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埙的分类 详细点 埙有那些种类.? <详细一点>

作者&投稿:寇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埙的分类及介绍~

埙的种类很多,除了传统的卵形埙,还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等多种类型。
  传统的埙多为卵形埙,现在则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等多种,样式美观,工艺精细。
  1、葫芦埙:带有喉装置,外形像葫芦,制作上需二次做胎,工序复杂。这种埙的近腰处最细,气流经过此处时,可再次引起边棱音效应,使埙的高音区音域得到适当扩展。由于埙体加长,吹奏更为方便省力,音色也较传统的卵形埙柔和。
  葫芦埙的特点是:
  a.基音(从全按平吹算起)以上的音域扩展了小三度;但基音以下俯吹部分减少了三度;
  b.演奏高音区时较为省力;
  c.由于带喉装置,低音区的音色受到影响。
  2、握埙:就是握着吹奏的埙,它是运用十个手指和拇指根部控制音孔。
  3、鸳鸯埙:是指两个音高不同、方向相反、底座相连的连体埙。这种埙两端各有一个吹孔,上下埙的发音孔与一般埙完全一样。演奏时,可根据需要随意迅速转换。
  鸳鸯的特点是:音色丰富,音域增宽。但造型不美(较原始埙形体变态),演奏时,鸳埙与鸯埙换用不很方便。而且音质变化较大,故音色不统一。
  4、子母埙:是指两个大小不同、方向一致、左右相连的连体埙,大埙与小埙的音程关系,一般是纯五度。如:大埙是G,小埙是d。根据需要还可以随意组合。
  5、牛头埙:根据宁夏回族乐器改进,10孔,音域低音5到高音2,内有隔音板,音色圆润浑厚,高音好吹,缺点是孔稍大,音域不好扩展。
  6、子弹头埙:冯氏陶埙的最新申请的专利产品,内部仿葫芦埙做成双腔结构,初学任意掌握,高音好吹;缺点是不易吹俯吹。
  现在市面上常见的大多是葫芦埙、牛头埙、子弹头埙和卵形埙。其它埙不多见。

竹埙,作为一件新型乐器,笔者一见就对它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并撰《竹埙》一文刊载于《中国乐器信息》2000年4月号。本人对竹埙感兴趣的原因,不仅是它那特异的音色和低沉的音区,能在民族乐队中发挥别种乐器不能替代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竹埙对管乐器音乐声学的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做用。这一点,本人将撰文《"开管"、"闭管"的分类法欠妥》进行分析。本文只讨论竹埙制作如何完善的问题。 竹埙是苏北农民乐手周寿荣所发明的。周寿荣给笔者的信,谈及了他对竹埙制作的完善和规范化问题所做的努力。笔者认为,周寿荣发明竹埙所用的是"超常思维",而今却想用寻常思维方式来规范竹埙的制作,显然难以达到目的。 竹埙的音色似埙,这是所有闻其声之人的共识。它比陶埙容易掌握,音区是目前能吹奏旋律的管乐器中最低的,音域也比陶埙宽,与我们的民族乐器有很好的亲和力,穿透力也比较强。因此,它必将在民族乐队中起一定的作用。关于竹埙的音高,D调的比曲笛低八度,大G调的则比洞箫低八度最低音可比洞箫低十一度,而大G调竹埙长度仅75厘米! 周寿荣发明竹埙,的确功不可没。但是对于这样一件新型乐器,要能在现代民族乐队中付诸实际应用还需要付出不小的努力。周寿荣所发明制作的竹埙存在着几个问题:1、音欠准,音律不全,不便于转调,不能用于合奏之中。2、音色虽然似埙,却很难吹奏大二度以上的圆滑的气滑音,因此也就缺少埙所特有的表现力和韵味。 要使竹埙能付诸实际应用,就得要有人制作;所制成品就需要力求克服上述之不足。本人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研究,也算取得了点滴经验,说明如下,希望能引起爱好者的兴趣。 本人对周寿荣所发明的竹埙作了如下改动;是否算改进且不谈,但改动确是事实。 一、制作方面 竹埙原先的头子与管身是插接的,现改为平接。平接时不仅头子与管身的接触面大而可以粘得更牢靠,更由于粘接部分平滑而有利于发声,胴体也相对增大而有利于共鸣。 二、将原先与洞箫相同的半圆形吹口,更改为稍宽略浅的"V"形。这一改动的优点在于,不仅使低音更为厚实,而且可以利用吹奏的俯仰吹出圆滑的大二度以上的气滑音。这样,陶埙能吹出的效果,竹埙都可以奏出来。 三、运用本人对"管口校正"研究的心得,根据"叉口"原理,使竹埙一组七个音孔能方便地奏全十二律(即十二个半音),以方便转调。 四、将底孔开合的筒音调成小三度。这样,当底孔装上键后,可以使竹埙的音域向下增扩四至五度。 五、将原先所设计的十二度超吹音更改为十一度。十二度超吹由于缺少升do,会给转调带来困难,制成十一度后由于有了升do,音律完全了,转调时音律就不是缺乏。 竹埙的音区低,这是它的优势所在。就以大G调竹埙来说,陶埙若做成这一音调不仅难吹,而且音量也明显太小。笛子演奏家李镇和"排箫王子"杜冲,对它都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年春节,杜冲拿到本人答应为他制作的大G调竹埙,并开了个膜孔,很是满意。周寿荣原先制作的竹埙就有膜孔,并取名"阴阳笛"。大G调竹埙,贴上膜,音色很象低音筚篥,蒙上膜孔,音色则是低音埙,只是低音埙的音调没这么低。 这儿顺便提一下,周寿荣所发明的竹埙是申请了专利的。笔者在这儿也提一下,本人此处所讨论的竹埙是完全符合周寿荣所发明之竹埙的"实用新型"条件的。为此,笔者以为,若按照此处所介绍的方法制作,该不会侵犯周寿荣之专利权的。当然笔者也曾设计过"分孔型全律八孔笛"、"键孔箫笛"和"二胡音位指板",但都比较实际地不考虑申请专利。 为了能满足个别有兴趣制作竹埙者的意愿,今将笔者制作的D调竹埙的数据罗列于下,供参考。筒音音高:A(a,220Hz);单位:公分 吹奏端 尾端内径 吹孔 全长
外径 内径 宽 高 宽 深 44.50
5.70 4.30 2.10 0.60 1.30 0.90
第一孔 第二孔 第三孔 第四孔 第五孔 第六孔 第七孔 第八孔 第九孔
10.00 13.30 15.70 18.70 24.10 28.10 29.50 32.30 37.40
此竹埙为十一度超吹。指法比较简单:筒音作sol,依次向上为自然音阶;相邻二孔的音程为大二度的按没下方音孔即成为小二度;第八与第九孔的音程为小三度,按没第七孔后第九孔的音高降低小二度,若按没第八孔后第九孔的音高则降低大二度。 由于竹材的情况各异,各人的手型不同,音孔的位置可以略作改动。若擅长箫笛制作,音孔与音高的变化规律心中自然有数,而此问题非千言就能说清楚,故不赘述。有了D调竹埙的制作经验,要制作大G 调的就不难了。

埙的种类很多,除了传统的卵形埙,还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牛头埙、笔筒埙等多种类型。
传统的埙多为卵形埙,如今则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等多种,样式美观,工艺精细。
1.葫芦埙:带有喉装置,外形像葫芦,制作上需二次做胎,工序复杂。这种埙的近腰处最细,气流经过此处时,可再次引起边棱音效应,使埙的高音区音域得到适当扩展。由于埙体加长,吹奏更为方便省力,音色也较传统的卵形埙柔和。 
葫芦埙的特点:
a.基音(从全按平吹算起)以上的音域扩展了小三度;但基音以下俯吹部分减少了三度;
b.演奏高音区时较为省力;
c.由于带喉装置,低音区的音色受到影响。
2.握埙:就是握着吹奏的埙,它是运用十个手指和拇指根部控制音孔。
3.鸳鸯埙:是指两个音高不同、方向相反、底座相连的连体埙。这种埙两端各有一个吹孔,上下埙的发音孔与一般埙完全一样。演奏时,可根据需要随意迅速转换。
鸳鸯埙的特点:音色丰富,音域增宽。但造型不美(较原始埙形体状态),演奏时,鸳埙与鸯埙换用不很方
便。而且音质变化较大,故音色不统一。
4.子母埙:是指两个大小不同、方向一致、左右相连的连体埙,大埙与小埙的音程关系,一般是纯五度。如:大埙是G,小埙是d。根据需要还可以随意组合。
5.牛头埙:根据宁夏回族乐器改进,10孔,音域低音5到高音2,内有隔音板,音色圆润浑厚,高音好吹,缺点是孔稍大,音域不好扩展。
6.子弹头埙:冯氏陶埙的最新申请的专利产品,内部仿葫芦埙做成双腔结构,初学任意掌握,高音好吹;缺点是不易吹俯吹。
7.仕女埙[5]:空谷乐器以古代仕女形象为主题设计的埙,其埙多采用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坭兴陶制作,无釉窑
变为其一绝,尽显雍容华贵大方之气。落叶时分,和着哀婉、忧伤的古埙曲,铅华洗净,你忆起遥远的梦,回转于千年绝美惆怅的历史画卷中,豪饮间,簪花仕女裙摆袅娜,起舞而歌……
8.笔筒埙:外观像笔筒性状而得以命名。常见的大多是葫芦埙、牛头埙、子弹头埙、笔筒埙和卵形埙。其它埙不多见。
从材料分:
埙是极具个性的乐器,各种材料和各种形状的埙,音色各有特点,在作品中的表现力不一样。
1.低温陶:西安常见的黑皮陶一般为低温陶,有良好的吸水性,避免磕碰,不能水洗。
2.中温陶:红陶材质的埙一般多为中温陶,硬度适中,可以接触水,吸水性良好,低温下长时间吹奏不会积水影响演奏,发音稳定。
3.高温陶:硬度高,可以水洗。缺点是完全不吸水,气温低的情况下吹奏会积水,容易影响到发音。
4.半瓷:也就是没有完全烧成瓷化。一般表面有施釉,清洁方便。具有中温陶的特点,硬度适中,可以水洗,吸水性良好,低温下长时间吹奏不积水,发音稳定。
5.瓷:高温烧成,跟高温陶性质类似,一般表面施釉。完全不吸水,气温低的情况下吹奏会积水,容易影响到发音。
6.木:重量较轻,不易摔破。不吸水。
7.竹:竹篌,竹埙。不易摔破,不吸水。
8.其他:树脂,树脂混合陶土,塑料。。。等等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