这样的诗,只是一般哲理的直白,缺乏比喻象征,忽视形象,不讲意象,因而就像“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一类的小格言一样,作为格言尚可,作为诗实在不行。高尔基说得好:“真正的诗,即使略带哲学性,总是以专讲道理的东西为羞耻。”另一种情况是有象无意,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平滑的镜面/反射着物体的图像/映出了少女的笑脸/照出了老人的目光。”又有人咏虾为:“弯着腰,绝不是对人恭敬。”咏山羊云:“翘着的胡子,不表明年岁大。”都是只知状物,不知寄托寓意,缺乏诗情画意,充其量不过是对事物特有形态的解说,味同嚼蜡,实为无深刻意蕴的肤浅之作。
三、现代诗意象创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没有把握住诗的本质和社会功能
诗的本质是什么?古人说“歌咏言,诗言志”。海德格尔在叙述诗的本质中说:“从内心出发,并指向内心”。台湾著名诗人洛夫说:“诗的本质就是语言的意象化,是把感情寄托在外物上,在审美意象里完成自己的情绪散发或酝酿。”诗人熊国华说:“诗就是专主抒情的高级语言艺术。是用心灵化的意象语言实现对客观世界的重新整合,以最直观、最富于想象、哲思和美感的形式探求宇宙人生的真谛,以求得精神的超越和心灵的绝对自由。”由此可见,诗就是诗人凭借语言这个载体,以诗这种特定形式为媒介,发自心灵深处的对客观世界、对生活的呈现、联想、感悟和再造。
关于诗歌的社会功能,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这段话基本概括了诗歌的主要社会功能,“兴、观、群、怨”四个字,也成为历代诗家遵循的基本原则。一般认为,“兴”指诗歌能感发意志,陶冶情操;“观”指通过诗歌可以观察风俗之盛衰,考证政治之得失;“群”是说诗歌能交流和沟通人们的思想感情,协调人际关系;“怨”指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即批评、讽刺执政者的过失和错误。简言之,诗的“兴观群怨”就是陶冶、体察、沟通、讽刺功能。
所以,从诗的本质和社会功能来看,诗是抒怀言志的,而不是消遣把玩的。孔子在列举诗歌的社会功能时没有说“可以娱”、“可以欺”、“可以贱”,就是说诗是不应该用来娱乐消遣、粉饰太平、趋时媚俗的。因为诗不仅是写给自己的,也是写给读者的,如果诗不能打动别人,艺术存在的目的就毫无意义了。意象是构成诗歌语言的基本单位,也是唤起和加强特定情感的主要手段。现代诗意象创作存在的问题就在于时下一些诗人对诗的本质和社会功能认识不清,予诗于杂耍般的嬉笑怒骂或游戏般的自娱自乐之中,他们或自我陶醉、无病呻吟,或故作高深、故弄玄虚,或互相吹捧、酬唱应和,或党同伐异、互相攻讦,令人很难想象这样的诗里到底有多少理性、客观和真实?
因此,必须要提倡诗的社会性。诗是严肃的艺术,它要求作者力避慵懒低俗之风,而以勤奋和高尚之姿更广阔地探索。诗作为以意象化语言为工具并着重于情感表现的思维的艺术,要求诗人必须对生活有深入的观察和思考。纵观古今,任何一部优秀的作品流传下来,其内容肯定反映了深刻的现实意义。一个只会写小家碧玉、浓情蜜语、低级趣味的诗人不能叫诗人。只有把诗的内容上升到一种审美、美育的境界才能是诗。对于那种不需要逻辑,不需要韵律,缺乏审美意象,为反叛而反叛,充斥着梦呓、颓废、死亡、怪异、血腥、病态、疯狂、淫乱等等思想和内容的“新潮诗”,是不能够流传久远,也没有什么保存价值的。因为对于有一定鉴赏力的读者来说,有两个最起码的阅读原则:第一,文学不单是文字学,先锋诗人把写诗当作是文字游戏,完全否定传统诗歌应有的意象和意境,把毫无关联的词语胡乱堆砌在一起,读者是断然不能够接受的。第二,文学的根本是人学。人跟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性。把人纯粹当动物来写的做法,是必将遭到读者的唾弃的。我们经常说某个人的诗写得好,肯定是指他的某些作品从形式到内涵,从技巧到语言打动了我们,感染了我们,而绝不是指他善耍嘴皮子般地空谈理论、卖弄知识、故作高深等等。
(二)缺乏责任心
现代诗的意象创作存在问题除了一些诗人客观上对诗的本质和社会功能认识不清之外,还有就是诗人主观上缺乏责任心。很多人写诗并没有抱着慎重的态度,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赢取“诗人”的桂冠或者获得向人炫耀的资本。这些“诗人”(其实最多只能算作“诗作者”)不负责任地制造大量毫无意义,冗长拖沓的文字,整首诗一眼看去,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你在呻吟”或者是“荷尔蒙过剩”,完全脱离了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挖掘,活脱脱地把现代诗歌当成了个人主义的收容站。有时,一首诗明知不好,语言粗俗,直白浅陋,意象不美,意境不佳,可就是不想修改,也懒得修改。如此倒也罢了,扔在一边,不就完了吗?可是偏偏有一些“诗人”仗着有几分名气,就老想拿出去示人,还想让别人说个“好”字。我认为这是对读者的莫大的侮辱和不负责任。
中国现代诗人海子比较强调诗人的使命和责任。在海子的心目中,诗人是在“神圣夜色中,走遍大地”,为人类寻找精神家园的探索者。诗人应该摆脱“文人趣味”,“直接关注生命存在的本身”。他说:“诗歌是一场烈火,而不是修辞练习”。又说“我觉得当前中国现代诗歌对意象的关注,损害甚至危及了她的语言要求”,“新的美学和新语言新诗的诞生不仅取决于感性的再造,还取决于意象和咏唱的合一。意象平民必须高攀上咏唱的贵族。”他所追求的是“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倡导“做一个热爱‘人类秘密’的诗人。所以,诗人老巢也说“诗坛需要反省与自救,当前的现代诗歌创作需要重新找回对社会的责任”。
四、解决现代诗意象创作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一)学习和借鉴祖国优秀的传统诗歌,摒弃意象的搜奇出怪及堆砌之风
20世纪20年代,由李金发发端的“远取譬”等现代诗意,催生了新质的诗歌意象。穆旦所致力倡导的“诗歌意象的现代化”,使诗歌的意象更具鲜活的时代色彩。这些新质鲜活的诗歌意象,不仅营造出新的诗美形态,同时也大大拓展了人的精神世界。也正是由于意象的推陈出新有如此巨大的诗学意义,所以在现代诗的写作中一种偏向也日益明显地显现出来:意象的创新及“现代化”,被许多人实施为意象的搜奇出怪及堆砌。其结果是不仅使得一些“现代诗”让人摸不着头脑,而且在韵律上也不堪卒读。这一偏向已经使“现代诗”的写作异化:在一些现代诗人那里,诗已经不是独特情思的抒发,而是一种向人炫耀技艺的匠人式的把戏。
中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诗歌,诗人在诗中常常凭借意象来完成诗歌的各种功能,营造了许多经典的诗歌意象。比如李白的诗歌意象奇丽雄浑又飘逸不群。杜甫的诗歌意象个性独特,浸透着诗人伤时忧国、爱民悯生的情感,带有浓厚的悲壮色彩。我们一定要用心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摒弃意象的搜奇出怪及堆砌之风。要明白诗歌的意象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最基本的方法,意象要有情感作支撑。晋代文论家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指出:“诗者,吟咏情性也”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也指出:“作诗本乎情” 。就是强调情感是诗的生命,抛开了真挚的情感,诗的意象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对于那种脱离人的情感,胡乱堆砌意象,不知所云的诗歌,我们要敢于说“不”。绝不能学《皇帝的新装》里面的大臣,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或鉴赏水平,对所有朦胧、隐晦、自己读不懂的诗都不加辨别地大加赞赏,这只能让现代诗进一步脱离轨道。比如,对于诗人吴铭越的《无题诗组》:“最了解的人还未出现/车祸已来临/沉醉于此/体内的钉子带给她犀利线条/那该是什么颜色?/上帝的眉毛给了她……”,我是百思不得其解。虽然把这些诗句分解开来,还能看出几个诗人创造的意象,如“没有出现的人”、“突然的车祸”、“体内的钉子”、“犀利的线条”、“上帝的眉毛”等等。但是,这些意象都是彼此孤立的,起码读者看不出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就更不要说形成诗的意境了。说实在的,我认为,这些诗句只不过是一些词汇的堆积,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意义,读者看不懂是正常的。而对于冰心的《繁星》(七一):“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我却十分欣赏。虽然只是一首小诗,也排比列出了“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等意象,但是由于这首诗词句清丽,韵律天然,而且寓情于景,使情与景相映相生,所以创造出了一种恬静和美的意境,令人十分喜爱。
(二)建立现代诗的审美标准和责任意识
中国诗歌的现代嬗变,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历史氛围中展开的。西方文化,尤其是现代西方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审美现代性”,影响并催生了中国的现代诗。国外诗歌崇尚自由和前卫,于是中国就出现了下半身文学、垃圾诗、口水诗、狼心狗肺诗……这些诗折射出了一种浮浪、奢靡之风,他们不关心社会变革中人的心灵、生命的生存状态与感受,而是关心人的生殖器官、屎、尿、屁等等,作者越写越大胆,越写越暴露,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认为这样写诗,才是直抒性灵,描写人类的本真。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现代诗的不幸与悲哀?我只觉得,诗家,儿女之事,是你自家的私房中事,何苦要拿到阳光下来展示和炫耀呢?
在福建师范大学举行的“现代汉诗学术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的洪子城教授说“现代汉诗需要深入的自我反省”。福建师范大学的孙绍振教授则强烈呼吁要建立现代汉诗的写作鉴赏标准,认为必须要有可行的艺术准则来衡量诗歌质量以保证稳定的诗歌作者群和读者群。笔者也认为诗歌应该有一个大致的审美标准,不能把所有的分行文字都称作诗,更不能把那种哗众取宠、挑逗人的内分泌、直白得象说话的诗说成好诗。评价一首诗的好坏,思想比形式更重要,诗表现着诗人的心灵向往和良心。怎样的意识倾向,或许就会孕育出怎样的诗来。但不论怎样,都应该遵循并把握诗的原则与本质,那就是关注人的心灵、生命存在的状态和感受。作为一名真正的诗人,不能只局限于吟唱“小我”,更不能片面地追求低级趣味,自娱自乐,自我陶醉,将诗与我们生息相关的社会孤立地隔绝开来。“位卑未敢忘忧国”,历代诗人在这方面已给我们做出了表率。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面对新的选择和新的挑战,一切热爱诗歌的人们都不应忘记诗歌的使命,忘记时代所赋予我们的责任。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我们都应让我们的心声、作品与国家、民族、时代的脉搏共振。想大众之所想,急大众之所急,使诗歌真正成为时代的鼓点和号角。拥有了这种“大我”,我们才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创作出充满激情和亮丽的诗行,从而引起民众的共鸣和热爱。对那些不健康的、肉麻的、淡然无味的诗歌,我们应该多一点批评,少一点掌声,不要盲目地去追捧和喝彩,要让这些诗自我检讨,自我反省,远离庸俗,提高品味,真正成为能够给人们带来审美享受的文字,成为对读者有利,对社会有益的艺术。
(三)把握“意”与“象”之间的关系,做到意象合一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意象”即意中之象,“意”与“象”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意是诗的主旨,是意境的内核,这种意,不是意念的意,而是意趣的意,即是经过情思的物态化后可看可听可感的“意”。象即诗歌所表现的物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但也并非纯客观的景物刻画,而是情思化后的“象”。诗歌的立意贵在高洁巧妙,不能鄙俗不堪,取象贵在浅近亲切,又不能隐晦太多。这种分寸确实难以把握。所以,古代的费经虞说:“诗贵似浅非浅,不得似深非深”。在诗歌创作中,要力求“意”与“象”,“物”与“我”的完美结合,使人一看就懂,却又回味无穷。韩瀚的《重量》就是如此:“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一杆生命的天平,称出了张志新烈土生命的比重,突出了她“比泰山还重”的死所具有的独特的震撼力。将一个人和所有的苟活者相比,所形成的反差通过“天平”强烈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其意象既清晰又深刻,体制虽小,却能以极其强烈的情感含量取胜,正所谓“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四)正确运用想象组合诗歌意象
想象是作者在思维天空中翱翔的翅膀。黑格尔说:“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雪莱说:“一般来说,诗歌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布莱士列特:“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别林斯基:“在诗中想象是主要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艾青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想象是美感的眼睛,想象是灵感起飞的跑道,好的想象是作品的重要构成部分,离开了想象的作品只能是一潭没有波澜的死水。诗歌作者在把意象词语化的同时,也要考虑借助想象把一个一个的意象组合为整体的诗歌意象系统。组合成什么样的诗歌意象系统就会产生什么样特定的诗歌意境,传达出什么样的诗美体验。诗歌作者的组合意象方法因为神奇想象的介入,显得比其它文学文体的组合方法更自由、更大胆、更出奇不意。但是诗歌中的想象不能是无凭无据,或者空穴来风的,应该是诗人独特的主观心灵的体验下的产物。想象运用得好,意象就丰富,意境就优美。 比如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作《乡愁》,全诗四节分别把乡愁想象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新颖别致,体现了诗人由此物到相关联的彼物之间的超强想象力。诗中的四个想象就营造了四个意象,就单个意象看,并无特别之处。但这些意象紧紧围绕“乡愁”这一中心经营,并按照“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一人生的成长历程层层递进,以“我”与“母亲”、“新娘”、“大陆”对举,就使意象经营深刻化了,同其他乡愁之作的意象经营有本质区别,也使此诗成为中国新诗史上的一首名作。
(五)处理好意象与谜语之间的关系
法国象征诗人马拉美曾说:“诗永远应当是个谜,这就是文学的目的所在。”马拉美的话当然有点偏激,我们承认诗与谜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诗并不完全等于谜,二者是有显著区别的。谜语是以富于特征的线索暗示隐藏的谜底,诗则使用意象语言来暗示深邃的精神世界。在诗里,意象是帮助读者摆渡到“彼岸”的舟楫,“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读者正是通过意象的启悟唤起自己的体验,而意象所起的作用就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正如谜语的谜面提供的种种线索均指向谜底,当读者经过破解捕捉到谜底之后,线索的媒介作用也就完成了。从这种意义上说,诗歌意象和谜语线索一样,都是一种中介手段。但是,从根本上说,谜语只是一种文字游戏而已,它并不负载情意内容,无可感兴,其形象也不具备审美属性。而诗歌所寄托的是诗人的情怀,所表现的是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发现,所展示的是深邃的精神世界。谜语的内涵和目的是确定的,单一的,答案找到了,解谜的过程完结了,谜语也就无意义了,而一首好诗却没有明确的解答,诗具有丰富的暗示和象征意义。例如 “白天忙忙碌碌,夜里茅草盖屋”,是谜语,谜底为“眼睛”;而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其间的思维闪现,跳跃,包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显得辞约而意丰,令人回味无穷,这显然是一首诗。古人说:诗无达诂。正是由于诗无确解,才为我们的审美探险留下永远开掘不尽的宝藏,也使诗歌获得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六)处理好意象与逻辑之间的关系
写诗要重视意象的创作,但同时也要注意逻辑关系。诗与逻辑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诗歌是自由的鸟儿,它张开形象思维的翅膀,在诗的天地里无拘无束地飞翔。出于诗意和情感的需要,作者笔下的事物形象常常出现与事理逻辑相抵牾的变形或夸张,以诗化逻辑或情感逻辑代替生活逻辑。另一方面,诗又有皈依逻辑、遵循逻辑的内在要求,而使诗意显示出一种严谨缜密无懈可击的逻辑力量,诗的这种表面悖理而实质有理的特征,《红楼梦》里的香菱理解得很准确:“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想去竟是有情有理的。”诗的这种特征决定了诗歌的创作既要注重形象思维,又要注重逻辑思维——即是任何修辞手法都可以“悖形”使诗句新奇动人,但决不能真正“悖理”——让人觉得无情无理,想去竟然不合理。诗要经得起推敲,不可忽视诗中的逻辑,忽略它,常常会陷入水桶断箍锄头掉楔的尴尬境地。然而在这个问题上,有的诗人不大注意,结果使诗出现疏漏,影响了诗意的整体表达。例如,梁南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诗中,有一句诗的意象违背了逻辑:“我们沉默得太久/甚至眼睛都长出了青苔。”沉默者,多指缄默不语,静观默察,并非闭眼不看。闭眼不看,并不等于缄默不语。这样,言青苔长上了眼睛就有点悖理说不通。如果说青苔爬上了紧闭的唇边才合乎逻辑,让人觉得合情合理。诗与逻辑的关系,既对立统一,又相辅相成,逻辑因诗而进入诗歌王国,诗因逻辑而增加内在力量和哲学思辨。
以上是笔者对现代诗意象创作所作的一些浅显的分析、提炼,不免有些挂一漏万。当然,要写好现代诗,仅仅孤立地掌握诗歌的意象知识还是不够的。作者要使自己的诗有意味,就必须以热情专注的目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去体验我们最熟悉的生活,在观察和体验中获得认识,捕捉形象,积累感情,移情入景。最后笔者用别林斯基的话来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记述大自然之美的作品是创造出来的,不是抄袭而成的。诗人从心灵深处复制大自然的景象,或是把他所看到的东西加以再创造,无论哪一种情况,美都是由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景象不可能具有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诗人用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想,给大自然景象添加生气,如果他想用大自然景象来感染或者震动我们,他自己先就必须对这景象加以欣赏或者感到吃惊。”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後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明清两代﹐围绕意与境的关系问题又进行了广泛探讨。明代艺术理论家朱存爵提出了“意境融彻”的主张﹐清代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叶夔认为意与境并重﹐强调“舒写胸臆”与“发挥景物”应该有机结合起来;近代文学家林纾和美学家王国维则强调“意”的重要性。林纾认为“唯能立意﹐方能造境”,王国维则认为创辞应服从于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意境概念运用到绘画上﹐主要是在山水画得到迅速发展的五代和宋﹑元﹐但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受道家思想和玄学的影响﹐山水画创作已经从地图制作式的幼稚阶段﹐跨进了讲“实对”﹐重“写生”的时期﹐画家们开始注重了实境的描绘﹐并提出了“澄怀味象”﹑“得意忘象”的理论和艺术创作旨在“畅神”﹑“怡情”的思想。这种理论和实践是後来传统绘画强调意境构成的先导﹐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提出了“立意”﹐五代山水画家荆浩提出了“真景”说﹐宋代画家郭熙提出了山水画创作“重意”问题﹐认为创作应当“意造”﹐鉴赏应当“以意穷之”﹐并第一次使用了与“意境”内涵相近的“境界”概念。宋﹑元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文人画家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尤其是苏轼在绘画上力倡诗画一体的艺术主张﹐以及元代画家倪瓒和钱选的“逸气”和“士气”说的提出﹐使传统绘画从侧重客观物象的描摹转向注重主观精神的表现﹐以情构境﹑托物言志的创作倾向促进了意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清代画家兼理论家笪重光在《画筌》一书使用了“意境”这一概念﹐并针对山水画创作提出了“实境”﹑“真境”和“神境”的理论﹐对绘画中意与境的涵意和相互关系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对绘画中的虚实﹑形神﹑情景等问题﹐亦即意境的表现问题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意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使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创作在审美意识上具备了二重结构﹕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一是主观精神的表现﹐而二者的有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为此﹐传说美术所强调的意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体现。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绘画是通过塑造直观的﹑具体的艺术形像构成意境的﹐为了克服造型艺术由于瞬间性和静态感而带来的局限﹐画家往往通过富有启导性和象征性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显示时间的流程和空间的拓展。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虚实处理﹑计白当黑﹑意象造型等﹐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现时空境象而采取的表现手法。这些手法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像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像蕴含著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意境的最终构成﹐是由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的结合才得以实现的。创作是将无限表现为有限﹐百里之势浓缩於咫尺之间﹔而欣赏是从有限窥视到无限﹐於咫尺间体味到百里之势。正是这种由面到点的创作过程和由点到面的欣赏过程﹐使作品中的意境得以展现出来﹐二者都需要形像和想像才能感悟到意境的美。意境就是画家用所表现形象来表达胸中之意,对山水的情感,画家把这种情感写与笔端,让后人欣赏他的作品丰富的内涵。在中国美学史上,明确的意境概念提出是比较晚的。唐代的艺术批评从佛学术语中引进了境和境界的概念,用来表示画家艺术表现的对象和创作的艺术形象。唐宋以后,意境的概念才开始出现在艺术批评中。通过清代的作家、批评家的讨论、辨析和广泛使用,意境的内涵更趋丰富、深刻和统一。意境理论的形成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先秦时代,中国古典美学已经一般地研究了心与物的关系,认识到人之情是外务感动的结果。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深入探索形象思维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讨论了艺术创造中的主观情感的地位的情景统一的问题,要求“以形写神”,做到“气韵生动”,注意对审美对象的内在特征的把握,自觉追求艺术的“滋味”。唐代的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了“情境”、“物境”、“意境”理论,标志着“意境”理论基本成熟。中唐释皎然、司空图主张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可以意冥,难以言状”,更重视表现作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情趣意兴。南宋严羽的“别材”、“别趣”说,清王世禛的“神韵”说,都从不同方面逐步深化了意境的美学特性,使倾向于“表现”的中国古典艺术这一主要特征更为明晰突出。“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其后宗白华等人仍有补充性的阐释,但总体上“意境”理论发展已趋于停滞。王文生在《论情境》一书中提出了“情境”说,意图超越“意境”理论但实际上“情境”理论仍然属于“意境”理论的一个部分。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有别于学界亦步亦趋于西方文艺理论、仅仅研究理论而缺乏理论创造的做法,在结合中国古代文艺实践及二十世纪以来文艺实践的宏阔理论视野下,以建构新审美理想、突破或超越中国传统的“意境”理论为宗旨,于永森继王国维“境界”说提出并系统、逻辑建构了“神味”说诗学理论,并将其延展到所有文艺领域。“神味”说诗学理论从各个方面彰显了与“意境”理论的不同,如以“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无我之上之有我之境”为文艺与人生逐次而高的三种境界,改变了“意境”理论在审美理想的高度上主要表现为优美色彩的性质;以“细节”为“神味”的主要表现载体,与“意境”以“意象”为主要载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区别于“意境”建构的“以有限追求无限”的方式,“神味”则主要以“将有限(或局部)最佳化”的方式为根本特征;以“细节”为表现载体的“神味”不可重复,而以“意象”为表现载体的“意境”在古代诗歌中存在大量重复,造成了难以克服的陈词滥调现象;“意境”主要是体现文人士大夫格调的大雅之美,而“神味”则是密切联系于主体自我提升而必须直面现实世界、民生的大雅大俗之美;“意境”可譬喻为“水中之盐”(或“水中之月”)的境界,“神味”则可譬喻为“火中之凤”(或“蜜中之花”)的境界。“神味”说在于永森的《诗词曲学谈艺录》一书中提出,但贯穿了其迄今为止的所有重要著作。 简单的说,就是创作诗歌的环境。可以是写作时的场景,也可以是回忆,也可以是心中所想,实际却达不到的场景。诗歌的意境是作者的心境和感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这个道理。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 “如在眼前 ”的较实的因素,称为 “实境 ”;一部分是 “见于言外 ”的较虚的部分,称为 “虚境”。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总之,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虚实相生 “的意境的结构原理。意境的本质特征是 “生命律动 ”,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在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中,是把宇宙境界与艺术意境视为浑然一体的同构关系。由于宇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形式,诗人对宇宙境界的体验就是一种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恰恰就是这种生命律动的表现。人心虽小,但可以装得下整个宇宙。诗人之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他可以映射宇宙的诗心、宇宙的灵气。因此我们说,艺术意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文学意境作为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有三个特点:(1)表真挚之情; (2)状飞动之趣;(3)传万物之灵趣。

稿件有点长,希望认真阅读,希望会帮到你。

稿件质量的下降原因,有的认为是作者队伍的年轻化,有的认为是论文数作为指标被定在某些对个人或单位的评价体系中,造成单纯追求数量而粗制滥造。但其中有些问题并不以我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应该看到,作者队伍的年轻化是必然趋势也是好事,尤其是年轻作者正处在创造力旺盛时期,是出好文章的重要保证。编辑们都认为,论文质量下降从面上看严重了一些,但主要是论文写作的基础训练不够。这种情况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

下面以这位主编的笔谈为主线,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修改以后,成为今天讲座的内容,也是个人学习这篇笔谈的体会。

(一)谈谈写论文

一、论文的内容

先要分清教育与教学论文的区别。教育(Education)泛指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相联系。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指学校教育,有时还特指思想品德教育。而教学(Teaching)则指师生教与学的具体活动,因此教育与教学论文内容方面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前者着眼于宏观、整体,人的关系、思想观念,侧重思想转变的过程、方法、策略、措施等等;后者着眼于微观、局部,知识的获取、积累、传播等操作环节,侧重于认知过程中具体的师生互动。中学教师一般侧重于写教学论文。

作文的体裁最主要的有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记叙文说的是某一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也可以加点作者的感想。议论文要说的是对某些问题的论点和为证明论点的正确***而做的求证工作,即提供论据,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因此,两种体裁是很不相同的。还有一种接近议论文但严格说来不算议论文的体裁是只对某些问题或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观感,虽有观点但并不刻意去证明观点的正确***,这种文章属于散文中的随笔。教育教学论文应该是议论文,至少要有观点。小品、随笔算不上论文,至少不是好论文。然而练笔可以从小品、随笔开始,帮助我们练好写作基本功。

通俗地说,教育教学论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是“是什么”,而是“怎样做” 和“为什么”,对于“怎样做”的文章,最好要有“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内容。青年教师初写论文往往只是叙述一堂课的做法,议论不出什么道理,或者参考别人的文章随便写点看法感想,或者把一些较为时尚的观点方法介绍介绍,没有自己的思想。只写出了“是什么”,没有解决“怎样做”与“为什么”。如果以“是什么”、“怎样做”、“为什么”来衡量论文,那么就可以粗浅地分出文章的低、中、高三个层次。只要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将成功的做法加以总结,大多数人的论文都可以达到中档水平。要达到更高层次,一定要写出“为什么”,议论的中心就在这里,依据就是现代教育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的一些重要原理。因此建议大家在工作之余,多读点书,学一点理论,将教育心理学的原理用于教学实践。

有的老师很容易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特别是上了某堂实验课后的总结***文章,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这样写很顺利,因为自己做的事,过程很清楚,用不着费劲就可以说明白,这样的文章深度不够。教育教学论文不应是工作总结,也不是说明文。

论文内容的正确***非常重要。不同学科情况有所不同,很难概括。然而,有几个共***问题是应该注意的:

⑴ 要有创意。是否有创新,是很多刊物考虑录用的最主要出发点,特别是权威***刊物,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录用。创新有原创和集成创新两种。原始创新一般比较少,大多是提出一些新方法、新问题,或是以别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属于集成创新。这也是可取的,但论文必须雄辩地说明采用新方法所取得的结果。有一篇论文写信息技术课的“任务驱动”,方法本身并没有错,但没有说服力强的事实依据,没有新的特色,都是些他人已在做的事情。这样一来,这篇论文的新意和价值也就荡然无存了。

⑵ 突出重点。有篇文章谈学校课改中教育信息化的问题,这个题目本身不错,但这篇文章把领导重视、教师培训、学生活动、机房管理、网络安全等等,面面俱到地说了一遍,每一部分都说得不透彻,没有深度。如果这篇文章能集中论述一二个具有本校特色的做法及为什么这样做,好在哪里,效果也许会好得多。还有一篇谈学生分组学习的文章,先泛泛讲了意义,再引录了教育理论家的一些话,而没有把自己的做法同理论有机联系起来,说明这样做的原因与效果。这样的文章空洞而无实质***内容。如果集中论述在教学中所解决的具体问题,还能写出点东西来。

⑶ 真实正确。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不弄虚作假是良好的科学道德。如果虚假的东西,这篇文章肯定不行。比如写教学评价多元化的文章,设计了学生自评互评的统计表格,有没有真正做了?数据是否从教学实践中来,还是课后凑凑数而已?这样的结果失去了实验的真实意义。有些论文,读起来似曾相识,不是下载拼凑就是大段引抄,显然不是自己的刻苦之作。这对提高写作很不利,千万不可取。

⑷ 紧扣主题。论文征集、论文评比一般都有主题,有时放得宽些,有时规定面窄些。投稿或递交文章的内容要紧扣主题。如“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主题论文一定要体现运用网络的主要功能开展教学,不能把一般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写写凑数。我校政治学科钱平老师在2004年4月开过一堂无锡市的展示课,课题是“在价值选择中冲浪”,事后在论文中运用了这堂课的例子,谈到了BBS的教学作用,可以把师生原来稍纵即逝的口头交流信息变成具有存储功能的信息形式,且可以反复使用,起到了口头讨论所没有的效果。这就提出了他人尚未注意到的信息技术本质***的问题,显然提高了论文的质量。

2004年的论文评比,主题之一是“新课程实施后关于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理论、模式、方法与实践的论述”。那么论文的背景应当是新课程实施,虽然目前尚未进行,但许多老师已经探索,有的已经作了教学实验。论文可以根据新课程的精神,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写一写哪些方面必须改革,怎样改革,为什么这样改,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验,谈观点,想法,做法。有篇文章谈信息技术课的课堂纪律问题,这未尚不可。遗憾的只是列举纪律乱哄哄的现象,指出教师的责任,然后简单说一些教师要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这同新课程实施有什么关系?没有说明,离题太远了。

这次论文,大多数老师写的是自主学习、差异***教学、教学评价、学科整合、提高效果等,内容比较贴切。一般都集中一二个问题展开,也有写教育策略的,写综合***文章的。

论文要体现出对某一专题做过哪些研究、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指出对这一专题继续研究的方向。论文的价值就在于此。

一般针对某一二个具体问题论文比较容,而写综述***文章比较困难,需要占有大量资料,而且,对资料要分析,去粗存精,去伪存真,高屋建瓴。千万不要看了几篇发表过的论文就写综述。

⑸ 提高意境。一般的论文平平淡淡,就事论事的较多,论文结论对他人的指导意义不大,这样的论文立意不高。提高意境,首先要看清当前的教改动向,要有一定的预见***,哪些问题即将成为教学的热点,哪些做法可以解决大家公认的难点。先走一步,先进行教学实验,取得经验体会,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将问题提高到理***上认识,总结出几点有价值的规律***东西。这就是论文的最好素材。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站在不同的高度看,认识是不一样的。很多人叹苦经,不会提升,想不出什么意义。主要是平时教育理论的文章看得少,怕动脑筋,或者不知道变换角度看问题,知识面不宽。举个例子,有些老师实践中已不经意地在应用心理学上的“烛盒效应”来处理课例,比如将同一例题材中的文字与相关图表并列演示给学生看,帮助理解。他只知道这种做效果好,好在哪里?为什么好?说不出来。如果阅读过心理学书籍,就不难想到这就是“烛盒效应”起的作用。所以要写好论文,一定要好好阅读教育学、心理学,而且要应用。长此以往,功夫就深起来了。图画艺术有句话叫“意在画外”,戏剧艺术上也有句话“功夫在场外”,同样适用于教育教学论文。

二、论文的标题

论文的标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应该与文章的内容非常贴切。这一点往往不被注意。有的标题过大,有的又过于局限。许多论文虽然标题与内容较贴切,但比较平淡,不怎么鲜明突出,不易吸引人。山明中学居云虎老师的一篇论文写得较出色。标题是“运用情感认知交互理论,优化信息技术教学”,题材选得好,一般人想不到,所以一看标题,就有新鲜感,想看下去:情感问题,在教学中是怎样处理的?有的标题总是某某问题的初探、浅谈,过于大众化。大家都有体会,有时正文好写,好标题难配,想来想去,还是回到初探、浅谈,比较放心,不会豁边。所以写好论文,处处都要动脑筋。多看别人的文章,各种标题,必有给人启发的地方。

三、论文摘要

摘要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摘要应写得简练,只需说明写论文的目的、所用的方法及取得的结果即可。写得不好的摘要常常有一些没用的话。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已成为教师的重要工具”之类的话就没有用。

摘要应客观叙述,尽量避免主观评价,如“本文对……有重要意义”等。摘要数字不宜太多,一般在200-300字以内。使人一看,就知道文章大体写些什么就行了。

关键词不能随便乱用,有的人只要文中用到的时髦字汇都列之为关键词,这是不对的。从论文中提炼出关键词,也是提高概括能力的做法。标准论文的关键词数一般不超过5个。关键词就像上课的知识点,抓住了它们,就能抓住一堂课的要点,让人看了关键词就能抓住论文的要点。所以寥寥几个关键词,要切中要害也不容易。

有些老师感到,写出论文还可以,要写出200字左右的摘要和提炼5个以内的关键词似乎比写论文本身还难。大而杂容易,少而精不易。

居云虎老师的论文摘要:“新课程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个***和完整的人格为己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在教学中忽视情感因素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而不知道如何科学运用情感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又会导致学生的智能发展和学习积极***等方面的障碍。本文将围绕情感教学这个主题,来依次论述情感因素的重要***、情感和认知两者的地位问题、情感和认知的互相制约特***、情感教学的理论和实质,以及在信息教学中如何挖掘情感功能的方法和思考。”

比较合乎写摘要的要求。如果再提炼一下,可以写得更精炼些:

实施新课程,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中忽视情感因素或不知道运用情感理论科学指导实践,容易导致学生智能发展和学习积极***等方面的障碍。本文围绕情感教学这个主题,依次论述情感因素的重要***、情感和认知两者的地位及其互相制约的特***、情感教学的理论和实质,以及对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挖掘情感功能的思考和方法。

这样精简成153字的短文,就可把论文的概要表达清楚了。论文摘要的目的就是让读者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一些杂志社初选文章的方法就是通过摘要来决定取舍。我们应当重视摘要的撰写,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

四、正文引言

论文引言的作用是开宗明义提出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引言应开门见山、简明扼要。 很多论文在引言中简要叙述他人在这方面所做过的工作或背景意义,这是必要的。特别是那些对他人的方法提出改进的文章更有必要。应该注意的是,对他人工作的概括不要断章取义,如果有意歪曲别人的意思而突出自己方法的优点就更不可取了。在一篇论文中,对他人工作的概括应尽可能放在引言中。在正文中,除非很必要,就不要再有这类段落了。

文献的引述要正确。你的文章里引用了某些文献,别人的文章也可能引用你的文章。如果引用时不注意正确***,就可能以讹传讹。例如,有一篇谈遥控操作的文章引用了美国《自然》杂志的文章,提到在相距7000km的两地进行遥控操作,从操作端发出操作命令到执行端反馈回信息只用了150μs。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即使电波直线传播,至少也需要46.67ms。后来查明是作者引用时单位写错了。如果文章发表了,以《自然》杂志的权威***及这篇文章作者的影响力,这个错误的数据肯定还会接着被引用。

一些论文也开始引用互联网上的文献和消息。网上文献的可信度要好一些;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消息的可靠***不高。我们曾用装甲车为某试验基地研制了一台遥控靶车,在《兵器知识》上曾有过报道。由于某些内容不便公开,对文章做了一些技术处理。这个消息到了网上却变成了“我国研制成功遥控装甲车”,“蚂蚁”成了“大象”。所以,如果要引用网上的消息,一定要通过其它渠道对消息进行核实。

不少论文在引言中还说明了文章的结构,虽然话不多,但并非很必要。对于重要论文,因篇幅大,在绪论中交代一下整个论文的结构是应该的。在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就没有这个必要。

五、教学实例

论文中的实例,目的是验证论文提出的理论、方法、观点的正确***、可行***和有效***。理论的正确***并非总是要用实践来验证的,那些公认的教育教学理论就不需要再验证。

方法可行***的验证相对简单一些,只要说明所用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即可。

方法的有效***的验证在很多论文里做得不好。所谓有效***,应该是比别的方法更快或更简单地解决了问题。要说明有效***,一是要有比较,不能“老王卖瓜”;二是要有相应的事实。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论文中的实例往往是为说明问题而精选的典型事实,一般常用个人在教学中经历过的例子,也可以采用他人实践的例子,但必须可靠。如果论文是针对某一堂特定的课,那么论文所举实例必须是本堂课上的事实,不能在事后加上自己设想的东西;如果论文是针对某个教学问题,带有综合***的,则可以列举不同课上的各种例子,有时也可以引用别人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自己观点、论点的正确***。以事实为依据,就有说服力。一些理论***的文章,可以用公认的理论作为依据,但比较难写好。初写论文,最好多写实例***的文章。论文不能就事论事,应当上升到理***认识的高度。居云虎老师的论文之所以精彩,在于既有实例又有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将感***认识上升到理***认识。

论文,论文,就要议论,否则不叫论文,成了说明文。议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感***到理***认识的跃迁。许多人不会写或写不好,问题往往出在这里。练习写好论文,要重点攻克这个难关。

六、论文结论

结论中出现的问题不太多,不过精彩的结论也不多。由于Word等文字处理软件提供的“复制”、“粘贴”的方便,论文正文、引言、摘要中的一些话也就被拷贝到结论中,还没看到结论就知道结论说什么,这样的结论已经没味了。不过偶尔也碰到“过火”的,正文中根本未涉及的问题在结论中突然冒了出来。有的论文的结论把文章中的论述部分或全部推翻了。有的论文读到结尾,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其实是没有结论,让人感到文章还没完,犹意未尽。

七、文字修饰

以前用笔写字的时候,常听人说“字是人的脸面”,意思是说,一手好字会为你增添光彩,看着也舒服。现在,论文上的字都是打印机打出的印刷体,文章是不是通顺就很突出了,也就成为“人的脸面”了。俗话说“文如其人”,如果一篇文章的文字方面的问题太多,念不顺口,作者给人的印象也不会好。

比较突出的文字、标点方面的问题有;

⑴ 天一句,地一句,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语气、语意不连贯。

⑵ 语意重复,用词不简洁,不善于运用代词。

⑶ “而”、“故”、“然”、“其”之类的虚构词用得别扭。

⑷ 技术术语使用不当或生造术语,这是在论文中最不应出现的文字问题。如果某一领域的名词术语已经有了国家标准,虽然这类标准一般是推荐***标准,但也应首先使用标准核定的术语,为的是与别人有“共同语言”。在论文中不应使用俗名,即使这样的名词已被较多的人使用。术语是有内涵的,在制定术语标准时,对收纳的每条术语都有严格的定义。如果在论文中不得不创造一条新的术语,对它的内涵一定要说清楚,要有严格的定义。还有,在学术***文章中不应使用“电脑”、“光碟”这类商业化和港台化的名词。

⑸ 乱用标点符号。错得最多的是句号,或是长句不断,或是断句不当。最不容易用错的只有问号和感叹号。

⑹ 近年来有个很时髦也用得很滥的词“基于”。有时侯翻开一本杂志十有二、三的文章标题有“基于”二字。“基于X”的英文是“X-based”或“based on X”。应该说“基于”一词翻译得还是不错的。问题是要把“基于”用得必要、得当。不是非用不可的地方,大可不必用它来追求文皱皱的味道。而且,既然是“在X的基础上”,X就应该是个可以被当做基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一篇文章用了“基于任务级……”,这个“任务级”就不是实在的东西。教学论文中还有常用的词“情境”、“情景”,含义有否区别?到底用哪个恰当?个人认为创设问题“情境”,不用“情景”。“境”除环境外还含有“境界”的意义,反映思想意识的层次;而“景”仅仅是客观环境。

其实,解决文字方面的问题并不难。作者在写完文章后只要复看一、两遍,大部分文字问题都可以发现。不过,如果作者在口语表达上就有不规范的地方和孤癖,这样做收效不大。

八、外文缩写

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论文中用到一些英语词汇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一般我们在论文中主要用到一些英语缩写词,这也是有规范的。比如“Visual BASIC”,不能写成VISUAL BASIC,也不能写成Visual Basic,“Pascal” 不能写成 PASCAL,等等。

九、论文署名

毫无疑问,论文的第一作者应该是执笔者。这不仅体现了对他劳动的尊重,而且有对文章的责任。

近来论文署名还有人数增多的趋势,甚至一篇不长的文章署了五、六个人的名字。这是不应提倡的风气。规范论文最多署名3人。第一署名、第二署名、第三署名,职称晋升时,一篇论文第一署名人的权重为一,第二署名人只能算半篇,第三署名人已经无效了。这一点大家要注意,尽量自己独立写文章,不要“跟着媒婆吃喜洒”。

十、文献索引

论文中引用其它文章中的原文,应当注释,并在文章后标出该文的出处,作者姓名,书刊名称、文章标题,页码,出版社,出版日期、第几期等。一表明引文的可靠***,二便于读者查找原文。

以上关于论文的十个方面简单说了一下,提供各位参考。

论文实例:青山中学鲍懿佳《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教学模式初探》。
先写到这吧。

细心观察生活,这也是最基本的,我写的一篇文,你看看,或许有启发
黑与白
我一直在压抑着,大家心情很好,饭桌前围聚亲人,他们像花一样绽放美人地笑容,我掩饰失态的表情,他们尽情袒露心扉,嬉笑连天,我脸色跟他们一样,内心跟他们异样,场景顿时变成黑白相间的,炮竹声不断,在夜空里,夜是黑的,焰火却是白的。
街道上,随时可以看到那些衣衫褴褛的流浪汉,讨乞者,当然也有新潮青年,一位秃顶富的流油或许是某企业的老板,一边朝手机那头点头嬉笑,随手掏出几十元扔进乞讨者那破陋不堪早帽的旁边,一阵风吹过,吹散了那些钱,那些钱的背后跟着些流浪汉,乞讨者,他们揉搓一团,几个小孩在旁笑嘻嘻看着那滑稽的表演,几位年轻人放下疲惫的脚步,跟着小孩傻笑,人顿时越来越多,流浪汉和乞讨者心情是一样的,为了生存,小孩和年轻人们的心情是一样的,场景可笑。
每种人以不同生活方式生存在同一地球上,他们各有各自生命的意义,当世界末日来临时,也许我们不再为将来担忧,而是抱怨以往,诉说自己的苦衷,人类开始学会互相宽容、理解及安慰,无论对与错。炮竹声不断在我耳边响起,压抑的泪释放出来,泪水划破黑色天空,那泪水是透明的,映出的焰火不在是单调的白色,而是七彩斑斓,也许再也没有黑与白区分,但,终究那天离我们很远,很远。
写的不好,那就 见笑了。请包含。

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多练笔。写作是实践性的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才是第一位的。

  【能力解说】
  意境深远,主要是针对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体裁的。意境深远就是“意”与“境”融合得很好,或是景物与抒情结合,情景交融;或是象征隐喻,含意幽远;或是诗情画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策略解读】
  “意境”就是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中蕴涵的或者体现出的含义隽永的境界,它是对形象更高的要求。刻画一个人物,描摹一种情状,如果只是表面的形似,只求其生动逼真,而不能揭示生活哲理,不能表现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不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深思,那么就难说这样的形象是真正的生动的形象。写景状物可以通过象征、暗示等含蓄的手法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所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写人叙事可以虚实相间,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
  意境深远是那些富有才华才情的考生一显身手的着力点。高考作文怎样才能做到“意境深远”呢?
  首先,要理解“意象”和“意境”的关系。“象”和“境”是辩证统一在一起的。“象”指的是作品中具体的艺术形象,“境”指的是产生于具体意象之外的东西,比如传达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等。因此,能否达到意境美,重要的不在于逼真无误地刻画实境,而在于实中蕴虚,在意象之外传达意境。这就是所谓“象外传神”。深刻的意境往往依附于一定的具体事物,也就是说要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展示作者的思想、观点、认识,表达作者的情感,所以,要能达到意境美,还必须用力刻画好意象,写好实境。因此要“化理为象”。
  其次,要善于运用“意境深远”的方法。①采用比喻象征方法。比喻直接表现为一种形象化的描写。有形象不一定有意境,有意境一定会有形象。一连串的比喻营造的往往是一个意境深远的画面。如果我们描写的内容有画面感,同时采用象征手法暗示作者的意念,“意境深远”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例如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两句话就勾勒出一幅暴风雨到来之前的大海景象,一个比喻描写海燕,象征着英勇无畏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这不是意境深远的显示吗?
  ②借助虚化空白艺术。虚实相伴而生。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实主要指具体而直接可感的艺术形象,虚指由物象引起的联想、想像。一般来说,往往是先实后虚。我们的作文完全可以借鉴古代诗画虚实相生中的空白艺术。不要把话说得太满,多给读者一点想像的空间。例如有一篇作文写一个中学生先前对生活感到很悲观,后来是一位盲人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了他,文章最后写他早晨起床,有这么一段:“他飞快地拉开窗帘,然后推开窗子,面对东升的旭日,大口地吸了一口气:‘多好,太阳每天都从我的窗前升起。’”这样的句子表面在写实,实际是写虚,空白处分明是暗示读者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一篇作文在开头、中间或结尾,有那么—处(有几处当然更好)这样意境深远的描写,文章一定会获得发展等级高分。
  ③寓哲理于描写抒情。“意境深远”的作文表现在语言上往往蕴含哲理情趣。显然,这种哲理不是直露的,而是寓于描写抒情之中的一种理念。请看一篇写雪的作文:“好大一场雪,大地一尘不染,白茫茫一片,晶莹纯洁。太阳出来了,雪化了,污水沟显露了出来,令人扫兴,不过,宽阔的路面被雪水洗得比原来更干净,路边的常青树更加显得苍翠。”仅仅几句话,意味深长。看世界,虽然也有黑暗、污浊,但更有光明、美丽,应一分为二,不能只看一面啊。
  当然,写作的高手还善于通过在艺术画面的描绘中追求语言的音乐性,或者在艺术画面中融入与文章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音乐内容,达到诗乐结合、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例文解析】
  话题:心灵的选择(2002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走好了,不回头
  “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要无所追求。这是尼采说的,你知道吗?爸爸。”我对父亲说。
  “是的。可是,你是为了不无所追求,而追求哲学,不是吗?你不应该选择哲学!”父亲说。
  “不,况且……”
  “只是我的建议,我知道该你选择。睡吧,好好想,想清楚了!”
  高三的每晚,父亲总是这样问候我晚安。
  我回到房间,拉窗帘,关灯。有一次,雾气氤氲,我见到了哈姆雷特。
  “啪!”长矛落地,偌大的广场只有一束光照在哈姆雷特身上。王子穿着长长的衣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仰天长啸:“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困惑的哈姆雷特啊!面对阴险的国王,恶毒的王后;面对父王不安的亡魂,自己心爱的人,是斗争还是退却?苟且偷生,他会有马车、城堡、女人,因为他是王子,可是他还会有不安的心灵,连夜的恶梦!壮烈的毁灭,他拥有的只是良心,毕竟是良心平坦!
  “快抉择吧,哈姆雷特!”他听到了上苍之音!
  ……
  夜,流逝。梦,醒了。
  困惑的哈姆雷特啊,困惑的我!我面临着哈姆雷特式的选择。我,深爱哲学,与生俱来对哲学的痴狂。泡在哲学书中,恋着尼采,牵着歌德,听着瓦格纳,感受着马克思。我,痴长到如此大。我好好学习着,希望走出来,变成一个哲学家。所有人都知道我的梦想,无人理会,直到高三。
  父亲,曾经学哲学的人,开始打消我的念头。其他人,也如此。其他人说:“哲学没有前途。”父亲说:没有一位哲学家像你一样浅薄、幼稚、不成熟!我疑惑,为何只有新闻、金融、法律才被视为前途和光明?我想的是哲学,而不是占卜术!哲学,人类与之共生共存的学科啊!
  “选择吧!”我听到如唤王子般唤我的声音!“轰!”雷声隆隆,闪电,闪电!
  哈姆雷特走进了角斗场……不久,横尸满地,血流成河,还有王子安寂的灵魂。
  王子的选择!
  我走进了父亲的卧室,黑暗中,我说:“哲学不是虚无,尼采说的不是我。我要改变这种陈见,既然有人嘲弄哲学,哲学就更需要我!”
  我的选择!
  “你终于不再用尼采那句话了!不再浅薄,不再幼稚了!你可以选择哲学。走好了,不回头!”父亲在黑暗中笑了。感受父亲的笑,是不需眼睛的,毕竟他学过哲学!用心良苦。
  我是哈姆雷特,我走好了,不回头!因为我选择哲学。
  解析:文章写得波澜起伏,意境深远。文章情节挺简单,写自己高中毕业面临填高考志愿的选择。“我”选择了哲学,却受到众人的漠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哲学。如果只是这么写,文章便平淡无奇了。作者便一方面实写“我”的思考与选择,一方面又通过虚写在梦中让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出场。哈姆雷特同样面临着困惑与选择。这样将哈姆雷特的选择与“我”的选择虚实叠现,以哈姆雷特选择的勇敢果断来衬“我”选择的坚决,最后,“我”与哈姆雷特融为一体。“我是哈姆雷特,我走好了,不回头!”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请你试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阿西莫夫,是一位一生创作了470部著作而享誉世界的科普作家。1958年,他毅然告别了讲台和实验室。“做我愿做的事情,而不一定是最好的事情。”这是他放弃教授职位的理由。有人说阿西莫夫“自我膨胀得像纽约帝国大厦”,他只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而“毫不谦虚”。对此,他说“除非有人能证明我说的仿佛很自负的事情不属实,否则我就拒绝接受所谓自负的指责。”而事实上,阿西莫夫在治学上是很严谨的,在为人方面又是善于自我约束的。
  张扬个性与自我约束两者之间是否只有必然的对立关系呢?是否有可能协调一致?请就“张扬个性与自我约束”这一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⑧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宇。⑥不得抄袭。
  提示:人类社会正因为有了独立的个性,对个体来讲平平淡淡的日子才更加充实;对群体来讲,个性构成了社会的丰富多彩。而自我约束是一个高度分工的社会存在和协调发展的前提。写作时不仅要站在一定的思想高度,而且还要落笔于实际生活:张扬个性不等于随心所欲,约束自我并不等于抹杀所有个性。

买<<顶尖作文>>多看,多记,多读

《怎样使我的作文优美,意境丰富呢???》
答:回答:写作,在语文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它既是人们表情达意、交流信息的需要,又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综合反映。目前,语文教学改革正朝着加强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方向发展,这从考试增加主观题和作文的份量反映出来。我认为,这种改革方向非常正确,可谓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关键 可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乃当务之...

《[文学]要使我提高意境的写作方法,该怎么做?》
答:⑸ 提高意境。一般的论文平平淡淡,就事论事的较多,论文结论对他人的指导意义不大,这样的论文立意不高。提高意境,首先要看清当前的教改动向,要有一定的预见***,哪些问题即将成为教学的热点,哪些做法可以解决大家公认的难点。先走一步,先进行教学实验,取得经验体会,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将问题提高到理***上认识,总...

《...写不出像别人那样的意境,怎么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呢?课外阅读要...》
答:意林也行 你要看文章中的措辞 而不要看故事,当然如果你写作需要也可以引用其中的故事。最好多看些优美的散文,好的词语,好的句子最好摘抄下来,然后每天抽点时间看看,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你的写作能力就提高了。如果写出意境,需要你扎实的文学功底,加上你的想象,就可以写出优美的作文。

《...写不出像别人那样的意境,怎么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呢?课外阅读要...》
答:首先你自己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引起你自己的注意,这就为你提高写作水平做好准备。再就是,你要广泛地阅读教科书,课外书籍。具体地说:可以看美文方面的,报纸上有好多论文,美文,还有网络上也有。你看多了,自然你就会去模仿着写,意境也就慢慢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还有,老师上作文指导课你要认真听...

《写作方法与技巧有哪些的》
答:第二,写作技巧是构成文学作品艺术性的内在因素。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即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或表达思想感情所达到的完美程度。这种艺术性的取得,决定于作者的世界观、创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在具体的作品中,艺术性表现在作家在一定世界观的指导下,运用各种写作手法,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意境我典型形象,从而给读者带来审美...

《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哪6种》
答:常见的写作手法: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侧面结合、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借景抒情等。1、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

《散文和诗歌的魅力到底在哪??我该怎么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呢?》
答:拥有了这种“大我”,我们才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创作出充满激情和亮丽的诗行,从而引起民众的共鸣和热爱。对那些不健康的、肉麻的、淡然无味的诗歌,我们应该多一点批评,少一点掌声,不要盲目地去追捧和喝彩,要让这些诗自我检讨,自我反省,远离庸俗,提高品味,真正成为能够给人们带来审美享受的文字,成为对读者有利,对社会有...

《怎样提高自己写作水平》
答:提高写作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反复锤炼文字。首先要确保文字的正确性,养成怀疑自己和勤查词典的习惯。其次,反复推敲,写作的过程中可以随性,把脑中的想法一股脑写出来,但写完之后,必须冷静地检查,看看有没有矛盾的表达,信息传达是否准确顺利。2.坚持每日练笔。技巧掌握再多,如果不去实践...

《十五计助你提高写作水平》
答:“十五计”助你提高写作水平1.【 阅读优秀的作品】:这是显而易见的,但立竿见影的方法。如果你不读更多的好作品,你就不知道如何写出更好的作品。优秀的作家都是从阅读别人的佳作开始,接着开始模仿,最后超越他们,形成自己的风格。尽可能的多读名著,在看内容的时候,更要留意文章的...

《如何提高写作水平?》
答:1、要想快速提高文笔,最便捷的方法就是看别人是怎么写的。可以找一些名家大师的文章来看,看他们的结构、修辞是怎么用的,是怎样突出人物形象,是怎样说明事理的。2、 文笔不好的人,通常写出来的东西都是非常散乱,没有具体的事例和素材。我们在平常生活中,可以多积累一些素材。比如生活中发生的小事...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