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三)后工业化时期:地质工作的结构调整与转型 面对地质行业遇冷的挑战,对专业及教学工作的调整,有哪些宝贵的...

作者&投稿:翠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四)对地质工作发展基本经验的探讨~

纵观自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地质调查机构建立以来,各国地质工作的发展具有共同的发展经验,在这里提出来与读者共同讨论。
1.地质工作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工业化以矿产资源为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无论哪一个国家,不论其经济体制如何,经济社会发展都需要矿产资源作为工业发展的基础。地质工作为解决矿产资源保障和重大工程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因此,地质工作在经济建设中起着“先头部队”的作用,同时,又贯穿建设的全过程,并且延伸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充分发挥地质工作的超前性、全程性和广域性的服务功能,使其更加紧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地质工作就能迸发出更大的活力。
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对地质工作作出结构性调整,更好地适应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从地质工作部署来看,我们必须统筹考虑资源与环境问题,在解决矿产资源问题的同时,较好解决环境问题,以避免走先期工业化国家的老路。
2.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特征
地质工作既有调查研究属性,又有社会经济属性,因此,地质工作发展既要遵循地质工作本身的规律,又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特征。在这一体制下,商业性地质工作以企业方式运作,通过盈利得到发展,从而推动了国家经济发展;而公益性地质工作为商业性地质工作开展前期工作,减少了风险,奠定了基础。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体制是在一百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讨论国外的这个体制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到三点:第一,它是成熟的和有效的,至少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体制来代替它。第二,它是高度国际化的,各个国家的矿业法可以有所不同,但勘查活动的市场模式是基本相同的,因此这个商业性勘查体制是一个全球体制而不是一个国家体制。市场经济国家的矿业公司和勘查公司,绝大多数都是在全球筹资、全球勘查的公司,只有按这种模式运行,才能实现勘查要素,特别是矿产资源要素的全球配置。这就表明,如果一个国家建立自己独立的商业性勘查体制,尽管这个体制可以在这个国家内部运行,但它很难进入国际矿产勘查市场。第三,尽管美国地质工作体制十分完善,但仍然不能说美国地质调查局就是承担纯公益性的任务。对于矿产工作而言,地质调查机构做到什么程度,完全取决于国家需求和国家对该项工作的控制程度。
3.矿产资源勘查始终是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中期,再到后工业化时代,世界各国对矿产资源一直具有强劲的需求。这里以美国等国家为例简单讨论一下工业化过程中矿产资源的消费规律,以便探讨不同工业化阶段地质工作的发展规律。由于资料所限,这里仅给出了工业化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图2-3展示了美国从1947年至2001年的能源总消费量、总产量和进口量。从图中可以看出,美国对能源的需求逐年增加,只是在个别年份如1975年、1982~1983年略有下降。不同阶段其增加幅度有所差异。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能源需求一直保持强劲的需求。

图2-3 美国能源总消费量、总产量及进口量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资料编制)
1J=9.485×10-4英制热单位
图2-4展示了8个国家及发达国家平均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趋势。这里所指的消费强度是指创造单位GDP所投入的资源量,以百万美元GDP所消耗的资源量表示。各国能源的消费强度差异很大,但演变规律基本一致,即表现出从离散趋向一致。从1960年到1973年,各国能源消费强度持续呈上升趋势,之后缓慢下降,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到1973年后,这些国家不同程度地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能源消费强度有所下降。

图2-4 主要发达国家能源消费强度变化趋势

(据王安建等,2002)
图2-5展示了美国1900~2002年间主要金属(铜、锌、铁、铝)消费量与产量的关系。从铜和锌的消费量来看,两者十分相似,虽有起伏,但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00年到1932年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美国铜和锌的消费稳定增长,但增长速度相对较慢,中间存在较大的起伏,主要是受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矿产品需求增加的影响。到20世纪30年代初,由于经济危机,美国对金属矿产的需求明显下降。1933~1976年,又是一个平稳上升期,上升平均幅度略大于前一个阶段,并达到较高的峰值,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使金属消费量急剧增长。1977~2003年,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个阶段的显著特点是,铜、锌消费出现了一个新的周期,锌的消费量有所下降。对于铁来说,其消费量变化也表现出类似的三个阶段,但从1980年起铁的需求相对平稳,且处于低位的消费水平。对于铝消费量来说,从1946年起,虽然有起伏,但总体是处于一个上升过程。
从产量来看,各金属产量与消费量总体来说呈同步增长。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美国主要金属产量基本能满足消费的需求,但从20世纪40年代起,铜就难以满足美国本国的需求。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国内这几种金属产量明显下降。到20世纪90年代后,锌、铁产量处于一个稳定且较低位的状况。
与此同时,由于实施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美国更多地通过国外进口或到境外开发获取矿产资源,从而降低了其国内金属的产量。实际上,影响美国金属产量与消费量之间关系的因素较为复杂。例如,美国1965年发现并开采了大批斑岩铜矿矿床,使美国铜产量增加。溶剂萃取电积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铜的产量。近20多年来,美国实施全球矿产资源战略后,对石油等战略性矿产资源进行了战略储备,这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图2-5 美国主要金属消费量和产量随时间的演化

从消费强度来看,美国铜的消费强度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峰值,之后直线下降,90年代趋于平稳。钢、锌的消费强度趋势一致,锌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达到峰值,钢在40年代初达到峰值。铝的消费强度在20世纪70年代末达到峰值,其后快速下降,90年代后又快速上升(图2-6)。

图2-6 美国100年来主要金属消费强度的变化趋势

(引自王安建,2002)
1973年“石油危机”后,世界各国更加注意节能,提高能源利用率。发达国家1973年后,能源消费强度与此有很大关系。
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矿产资源仍然存在强大的需求,只是由于科技的进步,使单位GDP的矿产资源消耗有所降低(图2-6),但能源消费变化保持稳中有升。因此,矿产勘查工作始终是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近年来由于环境问题的突出,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日益得到重视,但丝毫不影响矿产勘查工作的地位。
4.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地质工作水平
随着科技的进步,地质工作扩大了工作内涵,缩短了工作周期,转变了服务方式,使地质工作水平大大提高,推动了传统地质工作向现代地质工作的转变。
高新技术的应用,首先是遥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提供了一种快速覆盖大面积的、能反复观测研究的、具广阔视野的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这一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地质填图的工作效率,对于边远的、工作条件十分难苦的地区尤其如此;其次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地质填图工作从信息采集、管理到服务全程信息化,大大缩短了地质图出版和修编的周期,并可实现按需出图;第三,现代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扩大了地质调查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大大缩短了找矿周期(图2-2)。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使我们可以开展海洋地质调查,勘查与开发海洋矿产资源,使非传统矿产资源得到勘查、开发和利用。

应当准确地判断当前的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和地质勘查市场形势,研究并寻找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地质工作面临的新的挑战与机遇。

我们必须看到,目前,我国已处于工业化时期的中后期,又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三期叠加”的状态。在工业化时期,由于对矿产资源的巨大需求,促进了矿产勘查工作的发展,政府为此也加强了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出现了地质工作的大繁荣;到了工业化后期,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基本完成,经济发展进入中速阶段,对矿产资源(不含能源)的消费不断递减,加之勘查成本上升、环保要求日趋严格、政府限制和社区反对等综合因素,会造成大量矿山关闭,新建矿山困难重重。与此相对应,矿产勘查工作也会受到制约,规模开始萎缩。同时,工业化时期高速发展产生的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需要进行治理和修复,因此地质工作将由资源型转向环境型,即由矿产勘查为主转向环境治理与保护为主。当然,在这两个“常态”之间,必然需要一个或长或短的过渡期。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发达国家对资源消耗强度有所减缓,国内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矿产资源供应从立足国内转向“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因此,国际地质调查机构出现结构性调整,重新确定了国家地质调查工作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最典型的实例是,1994年美国地质调查局经历了“撤”、“保”之争后,提出了“美国地质调查局1995~2005年战略计划”。在该计划中,提出了众多地质调查工作的战略变化,例如,“更多地强调减灾研究、资源的质量和可供量、非传统科学”等,“较少地强调救灾研究、资源的分布和数量、传统地学学科”等。不仅美国如此,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瑞典和俄罗斯等国的地质调查机构在20世纪80~90年代都先后进行了多次组织机构调整,并在工作方向、工作领域、工作重点、工作方式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和拓宽地质工作领域,增强地质工作的社会服务功能

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地质工作的社会功能发生了变化,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由矿产勘查拓宽到环境研究,例如土壤、水、普通和有毒或放射性废物安全处置场地的界定、自然灾害的防治、气候变化的地学因素、二氧化碳的地下存储,以及模拟未来气候发展的地学信息等问题受到重视。不同国家地质工作结构调整的力度不等,这主要取决于国情。美国地质调查局更多重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工作,欧洲国家也有类似情况。据Jacques Varet(2000)对欧洲各国地质调查局的调查分析,在27份(共调查了33个国家)可用的答卷中,地质调查局工作量增加最多的领域是信息供给、水文地质、自然灾害和污染防治领域等,工作量减少最多的领域是金属矿床、油气、固体燃料等(表2-2)。

表2-2 欧洲主要国家地质调查局专题(领域)工作量增减情况一览表

进入21世纪后,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要求美国地质调查局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从信息采集转向对信息的分析、综合解释和应用,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专栏2-1)。

专栏2-1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战略转变

美国地质调查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提供与信息协调机构,其所提供和协调的信息关系到自然科学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美国地质调查局正在从最初组建时的发现“那儿有什么”的机构,演变为力图理解“何以那儿有什么”(即过程理解)的机构。也就是说,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不久的未来,美国地质调查局将转变成为一个自然科学和信息机构,这意味着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工作在以下三个方面将发生战略转变。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工作应从较被动的研究和分析信息,向主动传播信息转移。这种战略转变,意味着美国地质调查局只收集一手的观测数据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向数据分析、问题解决和信息传播等工作倾斜。然而,这种倾斜并不意味着美国地质调查局应当削弱数据采集或长期有效数据的收集工作,而是应对观测数据进行更多的分析、综合和解释,以供各种不同的用户使用。

美国地质调查局应从图件生产者转变成地球空间数据的管理者与协调者。由于现代高新技术如GIS、GPS和RS的应用,现代图件具有一种动态的、多种比例尺的、多维的特征。在这种新形势下,美国地质调查局应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发展地球空间数据库研究的方法、制定相关标准和质量保证体系。在地球空间数据建设方面,应 :起到领导作用。

从单学科研究转向多学科信息综合性科学研究(Integrative Science),解决与复杂系统的作用和过程有关的问题。

(根据2001年《美国地质调查局未来作用与机遇》编写)

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后,陆地资源调查程度已较高,争夺海域资源和主权的斗争加剧,海洋矿产资源调查成为了一个新的热点领域。临海发达国家把所属大陆架乃至专属经济区的海洋地质调查工作,作为国家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美国已完成了大陆架1:100万比例尺和专属经济区1:200万比例尺的海底地质填图。美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海洋和海岸地质测量”专项工作,1994财年国家为其拨款3536.5万美元,1996财年拨款增至3970万美元。英国地质调查局一直十分重视海域地质调查。1966~1991年间,完成了英国大陆架及部分大陆坡1:25万比例尺地质填图工作。此后,对一些图件进行了更新。日本地质调查局从1975年开始对其周围的一些大陆架开展地质填图,先后编制了1:100万比例尺区域性海底地质图,对有代表性的小海域编制了1:20万和1:5万比例尺地质图,同时还编制了1:300万比例尺周边海底地质图及1:200万比例尺北太平洋中部重力异常图和磁异常图。其他一些国家,如法国、瑞典、芬兰等也在所属海域开展了不同比例尺的填图工作。近年来,美国、日本、加拿大加速了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试图早日查明资源潜力,研发新技术,实现开发利用的目的。

2.提高地质调查的研究层次,大力发展现代高新技术

地质工作领域的扩展,社会服务功能要求的提高,对国家地质机构研究的层次和研究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熟悉的地质找矿和地质填图工作,专业程度较强,所需的知识面较窄,而环境、海洋等新领域的开拓,不仅需要研制新的工作方法,收集新的基础信息,而且要求地质调查工作在多学科综合研究中起“领导”作用;以系统论为指导,解决环境、灾害等重大社会问题,进一步以系统、实用、易懂的信息产品服务于公众的任务,促进了地学向大地质、大资源、大环境方向发展,不断扩展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及相关问题研究。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对《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未来作用和机遇》的论证,集中反映了后工业化时期社会需求对地质工作的新要求。

地质调查工作需要新地质理论和新型工作方法:板块构造理论问世后,地球作为整个系统的概念不断增强,进而提出地球系统科学的理论,对地质调查工作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地质科学计划,如美国21世纪初实施了“地球探测计划”(Earthscope),加拿大从1984年起到现在一直在实施加拿大岩石圈计划,德国研究联合会在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了“地球系统:从过程认识到地球管理”的战略计划。这些地学研究计划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地质调查工作,提高了对地质调查的水平。为适应环境地质工作的需求,美国地质调查局高度重视水资源调查,把水资源管理纳入到流域来管理;欧洲国家调整填图方法以适应环境调查的要求,俄罗斯制定了整套的环境地质填图方法等等。

现代地质填图工作需要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为了适应地质工作的新要求,必须依靠现代高新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地质调查信息的采集范围、数量和质量。例如,从高分辨率航空航天遥感、先进的深部探测技术,到快速的现场测试分析技术等高新技术不断发展,在地质调查评价中形成了先进的对地观测技术、广泛的地面和地下探测技术、快速的测试分析技术等重要的技术体系,大大提高了区域地质调查的能力。在现代地质填图工作中,为了提高地质调查研究的程度(包括探测深度),需要采用多种方法综合研究,以解决区域地质填图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调查成为区域地质填图工作中的主要方法。特别是在厚覆盖区进行地质填图,传统的野外地质填图方法已不适用。目前,通常的做法是,以遥感、地球物理或地球化学方法为先导,迅速确定主要地质界线的基本轮廓,然后,再到野外实地调查,确定地质体的界线,如澳大利亚基底“硬岩区”、加拿大冰碛物覆盖区的地质填图工作。通过对全国具有战略意义的一些区域进行扫面(填图)和多学科、多目标的综合研究,生成新一代地质图件和数据库。

实现矿产勘查突破需要更新的找矿思路和方法手段:随着露头矿的殆尽,找矿难度加大,迫切需要找矿的新思路、新理论和新方法。例如,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组织正在实施“玻璃地球(Glass Earth)计划”,其目标是使澳大利亚大陆表层lkm范围内像玻璃一样透明,从而使勘查者能够结合各种数据分析与集成,有效地发现矿床。加拿大地质调查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在实施“勘查与科学”计划,针对不同成矿区带,研制不同的新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方法,以及多学科资料综合解释的方法,以期实现找矿突破。

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地质调查工作现代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发达国家将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三者融为一体,创建了野外地质调查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野外数据采集数字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地质调查信息资源的共享,加速了地质调查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大大提高了地质调查成果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将海量的地质调查信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数字化存储、管理,并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随时出图。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地质调查数据库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量的基础调查数据库,如中小比例尺数字化地形图数据库、数字化地质图数据库、地球物理数据库、土地覆盖数据库、矿山数据库等已基本完成。美国地质调查局建立了全球大地信息系统,包括以美国为主要范围的地图、高程、地质、水文、土地覆盖、航空摄影、卫星遥感等8个方面的53种数据。澳大利亚地质调查局建立了基础地理、地质、矿产资源、土地、石油、海洋、环境与灾害、地下水、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图书资料、元数据等12类58个数据库,并随时进行维护更新。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建立与维护的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地质、自然资源、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海洋、森林、土地、航片与卫星影像文献、元数据等13类46个数据库。

现代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现代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现代地质工作进入到一个新的重大历史转折时期。

3.经济全球化与矿产资源战略变化

必须清醒地看到,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后,其地质工作重点有了明显的改变,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关心资源需求,而是获取资源的战略和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随着美、苏冷战的结束,西方国家提出了“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变“资源战争论”为“资源市场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美、苏争霸,东西方对峙的形势下,矿产资源既被看作是争夺的目标,又被看作是制服对方的手段。这是当时许多国家,特别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制订矿产资源战略的最重要因素。其理论依据被人们称之为“资源战争论”。20世纪80年代末期,前苏联的解体,冷战的结束,世界多极化、经济争夺成为国际关系的主题。从全球范围内看,矿产资源是有保证的,但是从单个国家看,所有国家都要依赖国际市场,没有一个国家是真正自给自足的。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矿产资源的全球配置,资源的竞争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更加激烈。跨国公司的成立与并购是获得境外资源的重要手段。矿业公司通过并购,引入低成本的先进生产技术,加强效益成本控制管理,实现规模经营,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1995~2004年,交易额在2500万美元以上的全球贱金属并购案件合计达126起,交易金额达345.16亿美元;金的并购案件达177起,交易金额达422.40亿美元,使全球性的资源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程度。跨国矿业公司大规模的扩张,进一步控制了全球资源市场。例如,目前全球铁矿石出口市场主要由CVRD、Rio Tinto和BHP Billiton三大公司操纵。CVRD控制着整个欧洲市场,后两者主宰着亚洲市场,2004年其合计占全球铁矿石贸易的份额为80%。全球矿业公司也主导着全球矿业融资。

加强境外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是解决各国矿产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由于矿产资源竞争的白热化、矿业全球化,光靠市场的矿产品贸易,存在巨大经济风险,并存在明显的资源安全问题。加强境外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可以为国内稳定地提供矿产品,成为世界各国通行的手段。一方面,世界各国地质调查机构加大了境外地质调查工作力度,通过全球地质调查机构的合作,迅速了解国外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地质情况,为本国从事矿产勘查与开发的企业提供有效的服务;另一方面,矿产勘查工作需要更多地依靠找矿人和初级勘查公司,而大型矿业公司则依靠规模经营、加大勘探、开发力度,使之效益最大化。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述三个阶段的划分不是绝对的,不同国家因国情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地质工作发展阶段可能会有较大差别,因此,在年代上会存在时间差。同时,由于后期建立地质勘查体系的国家,可以更多借鉴已经建立地质勘查体系国家的经验,少走弯路,不仅可以缩短建立完善的地质勘查体制的周期,而且可以统筹考虑基础地质调查、环境调查和矿产勘查三方面的工作,不必走先前国家走过的老路。世界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资源丰富、国土面积较大、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国家,地质工作发展规律是基本一致的,但不同国家因资源、环境情况不同,对地质工作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地质工作的地质工作的内容》
答:矿产普查勘探工作一直是地质工作的主要内容。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地质工作正以比过去远为迅速的步伐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海洋地质、地震地质以及地下热能的开发利用等,均成为地质工作的重要方面。由于工业化所导致的水源、能源和矿物资源的日益短缺以及环境的逐渐被破坏和污染,地质...

《地质调查与地学研究的有机结合》
答:二、地质调查与地学研究的比较 地质工作的对象,决定了地质工作本身的调查研究性质贯穿于所有地质工作的全过程。因此,地质成果的“生产”过程,既有工业化大生产的全部特征,又带有很大的研究性质,使得地质工作的生产与研究的性质分的不是那么严格与清楚。但是,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开展地质调查工作,不能混淆了调查与研究的...

《(三)地质调查机构的一般规律》
答:图3-7描绘了21世纪地质调查机构的核心任务。从图3-7来看,国家地质调查机构主要从事地学数据的采集、管理和传播工作,最终把数据提供给用户。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充分说明,进入后工业化国家矿产资源的研究地位被降低,传统地质工作职能被削弱,传统的地质工作和服务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日益增多的...

《(四)对地质工作发展基本经验的探讨》
答:第三,尽管美国地质工作体制十分完善,但仍然不能说美国地质调查局就是承担纯公益性的任务。对于矿产工作而言,地质调查机构做到什么程度,完全取决于国家需求和国家对该项工作的控制程度。 3.矿产资源勘查始终是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中期,再到后工业化时代,世界各国对矿产资源一直具有强劲的需求...

《加强地质工作是扩大内需的科学保障》
答:经济、社会、生态、民生工作的发展向地质工作提出了广泛的需求,大大拓展了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生态、民生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渗透在经济、社会、生态、民生工作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可持续发展的全过程。我国在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过程中,地质工作服务于经济...

《俄罗斯地质调查管理系统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答:因此,国家开始采取措施加强地质工作。俄罗斯矿物原料部门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以下几个关键历史阶段:1900-1914年经济相对稳定阶段;1914-1922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内战争和外国干涉阶段;1922-1927年战后国民经济恢复阶段;1927-1941年工业化阶段;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阶段;1945-1950年恢复被战争破坏的...

《环境地质工作应推进效益评估》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工业化建设的需要,通过地质工作者不懈的努力工作,开创了矿产地质工作的新局面,寻找到了大量矿产资源,基本满足了工业化进程的需要。在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中,我国矿产地质工作采用了一种特有的体制与机制,发挥了社会主义可以集中财力和兵力的优势,开展国家迫切需要的战略工作。工业化建设需要矿产...

《地质工作需求概述》
答:地质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广泛的基础信息支撑。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现代化产业的形成,社会对他的需要日益多样化。当前,在以满足矿业对它的需要的同时,多种产业也都提出了多方面的需要。水文工程地质几乎同矿产地质同时诞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大规模地下水勘查,从而促进了水文地质填图、地下水动力学理论和水源地质勘...

《(三)理清我国公益性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
答:循着P.J.库克三分方案的思路,进一步思考我国地质工作需求与发展方向,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从中国国内的空间分布来看,由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人口、资源和工业化程度有很大区别,因此,不同地区地质工作取向有差异,在P.J.库克的“三分法”中定位也不相同。图8-1粗线条标示出了我国西部地区(内框)、中部地区...

《地质的地质学》
答:在争论中,地质均变论逐渐成为百余年来地质学及其研究方法的正统观点。发展时期(公元1840~公元1910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各工业国家都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地质学从区域地质向全球构造发展,并推动了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迅速建立和发展。其中重要的有瑞士阿加西等人对冰川学的研究,以及英国艾里、普拉特提出的地壳均衡...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