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文言文不熟悉

作者&投稿:机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不知不觉就到了这熟悉地方用文言文怎么说

初小的语文是在家中学的。

因为那时我家住在县城南郊的一个山沟里,进城上学得翻一道山,走一个多小时,对几岁的孩子来说不相宜。正好我祖母的哥哥,一个没赶上科举又没进学堂的失意文人,长年住在我家,便请他给我启蒙,不过并非从三字经或四书开始,而是学的叶绍钧和沈百英编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学语文课本。

这时我差两个月满五岁。由于在这以前,我已从认带有图像的方字块,结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类背诵,识得了几百个字。

(当时对背诵的这些词句不解其意,只觉得念起来很顺口,有时把词改一改,如改为赵钱孙李,狗吃生米;周吴郑王,狗吃黄糖;冯陈朱卫,狗扯棉絮(四川话发音为SUI)就更觉得有趣好记)小学课本学得很快,一年学了三本。从春到秋上课九个月后,开始作文,第一篇作文的题目是“菊花”。

我家说是要保持陶家爱菊的传统,花园里培植了许多菊花,这篇作文是看了这些菊花后写的,只写了作文本不到一页,但大人们都很高兴。作文寄给我在外面上学的父亲和叔父,他们寄回新书作为奖励。

从此,每有新的作文就给他们寄去,不断得到新书,巴不得多作几次文了。我家虽是源出封建士大夫家族,但并不守旧,赞成新文化,舅公教不了新学,因此在家学了一年后,请了县城的小学语文老师,也是我祖父的朋友程子颜先生,每周来家三次,教我继续读小学的语文课本。

很快这商务印书馆的初小语文课本学完了,买了些别家的课本来看,程先生觉得这不是个办法,最后找到儿童书局出版的儿童活页文选,每次教一篇。这儿童活页文选我觉得选得很好,都是新文学名家的作品,也有古典的白话文名著;不是全篇而是选出其中精彩的段落,加上一个标题,每篇最多只有几百字。

象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选出几段,题名为“荷塘夜游”;从“儒林外史”选出记述王冕学画的文字,成为一篇“何不画他几枝”。很快我就喜欢起朱自清、徐志摩、冰心、郭沫若、孙福熙、朱光潜和吴敬梓这些人的文章。

鲁迅、胡适、李大钊、陈独秀、陶行知的文章,也选得有,但是到大一点后才渐渐理解其深意。读了一些片段感到不过瘾,于是去找原著,上海万象书局出版的名家选集,正合我的要求,使我接触到更多的新文学著作。

《回春之曲》《桂公塘》都看得使我掉泪,不过对郁达夫则不喜欢。应该说明的是,这些都是上初中以后的事。

不记得程老师讲过什么段落大意或主题思想,但对他要求我把字认清,把词的意思弄明白,而且都要求牢牢记住,印象特别深刻。大人还教会了我查词典。

背诵和默写是每堂必做的功课,讲课时老师大声朗读,抑扬顿挫,情感投入,我也跟着念,课后自己还念,虽然念这白话文总觉得不如念唐诗来劲,但念着郭沫若“夕阳烧红了海上的天壁”,朱自清的;“沿着荷塘是一条小小的煤屑路,白天很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仍感到有意思。

在那时,都讲究朗读,家中经常有孩子朗朗的读书声,被认为是家庭兴旺祥和的标志。上课开始,先默写前一次教的课文,错一字扣一分,落一字也扣一分。

经常是得到八十几分,没得过一百分。我觉得那白话文不好背,要是文言,也许有得百分的时候。

就这样经过了三年多的训练,我进入了高小、初中、高中,老师再没有这样要求了,但背诵和查词典已成为习惯,学了古文,自己背。初中语文课本是老师油印的选本,白话文多,但讲的少,让你自己去看,实际上逐渐变成文言文为主。

老师并不讲很多,但要求多读,说是读多了自然能明白,对字和词的意思,要上下文连贯起来才能正确理解。学习效果的检查集中在作文上,不记得考过什么问答题,一般作文的分数就是语文课的分数,平时作文的分数也累计进去。

因此当时的学生多数喜欢平时多作几次文,平时作文好,考试就一点也不紧张。但老师大概不这样想,修改作文的工作量是不小的,判分数,写评语,改错别字都马虎不得,譬如有错字没看出来,告上去了,不仅丢脸,连饭碗也可能成问题。

对作文,老师说文无定法,街上卖的《作文百日通》之类千万不要信,要会作文得自己下功夫,没有捷径。没有标准答案,学生作了翻案文章,只要言之成理,老师还给加分。

在初中,从明清小品文开始,到唐宋八大家;进入高中,短小的散文减少了,变成以庄子、荀子、韩非子、史记为主。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要讲一点,长篇大赋四六骈体都不沾,这与四川当时的文风讲求朴实,主张文以载道,学语文也为经世致用有关。

(奇怪的是对论语孟子选一点但很少,大概是老师对孔孟之道不大以为然,而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显然四书不如庄子)这对我,不仅是写文章,在其他方面都产生了影响。我这一辈子总是自己使自己轻松不起来,就有这语文课对性格的影响。

高考的指挥棒在那时也有作用,不过没有今天这样大,因为各校各有各的考题。四川大学一向以作文题的古板艰深闻名。

我毕业前一年川大的考题是“「大学之法,禁与未发之未预,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说”。考题是不断句的,不少考生连句也断不了,更不用说作文。

这考题。

2. 怎样背文言文既快又长时间不忘,我一般晚上背过,早上有在熟悉熟

常见文言虚词

“之”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c.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d.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其”记忆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以”记忆顺口溜:

“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例:

2、作为连词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

“于”记忆顺口溜: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1、对,对于。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6、被例:受制于人

“而”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高中文言文快速记忆法》
答:4.学会总结文言文的用词规律,仔细体会文言文的句式特点。 文言文的用词用句有其独有的特点,而这些独特的句式和用词方式往往是记忆的难点,熟悉这些特点对记忆文言文帮助极大。6.如果能培养出对文言文的浓厚兴趣就可以事半功倍。 总之,文言文的学习不能指望一蹴而就,只能慢慢把握和总结其特点,或许一开始效果不...

《我语文太差了~~高一,作为女生文科东西都很烂。文言文我不认识它,它也...》
答:一个假期找着眼还古文不好,我觉得不太可能。至于古诗文鉴赏,其实很多是应试上的东西。比如作者、年代、借代的物品,看多了自然就会有映像,之后只需要去套用就可以了。个人认为需要一本练习册,这个市面上还是蛮多的,自己认真挑选一本,好好做,好好对答案。答案看多了自然就知道怎么回答了。考试都...

《文言文不熟悉》
答:1. 不知不觉就到了这熟悉地方用文言文怎么说 初小的语文是在家中学的。 因为那时我家住在县城南郊的一个山沟里,进城上学得翻一道山,走一个多小时,对几岁的孩子来说不相宜。正好我祖母的哥哥,一个没赶上科举又没进学堂的失意文人,长年住在我家,便请他给我启蒙,不过并非从三字经或四书开始,而是学的叶绍钧和沈百...

《为什么 清朝 文言文 更 难懂 知乎》
答:也就是说,实际上至少在先秦时期,文言文就是人们日常说的大白话。比如论语,就是孔子的弟子们回忆老师生前说过哪些话就记录下来,相当于《孔子日常讲话记录》。所以那时候的文言文只有某些词汇用法我们不熟悉,有些词语变化不大的甚至不用翻译。但是秦汉以后,随着口语的日益演变,语言和文字逐渐偏离且越来...

《想问一句文言文,大概意思就是不熟悉某一个行业,就不要轻易去碰触》
答:隔行如隔山

《哪个朝代的文言文难懂》
答:也就是说,实际上至少在先秦时期,文言文就是人们日常说的大白话。比如论语,就是孔子的弟子们回忆老师生前说过哪些话就记录下来,相当于《孔子日常讲话记录》。所以那时候的文言文只有某些词汇用法我们不熟悉,有些词语变化不大的甚至不用翻译。但是秦汉以后,随着口语的日益演变,语言和文字逐渐偏离且越来...

《古文感觉很难理解,是作者没写清楚还是我自己能力还不够》
答:你的问题很有意思。古人写文章是按照约定俗成的文言文规范写的,如果大家都这样读、写,就不会有障碍了。问题是,我们现在读书是从现代白话文的规范学习开始的,因而对文言文不熟悉。这没关系,古文读多了,障碍也就自然而然地消除了。以本段为例: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老师你好,为什麽我的文言文总是背不过》
答:你在其他方面背诵能力怎么样?比如历史、现代文、公式等?如果其它的都很好唯独文言文不行的话,根源在于你的“熟悉程度”不够,不习惯文言文那样的文字排列。进入中学以后,背诵靠理解,理解了还要习惯于它的语言方式。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与它“亲和”,平时有空多读几篇自己喜欢的文言文,试着背诵,...

《几天不练习就不熟悉了怎么用文言文说》
答:浅藏辄止 一噎止餐 滴水穿石 半途而返 废然而返 半上落下 因噎废食 有始无终 一曝十寒 功败垂成 功亏一篑 虎头蛇尾 前功尽弃 戛然而止 付之东流 打退堂鼓 浅尝辄止

《帮我把这段话翻译为文言文:虽对你不太熟悉,但在看到你的第一眼起,我...》
答:吾于尔虽不熟识,然自见尔,即似知己,缘分呀!新年至了,希望你愈来愈美快乐生活每一天。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