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回到农村老家随笔散文

作者&投稿:禹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汽车驶出武昌、汉阳之后,在极目千里的江汉大平原的高速公路上飞驰。

  初春时节,艳阳朗照,温风如酒;公路两旁,桃红枊绿;金黄色的油菜花海,青碧的滚滚麦浪,闪闪发光的湖水……把家乡原野上的秀丽景色,完完全全地呈现在了我的面前。

  车上的乘客,讲的都是那久未听到、且带着浓浓乡音的话语。那特别的语音语调,仿佛是从故乡的泥土里飘逸出来的。使人听起来觉得亲,觉得甜,更觉得温暖。

  新沟、马口、城隍、刁汉、脉旺、韩集、分水、新堰口……青年时代,我从家乡的土地上出发,远赴武汉求学,曾经走过的一处处熟悉的地名,随着汽车的行进,不断地飞入我的眼帘。

  啊!我的老家就快要到了。

  老家,是我的生命之根!我从家里出生,在家中成长,从家里走出来进入社会……它是童年的记忆,是青春的梦想,是父母的抚爱,是手足的深情,是邻里的善待……羑灵魂之于归兮,何须庾而忘返。家是我难以遏制的返归本原的冲动,是灵魂依归的内在要求。陶渊明不是在其千古绝韵《归来来辞》中写道:“乃瞻衡宇,载掀载奔”吗?所以,汽车愈临近老家,我回归故土的心情就愈益迫切。

  车进村了,我却找不到那泥土砌垒的老屋,村里的房屋已全部改建成了亮敞敞的白墙红瓦楼房了。见到了站着在村口聊天的几个人,我也不知道如何打招呼。因为不是“儿童相见不相识”,这不,就连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我也都感到陌生了。真乃“岁月沧桑,物事全非”啊!

  经人们的指引,我终于在村头找到了弟弟的住房。啊!三层小洋房,前庭宽宏,后院平阔。我城里的住房简直没法与之相比。

  见到了弟弟弟媳,他们对我的归来,皆欢喜不尽。

  问及侄儿及村子里的青壮年辈,他们说,都到外面发展去了。有的打工,有的经商,有的搞房屋装修,有的当老板办企业……并介绍说,他们中有好多人已在外地购买了房屋。有的在县城,有的在武汉,还有的'在南京、广州、上海、深圳……最远的则在乌鲁木齐安家了。这么大的变化呀,我听得连连吐舌称赞。深深地感到:党的富民政策好,小康梦把家乡推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晚上,几位儿时的朋友来家里看望我。见了面,大家亲热极了。谈论话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这两年,确确实实让农民享受到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红利。如今城乡差距在慢慢缩小,比如义务教育、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都惠及到了农村、农民。二是支农、扶农,国家没少花钱。比如,村村通公路,开修上百里的排灌渠道,平整土地,基本水利建设……都是由国家出钱兴办。过去是“官出于民,民出于上”、“种田交粮”,现在农村不仅没有农业税,农民种田、卖粮,还享受补贴。三是农村的发展远景喜人。他们介绍说,当前,xx正在石家河搞规模化的大农业试点。预计试点之后,再过两年,现在由各家各户分散耕种的小块承包田,将来都会承租给专业大户进行规模化经营,到那时,农业生产力会有一个大大地解放。

  夜深了,他们告辞走了。我却陷入了深深地沉思。如今、这么美好的时光,可惜父母己去世了,没有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记得他们在世的时候,搞集体劳动,统一分配。每年交公粮(农业税),卖余粮(农民说自己连饭都没有吃,哪来余粮卖,是卖口粮啊)!那时,农民每年还要负担很多所谓义务工,要自带粮食,菜金、铺盖,到很远的地方去修水库、挖渠道……工地上又饥又饿,生活又苦,挑土打泵活儿又重,病了得不到治疗……许多人是累和病死在工地上的。我为了减轻家里的义务工负担,在老家读高中的时候,毎年也差不多都利用寒假,到离家几十里远的石家河去修水利。往往是学校开学过了几周之后,我才回校上课。往事历历,真乃不堪回首啊!

  次日,弟弟带我去离家五里路远的老鹳湖参观养殖场。老鹳湖,过去是一个荒草湖。常年水势浩浩,芦苇丛生。湖水在一片灰暗的雾色笼罩下,隠隐地闪着蓝蓝的光波。老鹳、野鹳、野雁常栖息于此……湖边高一点的岸边,是一片水汪汪的青草地。如今,这里修建了堤埧,架起了围网,分成一块一块,承包给了从河南、山东、安嶶等外地来的养殖大户。他们在这里养龙虾、螃蟹、乌龟、甲鱼、泥鳅、黄鳝……栽胡藕……且产销渠道通畅,产品直接销往武汉、广州、上海。这些外地来的水产养殖大户,他们创造了富甲一方的业绩,其收益大大超过了当地种田的农户。

  离开了老鹳湖,弟弟带我到镇上吃早点,家乡称为“过早”。小时候,喜欢吃的家乡小吃,如豆皮煮蛋、肉末米粉。白糖蒸糕、煮包子,贴锅盔。油糍粑……我样样都想去品尝一下。家乡的“过早”让我感到特别亲切。家乡的“过早”文化更让我回味无穷。

  农民走五里多路到镇上去“过早”,农民用上了自来水,瓶装纯净水。农村男女青年出门都是摩托车,衣着与城市男女青年没有两样。打起麻将牌来,五元一炮还要围五元……

  啊!农村变了,我深信:存在于父老乡亲心头的小康梦,将会更加激励他们快步向前!农村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回到农村老家随笔散文》
答:所以,汽车愈临近老家,我回归故土的心情就愈益迫切。车进村了,我却找不到那泥土砌垒的老屋,村里的房屋已全部改建成了亮敞敞的白墙红瓦楼房了。见到了站着在村口聊天的几个人,我也不知道如何打招呼。因为不是“儿童相见不相识”,这不,就连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我也都感到陌生了。真乃“岁月...

《回乡随记散文随笔》
答:当然,也可以给自己找很多自我开脱的理由:比如用大城市的视角来看,小县城就是农村就是乡下,所以我没有回农村老家,其实已经在农村老家了;比如母亲承担了给我们接送儿子上学放学等要务,多数时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因而缺乏回农村老家的精神动力等等。扯淡的理由终究只是一种消遣,在心弦的深处,我还是很盼望回到农村老家去...

《乡村记忆随笔散文》
答:这不是我猜测的,因为在我懂事的时候,每每村里有一个小孩出生,全村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愉悦的神情,我也一样,跟着大人们莫名地高兴。由此,我就想,在我出生的时候,这个小村里肯定也一样洋溢着一种集体的喜悦。 大概在我十岁之前,我的记忆就原封不动地停在小村里。 我从懵懂中渐渐认识了庄稼,窑洞,生灵。在我...

《乡村散文随笔》
答:第二天,家主还会瞩主家小子带你四处逛逛呢。等你走遍整个山村以后,便能体会到那美美的乡景,浓浓的乡情。风吹起的是暖暖的温馨,云飘过的是暖暖的舒心。炊烟袅袅,亦幻亦醉。我相信你定会感叹:梦若乡村似仙幻,一入乡村消百愁啊!

《到乡下去散文随笔》
答:你发现小屋有烟囱,大约一尺高,烟囱口上看不见烟灰染成的那种黑,更不见炊烟袅袅。原来,这是一间灶屋。已经很久未见灶了。你家老屋没有灶了。老家的温暖,母亲的慈爱,少不了灶的传导。有一回看电视,你看到明代国医治愈皇帝女儿重病的秘方就是灶心土——灶膛里的泥呀。分钱不值,却起死回生...

《还乡散文随笔》
答:引颈而探,爹爹婆婆的坟就在村口,据说老屋已不在,这里就是家了,儿子回家了,已经再也看不到父母的慈颜,只有坟头的一坯荒草,提示着永久的别离,失之不往的痛。在父亲矜持的沉默中,一家老小在这里郑重地跪下,祭拜,祈福,深深地怀念。而我,也在这庄严仪式的熏染之下,蓦然对曾经心怀芥蒂的婆婆有了一层愧疚:我心目...

《怀念乡村散文随笔》
答:特别是我们居住的地方,本来就是名曰“暨一大队”,生活方式似乎与农村无异,可感觉总有很大不同。比方在我家附近,虽然也有一条小溪两个水塘,却见不到田田荷叶;虽然也有桑园地高粱园,却见不到哪怕是一只的白白胖胖的蚕宝宝。有一回,邻家的大姐姐带我去城西(可能是三都)摸“藕塘螺蛳”,我看到...

《浓浓的乡情散文随笔》
答:国庆放假了,别人都去大城市去旅游,可我却登上了回家的火车,我也权当乡村游吧!主要回家看看老娘! 一路轻松愉悦,慢慢欣赏着乡村田园的风景,国庆已是初秋,秋高气爽,惠风和畅,水泥路很宽很平,自行车脚踏板发出吱吱的声音,不用车铃,前面的人就知道后面有人骑车。虽然声音人点刺耳,可因为心情不错,听起来也感觉像元...

《乡旅散文随笔》
答:心旷神怡景 朝,漫步于那条曲折的唯一的用来进出的柏油马路,我闻着清新的空气,向远处眺望。由远及近,先是灰蓝色的辽阔天空,其次是起伏朦胧的群山,再次是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最后是波澜不惊的水面。驻足观望,薄雾穿插在天空之间,倒也显得和谐美好;笼罩群山之中,透着若隐若现的神秘感。这静谧...

《乡村记忆散文随笔》
答:1.小村电影 渐行渐远的记忆里,一帘大白布,一部放映机,一张大方桌,一台汽油发电机。这大约就是七八十年代小村电影的全部家什了。那一帧帧胶片从镜头前滑过,串成一个个喜怒哀乐的故事,它曾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欢笑与泪水,如今早已湮没在岁月的尘埃之中了。那时,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