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如何将心理测量运用到幼儿教育工作中 2015学前教育专升本考试范围

作者&投稿:化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28044学前教育心理学的书怎么会是《学与教的心理学》,考试大纲是是什么~

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
课程编号:
一,使用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意义
课程性质:学与教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本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考试).
课程的地位和意义高师目前有教育学与心理学和各科教材教法.由于心理学的课时有限,学生不可能修完与教育有关的各心理学分支课程.学与教的心理学这门课既为学生学习教育学与教法提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又为他们以后在教育和教学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学理论提供必要的基本训练,并为进一步学习教学设计理论打好基础.本课程以研究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为核心,兼顾教师的心理素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差异.它是每一个想从事教师职业和正在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必修的学科.
2.课程的教学目的及任务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教师了解自己,了解学生,了解课堂,形成自己对学习,教学的看法,并升华出相应的教学设计技术.
3.课程的学分,学时,主要教学环节
课程的学分:3
课程的总学时:57学时;
主要教学环节:课堂讲授50学时,讨论7学时.
4.前导课程
《教育学》,《心理学》
5.使用教材
《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主要参考书:
《教育心理学》邵瑞珍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教育概论》叶澜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认知心理学研究》李维 浙江人民出版社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点》,[美] D.P.奥苏伯尔等著,佘星南,宋钧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冯忠良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7.考核方式
平时作业:20%
教学活动参与表现:10%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 70%
二,课程内容和学时安排
1.课程概要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门课既为学生学习教育学与教法提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又为他们以后在教育和教学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学理论提供必要的基本训练,并为进一步学习教学设计理论打好基础.本课程以研究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为核心,兼顾教师的心理素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差异.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教师了解自己,了解学生,了解课堂,形成自己对学习,教学的看法,并升华出相应的教学设计技术.它是每一个想从事教师职业和正在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必修的学科.
2.课程内容和学时安排(以章为单位)
第一部分 教师与学生心理
第一章 良好的教师心理特征及其培养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在系统介绍心理学家对教师心理品质与其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阐明了学与教心理学在教师职业训练中的作用.
本章教学重点:能用实例说明教师的智力,知识,组织能力与其教学效果的辩证关系
本章教学难点:能应用本章对教师与学员提出的建议,改变自己对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的看法,并采用符合现代心理学学习原理的方法,学好本门课程.
授课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一,心理学家关于教师的心理特征与其职业成就的早期研究
1.学生喜欢与不喜欢的教师特征的问卷调查
2.教师的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的相关研究
3.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二, 教师认知研究新范型:专家与新手比较研究
1.专家――新手比较研究
2.专家教师与新教师差异的表现
3.缩小新教师与专家教师之间的差异
三,学与教心理学在教师职业培训中的作用
1.心理科学的发展与师范教育中的心理学课程改革
2.学与教心理学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
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教育者必须了解和熟悉自己的教育对象.这章论述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心理学规律,为教师了解和熟悉自己的教育对象提供心理学依据.
本章教学重点: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动因;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本章教学难点: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动因;评价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授课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的含义
2.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主要特征
3.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派别
4.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二,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1.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2.认知发展阶段过渡的一般与特殊
3.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三,学生的社会化与人格的发展
1.人格的发展
2.自我意识的发展
3.个体社会化与人格发展
第三章 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教育者必须了解和熟悉自己的教育对象.这章论述了学生的心理发展中的差异的心理学规律,为教师了解和熟悉自己的教育对象提供心理学依据.
本章教学重点:人格的特质差异与类型差异;分析学生的认知差异,并说明其教育涵义;学生的性格差异;智力测验.
本章教学难点:人格的特质差异与类型差异;分析学生的认知差异,并说明其教育涵义;学生的性格差异.
授课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一,人格差异概述
1.人格的特质差异
2.人格的类型差异
3.影响人格差异的因素
二,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认知方式差异
2.智力差异
3.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三,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性格的概念
2.性格的差异
3.性格的性别差异
4.性格差异的鉴定
5.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四,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1.特殊儿童的概念
2.特殊儿童的类型
3.特殊儿童的流行率
4.特殊儿童的教育
第二部分 学习心理
第一章 认知领域的学习(上)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学习的理论和知识习得的心理机制
本章教学重点: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和广义知识分类;加涅的学习信息加工模型以及广义知识学习的三阶段;不同类型知识的表征和编码方式;控制和引导这两种注意的方法;分析有效学习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奥苏伯尔的同化学习理论.
本章教学难点:不同类型知识的表征和编码方式;分析有效学习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奥苏伯尔的同化学习理论.
授课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一,学习与认知学习概述
1.学习概述
2.学习的信息如工过程
3.知识学习的分类与阶段
二,新知识的习得
1.注意
2.选择性知觉
3.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同化理论
第二章 认知领域的学习(下)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知识巩固和转化,运用和迁移的心理机制
本章教学重点:促进陈述性知识巩固的策略;迁移类型;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概念和规则学习的原理;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本章教学难点:迁移,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的区别.
授课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一,知识的巩固和转化
1.知识的表征
2.陈述性知识的遗忘
3.促进陈述性知识巩固的策略
4.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
二,知识的运用与迁移
1.学习的迁移概念
2.利用迁移原理,促进新的学习
3.不同类型的知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
第三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动作技能学习的心理机制和策略
本章教学重点:熟练操作的主要特征;动作技能的习得,保持与迁移不同于智慧技能的特点.
本章教学难点:动作技能学习中运用的原理:迁移原理,练习与反馈结合原理,示范与指导结合原理,练习的分散与集中,总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原理.
授课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一,动作技能的性质与特征
1.动作技能的性质
2.熟练的操作的特征
二,动作技能的形成,保持与迁移
1.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2.动作技能的保持
3.动作技能的迁移
三,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
1.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内部因素
2.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外部因素
第四章 态度和品德的学习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品德学习的心理机制和策略
本章教学重点: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发展阶段;强化原理.
本章教学难点:用强化原理控制人的行为变化;运用替代强化原理促进班集体中的优良行为和抑制不良行为.
授课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一,态度与品德概述
1.态度的性质
2.品德的性质
3.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1.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
2.态度与品德的改变过程
3.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条件
三,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2015年专升本考试学前教育类专业基础课考试大纲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150分)
  一、考试要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必须掌握有关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二、考试内容
(一)绪论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心理发展的特点;
  3.关键期和危机期的定义;
  4.对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认识。
  5.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6.观察法及其运用时的注意事项。
  (二)新生儿心理的发生
  1.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种类;
  2.新生儿条件反射的特点;
  3.对“育应从0岁开始”的理解。
  (三)婴儿心理的发展
  1.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2.眼手协调动作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3.母子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四)先学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1.1~3岁儿童手的动作发展;
  2.先学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表现;
  3.对先学前期儿童“闹独立”的认识和教育。
  (五)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1.游戏的主要心理结构;
  2.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3.观察并分析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
  4.观察并分析幼儿中期的心理特点;
  5.观察并分析幼儿晚期的心理特点;
  (六)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1.感知觉在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2.视觉发展的主要表现;
  3.了解学前儿童识别颜色能力的主要方法;
  4.婴幼儿触觉发展的形式;
  5.手的探索活动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6.儿童左右方位知觉的发展阶段;
  7.“视崖”实验;
  8.学前儿童形状知觉能力的发展趋势;
  9.幼儿时间知觉的特点;
  10.幼儿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11.影响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因素;
  12.促进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措施。
  (七)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1.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2.引起学前儿童无意注意的原因;
  3.幼儿无意注意的发展;
  4.影响幼儿有意注意的因素;
  5.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
  6.幼儿注意品质的发展;
  7.影响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
  8.防止幼儿注意分散的措施。
  (八)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1.婴儿记忆的表现;
  2.客体永久性的定义;
  3.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4.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
  5.幼儿记忆力的培养。
  (九)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1.幼儿想象无意性的表现;
  2.幼儿有意想象的发展;
  3.幼儿创造想象的培养;
  4.幼儿想象夸张性的原因。
  (十)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1.儿童思维发生的指标和前提;
  2.思维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3.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4.直觉行动思维及其特点;
  5.具体形象思维及其特点;
  6.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7.学前儿童判断能力的发展;
  8.学前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
  9.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
  10.自我中心思维的定义
  (十一)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1. 婴儿发音准备的阶段;
  2. 婴儿语音理解的准备;
  3. 先学前期口语发展的阶段;
  4. 单词句及其特点;
  5. 幼儿语音发展的表现;
  6. 幼儿词汇发展的表现;
  7. 幼儿语法结构发展的表现;
  8. 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表现;
  9. 幼儿“口吃”的原因和矫正方法;
  10.“内部言语”、“游戏言语”、“问题言语”的定义。
  (十二)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1. 情绪情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2. 布里奇斯的儿童情绪发展理论;
  3. 幼儿情绪情感社会化的趋势;
  4. 幼儿情感丰富的含义;
  5. 幼儿情感深刻化的含义
  6. 幼儿情绪情感自我调节化的发展趋势;
  7. 依恋的定义;
  8. 婴儿依恋的特点;
  9. 儿童依恋的发展阶段;
  10. 幼儿道德感的发展。
  (十三)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1. 亲子交往及其重要性;
  2. 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
  3. 父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4. 同伴交往的重要性;
  5. 同伴现场提名法;
  6. 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
  7. 影响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
  8. 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9. 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因素;
  10.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11. 幼儿交往技能及其培养。
  (十四)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1. 个性的心理结构:
  2. 个性开始萌芽的含义;
  3. 分析儿童的气质类型;
  4. 研究儿童气质的意义;
  5. 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6.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定义;
  7. 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
  8. 对学前儿童智力测验的正确态度;
  9. 自我意识的定义;
  10. 学前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
  11. 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
  12. 学前儿童自我调节的发展。
  (十五)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2.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3. 遗传素质、生理成熟、社会环境的定义;
  4.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5. 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6.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
  教材:《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陈帼眉 冯晓霞 庞丽娟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版
  《学前教育学》(150分)
一、考试要求
  《学前教育学》是研究0—6、7岁学前儿童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对入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形成基本的认识和态度,掌握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二、考试内容
(一)学前教育的年龄对象和学前概念
1.学前教育研究的对象年龄的历史演变。
  2.1981年召开的国际学前教育协商会议对学前教育概念的界定
  (二)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
  1.学前教育实施的两种形式
  2.学前家庭教育的特征
  3.学前社会教育的特征
  (三)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
  1.柏拉图的学前教育思想
  2.亚里士多德的学前教育思想
  3.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和《世界图解》
  4.卢梭的《爱弥儿》
  5.欧文的《新社会观》
  6.学前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客观条件和最初标志
  7.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贡献和教育方法
  8.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贡献和教育方法
  9.成熟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10.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与学前教育
  1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学前教育理论发展的主要观点
  (四)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1.儿童发展的全面观
  2.儿童发展的规律性
  (五)学前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
  1.人的个体社会化
  2.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3.学前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
  (六)儿童观的变革
  1.儿童观的涵义
  2.古代的儿童观
  3.近代的儿童观
  4.现代的儿童观
  (七)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趋势
  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趋势
  (八)幼儿园教育
  1.我国幼儿园的性质
  2.我国幼儿园的双重任务
  3.幼儿园保育与教育目标
  4.我国幼儿园保教目标的特点
  5.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
  (九)幼儿园的生活活动
  1.幼儿园生活活动的构成
  2.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组织和指导
  (十)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1.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性质
  2.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和指导
  (十一)幼儿园的游戏活动
  1.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特点及分类
  2.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3.幼儿园游戏条件的创设
  4.玩具的种类
  5.玩具选择的注意点
  6.角色游戏的特点及其指导
  7.结构游戏的含义及其指导
  8.表演游戏的特点及其指导
  9.智力游戏的构成及其指导
  10.音乐游戏
  11.体育游戏
  (十二)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组织
  1.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构成
  2.组织领导幼儿园一日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三、考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10%
  2.填空题:20%
  3.名词解释:20%
  4.简答题:30%
  5.论述题或案例分析题:20%
  四、参考用书
  《学前教育学》梁志燊编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3月第2版

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我们归纳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儿童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我们依据三大原则灵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解决了幼儿希望能像周围成人那样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与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之间形成矛盾。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 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当爸爸、妈妈、孩子等各种角色,教师适时地参与游戏,引导幼儿模仿爸爸去买菜、妈妈给孩子喂饭、爸爸妈妈一起带着孩子去公园等,既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发展了幼儿语言,又使得幼儿心情愉快。在《我找到了小猫》游戏中,幼儿扮成各种小动物,帮助猫妈妈找孩子,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动物”将在不同地点找到的小猫送到家里,并高兴地告诉猫妈妈自己是在哪里找到小猫的。当猫妈妈对“小动物”表示感谢时,“小动物”愉快地表示不用谢。它培养了幼儿为别人着想、助人为乐和礼貌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教学活动中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论事,“阳春面浇头”外在式的;也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在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实现“跑班制”,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 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我们利用幼儿园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编织、绣花、擦皮鞋等活动,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群体感。 三、坚持正面引导,使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渗入了主体本身的情感和意志活动。自我意识是主观的,未必与自己的客观情况符合。自我概念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异代表了个人心理适应的一个指标,两者越接近,个人的适应就越好,心理就越健康。自我意识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幼儿自我意识受各种因素影响,不成熟、不稳定。教师应积极引导,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识。 首先,教师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经验及个体差异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选择适合的活动内容,并认真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物质材料准备和知识准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为幼儿营造平等、宽松、支持的心理环境,多用鼓励的方法,因人而异地指导幼儿,使幼儿表现得自信、主动,容易获得成功。 其次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发展。幼儿受认识水平影响,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常依赖于成人的评价,幼儿学习评价主要通过成人正确评价的示范。教师要广泛搜集幼儿在幼儿园、家庭中有关发展的信息,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儿,客观、具体、明确地评价幼儿。如:利用入园、离园、家访、开放活动等时间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情绪、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及时肯定幼儿的优点。日常活动时经常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和同伴在哪些方面有进步,对幼儿的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引导幼儿少与别人比,多与自己比,既指出他优秀的地方,又要指出他的不足。使幼儿能正确的自我评价,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四、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注意个别差异 每个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我们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可以通过开展个别辅导的形式,对问题突出的孩子还要和家长联系,咨询专家,进行心理治疗。 最后作为幼儿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创设能引起幼儿积极情绪体验、满足其兴趣与需要的环境和条件,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帮助幼儿学习调节情绪和表达情感,使每一个幼儿感到安全、温馨和愉快。 幼儿中班时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是一个蕴藏极大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心理脆弱容易不良行为习惯养成的时期。 针对这个时期的幼儿,我分几个方面开展以下班级管理工作:1、幼儿从小班升到中班,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在新的学期我们教师应该继续强化幼儿的生活常规。比如站队做操、喝水、入厕要有秩序,玩具玩好、水杯用完要放到原来的位置等等。教师要耐心的指导并做示范,以便幼儿能更好的认知。习惯是靠平时养成的,也许我们老师都有自己的教育方法,但在要求上我们要保持一致,以免误导幼儿。2、中班幼儿游戏活动水平明显提高,教师要不断的拓展幼儿游戏活动的空间。 在游戏当中让幼儿自己找到伙伴,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进一步的提高促进幼儿之间的合作精神。并在活动中培养幼儿遵守一定的规则培养自控能力让幼儿按照一定的规则办事。3、中班幼儿想象力水平有很大的提高,需要更大的表达和创造空间。鼓励幼儿画画,把所要表达的东西画出来,在幼儿进行作画的时候,进一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活动区的活动是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一个很好的场地,作为我们教师时时刻刻要利用肢体动作,语言描述,创设游戏活动,充分的调动幼儿的想象力。4、安全健康发面是班级工作的重中之重,我要在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上融入安全教育增加幼儿安全方面的意识。让幼儿有自我保护、自我防范、自我安全的意识。确保每个幼儿高高兴兴上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5、家长的配合和支持,能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与活动效率。只有与家长经常沟通家长才能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我们也才能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才能让我们共同发现问题并能共同解决。 以上就是我对有效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我们老师应该注意的,一些浅显的建议。 班级管理上的问题需要探索的东西还有很多,我们一定要尽自己的所能让幼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让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只有我们教师真正的了解幼儿,把每一位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这样才能够作好和开展好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

《如何将心理测量运用到幼儿教育工作中》
答:在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实现“跑班制”,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

《心理学在学前教育中有哪些作用呢?》
答:(1)测量与描述要深入了解和全面掌握学前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就必须在其测量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描述。为此,心理学家发展了系统的教育心理测量技术,设计、编制了大量学前儿童心理量表。这些技术及量表可以帮助教师科学地评价学前儿童的学习水平及教育效果,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2)预测和...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计划》
答:一、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我园将继续完善生理和心理、家园互动、师生紧密结合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维护心理健康的二级心理危机干预网络,创建维护师生心理健康的工作机制。 2、营造有利于师生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和谐氛围,有效预防和缓解师生的心理压力,提高我园师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调...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
答: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规律,以学年为段确定各年级辅导教育的重点,利用幼儿园电视转播室、国旗下讲话、主题活动等多种渠道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常规教育辅导活动。 2、各班主任根据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以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实效地在晨间谈话、健康、社会的教学领域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如何开展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
答:8. 讨论和推论:在结果呈现中,讨论你的研究结果,将其与现有的理论和研究联系起来,并从中得出结论。还可以提出你的研究对实践和政策的意义,以及可能的未来研究方向。请注意,进行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需要严守伦理规范,并与儿童和其家庭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如果你没有相关研究经验,最好咨询心理学专家...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答: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篇1 一、生活、卫生习惯: 1.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会饭前洗手,饭后漱口,学会使用手巾、认真洗手不玩水。 2.会使用小勺吃饭,吃完自己的一份食物。培养幼儿不挑食,不偏食,不剩饭菜,不弄脏桌面等好习惯,知道饮食和健康的简单关系,懂得健康的重要性。 3.安静就寝,在成人的帮助下有次序地穿...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优秀范文》
答:3、邀请有关专家为全校教职工进行1—2次有关教师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讲座,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让他们学习一些调节心理的技巧,增强应对问题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4、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不同年级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 毕业 年级学生进行1-2次考试焦虑的心理...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答:1、幼儿认知培养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班幼儿在认识过程中对事物的感知逐步脱离了具体条件,对事物的性质进行分析和综合有时只需在视觉范围内进行,无需用手操作、探索。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再局限于表面现象,更加注意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所以家长同样需要保护幼儿的感觉器官,对幼儿的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进行循序渐进...

《幼儿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答:5、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寻找心理健康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支部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六、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保健意识。应...

《幼儿园管理专业普通心理学教学研究》
答:教材改革主要考虑三点:一是普通心理学与幼儿园管理专业方向的结合;二是普通心理学与其他专业课程(如学前儿童发展科学)的协调;三是普通心理学与学前教育学科前沿的结合。比如,在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章适当增加学前儿童发展特点的讨论;在工作动机和组织行为章节,引入管理心理部分。 2、重新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