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意识与应用意识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意识与应用意识

作者&投稿:庞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是隐藏在主体思维中的思维形式,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社会的创新发展很重要。学生心里的健康和思维的自由是创造活动的条件。要让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生发出一些新的观点,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必须克服传统课堂当中的一些模式。教师是课的主角,而学生就是被动接受。这样的模式只发挥了老师的创造性,但却制约了学生创造理解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改变以前,利用新的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自主思考,打造出双向表达的互动学习效果,使每一位同学都可以表达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让学生去做课堂的主人,并鼓励学生发表见解,进而使学生开始乐于发表见解,帮助挖掘学生的潜能。

为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光有语言的激发还不够,还需借助一些现代教育的手段,让学生能更直观,更清晰的认知。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采用电视教学,展示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材料,把这些材料加以整合,组织,这样可以对学生开阔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打开学生视野,拓开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通过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自然的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改革练习与作业设计,以乐学促会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联系生活实际,树立创新观念
  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变的更聪明。但长期以来,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不少老师成了教学的机器。备课时,往往迷信教材、围绕课本、教学参考书和教案,不敢对教材做大胆的处理。上课时,常常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学生被束缚在教师和课堂的圈子中,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灌输,其创造的个性受到压抑。这种封闭式的教学,强调的是知识的积累,培养的是知识型、书生型的人才。而创新教育强调的是教会学生去主动探求知识,创造学问,培养的是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因此,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增强课堂教学开放意识。
  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的学习内容即可以从教学中学,也可以从生活实践中学。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所要学的理论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充分地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与事,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性的、是学生可以做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变“学了做”为“做中学”。同时,学生在这种学、做、用一体化的活动中,亲身体验到知识的价值,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知识和探索大千世界的欲望。教师要积极地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去了解世界,丰富经验,充实教学内容,激活教学内容,使知识的获得、应用和创新相互融合,各方面的能力同步发展。如在教学方位与数数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观察班级的座位开始说说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坐在第几组第几位。引导学生体会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两个条件,初步渗透坐标的知识。或组织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到“电影院”找座位,看谁找得又快又对,使学生学有所有用,饶有兴趣地思考。探索所遇到的问题,丰富和发展所学知识,并从中激发创新意识。
  二、创造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课堂气氛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宽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而不良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教师要尊重每一名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都有享受成功的愉悦。要把微笑带入课堂,把鼓励送给学生,从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才能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勇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当听完学生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他的意见相同”。话虽简单,但是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数学学习中特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
  2、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好奇心和求知欲既是激发学生创造活动的诱发剂,又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对某些问题,学生会提出一些离奇的、甚至荒谬的见解。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胸中燃起求知和创造的烈焰。同时,还要善于提出一些既使学生感到熟悉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找到问题的答案。要善于运用带有激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例如“你的想法真妙!”“你为同学们树立了榜样!”“谁还有更多更好的解法?”等,这些充满激情的语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总是更重要。”因为没有学生紧张的思维活动,就没有问题的提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留有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例如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学生提出除了把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在推导圆柱侧面积公式时,有的学生提出可不可以把侧面沿一斜线剪开,展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侧面积公式等。对于这些问题和见解,无论正确与否,我都加以鼓励,都应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创造性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三、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优化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主动、执著地探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笔算任意几个自然数除以3,然后请学生报出任意一个数,老师会立刻能判断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这样学生便会被老师料事如神的本领所折服,从而产生探究其中奥妙的欲望,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优化新知识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改变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学生被被动接受的状况,努力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师指导下的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积极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按一定顺序和层次给学生输送教学信息,在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多问几个“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这样想?”“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等,努力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注意实际操作。
  实际操作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一种重要手段,这种方法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非常重要。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通过让学生对折、测量,使学生发现圆心的位置、半径、直径的特征与关系等知识。再如学习“圆柱侧面积”时,通过让学生沿圆柱体的一条高将圆柱侧面剪开、展平等操作,使学生发现圆柱侧面与展开图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侧面沿斜线剪开,展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者直接将侧面撕开,利用割补的方法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这些方法都能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正是在这些实际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2)注重尝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尝试、去猜想,使学生敢于尝试,善于尝试。使如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设计如下题目:( )÷( )=8……5,使学生尝试填出后,进一步巩固除数与余数的关系。进而提出在一个有余数的除法中,如果除数是9,它的余数有可能是几?让学生大胆猜想。要尝试、猜想,就应允许出错误,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注重独立思考
  认知的发展离不开学生原有的数学实际,潜能的开发离不开独立思考积极探求的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让学生独立思考前,放手大胆的让他们尝试探求新知,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倒数”时,在学生理解了倒数的意义后,让学生自己出题,第一个学生出2/5,同学们很快说出它的倒数,我提出:能不能出有新意的题目?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打破学生的定势思维,激励学生凝聚认知注意力去另辟蹊径。这时学生积极动脑,出的题有假分数、带分数、小数以及特殊的数“1”“0”等,极大的调动了全体学生求倒数的积极性。从而把创新意识转化为具体的创新行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灵活处理教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体现,但是唯本为本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虽然编写者在编写教材的时候,能遵循教材编写的原则,尽量做到深入浅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面向大多数受编排体例的制约和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详尽的简述所有内容,也不可能把知识发现的过程一一展示出来。因此,尚示能够很好的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素材,教师的讲授如果仅仅停留在清淡如水般的照本宣科,学生的思维就会缺乏具体生活的新信息的支持而阻塞。叶圣陶曾经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教师善于运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系统性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针对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以教材中的隐性因素进行充实、重组和处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所要达到的知识点,德育内容等教学目标,经过优化组合,以问题情竟的形式出现,以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例题是这样:“把10个扣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我说:“谁愿意给大家展示自己的想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然后让学生讲如何分,在我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后,我把题又做了小小的变化,改成:“把10个扣子平均分成□份,每份□个。”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自由站起来发表意见。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将书中单一问题变为灵活问题,不但渗透了事物是运动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使教学内容更具问题性、趣味性、开放性、差异性和实践性。
  五、优化练习与作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优化练习设计
  旧教材中的习题几乎都具备完整的条件和问题,解题的任务是寻找唯一的答案,这样的练习,容易使学生满足于得到正确答案,对于解题思路的多样性,问题的内在因素缺乏进下步地研究和探讨。长此以往,便造成了学生思维单 一、呆板,思路狭窄。创新萌芽被扼制,创新意识得不到培养。所以要求老师在备课时,创造性设计具有独立思考,有一定难度的、发散型的、开放型的练习题。
  ① 条件开放
  如在教学“倍的认知”时,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在动物园里有猴子6只,熊猫2只,梅花鹿8只,天鹅3只,大象1头,要求学生用学到的知识,任选其中两种动物说说它们的倍数关系。这样的设计容易使学生在两个量都变化的情况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索,从中获得自己(或同班同学)不曾有的思维方式。
  ② 问题的开放性
  即它所提出的问题常常是不确定的,主体必须搜集其他必要的信息才能着手解题。如在复习时可设计这样的题目:“鸡36只,鸭比鸡少18只,鸡比鹅少7只,你能提哪些问题?
  ③ 思路和开放性
  即题目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解决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知识,不同的策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索、探索。
  如有教学“除法“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一年(1)班24名同学参加广播何操比赛,请你帮助设计一下,可以怎样排队?”学生可根据不同的思维方式,做出不同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意识。
  由于开放题本身的综合性、多向性、新奇性、条件的我余性,因此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自然的处于主动参与的位置,积极的思维、探索,思能力也从中得到充分地训练,思维更具有深刻性、灵活性、缜密性、创造性和批判性。长此以往,才能鼓励学生不断求异,勇于向问题挑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2、改革作业设计
  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延续。当前数学教学的弊端在于学生对书面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测试成绩也较高,但要真正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多学生常常是无所适从,成了真正的“书呆子”。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知识巩固的作业布置方式,而应设计一些思考性、实践性、开放性较强的题目,本着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原则,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放于让学生自己来设计作业,这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发挥主体作用,更能提高创新技能。
  例如学习“圆柱的认识”后可以布置学生做一个自己满意的圆柱形模型,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习了“单价、数学量与总价的数量关系”后,要吧布置让学生到菜市场上做一次调查,用5元钱可以买多少共同瓜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根本,把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日常喜闻乐见的事物上,灵活驾驭教材,努力设计探索性、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富有思维容量的练习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只有富于探索性的教学内容,才能符合当前教学改革的潮流,也才能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和谐发展,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不仅着眼于学生知识的增长,更注重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焦点和核心。现代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数学课堂是对学生实施创新学习的最主要的途径。那么,怎样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 创设轻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罗杰斯说过:“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自由的学习环境。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才会敢想、敢说、敢做、乐于发表自已的见解,勇于大胆创新。那么,这就要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真正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好朋友和引导者。要把微笑带入课堂,把鼓励送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戒备心理。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数学课堂学习中特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
例如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特征”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只要你能说出一个数。我就知道它能否被2或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着说出较大的数,力求难住教师,当教师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问教师:“为什么你能判断得又准又快呢?”很想了解其中的奥妙,从而主动地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还提出了“能被3、7、9、11等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特征呢”的问题,学生创新的意识得到了培养。
二、 突出主题性教学、激发学生探索创新
创新总是和自主联系在一起的。作为教师,必须树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观念,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越俎代疱,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喜悦,克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提倡学生争辩与讨论,提倡标新立异,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从而点燃学生心中创新的火花。真正落实让学生自己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展、自主创新。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提出在长6米、宽4米的房间里铺地毯,商店有宽1米、2米、4米三种型号让学生自由选择。有的说“买1米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2米,这样又方便又省钱,床底下可以不用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打开学生视野,拓开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通过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自然的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改革练习与作业设计,以乐学促会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联系生活实际,树立创新观念
  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变的更聪明。但长期以来,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不少老师成了教学的机器。备课时,往往迷信教材、围绕课本、教学参考书和教案,不敢对教材做大胆的处理。上课时,常常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学生被束缚在教师和课堂的圈子中,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灌输,其创造的个性受到压抑。这种封闭式的教学,强调的是知识的积累,培养的是知识型、书生型的人才。而创新教育强调的是教会学生去主动探求知识,创造学问,培养的是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因此,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增强课堂教学开放意识。
  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的学习内容即可以从教学中学,也可以从生活实践中学。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所要学的理论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充分地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与事,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性的、是学生可以做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变“学了做”为“做中学”。同时,学生在这种学、做、用一体化的活动中,亲身体验到知识的价值,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知识和探索大千世界的欲望。教师要积极地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去了解世界,丰富经验,充实教学内容,激活教学内容,使知识的获得、应用和创新相互融合,各方面的能力同步发展。如在教学方位与数数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观察班级的座位开始说说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坐在第几组第几位。引导学生体会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两个条件,初步渗透坐标的知识。或组织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到“电影院”找座位,看谁找得又快又对,使学生学有所有用,饶有兴趣地思考。探索所遇到的问题,丰富和发展所学知识,并从中激发创新意识。
  二、创造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课堂气氛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宽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而不良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教师要尊重每一名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都有享受成功的愉悦。要把微笑带入课堂,把鼓励送给学生,从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才能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勇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当听完学生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他的意见相同”。话虽简单,但是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数学学习中特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
  2、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好奇心和求知欲既是激发学生创造活动的诱发剂,又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对某些问题,学生会提出一些离奇的、甚至荒谬的见解。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胸中燃起求知和创造的烈焰。同时,还要善于提出一些既使学生感到熟悉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找到问题的答案。要善于运用带有激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例如“你的想法真妙!”“你为同学们树立了榜样!”“谁还有更多更好的解法?”等,这些充满激情的语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总是更重要。”因为没有学生紧张的思维活动,就没有问题的提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留有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例如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学生提出除了把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在推导圆柱侧面积公式时,有的学生提出可不可以把侧面沿一斜线剪开,展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侧面积公式等。对于这些问题和见解,无论正确与否,我都加以鼓励,都应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创造性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三、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优化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主动、执著地探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笔算任意几个自然数除以3,然后请学生报出任意一个数,老师会立刻能判断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这样学生便会被老师料事如神的本领所折服,从而产生探究其中奥妙的欲望,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优化新知识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改变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学生被被动接受的状况,努力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师指导下的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积极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按一定顺序和层次给学生输送教学信息,在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多问几个“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这样想?”“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等,努力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注意实际操作。
  实际操作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一种重要手段,这种方法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非常重要。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通过让学生对折、测量,使学生发现圆心的位置、半径、直径的特征与关系等知识。再如学习“圆柱侧面积”时,通过让学生沿圆柱体的一条高将圆柱侧面剪开、展平等操作,使学生发现圆柱侧面与展开图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侧面沿斜线剪开,展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者直接将侧面撕开,利用割补的方法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这些方法都能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正是在这些实际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2)注重尝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尝试、去猜想,使学生敢于尝试,善于尝试。使如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设计如下题目:( )÷( )=8……5,使学生尝试填出后,进一步巩固除数与余数的关系。进而提出在一个有余数的除法中,如果除数是9,它的余数有可能是几?让学生大胆猜想。要尝试、猜想,就应允许出错误,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注重独立思考
  认知的发展离不开学生原有的数学实际,潜能的开发离不开独立思考积极探求的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让学生独立思考前,放手大胆的让他们尝试探求新知,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倒数”时,在学生理解了倒数的意义后,让学生自己出题,第一个学生出2/5,同学们很快说出它的倒数,我提出:能不能出有新意的题目?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打破学生的定势思维,激励学生凝聚认知注意力去另辟蹊径。这时学生积极动脑,出的题有假分数、带分数、小数以及特殊的数“1”“0”等,极大的调动了全体学生求倒数的积极性。从而把创新意识转化为具体的创新行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灵活处理教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体现,但是唯本为本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虽然编写者在编写教材的时候,能遵循教材编写的原则,尽量做到深入浅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面向大多数受编排体例的制约和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详尽的简述所有内容,也不可能把知识发现的过程一一展示出来。因此,尚示能够很好的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素材,教师的讲授如果仅仅停留在清淡如水般的照本宣科,学生的思维就会缺乏具体生活的新信息的支持而阻塞。叶圣陶曾经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教师善于运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系统性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针对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以教材中的隐性因素进行充实、重组和处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所要达到的知识点,德育内容等教学目标,经过优化组合,以问题情竟的形式出现,以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例题是这样:“把10个扣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我说:“谁愿意给大家展示自己的想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然后让学生讲如何分,在我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后,我把题又做了小小的变化,改成:“把10个扣子平均分成□份,每份□个。”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自由站起来发表意见。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将书中单一问题变为灵活问题,不但渗透了事物是运动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使教学内容更具问题性、趣味性、开放性、差异性和实践性。
  五、优化练习与作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优化练习设计
  旧教材中的习题几乎都具备完整的条件和问题,解题的任务是寻找唯一的答案,这样的练习,容易使学生满足于得到正确答案,对于解题思路的多样性,问题的内在因素缺乏进下步地研究和探讨。长此以往,便造成了学生思维单 一、呆板,思路狭窄。创新萌芽被扼制,创新意识得不到培养。所以要求老师在备课时,创造性设计具有独立思考,有一定难度的、发散型的、开放型的练习题。
  ① 条件开放
  如在教学“倍的认知”时,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在动物园里有猴子6只,熊猫2只,梅花鹿8只,天鹅3只,大象1头,要求学生用学到的知识,任选其中两种动物说说它们的倍数关系。这样的设计容易使学生在两个量都变化的情况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索,从中获得自己(或同班同学)不曾有的思维方式。
  ② 问题的开放性
  即它所提出的问题常常是不确定的,主体必须搜集其他必要的信息才能着手解题。如在复习时可设计这样的题目:“鸡36只,鸭比鸡少18只,鸡比鹅少7只,你能提哪些问题?
  ③ 思路和开放性
  即题目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解决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知识,不同的策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索、探索。
  如有教学“除法“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一年(1)班24名同学参加广播何操比赛,请你帮助设计一下,可以怎样排队?”学生可根据不同的思维方式,做出不同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意识。
  由于开放题本身的综合性、多向性、新奇性、条件的我余性,因此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自然的处于主动参与的位置,积极的思维、探索,思能力也从中得到充分地训练,思维更具有深刻性、灵活性、缜密性、创造性和批判性。长此以往,才能鼓励学生不断求异,勇于向问题挑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2、改革作业设计
  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延续。当前数学教学的弊端在于学生对书面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测试成绩也较高,但要真正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多学生常常是无所适从,成了真正的“书呆子”。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知识巩固的作业布置方式,而应设计一些思考性、实践性、开放性较强的题目,本着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原则,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放于让学生自己来设计作业,这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发挥主体作用,更能提高创新技能。
  例如学习“圆柱的认识”后可以布置学生做一个自己满意的圆柱形模型,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习了“单价、数学量与总价的数量关系”后,要吧布置让学生到菜市场上做一次调查,用5元钱可以买多少共同瓜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根本,把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日常喜闻乐见的事物上,灵活驾驭教材,努力设计探索性、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富有思维容量的练习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只有富于探索性的教学内容,才能符合当前教学改革的潮流,也才能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和谐发展,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不仅着眼于学生知识的增长,更注重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一是多动动手,做手工,做模具;
  二是注意教材中问题的引入是怎样结合生活的;
  三是多做联系生活实际的应用题。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创新能力与主体意识的探索》
答:”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成为当代教育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则是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一、激趣引思,优化导入,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具备丰富的情感,以情感人,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答:放肆”。这就无形中给他们的思想套上一把“枷锁”。因此,教师要及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在各种场合为学生的想象创造机会。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将大有可为。只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就一定能为学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为素质教育改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数学的创新意识》
答:就小学生而言,只要是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究、归纳所得到的,都可理解为创新。创新意识必须从小培养,作为教师应确信:一般的学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性潜能。如何去挖掘这种能力呢?如,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先复习已学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然后发给学生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

《小学数学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
答:这样引导学生猜想,并验证结果,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向题的意识以及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新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答: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学要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要使学生学会获得新知识的本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如何培养创新意识优化课堂教学》
答:如何培养创新意识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创造性人才,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小抓起。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 优化新课导入,激发求知欲,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前提。“好奇”是...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答:数学学科抽象单调,逻辑严密。如果教学方式刻板、乏味,学生学习兴趣陡减,学习效果势必受到影响。教师在优化课堂结构的同时,适时渗透创新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也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答:作为小学教师应把塑造学生创新个性,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放在教学之重。要千方百计地激“活”学生主体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去探索、去创新,去主动探究。新课改下,教师该如何去做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努力方向。一、课堂教学中创设好教学情景,培养创新...

《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答:摘 要: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是学生认识数学、喜欢数学、掌握数学的一条有效途径,更是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加强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深挖教材,创新教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

《如何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
答: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而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立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是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