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中国人名是如何探讨救国救民的真理的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探寻救国救民真...

作者&投稿:仲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夕,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

1.从探索的阶段看,
1)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夕,主要是向西方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a.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阶段,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其指导思想;
b.甲午战争后到辛亥革命时期,主要内容是仿效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是其指导思想;
c.新文化运动时期,由宣传西方民主、科学发展到十月革命,前期以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斗争矛头直指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后期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
2)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到1992年党的“十五大”,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具体的国情,探索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路线和政策。
2.从学习的国家看,
严复主张“走英国人的路”,康梁主张“走日本人的路”,孙中山主张“走美国人的路”,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主张“走俄国人的路”,毛泽东和邓小平主张“走自己的路”等五大阶段。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抗争与探索
1.近代前期清朝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
1)1839年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
2)鸦片战争中,关天培、陈化成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
3)边疆地区危机时,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整个新疆。
4)甲午中日战争期间,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英勇战斗,壮烈殉国。
2.地主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1)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探索:
a.背景:鸦片战争使一些封建士大夫开始放眼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b.代表:林则徐、魏源
c.思想:放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d.结果:其理论没能彻底付诸实践,后来的洋务运动实践了他们的主张。
e.影响: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开启了向西方学习以救国的大门,为中国早期近代化作了思想准备。
2)19 世纪60 —90 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
a.背景:清政府面临内外交困。
b.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c.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d.代表人物:奕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e.内容: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组建新式海军,开办新式学堂。
f.影响: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近代科技,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准备了物质条件,对人们思想解放起了积极作用;对西方经济扩张起了抵制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g.失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
h.失败原因:只学技术而不学制度。
i.性质:地主阶级的一场自救运动,没有触动封建根基。
j.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能挽救腐朽的封建统治,更不能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3.农民阶级的抗争
1)太平天国运动(1851 一1864 年)
a.背景:发生在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b.主要原因:封建剥削沉重,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加重人民负担,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c.新特点: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需求,肩负起了反侵略的使命。
d.反抗表现;痛击华尔洋枪队。
e.性质(任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f.结果: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g.意义:中国近代史上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是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有力地配合了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2)义和团运动(1898 一1900 一年)
a.背景:甲午战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特点:主要反对外国侵略,且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c.反抗表现;抗击八国联军侵华。
d.性质(任务):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
e.结果: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f.意义:农民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
3)规律性认识
a.都是发生在近代的旧式农民战争,前者标志着传统农民战争达到最高峰,后者说明旧式农民战争最后退出历史舞台。
b.都是发生在近代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环境中,农民阶级自发地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又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c.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说明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由于自身局限性(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可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d.农民阶级反抗外国侵略、挽救中国革命的爱国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也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历史的进步。
4.资产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探索: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政治体制。
a.背景:
①国际: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疯狂地对外输出资本,瓜分世界;
②国内: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阶级矛盾尖锐;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维新思想的传播。
b.过程:序幕—公车上书;发展—各地维新思想的传播及维新团体的建立,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高潮—戊戌变法;失败—— 戊戌政变。
c.实质: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
d.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e.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f.原因:内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外因—顽固派势力强大。
g.启示: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不符合国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不通。
2)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探索: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a.背景:
①国际上:20 世纪列强重新瓜分世界,展开激烈争夺,出现两大集团对峙的局面;另一方面,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使亚非拉人民掀起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②国内,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b.革命思想:“三民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c.过程:武昌起义;清朝统治瓦解;中华民国成立;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结果:辛亥革命果实被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e.功绩:推翻了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精神的《 临时约法》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人人心;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辛亥革命开始了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f.失败原因:内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外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纹杀。
g.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
3)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探索: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a.背景:国内尊孔复古思潮的泛滥;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帝国主义加紧侵华;军阀统治黑暗。
b.标志:1 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新青年》 。
c.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d.口号:民主、科学。
e.内容:前期同尊孔复古思想作斗争,“四提倡,四反对”;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f.影响: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新文化运动中的“新”体现在矛头直指维护封建专制的孔教和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
4)规律性认识:维新变法运动开启政治民主化的先河,辛亥革命则是政治民主化的真正开始,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思想方面有重大建树。民族资产阶级的失败,说明由于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国革命必然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
1.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原因:
a.国际: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b.国内: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根本原因);工人阶级力量壮大;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人们思想解放;导火线是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性质: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3)意义: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五四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勇于追求真理的奋斗精神。
2.无产阶级政党的探索
1)中国共产党通过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2)无产阶级革命成功的原因:
a.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b.有一支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
c.组织了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战斗;
d.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走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四.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主要特点
1.具有广泛性
1)表现:近代前期主要社会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斗争和探索。
2)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外国的侵略对中国各阶级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各阶级在反侵略、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必然有一致性的一面。
2.普遍具有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道路的特点(义和团运动除外)。
外国的侵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悟到了西方先进和中国落后的现实。
3.探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1)表现:体现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有不同的层次,从学习经济、政治再到思想,从学习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具有层层提高的特点。
2)原因:不仅存在时间的差异和对西方认识上的差异,更主要的是阶级地位的差异。
4.探索具有继承性
前后提出的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也有质的飞跃。地主阶级的洋务派继承了抵抗派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的思想,早期的维新派又继承了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目的从维护封建统治到反对封建统治。
5.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一方面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一、是器物的道路 有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洋务运动 主张“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达到“求富 自强”之目的;也有地主阶级林则徐 魏源为代表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也是学习西方先进知识 达到富国强兵之目的。二、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有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变法运动 主张自上而下改良 建立像英国一样的君主立宪制度 但失败告终;有以资产阶级革命派所倡导的以革命暴力为手段 推翻清政府统治 建立像美国一样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国 最终实现但转而夭折。三、是学习西方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五四运动陈独秀、李大钊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学习西方的思想。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希望借助清政府的力量来打倒帝国主义。使外国帝国主义意识到要使中国成为其完全的殖民地的不可能性。
一些思想开放的官僚和富商在此同时掀起了洋务救国运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主义的衰弱和灭亡。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铺垫作用。

此后维新运动(百日维新)的失败证实了依靠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救国运动时行不通的。

魏源《海国图志》,严复《天演论》,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戊戌变法 洋务运动 等等等等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魏源《海国图志》
严复《天演论》
洋务运动(学习科技)
康、梁维新变法(思想和政体)

地主阶级:发起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谋求“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本,西学为用”,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科技及购买列强的军备,但不学习西方的先进社会制度及生产方式,注定要归于失败;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前者提出《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废除封建地主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核心思想:“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等,尽管有进步的一面,但没有提出符合社会前进趋势的先进主张;后期洪仁轩提出《资政新篇》,最先研究资本主义,但没有实施。后者少有作为,没提出进步主张。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戊戌变法,谋求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由于脱离群众,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加上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故他们的探索失败了;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一系列暴动,特别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开创了民主宪政的先河。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不敢发动群众尤其是农民的等局限性,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没有改变“两半”社会的局面。

《论述辛亥革命前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历程有何体会》
答:帮助的人:1.7亿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A 概述:辛亥革命前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历程 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段以战争为开端的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中国近代史纲要怎么复习呀,要考试了,什么都不会》
答:4、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 鸦片战争前大夫和一般中国人的观念:上朝天国。 鸦片战争后开始逐步变动,产生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其表现和过程是: (1)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辑《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
答:一、是器物的道路 有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洋务运动 主张“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达到“求富 自强”之目的;也有地主阶级林则徐 魏源为代表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也是学习西方先进知识 达到富国强兵之目的。二、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有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变法运动 主张自上而下改良 ...

《旧中国所受到的侮辱与欺凌》
答:帮助的人:386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旧中国的屈辱应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算起。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人权首先是人民的生存权。没有生存权,其他一切人权均无从谈起。这是最简单的道理。《世界人权宣言》确认,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在旧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在衣食住行及思想观念有哪些变化》
答:2、衣食住行上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呈现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活特色;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多姿...

《分析从鸦片战争以前到辛亥革命历史给我们中国留下什么启示和教训...》
答:7月21日,英陆军6900余众,发起镇江之战,遭顽强抗击,被击毙169人后攻陷镇江。27日,英舰队驶抵南京江面,清军已无力再战,全部接受英国侵略要求。8月29日,耆英与璞鼎查签订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军民抗击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的第一次战争,广大官兵英勇抗战,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

《旧中国中华儿女抗争史》
答: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探索——由下而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3、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探索——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四、地主阶级的探索 1、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探索 2、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 五、无产阶级的探索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列主义指导下,中国...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各阶层如何探索救国之路》
答:学习西方的军事科学技术; 洋务运动中,地主阶级主张自强求富,中体西用;2、早期维新人士,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提出商战,主张实行资本主义制度;3、资产阶级改良派: 掀起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改革;4、资产阶级革命派: 学习美国,民主共和,爆发辛亥革命。

《近代中国的屈辱史(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
答: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扩大海外殖民地,以强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等迫切要求中国的市场开放,用战争暴力作为达到它们目的的主要手段,而此时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衰落期。到鸦片战争前,已经走到穷途末路,清政府统治腐败、经济落后、对内极力压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新中国成立前那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答:据调查,南京审判战犯的军事法庭有28起日军大规模杀人案,造成19万多人死亡;分散屠杀案件858起,死亡人数超过15万,死亡总人数超过30万,造成了可怕的悲剧。 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杀历史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次鸦片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火烧圆明园 ...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