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阿弥陀佛说的第三境界是什么 说说我是用什么方法在梦中见到阿弥陀佛的

作者&投稿:湛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明心见性”是佛教修学的最高境界,那“明心见性”是什么意思呢?

信愿持名,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忆佛念佛,必定见佛!

  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既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也是成竹在胸的体现。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与反思,我们形成了较为深刻的思想观点,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对世界的认识具有了立体感,虽然我们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物,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这一阶段我们看得更透,更明晰。
  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大师说: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此为做人与处世。对于自己来说,人生根本谈不上什么境界,似乎在自己的人生历程中,一直都是三个阶段交互错杂,时而看山是山,时而看山不是山,时而又看山还是山,反思过来,终于明白原来人生就是熬,需要更多历练,更多感悟。
  有人认为,第一重境界所描述的无疑是常人状态,认为一切都是实实在在、天经地义;后来对万物之实在性发生怀疑,这便是哲人境界;最终悟到虚妄的不是外物而是自己的偏执,见到世界依旧是它的本来面目,这可谓是佛家境界。

第三,不除妄想

“不除妄想”的意思就是如果你产生了妄想,不要理会,只管念佛,妄想自然会消失。你要是再有个“我一定要除掉妄想”的念头,这本身也是妄念,那么你就永远消灭不了妄想。不要想着“消除”妄念,只要集中正念(即念佛),妄念自然无法立足。就好像太阳出来,黑暗自然就消失了。

“阿弥陀佛”是印度梵文音译,发音ē mí tuó fó ,源于梵文Amitābha,翻译成中文大意为:无量觉、无量光、无量寿等意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光、寿,等等),因为原文含无量义,中文中没有含意完全对等的字词可以翻用,所以“阿弥陀佛”是原文音译。

阿弥陀佛也被尊称为“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发音为nā mó ,源于梵文namas,意为对佛的尊敬、皈依、归敬、归命。阿弥陀佛是过去世一位叫“法藏”的人修学圆满后的称号,所有修学圆满、归真复原的,在印度都尊称为“佛、佛陀、如来、人天师等等”。

阿弥陀佛与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在西方极乐世界合称“西方三圣”。大乘佛教各宗派普遍接受阿弥陀佛,净土宗则以专心信仰阿弥陀佛为特色。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经查净土经典:《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佛说无量寿经》、《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佛说大阿弥陀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等,及辞典名相,未有第三境界之说。

 

唯:境即心。境由心生,即心即境,终无心外之境。即境即心,亦无境外之心。

一切诸法,毕竟空寂。第一义谛,非空非有。

而心生执取,於本无一物中,开万有之门。

 

实一真如法身,心净则国土净,唯断惑有别。

著境只堕所缘境中,故现自他受用净土之相。

净土者,心性之异名;本无惑染,强名曰净;众生依止,强名曰土。

故尔,净土有四,三辈九品(上三品、中三品、下三品)。

 

弥陀所说国土境界,以四类净土说明如下:

  • 凡圣同居土:带惑往生,须陀洹并初发心人所见;

  • 方便有馀土:信愿持名,见思断尽而往生,缘觉声闻等所见;

  • 实报庄严土:信愿持名,豁破一分无明而往生,一生补处及诸菩萨摩诃萨所见;

  • 常寂光净土:信愿持名,到究竟之处,无明断尽而往生,惟佛所见。

 

第三国土境界,为实报庄严土。

智不退、般若德、圆满报身、道种智、出三界、八万四千相好之菩萨居所。

此土是大乘圆修三观,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觉法身大士。

如尘若沙各各分破无明,分身十方八相成道。

 

如何得至?

除信愿持名,见思断尽(於事一心不乱)外,尚须信愿持名,於理一心不乱。

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名分证常寂光土。

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亦是究竟寂光也。

 

“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佛说观无量寿经》卷一)


以要言之,诸佛经道,难得难闻。

初信大乘心人,诸佛皆摄生净土。

若闻阿弥陀佛国土一切所有,起信、受持、读诵、如说修行,为人演说,乃至昼夜思惟佛刹,及佛身功德。

临寿终时,佛与圣众现其人前,经须臾间,即生彼刹。

合十



阿弥陀佛是未来佛,还没有成就如来,何谈其说第三境界?

汝心已释,吾心即存,心若已释,何存心间

《阿弥陀佛有什么大愿》
答:阿弥陀佛曾发48大愿: 第一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仍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佛的果位)。 第二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诸天、人民,寿命终结之后,仍然堕落经历三恶道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三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诸天、人民,不全部具足金色身者,我即不...

《...还有圣主教主圣人大圣之类的都是什么级别的?》
答:3、四极秘境:分四境,修练四肢,依修士修练不同,先后顺序也不同;4、化龙秘境:分九境,修练脊柱:九节,大圆满时脊椎显现化龙,普通修士修到此秘境后算是小成;5、仙台秘境:分九层天(台阶),修炼脑内净土,每一层天分九个小境界。第一台阶:未知,巅峰即半步大能 第二台阶:大能 第三台阶...

《你好!你说“念佛的四大要诀是:第一,不求一心;第二,不参是谁;第三...》
答:“不除妄想”的意思就是如果你产生了妄想,不要理会,只管念佛,妄想自然会消失。你要是再有个“我一定要除掉妄想”的念头,这本身也是妄念,那么你就永远消灭不了妄想。不要想着“消除”妄念,只要集中正念(即念佛),妄念自然无法立足。就好像太阳出来,黑暗自然就消失了。

《修佛的境界是如何评定的?》
答:佛地境界,相对于菩萨境界来说,属于「殊胜、极妙、无上、不可思议的境界」,远远超越最后身菩萨所能够了解的能力,一切大小菩萨与二乘圣人、凡夫众生,都不能够了知佛地所证得的无上胜妙境界。诸佛所证得的「无住处涅盘」,只有诸佛能够互相了知;因此,有《赞佛偈》如是云:「天上天下无如佛 ...

《哪部佛经把“无上正等正觉”的概念和所指的具体内涵解释的最清楚?》
答:只是他如同初三初四的月亮,还不圆满而已。第三:“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最高的境界了,也就是成佛了。任何人的智慧能达到究竟圆满,就是真心圆证,就可以称之为佛了。佛是觉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拥有究竟圆满的智慧。所以说佛法是智慧的教育。是教人脱离苦难的大智慧! 南无阿弥陀佛 ...

《...超脱三界当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是什么意思》
答:我学识浅陋,勉强为您解答如有不对还望指正批评,法界大,菩萨多好理解,法界分为十法界,有无量菩萨,十法界一切众生都是一体的从来都是不分开的,我既是你,你即使他,他既是我,所以说有个终生皆是我,这个世上的智者都无拥有佛陀那般圆满的境界自然不知佛陀的智慧有多么的无边无量,所以说,世...

《在抽签中前三三与后三三什么意思》
答:第三个叫“性通”。性通是什么呢?在我们的觉性光明当中,过去、现在、未来,宇宙的万法在这里面、在因缘当中显现。它自然通达显现,能够照了无碍。这个是很微妙的境界了,就像观音菩萨证到十方圆明之后,整个境界都显现,诸佛的境界、众生的境界在性通中显现。这个是很高的境界了,叫性通。这三个通实在是超过六通的...

《佛教里的哪些境界是不退转的》
答:佛经上说到:要证得欢喜地才能得不退转,还没证得此境界修行者,都是在进进退退中。请问师父:我实在深感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修行路上进进退退,要如何才能得不退转?弟子吕xx 敬上师答:吕大德:阿弥陀佛!2008年2月13日mail收悉,谈到不退转有三,即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依经典讲:(1)位不退,既修得之...

《阿弥陀佛是什么样的佛呀》
答:若配于三生成佛,第三是见闻生之土,第二是解行生之土,第一是证入生之净土。莲华藏界既是证入生之净土,故与不可说果分同其体。故《五教章》卷三说(大正45·498b)∶‘一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具足主伴,通因陀罗等,当是十佛等境界。’西方净土摄于此主伴具足的莲华藏海,阿弥陀佛与十身具足的毗卢遮那同体...

《...1.三界外是什么。 2.阿弥陀佛在三界外还是三界内?若是在三界外在...》
答:诸佛来教化,生成各种佛土,这是一种慈悲,自己得究竟,看到迷境中打转的众生,心中起慈悲,前来接引教化。虽然教化,而自己又在第一实义,无我人众生相。参考《大般若经》或《摩诃般若波罗蜜经》3、宇宙从哪里来?《华严经》普贤菩萨说过。很多经中也说过。宇宙(三界)是众生意识所造,随其种种...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