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陈方竞的科研成果

作者&投稿:笪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最新的科技成果~

.日本研制出防瞌睡座椅提高驾驶安全性
极度疲劳往往会使人在驾驶过程中打瞌睡,而这会大大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东京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最近研制出一种防瞌睡座椅,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据当地媒体报道,研究人员在观察人打瞌睡时的血液流动和呼吸状态后发现,在进入瞌睡状态前,人体末梢血管的血流量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增加。这种座椅利用安装在靠背内的电磁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可从驾驶者背部测出这一变化,并发出警告。
研究人员指出,与打瞌睡前人体发生变化类似,人在饮酒后血液的流动和呼吸状态等也会出现某些变化。今后研究小组还准备根据这一原理,开发在饮酒状态下无法发动汽车的“防酒后驾车座椅”。

2.美国科学家制出“仿生眼”助盲人恢复视力
美国科学家说,将可在两年内提供“仿生眼睛”植入手术,帮助数百万盲人恢复视力。
美国的研究人员已获准于两年内在五个治疗中心为50到70名病人安装这种“仿生眼睛”。
以希腊神话中百眼巨人阿古斯(Agrus)命名的“阿古斯二型”系统利用一个安装在眼镜上的照相机,把视觉信号传送到眼睛里的电极。
以前接受不够先进的人工视网膜移植手术的病人能够“看到” 光线、影像和物体的运动。但图像不够清晰。
一名失明者在1999年接受了这种手术,现在他上街时能够避开长的或较低的树枝,但看人时好像是看到一团黑影。
不过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说,他们研造的“仿生眼睛”尝试从相机取得实时的图像,然后把它们变成微弱的电信号,输送到一个接收器后,在通过电极,刺激视网膜的视觉神经向大脑发出信号,让失明者能够“看到”景物。
这种新的装置比传统的人工视网膜更细小,但拥有多达60个电极,使解像度更高。而且面积只有一平方毫米,植入手术也更容易。

3.全球首台量子计算机在加拿大诞生
加拿大温哥华D-Wave公司首席技术官基尼-罗斯宣布,该公司已成功研制出一个具有16量子比特的“猎户星座”量子计算机。他透露,D-Wave公司将于2007年2月13日和2月15日分别在美国加州和加拿大温哥华展示他们的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是物理学家费曼在19世纪80年代提出的概念。量子位可以同时表示1和0,因此能够携带更多的信息,更快地解决问题。量子计算机希望利用量子现象来增加计算的速度,最大特点是N个储存位可以同时储存2N个数据。不过量子计算机最大的问题是只要受到任何微干扰,例如过热,马上会关机。目前为止,量子计算机在实验室中只能成功运算数千次,稳定度仍然不够。D-Wave公司目前设计的16量子比特计算机是用贵金属铌制成,并且须在零下273K下运行。
有专家认为,D-Wave公司的尝试只是一种原理性检验,虽很有必要,却必须首先纠正量子计算中不可避免的错误,否则这个量子计算机将无法运行。许多科学家认为,量子计算机广泛商业化还需20年时间。但罗斯认为,2008年他们将制成世界第一台具有1000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

4.美国科学家制出“仿生眼”助盲人恢复视力
美国科学家说,将可在两年内提供“仿生眼睛”植入手术,帮助数百万盲人恢复视力。
美国的研究人员已获准于两年内在五个治疗中心为50到70名病人安装这种“仿生眼睛”。
以希腊神话中百眼巨人阿古斯(Agrus)命名的“阿古斯二型”系统利用一个安装在眼镜上的照相机,把视觉信号传送到眼睛里的电极。
以前接受不够先进的人工视网膜移植手术的病人能够“看到” 光线、影像和物体的运动。但图像不够清晰。
一名失明者在1999年接受了这种手术,现在他上街时能够避开长的或较低的树枝,但看人时好像是看到一团黑影。
不过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说,他们研造的“仿生眼睛”尝试从相机取得实时的图像,然后把它们变成微弱的电信号,输送到一个接收器后,在通过电极,刺激视网膜的视觉神经向大脑发出信号,让失明者能够“看到”景物。
这种新的装置比传统的人工视网膜更细小,但拥有多达60个电极,使解像度更高。而且面积只有一平方毫米,植入手术也更容易。

5.消失模铸造技术
项目内容及应用领域:消失模铸造技术是将泡沫塑料(EPS)制成的模型埋入无粘结剂的干砂中造型,采用微震加负压紧实,在没有芯子甚至没有冒口的情况下浇入液态金属,在浇铸和凝固过程中继续保持一定的负压使泡沫塑料气化继而被金属取代形成铸件的一种新型铸造方法.它具有一次成型,尺寸精度高; 大大改善铸造车间的环境条件,易实现无污染生产;铸件形状、结构不受限制,为制品设计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度; 生产制造成本低,设备投资小等优点。

6.纳米二氧化硅
纳米二氧化硅微粉技术在我国是一项刚刚起步的新兴技术。由于其表面积大,吸附力强,表面能大,因此该微粉具有特殊的性能,在众多学科及领域内独具特性,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世界发达国家对超细材料的研究工作十分活跃,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它以其优越的稳定性、补强性、增稠性和触变性,在橡胶、涂料、医药、造纸、日化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为其相关工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材料基础和技术保证,享有“工业味精”、“材料科学的原点”之美誉。自问世以来,已成为当今世界材料学中最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发展最快的品种之一。发达国家已经把高功能、高附加值的精细无机材料作为本世纪新材料的重点加以发展。
原本国内生产氧化硅微粉采用气相法工艺路线,所用原料以SiCl4 ,Si(CH3)n为主,因来源紧张,价格昂贵,收率低,使得其产品的生产成本较高,而普通沉淀法虽采用廉价原料,但也只能生产颗粒较大的微粉,其产品粒径在30—45μm之间,达不到超精微粉的级别,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但现在,一些公司,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一种新的工艺路线---化学直接合成法。在这个方法中,采用的为改良沉淀法,即在沉淀过程中,通过分散剂控制粒子生长的方法控制关键的反应阶段及操作数据来生产氧化硅微粉。
纳米二氧化硅微粉能使材料和产品改善并提高其固有的物理属性和化学性能。几乎所有行业提高产品质量指标所需要的。目前国内外大量生产的是粒径较大的二氧化硅。因此本项目的研制成功,填补国内空白,为我国生产纳米二氧化硅产品开辟了一条新路,对我国新材料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7.空气汽车
空气汽车最高时速已达100-120公里,加速能力0-50公里为6秒,行车距离230公里或12小时,在加气站添加“燃料”只需2分钟,售价大约在6-7万港币。现在,MDI已设立设计工作室,利用电脑,改进外观设计,适应时尚需求。
空气发动机是空气汽车的关键部件,从外观上看近似一种直列的小型内燃机,它有曲轴、活塞、阀门、进气管,排气管、定时皮带等等,但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运行规则

这个问题太大了,要看是什么样的科技成果,才能确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更合适。比如:我们做的是3D技术的科技成果转化,就采用了科研成果+产业资本+产业人才的产业化模式

1. 在断裂的深层——论鲁迅、郭沫若与传统文化之联系
《天津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
人大复印资料《鲁迅研究》1990年第2期转载
张万仪撰《鲁迅郭沫若比较研究摭谈》(《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引用
2.“以鲁视郭”心态批判――从郭沫若“薄海民”特征说开去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第2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研究》1990年第1期转载
张万仪撰《故乡与童年的烙印――论童年经历对鲁迅、郭沫若创作个性的影响》(《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第5期)引用
3.试论郭沫若战国史剧的楚文化蕴涵及表现
《东疆学刊》1990年第4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研究》1990年第2期转载
4.在新诗走向历史的综合中——论穆木天抗战后的诗歌创作
《吉林师院学报》1990年第3、4期合刊
5.美学的历史的批判观的一次卓有成效的实践
——全国首届穆木天研究学术讨论会述评
《吉林师院学报》1990年第3、4期合刊
6.关于穆木天研究的思考
《穆木天研究论文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7.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高师教育研究》1990年第2期
8.水的情趣,诗的意境——读废名的《竹林的故事》
《名作欣赏》1990年第6期
邵金峰〈〈对〈竹林的故事〉的一种解读〉〉(《宜宾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引用
9.郭沫若“五四”时期思想创作独特性之我见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
10.关于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几个问题
《函授教学》1990年第1期 1. 为有源头活水来——鲁迅对渐东民间文化的感性体悟
《鲁迅研究月刊》1991年第9期
2. 在现代化与民族化的双重变奏中——论穆木天战后的诗歌创作
《荆州师专学报》1991年第3期
3.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悲剧形象——论《倪焕之》
《中国现代文学名作选讲》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民族复仇精神的形象再现——读《白毛女》
《中国现代文学名作选讲》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信天游”: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读《王贵与李香香》
《中国现代文学名作选讲》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6.一份绝妙的社会生活速写——读《一九三九年春在太原》
《中国现代文学名作选讲》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鲁迅研究的一个理论偏颇——再读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吉林师院学报》1992年第1期
人大复印资料《鲁迅研究》1992年第2期转载
2.鲁迅与浙东典籍文化
《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2期
人大复印资料《鲁迅研究》1992年第2期转载
陈力均《承传与择取——鲁迅与儒学》(《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引用
3.试论鲁迅的农民气质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4.碰撞:升沉与超越——《讲话》之于新文学发展的意义
《长白论丛》1992年第3期 1.“他身上流淌着农民的血液”——鲁迅与浙东民性之联系
《东疆学刊》1993年第1期
人大复印资料《鲁迅研究》1993年第1期转载
2.论《故事新编》的深层意蕴
《文艺研究》1993年第1期
人大复印资料《鲁迅研究》1993年第1期转载
3.鲁迅与浙东经史文化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年第2期
4.“文体”的困惑——关于蒋光慈《丽莎的衰怨》的重新评价
《中国文学研究》1993年第1期
5.追寻民族固有之血脉——《故事新编》的深层意蕴
《吉林师院学报》1993年第2期
6.中国根底全在道教——鲁迅对浙东民间文化的理性透视
《鲁迅研究月刊》1993年第7期 1.《穆木天研究论文集》评介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第1期
2.人生道路之起点——《穆木天评传》之一
《吉林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
3.变革时代的选择——穆木天在天津
《沈阳师院学报》1994年第4期
4.大家族出身之于鲁迅的意义
《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6期
5.关于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思考——鲁迅与世界文学
《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11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2期转载 1.地缘:文化之链——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生成论
《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3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8期转载
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1995年第4期转载
张万仪《故乡与童年的烙印――论童年经历对鲁迅、郭沫若创作个性的影响》(《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第5期)引用 1.“文学史”上的失踪者──穆木天
《心路历程》,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版
2.茅盾的小说《残冬》赏析
《茅盾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3.鲁迅的现代主义特质——一个本世纪中国文学描述应予深化的问题
《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第11期
4.论穆木天五四时期文学批评“文学史”价值
《吉林师院学报》1996年第9、10期合刊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7年第3期转载
5.鲁迅关于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思考
《沉思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6月版 1. 论穆木天五四时期的文学批评理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第1期
2. 穆木天传略(上) 《新文学史料》1997年第1期
3. 穆木天传略(下) 《新文学史料》1997年第2期
4. 关于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世界文化中的鲁迅》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版
5.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思考(上)
《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10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转载
6.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思考(下)
《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11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转载 1. 平淡见苍凉——张爱玲的“俗人生”表现
《世纪论评》1998年第4期
2. 论穆木天的《写实文学论》
《吉林师院学报》1998年第3期 1.《故事新编》研究的历史回顾
《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5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8期转载
2.对五四新文学发生及源流的再认识
《文艺研究》1999年第2期
《新华文摘》1999年第7期转载
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的世纪回眸》,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版,孙先科:《百年文学研究的学术性反思》评述。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5期转载 1. 穆木天生平著译年表(3万字)
《新文学史料》2000年第1期 1. 与章学诚联系及其“五四”意义的再认识
《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3期
2.《故事新编》文本构成的两重性及其意义
《晋东南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
3.对《故事新编》研究历史及发展的再认识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中国人大报刊资料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9期转载 1. “校”与“刊”相结合的北京大学透视
――对五四新文学发生根基的再认识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2期
2. 关于“道德主义”问题
――对五四新文学(文学)运动中心的多重对话〖一〗
《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1期
3. 关于“道德主义”问题
――对五四新文学(文学)运动中心的多重对话〖二〗
《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2期
4. 关于“道德主义”问题
――对五四新文学(文学)运动中心的多重对话〖三〗
《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3期
5.“共和制情结”――《青年杂志》发动思想启蒙的深层动因
《文学评论丛刊》2002年(第五卷)第1期
6.对《新青年》发动批孔与文学革命的再认识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3期
《中国现代文学传统》收录,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
中国人大书报资料中心《文摘卡》2002年第3期摘文
7.鲁迅早期思想的现代性
《纪念鲁迅诞辰12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远方出版社2002年6月版 1.对五四新文化、新文学发生运动根基的再认识
《海南师院学报》2003年第5-6期,收《新华文摘》2004年第5期“篇目辑览”
2.“梦”与“境遇”:《呐喊》、《彷徨》再解读(上)(下)
《东疆学刊》2003年第3、4期
3、关于“世界主义”问题
——五四新文化、新文学倡导中心的多重对话(1-4)
《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7-10期
4.关于“科学主义”问题
——五四新文化、新文学倡导中心的多重对话(上、下)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5-6期
5.北京大学学术化氛围的开创与“一校一刊”相结合再述(上)(下)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4期
1. 2002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述评(删节稿)
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编《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出版
2002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述评(全稿)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 1.一部用生命写出的富于“思想”的书
——读高连峻的遗著《中国婚姻家庭史》
《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1期
2.关于我的《多重对话:中国新文学的发生》
《北华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3.鲁迅:“人与鬼的纠葛和交融”
——兼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局限
《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2期,收《新华文摘》2004年第16期“篇目辑览”
4.历史?现状?趋向:2002年中国现代文学述评
《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04年第1期
5.五四新文学与“大学文化”关系透视
《文艺争鸣》2004年第3期
6鲁迅小说的“魏晋情结”:从“魏晋参照”到“魏晋感受”
《文艺研究》2004年第5期
7. 鲁迅与章太炎联系及其“五四”意义的再认识
《齐鲁学刊》2004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5期摘发。
8.“边缘文化”:当下中国文化建构的一个重要话题
《作家》2004年第3期
9.北京大学学术化氛围的开创与“一校一刊”相结合再述
《现代中国》第4辑
10.“断裂”与“承续”:对五四语体变革的再认识
《新国学论丛》第1辑
11.民初上海文学“甲寅中兴”考索
《汕头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12.对话与重构:“史料研究”应有的姿态
——《舒芜口述自传》读后
《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3期(本人为第二作者)



《陈方竞的获奖情况》
答:“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特等奖(2001年度)“吉林省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1年度)“长春市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1年度)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4.“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实践”(2000)吉林大学“校级教学成果奖...

《陈方竞的科研成果》
答:《中国现代文学名作选讲》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鲁迅研究的一个理论偏颇——再读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吉林师院学报》199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鲁迅研究》1992年第2期转载2.鲁迅与浙东典籍文化《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鲁迅研究》1992年第2期转载陈力均《承传与择取——鲁迅...

《陈方竞的介绍》
答:外语语种:英语。拥有众多科研成果,获过多项奖项,承当过多项项目。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