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达摩为什么来少林寺? 菩提达摩为什么要在少林寺面壁?

作者&投稿:再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达摩为什么来少林寺~

达摩,全称菩提达摩,南天竺人,婆罗门种姓,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南朝梁武帝时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于洛滨,葬熊耳山。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经二祖慧可,三祖僧、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历史上还流传下来不少关于达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户晓、为人乐道的有:一苇渡江、面壁九年,断臂立雪,只履西归等,这些美丽动人的故事,都表达了后人对达摩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达摩(全称菩提达摩,?~528)出生于南印度一个婆罗门姓家庭,据说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后修大乘佛法。梁武帝年间(一说520年,一说527年),从印度航海来到中国广州。刺史萧昂将此事上奏了梁武帝,随即梁武帝派遣使者前往广州迎请达摩到当时的首都南京。

达摩一到南京,梁武帝便请达摩进宫。梁武帝问达摩:“我即位以来,建造寺庙、译写佛经、度僧、造像不计其数,我为佛教所做的这些事不知有多少功德?”达摩回答说:“并无功德。”梁武帝又问:“为什么没有功德?”达摩回答说:“这些都是有为之事,就如影子随形一样,虽有非实,因此不是实在的功德。”梁武帝又问:“怎样才是实在的功德呢?”达摩回答说:“本源心性应清净,自证自悟才能圆满,不必向世俗迷界去求,这才是实在的功德。”接着,梁武帝又问:“什么是佛教真理的第一义?”达摩回答说:“廓然无圣,哪有什么至尊。”梁武帝又问:“你说根本就没有什么至尊,站在我面前的你,不就是尊贵的人么?”达摩回答说:“不知道。”


由于梁武帝不能参悟达摩的禅机,达摩便辞别梁武帝渡江去北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达9年。

梁武帝将他与达摩对答一事告诉了宝志禅师,宝志禅师问:“陛下不知道此人吗?”梁武帝回答说:“不知道”。宝志说:“他是观音菩萨,是来传释迦牟尼的心印。”梁武帝听后深感后悔,忙派遣使者去请,宝志感叹地说:“不要说陛下派个使者去请,即令全国的人去请,他也是不会回来的。”

达摩被中国禅宗奉为“西天第二十八祖”和“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西来中国何意?这是历代禅门学人参究的一个重要话头(即题目),不可说,但又不能不说。他来传释迎牟尼心印,表现出廓然无圣,非圣非凡,非心非佛,非有非无,无有无无,绝对本体,超越言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达摩的禅法是以“壁观”为中心的“二入四行说”。所谓“二入”即“理入”和“行入”,理入意思是对大乘佛教理论的思考,行人即是实践。两者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四行”(即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法行)即是壁观坐禅的实践方法。也就是通过壁观安心,达到外止诸缘(排除外界烦恼的干扰),内心无喘(观照自己的本心而无障蔽),心如墙壁(心不动如死灰),可以人道。“二入四行”禅法的特点是先在启发信仰时不离佛教的标准,即所谓“藉教悟宗”,然后不再凭借言教,而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少林寺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位于河南登封城西少室山。南北朝时,天竺僧人佛陀到中国,善好禅法,颇得北魏孝文帝礼遇。太和二十年(496),敕就少室山为佛陀立寺,供给衣食。寺处少室山林中,故名少林。据佛教传说,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华以4卷《楞伽经》教授学者,后渡江北上,于寺内面壁九年,传法慧可。此后少林禅法师承不绝,传播海内外。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帝禁佛,寺宇被毁。大象年间重建,易名陟岵寺,召惠远、洪遵等120人住寺内,名“菩萨僧”。隋代大兴佛教,敕令复少林之名,赐柏谷坞良田百顷,成为北方一大禅寺。唐初秦王李世民消灭王世充割据势力时,曾得寺僧援助,少林武僧遂名闻遐迩。高宗及武则天亦常驾临该寺,封赏优厚。唐会昌年间,武宗禁佛,寺大半被毁,迄唐末五代,寺渐衰颓。宋代略有修葺。元皇庆元年(1312),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封赠为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统领嵩山所有寺院。一时中外僧众云集,演武礼佛,僧众常有两千人左右。元末农民起义,红巾军至少林,僧众散逃。明代先后有八位皇子到寺内出家,屡次诏令大修,寺院规模有所发展。清代康熙、雍正、乾隆诸帝亦很关心少林寺,或亲书匾额,或巡游寺宇。1928年因遭兵燹,天王殿、大雄殿等许多建筑、佛像、法器被毁。寺内现存有山门、客堂、达摩亭、白衣殿、地藏殿及千佛殿等。千佛殿内有明代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寺旁有始建于唐贞元七年(791)的塔林,有塔220馀座,还有初祖庵、二祖庵,以及附近的唐法如塔、同光塔、五代法华塔、元代缘公塔等。寺内保存唐以来碑碣石刻甚多,重要的如《唐太宗赐少林教碑》、《武则天诗书碑》、《戒坛铭》、《少林寺碑》、《灵运禅师塔碑铭》、《裕公和尚碑》、《息庵禅师道行碑》和近年建立的《日本大和尚宗道臣纪念碑》等。该寺近年来曾屡加修缮,古刹更为可观。现存建筑包括常住院及附近的塔林、初祖阉、二祖庵及达摩洞等。

达摩,全称菩提达摩,南天竺人,婆罗门种姓,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南朝梁武帝时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于洛滨,葬熊耳山。

  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经二祖慧可,三祖僧、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

  历史上还流传下来不少关于达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户晓、为人乐道的有:一苇渡江、面壁九年,断臂立雪,只履西归等,这些美丽动人的故事,都表达了后人对达摩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菩提达摩(梵Bodhidharma;?~536,一说528)】

通称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他生于南印度,婆罗门族,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说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魏,到处以禅法教人。据说他在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自言年已一五0岁,历游各国都不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洛阳伽蓝记》卷一)。

达摩抵魏,游嵩山少林寺,在那里独自修习禅定,时人称他为壁观婆罗门。有道育、慧可二沙门礼见达摩,并亲近和供养四、五年。达摩感觉他们真诚,传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经》授与慧可说∶‘我看中国人的根器于此经最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离世间。’

随着禅宗在中国的发展,达摩逐渐成为传说式的人物。首先是传说达摩到金陵(今南京)时和梁武帝的问答。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写经、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负地询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达摩即渡江入魏。记载这个传说的最古文献是敦煌出土的佚名《历代法宝记》(774年间撰)和唐·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二之上。后来禅宗著名的《碧岩录》把它作为第一则‘颂古’流传。以后,它便成为禅门众所周知的公案了。

达摩晚年的事迹,各传都未明确记载。后人传说他遇毒而逝,葬于熊耳山(今河南宜阳县),但又传魏使宋云自西域回国时遇达摩于嵚岭。达摩手携只履翩翩独逝。所以又有‘只履西归’的传说。

达摩祖师
达摩,天竺人,禅宗二十代佛祖。是把禅学带入中土的第一人。他为弘扬佛法东渡中历尽艰辛,后终在少林寺后山面壁九年得悟大道和高深武艺。其经历充分满传奇性和戏剧性。

达摩到中国弘法大乘佛教之时,正值南北朝的分裂时代,社会治安极差,民心凋敝,原有的佛教教理偏重于追求个人名利,趋附权贵,造成世风日下,道德观念也俞来俞难以发挥制衡作用。达摩行医济世,遍施爱心,在下层百姓中广结善缘,引起共鸣。他救助了面临被焚噩运的麻风女小婵,在日久相处中小婵对达摩由感激而生爱情,给修心性的达摩带来不小的历练。

北魏国师支三藏巧于言辞,善于为高官大户说经乞福,他以说法传扬自己,一时名声颇盛,因而对达摩的声誉鹊起心怀嫉恨,遂进谗言于南梁君主梁武帝,使梁武帝对达摩这个乐于厮混民间,不先至皇宫拜见的和尚产生很大误解。又知之达摩为求救助病势沉重的小婵差点误了梁武帝的召见,听信身边伴衲臣之言的梁武帝未能接受达摩“大爱的道理”。达摩带来的全新禅理激怒了抱残守缺的大臣,他们伺机以诡计加害达摩。遂将达摩困于一地牢之中,以火焚之,达摩临危若定,突国至长江。面对滔滔江水和凶猛的追兵,以一束苇草为舟飘然渡过彼岸,众人大惊疑为神仙。

达摩一路来到北魏,继续寻找师傅指引的可以弘扬大道的地方,流支三藏发现嵩山少林寺颇似达摩所说的地方,为阻止达摩修行。火烧少林。是夜突降罕见的大雨,少林寺因而无恙。达摩看到寺前的两株桂树顿明白他已经找到修行弘法的所在。在少林寺的修行依然历经磨折,达摩教练众人武功以求强身健体。练武之事竟惊动太子,太子希望与达摩精研禅理,流支三藏怕危及自己的国师之位,又起害达摩之心。他令人教唆小婵初谙男女之事,用以诱惑达摩,幸而达摩灵智不泯,决心到山洞中面壁,斩断情孽。

达摩面壁九年,对禅学佛理和武功都有了更深的彻悟,而流支三藏对他的五次陷害反成就了大师的功德。达摩把自己的所悟所得耐心地传给大弟子小四。少林寺住持慧光感于达摩的功力,主动让出宝座给达摩。达摩主持少林寺,开始了中国禅宗的兴起。达摩经多方考验,收神光为徒,改名慧可,即禅宗二祖。

达摩觉得已完成了在中土弘法的大业,想返回久别的故国,他知道百姓和弟子们不舍他离去,就乘机假做中毒不治,溘然化灭。灭渡二年后,有人见到只穿着一只芒鞋的达摩……再查看棺中果然无尸。达摩祖师只履西归的佳话传遍天下,流支三藏竟震惊得跌落山谷而死。

首先说,达摩和尚与少林武术没有关系,少林武术起源于稠禅师(中国人)。
达摩自己并没有想到少林寺,因为和北魏皇帝佛见不同,被迫到少林寺“隐居”的。
现在向来很荒谬的,北魏虽然笃信佛教,但是堂堂皇帝和和尚“赌气”,很可笑的。
达摩开创了有“中土佛教”之称的禅宗,在中国思想史上是有贡献的。

当然是为了把佛教传到中国,达摩真正的功劳是在于传播佛教,而不在于创出少林武功。只不过这年头谁还管什么教不教的,只知道少林武功厉害所以才觉得达摩了不起。

说那么多,没有用.
那时候没有车,没有飞机,地图也不好,走迷路了吧?所以才到的少林寺.
达摩当时去我们家边上的破庙的话,今天,就没有少林寺了.

《达摩拳的来源》
答:公元527年,印度僧人达摩不远万里,历尽艰苦来到少林寺传教(主要传佛法)。达摩主张静卧修心,打坐参悟。他久居浊洞,面壁九年,参悟佛法。由于长期的静卧而导致他体神困倦,又因为他深居山林常遭猛兽的威胁,这迫使达摩寻求振神健身和防范山患的措施。这样,达摩与众僧根据山林中禽兽之动作和人们生产...

《少林寺的始祖是谁?》
答:少林初祖跋陀---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他是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敕建,因为拓拔是第一任方丈,所以他就成了名正言顺的少林寺初祖。少林寺禅宗始祖是菩提达摩--- 孝昌三年(526年),印度僧人来到少林寺,传授禅宗秘法,这也是禅宗首次在中国出现,所以后来达摩被尊称为禅宗...

《达摩老祖介绍一下?还有为何来中国,在哪里圆寂?》
答:达摩是印度人,有名的婆罗门族。公元520年,也就是南朝的时候,他从海路到广州,开始中国之旅。 公元536年。死于洛滨,葬熊耳山。达摩东来、少林悟禅 梁武帝当政年前,中国的佛学义理研究正在经历着一场潜移默化的变化,经初期的译经、造像、到后来的传法、辩经,几只与中华文化思想相结合的汉传佛学...

《少林寺真的是达摩祖师开创的吗,真的有达摩这个人吗》
答:罗门族,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说: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魏,到处以禅法 教人。据说他在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 岁,历游各国都不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洛阳伽 蓝记》卷一)。达摩抵魏,游嵩山少林寺...

《达摩祖师的故事和来历,他是怎么修成正果的?》
答:定山寺成为禅宗重要丛林,被誉为“达摩第一道场”。少林禅缘 达摩过江以后,手持禅仗,信步而行,见山朝拜,遇寺坐禅,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达了嵩山少林寺。达摩看到这里群山环抱,森林茂密,山色秀丽,环境清幽,佛业兴旺,谈吐吻洽。心想,这真是一块难得的佛门净土。于是,他就把少林寺作为...

《少林寺的起源是什么?》
答:1、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释迦牟尼佛第二十八代徒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他在跋陀开创的基础上,广集信徒,传授禅宗,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传法于慧可,从此禅学在少林寺落迹流传。2、在南北朝佛教发展高峰期,北周武帝采纳还俗沙门卫元嵩删寺减僧的建议,在建德三年(574年)下令禁止佛教传流,史...

《少林寺是和尚居住的地方,少林寺为何叫少林寺,少林寺名称的由来?少林是...》
答:禅宗修行的禅法称为“壁观”,就是面对墙壁静坐。由于长时间盘膝而坐,极易疲劳,僧人们就习武锻炼,以解除身体的困倦。因此,传说少林拳是达摩创造的。少林寺在唐朝初年就扬名海内。少林寺和尚13人,在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的征战中助战解围,立下了汗马功劳。唐太宗李世民后来封昙宗和尚为大将军,并特别允许...

《达摩与少林寺武术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答:也没有。因为《洛阳伽蓝记》《高僧传》《续高僧传》,以及《旧唐书》《景德传灯录》等一大批史书中,均没有提到达摩与少林武术有关。真正把达摩与少林武术联系在一起的,是一部名叫《易筋经》的武学著作。该书收录了两篇富有神话色彩的序,作者据说是唐初名将李靖和南宋名将牛皋。这两篇序中讲了这样...

《达摩祖师和少林寺有什么关系》
答:其实形成这种认识的原因一方面是20世纪以来,小说的杜撰,而更重要的是中国人崇拜权威的国民性所致。要知道,宋代以后,虽然正式的佛教很少了,但是禅宗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达摩无疑可以被无限的吹捧了。至于“天下武功出少林”,其实是“天下武功聚少林”。自来都是民间武术都向少林寺流传,...

《少林寺到底是什么时候建出来了阿!!达摩祖师到底是何方神圣!1有这人 ...》
答:是把禅学带入中土的第一人。他为弘扬佛法东渡中历尽艰辛,后终在少林寺后山面壁九年得悟大道和高深武艺。其经历充分满传奇性和戏剧性。 达摩到中国弘法大乘佛教之时,正值南北朝的分裂时代,社会治安极差,民心凋敝,原有的佛教教理偏重于追求个人名利,趋附权贵,造成世风日下,道德观念也俞来俞难以...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