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佛教在中国学术上的影响有哪些 佛教进来后,对中国社会造成哪些影响

作者&投稿:拱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在公元1世纪前后,印度佛教开始由西域传入中国。自从中国有了佛教之后,中国的宗教、哲学、伦理、建筑雕刻、语言文学以及生活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的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有关佛教传入中国的各种传说,多将佛描绘成为头顶金光、轻举飞升的神仙。例如“明帝感梦”的记载即是如此:“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为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金黄色。’帝于是遗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明帝梦见金人,形象高大,头顶有日月一样的光芒。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表明当时流行的神仙方术在人们头脑中有很深的印象;明帝以此询问群臣,就有人将明帝梦中的形象与佛联系起来,体现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了比较快的发展。

在哲学方面,佛教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而设想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西方极乐世界”。佛教各派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证据来论证客观世界的虚幻性,同时又千方百计地论证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性,因此佛教哲学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这一种唯心哲学对我国原有的哲学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宋朝时期的朱熹把这一理论渗入到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之中。佛教的三论宗主张“诸法性空”,又称法性宗、空宗。该宗以真俗二谛为纲,以“无得正观”为基本思想,认为一切万有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是无自性的,也就是毕竟空无所得,但为引导众生而以假名说有,这就是“中道”。该宗通过重重否定的“四重二谛”,表明佛所说任何言教不过是权教,只有忘言绝虑才能真正体悟佛说的真理。而佛教的其它体系还有“性具实相”、“三谛圆融”等等学说,大大丰富了中国的哲学体系。

在宗教方面,佛教输入了新的观念、新的教义,形成了新的教派,而且对道教和儒教也有重大的影响。佛教作为外来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儒、道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与儒、道的交融互动中,最终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佛教。佛教以其特有的教义教导人们要空灵、空寂、空无,不要怨怨相报,忍耐人间百般苦,以求西登极乐世界。另外,佛教以其浩如烟海的宗教文献和其宇宙论及其精密的宗教仪规,大大地扩展了中国人的精神领域。

道教和儒教在很多方面也学习了佛教的一些思想。而在佛教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之时,道教也逐步形成,双方同时面临在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中如何传播的问题,造成了佛、道互争高下的局面;魏晋以后,佛教的发展逐渐达到影响整个社会生活的程度,于是导致了思想层面和制度层面上与儒、道的争辩。西晋道士王浮与僧人帛法祖争辩屡败,遂编造《老子化胡经》以贬损佛教。它称佛教是老子西行为教化凶顽的胡人而设,这也就是著名的“老子化胡”说;到东晋时佛教方面侧出现了《清净法行经》予以回应,它提出“三圣东行”说,即老子、孔子和颜回分别是佛的三个弟子摩诃迦叶、儒童菩萨、光净菩萨所化现,以证明佛教高于道教。在其后更是进一步将道教中的伏羲、女娲也看作是宝应声菩萨和宝吉祥菩萨。《清净法行经》的出现标志着佛教与道教之争的发展,至南北朝时期佛道之争更是激烈。尽管它们之间的争斗十分激烈,但作为在同一地区发展的宗教,必将趋于融合。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提出了三点:一是区别了“在家”、“出家”修行所应遵循的不同规范;二是指出了佛教的特点在于“不存身以息患,不顺化以求宗”;三是认为佛儒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根据在于“内外之道可合而明”。佛教与名教、如来佛与儒家圣人唐尧、孔子的出发点虽然不同,但是相互影响,最后的目的和归宿是一致的。随后,三教逐渐开始融合,在道、儒的书籍上经常出现佛教的专有名词,并且接受佛教上的众神。在西汉时期,儒家的董仲舒对儒家文化进行改造,就是吸收了一部份的佛教思想进行改造,从而将儒教改造成为中国第一大教,成为中国的正统;在宋朝时期,名儒朱熹再次吸收包括佛教在内的思想将儒教进行改造,确保了儒教的统治地位。就这样,佛教和道教、儒教再也不是绝对独立的宗教,而是相互融合,相互发展。慧远直接将儒家的“忠”、“孝”引为佛教信徒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是故悦释迦之风者,则先奉亲而敬君;变俗投簪者,必待命而顺动。若君亲有疑,则退求其志,以俟同悟。斯乃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论者立言之旨,貌有所同,故位夫内外之分,以明在三之志。”在家信佛者,首先应当伺奉双亲,礼敬国君;想要出家修行者,必须等待君亲的同意,遵行他们的意愿而后行。这也表明了佛教顺从儒家的统治地位。

在伦理方面,佛教加强了中国人传统道德的若干特点,包括仁慈及重视人命在内,并且使这些特有的德性更进一步,而力主重视一切有生命之物。所有中国的教派和学派,诚然都是劝导我们应该仁慈及爱好和平。但每一学派都有一种显著的人性上的缺点。在佛教进入中国之前,孟子是被认为唯一感到杀生是一件残忍的事情的人,但是孟子也并不弃绝肉食,这样他只能提出一个“君子远庖厨”的主张来杜绝杀生,有点像“掩耳盗铃”的作法。

然而,自从佛教传入了中国,中国的伦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在杀生这一方面,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万物皆生命,认为杀生不仅是一件不人道的事情,更是神所不允许的事。在佛教的经文上留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佛陀遇见老鹰猎食,因不忍老鹰吃掉兔子而从自己身上割肉喂鹰,以致身死,而终不悔。要这样的一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是宁可牺牲自我,也不愿看到其它生命的流失,由此可见,佛的教义是怜惜生命的。

在建筑雕刻方面,佛教的影响特别显著。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出现了完全源自印度的宝塔,并且随处可见。在佛教未传入之前,我们是从来都没有这东西的,它是由印度的圆顶宝塔略加修改而成。这一种建筑形式,大大的增加了我们山川景色的自然之美。如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和浙江普陀山;山东省长清县灵岩寺、浙江省天台县国清寺、湖北省当阳市玉泉寺和南京市栖霞;三大石窟艺术:云冈、敦煌、龙门三处规模最大的石窟。

另外,在雕刻方面,中国古代只有石刻,在佛教未传入中国之前是没有立体的雕刻的,而佛教在这一方面却带来了立方体的雕刻。这一种立方体的雕刻首先出现在宗庙之中,随后出现在人民百姓的生活之中,如桥上的浮雕,生活饰品的雕刻等等。

在语言文学方面,中国文字没有字母,而是属于象形性,在某一些方面造成非常的不便。当佛教传教士来到中国之后,他们设法以他们自己的文字来解决我们的困难,从而发明了一种应用字母的方法。虽然它是很粗率而并未产生十分令人满意的结果,但他们藉所谓起首字母和末尾字母所作的语音分析,其后成为中国的语言文学的一部份,它并为我们作进一步的实验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另外,佛教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用语,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成语、俗语、谚语和惯用语。如“一尘不染”,佛家把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尘”,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无事不登三宝殿“、“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庙小菩萨大”、“临时抱佛脚”、“不见真佛不烧香”等等。

在生活方面,宽大的僧衣、精美的素食和各种各样的故事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佛教对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捉到其中的影子。

佛教的传入,使得中国的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中国的信仰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上更添一分色彩。


参考文献:

1、林中泽主编《宗教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

2、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专著] / 石峻著·第一卷.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6

3、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专著] / 方立天著.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4

自魏晋南北朝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是灿烂中华文明总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见忍法师]浅谈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并于公元一世纪扎根于中国之后,不断吸收西域和印度新兴学说和学派的成果并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而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形成了汉语、藏语和巴利语三大系统的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佛教,可以说它是人类历史上延续时间最久,传布范围最广,影响深远,包罗万象的思想运动和文化运动。

  1、中国佛教的历史渊源

  如果我们把自公元前四世纪开始(佛灭后百余年)至十二世纪为止的一千五六百年的印度佛教历史平均分为三个时期,则汉语系佛教囊括了第一二两期的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以及第三期秘密佛教的根本部分;藏语系佛教译传了初期佛教的律典以及二三两期的绝大部分经论;巴利语系的佛教基本上使用巴利语原典,也有一部分译成少数民族文字。由此可见,现在流传于中国的三个语系的佛教可以说是全面地继承了印度历史上的三期佛教。

  2、中国佛教的形成及影响

  但是,中国的佛教除了巴利语系佛教以外,汉藏两语系的佛教都有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加以丰富发展的特点,其突出的表现是各种学派和宗派的繁兴,如汉藏两个语系都能列出十个以上的大小派别。其次是汉藏两语系的佛教在戒律上仍奉行声闻乘的戒律,并用大乘教义进行解释;在信仰上完全奉行大乘的教义,所以不存在大乘和小乘之间的争论。其三,自公元一世纪中佛教传入中国后历代王朝大都对佛教采取保护和帮助其发展的政策,在法令上使出家僧徒和寺院享受某些特殊待遇,僧徒的生活原则上由国家提供一定的保证。其四,中国历代大多数帝王都给予佛教的高僧以崇高的政治地位和荣誉,封为国师、帝师、活佛等。其五,佛教在中国与其它教派、学派(如儒学、道教)的关系在发展过程中可以说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这和印度的佛教与外道始终处于敌视、对立和激烈斗争的情况不同。其六,佛教渗入到中国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自晋朝以来,中国的诗歌、绘画、书法、雕塑、石刻、印刷、建筑等无不受到佛教的影响;对医药和历算的发展佛教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音乐、戏剧、小说等的发展同样受到佛教思想的深刻影响。佛教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达千年之久,而宋明理学则是在禅宗思想的直接启发下兴起的,所以学者们认为理学实际上是变相的佛教禅学。其七,中国佛教的教义对人民日常生活的影响也是极为深广的。我们最近初步估计了一下,发现通行语言中常用的成语约有一千余条都发源于佛教。其八,中国佛教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传播到其他国家和民族又都形成兴旺发达的局面,它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历时最长的,以和平方式传播的,强大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成果是有目共睹的。

  3、从“人间佛教”思想看中国佛教的继承和发展

  我国佛教界为发扬佛陀利生济世的精神,主张提倡以人为中心的“人间佛教”思想。事实上,人间佛教这一思想并非后人所创立,在《增一阿含》中佛告天帝释,“我身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得佛。”中观宗之祖龙树在《大智度论》提出,“一切资生事业悉是佛道。”瑜伽宗的祖师弥勒和无著在《瑜伽论》和《大庄严经论》中提出菩萨若不学习“五明”就不能证得一切智智。尤其是《大庄严经论》中提出化身佛教化众生的四种示现以工巧为首。大乘的这些积极入世的光辉思想传译到中国后,为历代的佛教大师所继承和发扬,力求使佛教思想和民族优秀传统进行有机的结合,使佛教的思想精神能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身心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隋唐时期在中国建立的几大宗派几乎都体现了这种精神和倾向,其中尤以禅宗最为出色,他们高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法印,使佛法与人生打成一片。中国佛教这种积极入世的态度,增强了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人间佛教是原始佛教本来具有的思想,不过在中国大乘佛教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和体现罢了。这个思想运动已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程,它在佛灭后的第三个五百年中(隋唐时期)以汹涌澎湃的气势席卷了整个东亚地区,在各个不同语言的民族和国家中都结出令人称羡的丰盛果实。尤其是近代高僧太虚大师力推“人间佛教”精神,使得人间佛教思想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得到内进一步明确和升华,其影响更加深远,成果更加丰富。

  4、近代中国佛教的传播和发展

  中国佛教自公元四世纪中东传朝鲜,公元六世纪初东传日本,先后同包括泰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有着频繁的交往。到了近代,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佛教在世界上越来越受到重视。

  自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实行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使旧中国恹恹一息的佛教一度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在修复寺庙、保护名胜古迹,整顿僧伽制度,发展佛教文化事业,培训僧伽人材等各方面都取得很大成绩。人民政府重申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新宪法中规定了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具体条文,保障信徒的正常宗教活动。重点寺庙的恢复,佛教院校和各种培训班的开办,名胜古迹的整修保护,佛事和各种节日活动的开放,出家僧团的后继人的大规模培训,佛教经籍印刷发行业务的恢复等等,所有这些说明在恢复和发扬优良传统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是,还有更值得注意的一面就是我们正在使“人间佛教”的思想与现代人类文化和文明的新趋势、新水平相结合,力求为自己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世界和平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4.1我们同许多国家的佛教界进行了友好联系和多种形式的佛教文化学术交流,开展了互访,互派留学生,互相馈赠经典和出版物等方面的活动。同时,成立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开展多学科的系统研究工作。

  4.2各著名大学及研究机构有越来越多的年青一代学者开展对佛教的学术研究工作,不断发表有关论著,对佛学的具体问题进行探索,并取得不少可喜的成果。当然,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论著是从批评佛教的立场出发的。但是,我们注意到:一、论文中肯定佛教的成绩和贡献的趋势正在日益增强;二、批评的矛头正是指向背离人间佛教宗旨的消极成分。因此,也可以说批评者正是从相反的方面抑制和清除消极因素,为人间佛教的发扬光大开辟了道路。另外,不少出版社制定了系统出版古籍的长期规划,出版了汉文和藏文的佛教经籍,包括有关佛教的历史、传记、医学、文艺等的古代名著,数量日益增多。这是一种非常可喜的现象,增强了我们恢复中国佛学研究在国际上占领先地位的信心。

  4.3在政府的大力赞助支持下,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搜集经版、经书和文物的工作,并设法予以集中、整理、修补、保存。如南京金陵刻经处对于汉文木刻经版,四川德格印经院对于藏文木刻经版,北京佛教图书文物馆对于房山石经,都已进行了巨大的努力,或恢复和扩大了原有业务,或已取得积极成果。尤其重要的是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中华大藏经》正在编印出版。这是一个极其浩大的工程,其汉文部分,收书二万余卷,是迄今为止的最完备的汉文佛典的总集。另外,有关佛学研究工作的各种工具书的编集出版也是值得注意的一方面,如《藏汉大辞典》的编辑出版,《佛学大辞典》的重版等等。这些工作的完成必将对佛教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方便。

  总之,佛教自古印度传入中国以来,与中国传统文化充分结合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佛教,它在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及其它各个领域的同时,远播海外,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全国佛教界和佛学界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工作下,中国佛教的发展是振奋人心的,它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前景是非一片光明。可以说:中国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发展于中国大地,影响着全世界,它将在中国土地上继续孕育成长,它将满怀信心迈向未来,迈向人间佛教的理想境界,一个全人类和平幸福、共同繁荣、昌盛的华藏庄严世界。

影响哲学,提高心理素质,文化更理性,消除烦恼,以前苦苦探索的、在佛教中有答案。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答:佛教传入中国,除了对中国文学思想等有直接间接影响外,从不参预政治活动,但对社会风尚习惯,却有潜移默化之功。最重要的是对人生观的改善,以及对孝道的扩展。 (一)人生观之改善 中国古之人,皆以人死如灯灭,孔子亦说:‘未知生,焉知死’。佛教之传入中国,使人知生有所来,死有所往,几生死往还之权,皆操之...

《佛教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深刻,涉及哲学、思想、政治、伦理道德、经济、科技、文学艺术、语言、民俗等方面。1.佛教学术对汉语语言学的影响其一,表现在词汇和词汇学方面。其二,佛典输入了许多新句法并发展了汉语固有的一些修辞形式。其三,语音学方面。2.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首先在诗歌方面,盛唐以后禅宗发...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1、建筑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建筑,虽然没有西洋的实用,但却力求精美,如房屋前后的陈列布置,左右美妙的点缀,又小是西洋建筑物可以媲美的。特别是佛寺的营造,结构及其精致,气派更是弘伟庄严,都是效仿印度原始佛教的状态,至于遍布中国大陆各地的佛塔,更可以代表佛教坚毅之精神,给人神圣而崇高的感觉。2、画和...

《佛教在中国学术上的影响有哪些》
答:自晋朝以来,中国的诗歌、绘画、书法、雕塑、石刻、印刷、建筑等无不受到佛教的影响;对医药和历算的发展佛教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音乐、戏剧、小说等的发展同样受到佛教思想的深刻影响。佛教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达千年之久,而宋明理学则是在禅宗思想的直接启发下兴起的,所以学者们认为理学实际上是变相的佛教禅学。其七,...

《佛教对中国文化有哪些影响?》
答: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对文体的影响。现在大家公认,中国的通俗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佛教。我们从敦煌遗书里面可以看到有不少的唱经文,或者讲经文,它们其实都是对于佛经的一种通俗的宣讲。佛教对于中国的文学理论的影响也是极其巨大的。佛教讲空,讲境界,讲空灵,这些都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和艺术。包括...

《佛教思想对中国法文化的影响》
答:我国的佛教美术以石窟艺术为主,是世界上佛教石窟艺术最发达的国家。虽起源于印度,但在长期的发展中早已脱离了印度和犍陀罗的影响,创立了中国石窟艺术的独特体系。5 对医学的影响:佛教的宗旨是利乐有情、普度众生。相关佛教医药的经典有《佛说佛医经》、《佛说医喻经》、《佛说胞胎经》等等还有许多...

《佛教对古代文学的影响?》
答:其实很多的东西都可以在百度上找到 一、 佛教经典有很多就是典雅的文学作品 佛教对中国文化有极为深刻和广泛的影响。佛教传入我国近二千年,思想体系发展成十多个派别,可说是学术成果灿烂辉煌,对我国思想文化起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随着佛典的翻译和流传。僧侣与文人名士交往的增多,寺院讲经说法的普及,佛教对我国古代...

《简述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佛教艺术的主要形式和特征?》
答:以前中国是儒墨道三家,西汉年间中国文化的发展遇到瓶颈期,当时盛行老庄思想,此时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的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后发展成儒释道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佛教艺术主要形式包括雕塑、建筑、绘画、文学等方面。

《佛教的内容及影响?》
答:一、佛教影响中国传统哲学最大者是其本体论的思维模式关於佛教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问题,以往学界谈得不少,应该说,这些研究对於帮助人们认识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相互关系是很有助益的。但是,笔者近几年来在接触这一问题时,始终有一个感觉,即以往学界之谈论佛教对於传统哲学的影响,经常著眼於某些...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举例》
答:楼上的朋友岂能未经研究就以主观认定佛教阻碍了科技的进步呢?我只举一个例子,譬如唐代高僧一行,他就是位了不起的天文学家。天文学是科学吧?一行(673~727),中国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 制造仪器和观测 一行主张在实测的基础上编订历法。为此,首先需要有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他于开元九年(...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