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三国两晋南北时期促进名族融合的原因 简要说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情况

作者&投稿:睢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促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原因与作用~

少数民族人民和汉族人民被迫生活在一起,慢慢的,生活习惯都有所融合。大多数少数民族政权都实行的 汉化政策。总的来说,民族融合,一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腹地,而长期的生活则融合了诸多民族的生活习惯,胡汉通婚也不是罕见事情。
作用:一是促进了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做出贡献,二是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汉族是在与周边各族人民长期的融合过程中,不断吸收新的成分而发展壮大的。魏晋时期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经过200年左右到北魏统一北方的时候,已经基本汉化。鲜卑拓跋部进入中原时又带进一批新的部落,开始了新的融合过程。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的民族融合的结果,又促使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北魏末期,由于受到汉族文化影响,较少的边镇鲜卑和受它控制的各少数民族又进入中原,并且成为东、西两方政权的支柱,因而一度出现了鲜卑化的趋势,但它只是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洪流中的一些小的漩涡。到了南北朝末期,各族人民在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已经和汉族基本上一样了。高欢的部下包括鲜卑、汉人和其他各族人。他对军士讲话时而用鲜卑语,时而又用汉语,说明当时各族人民都懂得这两种语言。当时的鲜卑族没有文字,诏令文书都用汉字,因此各级官吏都必须要认识汉字。一个北齐的武将不会写字,签名时写自己的名字的竖的时候从下往上写,被人嘲笑为“穿锤”。因此,他的子孙也开始学习汉族的文化。至于拓跋贵族的上层人物,汉化程度更深。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相互影响,也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童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各族人民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比如说胡乐、胡舞、胡床、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夷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的民族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一. 本周教学内容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二. 重点、难点 1. 重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及其政权更替的基本情况;北魏孝文帝改革。 2. 难点: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但未能实现统一全国的原因;西晋的历史地位;十六国时期的民族关系;民族大融合的出现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第三章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秦汉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我国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气势恢宏的文化成就令后世引为自豪。但是东汉后期政治黑暗,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灵涂炭。3—6世纪,中国历史处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其基本阶段特征是:封建国家处于分裂、对峙的状态,但统一的因素不断发展,走向成熟;民族融合迅速发展;江南经济发展迅速,中国农业经济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逐渐改变。同一时期,外部世界也有很大的变化,欧亚几个文明中心各具特色,分别出现了几个强大的政权。此时,我国在许多方面仍处于世界先进行列。 (一)三国鼎立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地方割据势力得到发展壮大。各派势力之间争斗不休,东汉名存实亡。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使北方局势大为改观。此后曹操大军南征北战,所向披靡,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并为统一全国作了准备。但居然兵败赤壁,没有完成统一大业。我们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原因。 客观原因:(1)全国统一的时机尚未成熟,这是具有决定性的原因。(2)孙刘联合抗曹,具有取得胜利的基础。 主观原因:(1)曹军连年苦战,需要休整。(2)曹军“不习水战”,以短攻长。(3)曹操骄傲轻敌。 赤壁之战促成了三国鼎立格局的初步形成。三国鼎立,曹魏、孙吴、蜀汉三分天下,彼此都无法消灭其他两方,但他们在政治、经济、外交上都各具特色,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而言,区域性的统一是历史的进步,而且魏、蜀、吴的生产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到三国后期,蜀、吴逐渐衰落,曹魏经济恢复较快,但其大权旁落于司马氏之手,力量对比与政局的变化,使三国鼎立局面最终结束。 (二)西晋的短期统一 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280年,晋灭吴,重新统一中国,但西晋是一个极其短促的统一王朝。很快,战乱动荡就代替了较为安定的局面,西晋结束后的270多年间,中国处于长期南北对峙的分裂状态。 如何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西晋? (1)西晋完成了统一,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的割据混战与分裂局面,尽管统一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而且在西晋前期,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 (2)西晋又是一个统治腐朽、政治败坏的朝代。西晋皇帝、官僚奢靡成风,高门大族把持政权,形成累世公卿的世家大族,统治集团日益腐朽。 (3)西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出现八王之乱;阶级矛盾尖锐,流民起义不断发生;民族矛盾尖锐,一些内迁的少数民族的反晋斗争在北方展开,匈奴、羯族等联军攻陷洛阳,其后,匈奴军队又攻破长安,西晋的统治被摧毁。 (三)东晋和南朝的统治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在北方各民族政权林立之时,东晋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相对安定。 1. 东晋的发展 东晋初期,统治者力求加强内部团结,协调江南士族与南渡士族之间的关系,同时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安抚北方南迁的流民,以此维护东晋的统治。这样,一方面是江南地区比较安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局面;另一方面,士族地主的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官僚、大地主肆意占夺人口和土地,依仗权势“封山占水”。安逸舒适的生活使他们不思进取,东晋的最高统治者也无心北伐恢复中原,于是南北对峙的局面长期持续下来。到东晋后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负担沉重,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错综复杂,地方割据势力强大,东晋名存实亡。 2. 东晋的特点 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进取;江南经济有明显发展;士族地主享有特权,势力达到极盛;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错综复杂。 3. 南朝 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今南京)定都,史称“南朝”。 (四)十六国、北朝的分裂与统一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我国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过十几个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史称“十六国”。此后,439—581年,大约与南朝同一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少数民族建立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5个政权,历史上成为北朝。北朝与南朝长期对峙,合成南北朝。 北朝一度统一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魏实力增强,开始超过南方。6世纪后期,北周武帝改革,使北周国富兵强,灭北齐,统一黄河流域。周武帝死后,大权落入外戚杨坚手中。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阅读课)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 (一)少数民族的内迁 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中国古代把这几个少数民族称为“五胡”。他们原来都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在东汉、魏、晋时期,越过了农牧分界线,迁徙到辽西、幽州、并州、关陇等地,同汉族杂居相处。最初,这些少数民族大多保留着自己的语言、习惯和部落组织。他们的内迁使民族关系日益复杂,但这些民族本来就与内地汉族有频繁的交往与经济文化交流,各族杂居必然使交往、交流更加频繁,更加直接。到西晋时期,数百万人入居中原地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官僚、地主奴役与剥削这些少数民族,还强迫他们当兵,甚至被掠买为奴。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族贫苦农民一样,生活上陷入十分悲惨的境地。西晋末年,战乱频繁,中原人口或死于战乱饥荒,或大批南迁,少数民族加快了内迁的速度。 十六国时期,战乱纷扰,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和中原文化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同时,由于相互征战、强迫迁徙、百姓流亡等,一些少数民族的原有部落组织的界限逐渐被打破,而且民族布局被打乱,各少数民族人民之间、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接触更加密切,各民族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在混战中,少数民族政权此消彼长,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有的统治者任用汉族知识分子。民族关系由交往、交流朝着民族融合的方向发展。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 改革的历史条件 北魏统一北方后,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趋势;北魏的强大与统一北方是北魏孝文帝实现改革目标的重要保证;北魏政权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吏治混乱,财政困难,北部边境受到游牧民族的武力威胁,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进行改革。 鲜卑族是游牧民族,文化水平较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他们进入以农耕文明为特点的、封建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中原地区,接受先进文化,接受封建统治方法与制度,也是历史的必然。 2. 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1)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杜绝了官吏贪赃枉法。 (2)颁布均田令。把政府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均田农民必须交纳赋税。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一些少数民族的民户也成为均田农民,促进了这些民族的封建化。对后世土地制度有很大影响。 (3)迁都洛阳。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也有利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4)学习汉族文化,仿照汉族典章制度和生活习惯,改汉姓、说汉话,仿南朝冠服,与汉族通婚。促进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消除民族间的语言障碍与隔阂。 3. 改革的历史意义 北魏孝文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大力推行改革,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他是中国古代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改革家。 改革也有利于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使北魏的经济实力有所增强,北方的实力开始超过南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为后来统一局面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民族融合做出贡献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是谁?他采取...》
答:是北魏孝文帝 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表现在哪里?》
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蜀国坚持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汉族和山越族共同生产,开发江南;东晋时,匈奴、鲜卑、羯、氐、羌族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民族融合的表现:(1)...

《三国两晋南北时期促进名族融合的原因》
答:重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及其政权更替的基本情况;北魏孝文帝改革。 2. 难点: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但未能实现统一全国的原因;西晋的历史地位;十六国时期的民族关系;民族大融合的出现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第三章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融洽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答:③改革的历史作用。历史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5.南北朝时佛教的盛行 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这一现象,应注重从以下方面分析:①佛教盛行的原因:佛教自西汉末传入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兴盛起来,其原因...

《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内容是什么?》
答: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南方与西南地区的民族融合。              三国时期,蜀国注意...

《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局面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答:2、繁荣: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空前发展时期.新发展:元朝时,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有了新发展.巩固: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民族融合的高潮: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促进了民族融合,出现民族融合高潮.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以来,五胡内迁,与汉族杂居,北方黄河流域出现...

《三国到元朝的民族融合历史》
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建立过政权的许多民族都纷纷与汉族融合。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徒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
答:江南地区的开发: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这是我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的特点:江南开发迅速,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伴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各族相互学习,取长...

《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融合时期》
答:因为这段时间,战乱频发,社会动荡,先后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民族在我国北方纷纷建立政权。这些民族先后建立十六个政权,称为“五胡十六国”。这段时间,北方民族,入主中原,推行胡人的统治,同时学习汉族文化,借荐汉人的先进经验,这就造成了民族,文化的大融合。

《说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人口迁移情况。》
答:关中居民向华北、辽东迁移。 西晋末年至东晋时期,北方人民大举南迁至江南和巴蜀。,总体上是北方人民南迁。原因:北方战乱、自然气候、政策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人口迁移是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一次高潮。作用:这个时期的人口迁移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民族融合, 为我国统一民族发展奠定了基础。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