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巴金散文《灯》原文 巴金散文《灯》的讲解哪里有

作者&投稿:称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巴金《灯》原文~


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地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我望着这些灯,灯山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
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暗在我眼前晃一下。
影子走得极快,好像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那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是更明亮、更温暖吧。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
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我的生活中有过了好些大的变化。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么?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么?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
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5了许多。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
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6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7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古希腊女教土希洛8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
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他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
“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这已经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
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到现在还活得健壮。我没有跟他重谈起灯光的话。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灯》是现代文学家巴金于1942年在桂林写的一篇散文。文章以“灯光”为情感线索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有现实的观察,有历史的回顾,也有传说故事的引证,表明了作者的一个信念:“灯光是不会灭的”。
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以某一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描写和赞扬“灯光”,意在讴歌光明、迎接胜利。文章取材广泛,立意集中,开阖自如,奇正相生;全文语言简约、明快、庄重、隽永。
这篇散文结构灵活而严整。作者以各种各样的“灯”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时而对眼前的现实运笔,时而对往昔的回忆着墨,时而叙述真实的例子,时而引用典故,勾勒出了一部人类的“灯火”传承的历史。
事件层层深入,强化了“灯”与象征体希望、信心、力量和光明的对应关系。与象征手法对应,文中景物虚实结合,语言含蓄平实,意味隽永。

扩展资料:
巴金(1904-2005),现当代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1928年在法国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一生著作颇多,主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散文集《随想录》。
1982-1985年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荣誉院士称号。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等职。
参考资料:灯 百度百科

巴金先生的散文《灯》创作于1942年。文章开篇就用“噩梦”、“窒闷”、“漆黑”这些词写自己的心情及周围的环境,然后话锋一转,分辨出了“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因为:“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这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当时真实的心态。因为这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阶段,大片国土沦陷,人民流离失所,整个民族陷入了巨大的灾难之中,作者此时此刻。为民族、为国家、为他挚爱的人民遭受如此巨大的灾难感到痛苦,甚至感到失望、苦闷、傍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者并没有消沉下去。因为他看到了“扫淡黑暗颜色”的灯光,看到了光明和希望,这就为全文的写作奠定了感情基调,也为下文的联想作了铺垫。

第四至第八自然段我们可以看作是这篇散文的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主要是写由眼前的灯光所引起的广泛的联想:眼前的灯光“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接着联想到自己一次风雪夜行时对于灯光的感受:“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眼前无边无际的黑暗,没有路、没有尽头。但“一点豆大的灯光”给我指引丁路途。这里,作者把眼前的灯光和记忆中的灯光交织描写,并更深一步地描写灯光不仅给夜行者带来光明,指明方向,而且还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心灵的安慰、鼓舞:“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 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表达了作者对灯光的赞美之情。

如果说前两部分作者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赋予灯光代表光明希望这样的意义的话,那么文章的第三部分,则是拓宽一步,灯光不仅仅寄寓着希望。代表着光明,而且通过灯光抒写了作者对爱的渴求,对爱的讴歌。这主要是通过文中三处对灯光的描写来体现的。第一处是哈里希岛上“姐姐为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这里灯光象征着姐弟之爱,表现的是人间亲情。作者在写这篇散文的前一年。曾写过另一篇散文《爱尔克的灯光》,在这篇散文里,作者是借这个古老的欧洲传说。表达了对亡姐的爱和怀念之情的;第二处是通过古希腊传说:“女教士希洛为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燃起火炬”来描写灯光。火炬的光芒象征着男女之爱,表现的是人间的爱情;第三处是通过一个投河友人的故事来描写灯光的,当这位友人怀着“必死之心”投入水中却被陌生人所救,醒来时看到了“一盏油灯”,“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使他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友人从而改变了生活态度。“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这里,灯光象征着普通人之间的爱,表现的是人间真情。这三处对灯光的描写含义是十分深刻的,灯光在此又象征着亲情、爱情、友情,而这三种情感代表了也概括丁人问的所有情感。因而这篇散文中灯光的象征意义,如果如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只是象征着光明和希望,我认为是不全面的,也使得这篇散文在感情的表达上失却了含蓄隽永的丰富性。巴金先生曾经说过“爱真理、爱正义、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爱人间美好的事物,这就是我从法国老师那里受到的教育。”可见,广博的爱心,一直浸润着巴金先生,文中对光明的追求,对未来的希望,不正是缘自于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挚爱吗?对爱的讴歌,也使得这篇散文具有更为撼人心魄的感染力。而且这种爱永远也不会消失,正如“灯光是不会灭的”,这种爱也通过他的作品传递给了千千万万爱他的读者。

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地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我望着这些灯,灯山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

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暗在我眼前晃一下。

影子走得极快,好像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那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是更明亮、更温暖吧。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

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我的生活中有过了好些大的变化。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么?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么?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

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5了许多。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

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6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7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古希腊女教土希洛8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

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他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

“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这已经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

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到现在还活得健壮。我没有跟他重谈起灯光的话。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灯》是现代文学家巴金于1942年在桂林写的一篇散文。文章以“灯光”为情感线索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有现实的观察,有历史的回顾,也有传说故事的引证,表明了作者的一个信念:“灯光是不会灭的”。

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以某一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描写和赞扬“灯光”,意在讴歌光明、迎接胜利。文章取材广泛,立意集中,开阖自如,奇正相生;全文语言简约、明快、庄重、隽永。

这篇散文结构灵活而严整。作者以各种各样的“灯”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时而对眼前的现实运笔,时而对往昔的回忆着墨,时而叙述真实的例子,时而引用典故,勾勒出了一部人类的“灯火”传承的历史。

事件层层深入,强化了“灯”与象征体希望、信心、力量和光明的对应关系。与象征手法对应,文中景物虚实结合,语言含蓄平实,意味隽永。

扩展资料:

巴金(1904-2005),现当代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1928年在法国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一生著作颇多,主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散文集《随想录》。

1982-1985年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荣誉院士称号。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等职。

参考资料:灯 百度百科



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地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我望着这些灯,灯山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暗在我眼前晃一下。影子走得极快,好像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那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是更明亮、更温暖吧。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我的生活中有过了好些大的变化。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么?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么?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

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古希腊女教土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

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他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这已经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到现在还活得健壮。我没有跟他重谈起灯光的话。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1942年2月在桂林

选自《废园外》

《灯》是现代文学家巴金于1942年在桂林写的一篇散文。文章以“灯光”为情感线索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有现实的观察,有历史的回顾,也有传说故事的引证,表明了作者的一个信念:“灯光是不会灭的”。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以某一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描写和赞扬“灯光”,意在讴歌光明、迎接胜利。文章取材广泛,立意集中,开阖自如,奇正相生;全文语言简约、明快、庄重、隽永。
作品名称:灯
创作年代:1942年
作品出处:《春秋》
文学体裁:散文
作者:巴金
作品原文

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1,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地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我望着这些灯,灯山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2中微微颤抖。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暗在我眼前晃一下。影子走得极快,好像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那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是更明亮、更温暖吧。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3,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我的生活中有过了好些大的变化。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么?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么?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4;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5了许多。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
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6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7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古希腊女教土希洛8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
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他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这已经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到现在还活得健壮。我没有跟他重谈起灯光的话。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1]
词语注释
窒闷:呼吸困难或赶到憋闷。
袭击:这里指作者凄凉的心情。
迷阵:比喻能使人迷惑的圈套或计谋。这里指迷失了方向、道路。
徘徊:比喻犹豫不决。
畅快:舒畅快乐。
梦寐:睡梦。
哈里希岛上的姐姐:指欧洲古代传说中的爱尔克,爱尔克和弟弟相依为命,住在哈里希岛上。弟弟出海远航时,她每天夜晚都在窗前点起一盏灯,迎接弟弟归来。结果,弟弟始终没有归来,直至爱尔克悲望得死去。
希洛:希腊古代传说中的一个女教士。希洛长得很漂亮,住在塞斯塔斯,侍奉着爱神阿芙洛提。赫里斯海峡对岸的阿拜多斯城,有一名叫利安得尔的少年,爱上了她。希洛每天晚上在楼上挂一盏灯,让利安得尔顺利的游过海峡,来和自己相会。一个暴风雨之夜,她的灯被毁坏了,利安得尔也不幸溺水。第二天早晨,希洛面对海水漂来的利安得尔的尸体,悲痛万分,投海而死。

问别人啊!

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地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我望着这些灯,灯山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暗在我眼前晃一下。影子走得极快,好像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那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是更明亮、更温暖吧。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我的生活中有过了好些大的变化。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么?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么?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
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古希腊女教土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
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他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这已经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到现在还活得健壮。我没有跟他重谈起灯光的话。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1942年2月在桂林
选自《废园外》

《巴金散文《灯》原文》
答:灯 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地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

《"爱尔克的灯光"出自什么故事?》
答:巴金在另一篇散文《灯》中也曾复述过这个传说,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 哈立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这个故事一般称为:哈里希岛上的灯光。愿...

《巴金(灯)好词好句赏析》
答:淅沥的雨滴打在茅屋上,昏黄的灯光下,母亲密密地缝着游子的夹衣,忽然,一阵冷风挤进茅屋的窗隙,母亲似乎着凉,带着浓浓的倦意咳嗽了几声。我梦中惊醒,怔怔地看着灯下年迈的母亲…… 26、夜晚,春风柔和地吹着。我托着下巴,坐在落英缤纷的台阶上,脑海里又浮现出一件难忘的事。《灯》的开篇,作者先是写自己,在夜...

《巴金《灯》的好词好句?》
答:那是个十来岁的瘦骨伶仃的小孩,满面菜色,却长得眉清目秀。她笑了,圆圆的脸庞就像一盘盛开的金葵花。小妹妹的脸像苹果一样又红又圆。我的小外甥女琳琳,今年三岁了,长得挺好看。红扑扑的小脸上嵌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一张樱桃小嘴,一笑起来,小脸就像一朵盛开的花。我的模样:扁脸扁鼻子...

《巴金的散文《灯》中有一段是这样的:“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
答:巴金的经历跟这个故事很像,他出了远门不久姐姐就去世了,所以引用了这个标题。 文中提到了三种灯光,故居大门内亮起的昏暗的灯光,是旧家庭、旧礼教走向没落,崩溃的像征,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旧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爱尔克并没有等到弟弟归来),而“我的心灵之灯”则是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

《巴金的作品《灯》的好词好句摘抄》
答:巴金的作品《灯》的好词好句摘抄... 巴金的作品《灯》的好词好句摘抄 展开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已婚女性就应该承担家里大部分家务吗?绝迹121 2016-10-22 · TA获得超过245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759 采纳率:9% 帮助的人:115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展开全部 女司机探出...

《巴金 灯 的写作背景 急急急!!!》
答:《灯》是巴金在1942年2月写成的一篇散文。抗战以来,巴金与进步的文艺界人士,在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路线指引下,积极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斗争中。巴金在西南地区目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看到时时出 现的险恶的政治形势,心情是苦闷和抑郁的。但他在中国共产党(特别是周恩来)的关怀...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表达了...》
答:创作背景:1941年1月发生“皖南事变”,同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抗日战争进入到最艰难的时刻,国家和民族处于重重的灾难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作者巴金于1942年2月在桂林写下这篇散文,并于当月编入散文集《废园外》。他在该集的《后记》中说:“这些天里,笼罩在太平洋的暗云...

《"爱尔克的灯光"出自什么故事?》
答:本文原载1941年4月19日重庆《新蜀道》,后收入散文集《龙?虎?狗》。作者编定文集时收入《巴金文集》第十卷。一九二三年五月,为了反抗封建礼教,追求生活理想, 作者毅然冲出了封建家庭的牢笼,到上海、南京等地求学,探索社会的出路; 一九四一年一月,作者第一次回到故乡成都时,巴金已成为一个反封建...

《巴金的作品爱尔克的灯光简介》
答:巴金使得作品《爱尔克的灯光》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旧生活的悲剧的希望的破灭。下面由我为大家提供关于巴金的作品爱尔克的灯光简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爱尔克的灯光简介 爱尔克的灯光原指一个欧洲的古老的故事,姐姐爱尔克等待出海远航的弟弟,为怕弟弟找不到回家的方向,总是点上一盏灯为弟弟引航,结...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