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七年级文言文实词虚词

作者&投稿:璩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 七年级上册和下册文言文的虚词实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活用词特

第一册 一、《论语十则》通假字:不亦说乎(“说”通“悦”,读yuè,愉快) 是知也(“知”通“智”,读zhì,智慧) 诲女知之乎(“女”通“汝”,读rǔ,你) 词类活用:温故而知新(形容词做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知识”) 不耻下问(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学而时习之(名词做状语,“按一定的时间”)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安乐”) 二、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通假字: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读xuán,回转、掉转) 汤熨之所及也(“汤”通“烫”,读tàng,用热水焐) 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读jì,药剂) 词类活用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形容词作名词,没病的人) 三、狼 通假字:止有剩骨(“止”通“只”,读zhǐ,只) 词类活用:一屠晚归(动词作名词,屠户) 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其一犬坐于前(名词做状语,像狗一样) 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用,打洞) 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四、短文两篇 《两小儿辩日 《乐羊子妻》 通假字 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读zhì,智慧) 当日知其所亡(“亡”同“无”,读wú,没有) 词类活用 孔子东游(名词做状语,到东方) 日知其所亡(名词做状语,每天,天天) 羊子尝行路(名词做状语,在路上) 五、诗五首 通假字 茅檐长扫静无苔(“静”通“净”,读jìng,干净) 词类活用 开轩面场圃(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把酒话桑麻(名词用作动词,说、谈) 乱花渐欲迷人眼(动词使动用法,使……迷乱) 一水护田将绿绕(形容词用作名词,绿色的农田) 两山排闼送青来(形容词用作名词,青翠的山色) 拄杖无时夜叩门(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六、为学 彭端淑 通假字 屏弃而不用(“屏”通“摒”,读bǐng,摒弃,排除) 词类活用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形容词作动词,变得容易)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形容词作动词,变得困难)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名词作动词,顺流而下) 七、木兰诗 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帖”能“贴”,读tiē,粘上的意思) 出门看火伴 (“火”能“伙”,读huǒ,伙伴,同伴) 词类活用 愿为市鞍马 (名词作动词,买) 策勋十二转(名词作动词,记下)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动词作名词,读jì,战马) 八、卖油翁 欧阳修 《卖油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

《归田录》是一部专门记载名人轶事的著作。通假字 但手熟尔(“尔”同“耳”,罢了) 词类活用 陈康肃公善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汝亦知射乎(动词作名词,射术) 尔安敢轻吾射(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康肃笑而遣之(使动用法,使……走,打发) 九、宋定伯捉鬼 干宝 十、诗词五首 通假字 争渡(“争”通“怎”,怎么) 路转溪头忽见(“见”同“现”,出现) 词类活用 东临碣石(名词作状语,向东面) 一览众山小(形容词意动,以……为小) 潮平两岸阔(形容词作动词,涨潮;形容词作动词,变得宽阔) 造化钟神秀(形容词作名词,神奇秀丽的景色) 第二册 桃花源记 陶渊明 通假字 问所从来,具答之(“具”通“俱”,详细地,副词)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 复前行(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前) 欲穷其林(形容词用如动词,穷尽) 未果,寻病终(名词用如动词,实现) 口技 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指在座的人) 词类活用 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用如动词,擅长) 会宾客大宴(名词用作动词,用酒肉款待宾客) 遥闻深巷中犬吠(形容词做状语,远远地) 妇抚儿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妇拍而呜之(动词的为动用法,为之呜) 妇手拍儿声(名次作状语,用手)众妙毕绝(形容词用作名词,奇妙的声音) 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词活用为动词,说出)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通假字 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道路)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吗) 四、伤仲永 王安石 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同“攀”,牵、引) 词类活用 父异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异人奇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 稍稍宾客其父(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宾客) 父利其然也(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利) 贤于材人远矣(形容词用作动词,剩,多) 诗五首 通假字 无为在岐路[“无”通“毋”;“岐”通“歧”,岔(路)] 六、愚公移山 《列子》通假字 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一厝朔东(“朔”通“措”,放置) 无陇断焉(“陇”同“垄”指丘陵) 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名词用如动词,面向,面对着)河曲智叟笑而止之(动词作状语,笑着)毕力平险(形容词用如动词,削平,铲除;形容词用如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做状语,用箕畚)跳往助之(动词作状语,跳跳蹦蹦) 何苦而不平(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愁,担心;形容词用作动词,挖平) 七、短文两篇 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闻名,出名)水不在深,。

3.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而 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以 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

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

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

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

“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

4. 七年级文言文 虚词等词的用法

1.乃。

“乃”最常见的是用作连词、副词。 (1)连词。

表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顺承相因,时间上一前一后。可译为“(于是)就”、“(于是)才”、“终于”等。

例1: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译作“才”)(《黔之驴》) 例2: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

(译作“(于是)就”)(《强项令》 例: 董宣廉洁,死乃知之。(译作“才”)《强项令》 (2)副词。

表示对事物或事情的确定,可译为“是”、“实在是”、“本来是”;或表示出乎意料之外,可译作“竟然”。这两种用法在本册教材中尚未涉及到,这里举两个其他例子供参考。

例4: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可译作“是”)(《陈涉世家》 例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可译为“竟然”)(《桃花源记》 2.何。“何”最常见的用法是作疑问代词、副词。

(1)疑问代词,译作“什么”、“怎么”、,'为什么”、“怎么样”等。 例1:帝曰:“欲何言?”(可译作“什么”)《强项令》 例2:其人曰:“奈地坏何?”(译作“怎么样”)(《列子)二则》) (2)副词。

表程度,可译为“多么”、“很”。 例3:使君一何愚!(可译作“多么”)《陌上桑》 3.为。

“为”最常见的用法是作介词、连词、动词。 (1)作介词。

主要是介绍与行为动作发生关联的对象,可译作“替”、“给”;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作“为了”、“因为”;介绍动作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例1:卒有疾,亲为调药。

(可译为“替”、“给”)(《岳飞》 例2:愿为市鞍马,从此抖爷征。(可译为“为了”)(《木兰诗》 (2)连词,为(读“we)表因果关系,可译作“因为”。

例3: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可译作“因为”)《乘船》 (3)作动词,可译为“是”、“称为”(或“叫”)、“做”、“作为”。

例4:……后特征为洛阳令(可译作“做”、“担任”)《强项令》 例5:主日:“文叔为白衣时,减亡匿死”(可译作“是”、“还是”)《强项令》 4.其。“其”最常见的用法是代词,此外,还用作语气副词。

(1)代词。 ①通常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代人,可译为“他们”;代事、代物,译作“它的”。 例1:益习其声(可译作“它的”)(《黔之驴》) 例2:童稚妇女,亦知其名。

(译作“他的”)(《包拯》) ②指代词,表示远指。 例3: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作“那”、“那个”)(《(列子)二则》 (2)语气副词。表劝告、祈使、命令。

可译为“就”、“一定”、“还是”等。 5.因。

“因”常作介词,介绍行为动作发生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通过”、“靠着”;作连词,表因果关系或顺承关系,可译为“因为”、“因此”、“于是”。 例1: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译作“凭借”)(《隆中对》) 例2:叱奴下车,因格杀之。(译作“于是”,这里有接着的意思)(《强项令》) 6、之。

最常见的用法是用作动词,当“去”、“往”、“到”讲,但在本册教材中,此类词性尚未涉及。而“之”作代词、助词,本册教材涉及的较为全面。

(1)之,作代词,代人、代事、代物。例如: 例1:学而时习之。

(它,代所学知识)(《〈论语〉六则》) 例2: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书具,即笔、墨、纸、砚)(《伤仲永》) 例3: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他,指方仲永)(《伤仲永》) 例4:歆辄难之。(代事,指“有一人欲依附”这件事)(《世说新语?乘船》) (2)之,作助词,即结构助词。

例1: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的,表修饰关系)(《世说新语?乘船》) 例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卖油翁》) 7、乎。语气助词。

(1)用于疑问句末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译作“吗”)(《〈论语〉六则》) (2)用在反问句末尾,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或“呢”。

例:吾射不亦精乎?(可译作“吗”)(《卖炭翁》) (3)介词,相当于“于”,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对象。 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 8、者。用作代词、语气词。

(1)代词。特殊的虚位代词。

只有和其他词类的词(或词组)组成具有偏正关系的词组,即“者”字词组,才能充当句子成分。 “者”字位于动词、形容词之后,组成“者”字词组,可译为“……的”或“……的人(事、物)”。

例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方面”)(《〈论语〉六则》) 例2: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的人”)(《三峡》) (2)语气词。用在句中或句末,表停顿或表反问语气。

例: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可译作“……的”或“……的呢”)(《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9、也。语气词。

(1)用在疑问句末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译作“呢”)(《〈论语〉六则》) (2)用在陈述句末尾,加强陈述或描写的语气。

相当于“啊”、“呢”或不译。 例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可不译)(《。

5. 初一文言文虚词归纳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

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

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

(《曹刿论战》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

(《陋室铭》) 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例:吾欲之南海。

(《为学》)(注:此处作实词) 以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把,拿。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译为: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狼》) ③译为:凭,靠。

例:何以战。(《曹刿论战》) ④译为:根据,按。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⑤译为:因为。

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也可译为:以致。

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

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 而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例: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②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③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

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

例: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 2、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例:既而儿醒,大啼。

(《口技》) 于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等。 1、表示处所,译为:从,在。

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 2、表示时间,译为:到。

例: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3、表示对象,译为:对,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4、表示被动,译为:被。

例:则人之食于虎也。(《说虎》) 5、表示比较,译为:比。

例: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其1、作人称代词,代人,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

译为:他,他们。例:百姓多闻其贤。

(《陈涉世家》) 2、作人称代词,代人,作定语。译为:他的,他们的。

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3、作人称代词,代物,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

译为:它,它们。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 4、作人称代词,代物,作定语。译为:它的,它们的。

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5、作指示代词,近指。

译为:这(种)。例:专其利三世也。

(《捕蛇者说》) 6、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其中。

例:其一犬坐于前。(《狼》) 7、作指示代词,远指。

译为:那。例: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8、作副词,常用于句首,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等。

译为:恐怕,大概,难道。例:其真无马邪。

(《马说》)。



《文言文120个实词18个虚词》
答:一、实词 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2、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3、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

《初中文言文重要实词和虚词》
答:一、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 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包括: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的活用等。 二、虚词就是助词、代词之类的。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 (例句主要以四、五、六册为主) 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七年级文言文实词虚词》
答:2. 七年级上册和下册文言文的虚词实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活用词特 第一册 一、《论语十则》通假字:不亦说乎(“说”通“悦”,读yuè,愉快) 是知也(“知”通“智”,读zhì,智慧) 诲女知之乎(“女”通“汝”,读rǔ,你) 词类活用:温故而知新(形容词做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知识”) 不耻下...

《文言文虚词与实词》
答:”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咏雪这篇文言文里长用的实词和虚词》
答:2. 列出文言文咏雪的实虚词 咏雪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实词】与、俄而、然、...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有哪些?》
答:1、文言文实词:爱 (1)名词。恩惠。(古之遗爱也《左传》)(2)动词。喜爱,爱护。(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2、文言文实词:安 (1)形容词。舒适,安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述而》)(2)动词。 ①养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文言文虚词实词分类整理》
答:1. 常用文言文实词与虚词词义整理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有哪些?》
答: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有如下:1、其: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2、焉:代词,三人称疑问代词,表疑代词,哪儿,哪里,怎么;语气助词:陈述感叹疑问语气。3、于: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在”、“向”...

《初中文言实词虚词归纳总结》
答:初中文言虚词归纳 一、 之 (一)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 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虚词,文言实词!!急!》
答:一、虚词:1、之:音节助词,不译。2、乃:于是,就。二、实词:1、蔽:蒙蔽,这里指受蒙蔽。2、方:方圆纵横。3、修:长,这里指身高。4、寝:躺,卧。5、地:土地,疆域。战国·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