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托尔斯泰是个怎样的人?

作者&投稿:书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托尔斯泰是个天才艺术家。托尔斯泰创造了史诗体小说。历史的事实融合着艺术的虚构,奔放的笔触揉和着细腻的描写。

在巨幅的群像中显现出个人的面貌,史诗的庄严肃穆中穿插有抒情的独白,变化万千,蔚为奇观。他善于驾驭多线索的结构,千头万绪,衔接得天衣无缝;又能突破小说的“封闭”形式,波澜壮阔,像生活那样无始无终。

托尔斯泰的艺术魅力,不只在于再现宏观世界,而且还在于刻画微观世界。在世界文学中空前地把握心灵的辩证发展,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

作品主题

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有着乌托邦思想,主要表现为反抗暴力与奴役,反对土地私有制度,反对崇尚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进化论”。

要求奉行合法的生活义务和合理的生命法则,回返健康的农耕生活,通过人人的劳动和道德实践建立起充满兄弟情谊,平等、和谐、友爱的属于全人类的人间“天国”。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有恐惧症。

看一段《托尔斯泰的恐惧症:被困住的托尔斯泰》(节选)

一八八三年,托尔斯泰被带到省公署鉴定精神病,专家说一切正常。

他思考过往,写下了自我精神分析回忆录《疯人日记》。这一年,他刚好60岁。

在《日记》里,托尔斯泰提到了一次打猎时迷路,被困在森林里的往事。打猎是托尔斯泰为数不多的嗜好,但这一天,他的精神崩塌了,任何爱好也无法支撑起这巨大的能量。

这次打猎,托尔斯泰迷了路。打了一辈子猎,这还是他的头一回,也许是执迷于追兔子找不到回去的路,也许是“大雪把全部景色都改变了” 。我们常在陌生的夜里找不到路,因为夜晚也把全部景色改变了。他困于森林之中,“停下来,会冻僵。走呢,越来越无力。我大声呼喊,周围一片寂静,没有人应声。往回走,路又不对。”是的,托尔斯泰被森林困住了。

然而,被困住的不仅是肉身,更是托尔斯泰的灵魂。因为那一年,他刚过三十五岁。

三十五岁,男人的分水岭

三十五岁,一个男人的分水岭。头发越来越少,精力越来越弱,肚子越来越大,事业不上不下,不少人都遭遇过找工作的三十五岁年龄限制……人生的尽头是死亡,疾病作为死亡的预演。托尔斯泰的过去很顺利,和其他人一样求学、结婚、生子,这是他对过去、生活、意义和存在充满怀疑。托尔斯泰就困在三十五岁,刚好在人生的分水岭中间,像被困在的森林中心。

被困在森林里的托尔斯泰,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心怦怦直跳,手脚发抖”是非常害怕时,肾上腺素、甲状腺素剧烈影响下的肢体反应。敏锐的托尔斯泰意识到了,这和他多年前在阿尔扎马斯和莫斯科的恐惧症相似。而这一次被困于森林,为何激起了相似的情感?这必然是心里某些类似的情景联想,可能是“受困感”、“无法逃离感”,而这些绝望让他联想到死亡。托尔斯泰回忆,他的恐惧症最为标志性的一次发作是在小城阿尔扎马斯。

那年,托尔斯泰前往阿尔扎马斯是为了廉价买下一座庄园,并期待卖主是个傻瓜。当时的托尔斯泰精明而算计,精通理财,买下那座庄园可以大赚一笔。托尔斯泰也曾忏悔过,三十五岁以前,他和许多其他青年那样沉湎于性欲,按部就班考大学、结婚生子,经营庄园……一切顺风顺水,家庭不吵不闹,生活不好不坏,就像他在小说里描写的伊凡·伊里奇那样,终日追求经济和社会地位。

恐惧症

但在三十五岁之后,就不一样了。

人是贪心的,穷人终身想着钱,但富人到了一定年龄,钱就不是第一位了。在前往阿尔扎马斯的路上,托尔斯泰在梦中突然惊醒,莫名恐惧,他觉得庄园突然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命更重要。他突然害怕死,自述“会死在异乡,我感到心惊胆战”。托尔斯泰未提到具体恐惧对象,也未提到噩梦,甚至一度失眠,睡也不是,醒也不是。这种受困于黑夜与白昼之间、苏醒与沉睡之间的灰色地带,与受困于森林时的感受相似。托尔斯泰和男仆聊天转移注意力,情况有所缓解,但他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认知,文中充斥着“无聊”、“一切都很讨厌”、“疲劳”、“旅途极其漫长”,“一切都令人不快”等一系列消极字眼。

受不了了,托尔斯泰要求在一间小房子里休息。房间是正方形的,这也让他恐惧,“十分凄凉”“有点害怕”“他的脚步声使我忧郁”“房间阴森森的”,似乎眼里的一切都很负面,以至于夜里再度惊醒一次,情况加重了。托尔斯泰的负面认知、无意义感,可能是急性的抑郁症发作,可能与童年创伤和比较忧郁、细腻敏感的人格特质有关。

他要求在小房子里休息,本质是想“逃离困局”。“期待着前面的休息,希望到了那里一切都会过去”,不断地“期待着”,但他无能为力,和那天困在森林里的情境十分像。

当无法逃离森林,人就会质疑森林。托尔斯泰开始怀疑人生的所有困局本身,比如购买庄园、生活、生命的意义。跟一些中年人一样,托尔斯泰突然开始思考死亡,“觉得死神正在逼近”,他又害怕自戕,因为“他又害怕”。中年人不上不下的困局情境,就像一个人呆在白色的小房子里,被困在森林里,都是“困局”。托尔斯泰自述想“逃离自己”,但无法逃出,可见他害怕的不是森林、也不是小房子,而是他的内心。

构建生活

在阿尔扎马斯之后,托尔斯泰改变了原有生活,用“毒害”这一负面词语描述生活的转变。认知观念巨大改变,生活方式随之变化,这是心理转变的标志。由于痛苦和迷惑,托尔斯泰真正信仰宗教,祷告越来越频繁、虔诚。即便后来觉得宗教对他毫无效果,上帝也没有给出答案,想抛弃信仰,但绝望之时,他依然继续祷告的习惯,虽然没什么用,但想“试试运气”。

其实,托尔斯泰在阿尔扎马斯的恐惧症只是急性发作,还没有变慢性,而变成慢性则是他长期压抑、疏忽和回避的结果。他回到安全熟悉的环境,加上妻子责备,托尔斯泰自述“症状消失”。直到后来去了莫斯科。

莫斯科之行,托尔斯泰的恐惧症再次出现,甚至加重。而这次可能与封闭的环境有关,让他联想到“受困”。他住进一间带着霉味的小房间,而霉菌,黑暗,让人联想到死亡,而小房间让人“无法逃离”,类似情景重演,恐惧症再次激发出来。他想多次逃避那个小房间,但最终勉强自己呆在那里,直到“灵魂和肉体又痛苦地分裂”。

托尔斯泰的认知加速扭转,行为剧变。他对之前的生活漠不关心,包括庄园。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源于“未解决的内心问题”,“竭力在习惯的环境里充实生活”,因为如果无所事事,恐惧感会立即袭来。但日常琐事的充实,比如埋头工作,只不过是一种逃避,恐惧会更加严重。事实也正如此,也就是到了后来那次打猎受困,托尔斯泰的恐惧症放大了“一百倍”,正是没有得到及时正确心理治疗的后果。

五岁的创伤

但一切痛苦不是没有意义的,聪明的托尔斯泰也是在寻找自我疗愈的线索,比如阅读圣经算是他的“阅读疗法”。在《日记》中,托尔斯泰在精神分析的引导下,回忆起了多次童年创伤,也产生了类似的心理反应。

托尔斯泰五岁时,保姆在旁照顾着。这时女管家突然冲进来呵斥保姆,怀疑她拿了糖缸,保姆很委屈愤怒顶撞过去。这一次突如其来的争吵吓坏了小托尔斯泰,“我觉得难受,感到害怕”。五岁的儿童,本身就容易被突然的声音惊吓,而托尔斯泰与被呵斥的保姆有依恋(可能源于父母双亡,保姆成为依恋对象替代者),可能联想到“亲人的再次失去”,联想到了死亡恐惧。

五岁的托尔斯泰无能为力,唯一的自卫反应是“害怕-逃跑反应”,只好“把头钻到被子底下,但在被子底下的黑暗中我并不感到好过些。”这是五岁的托尔斯泰第一次感到“受困”“无能为力”,如果年纪再大一些他可以逃跑,但只有五岁的他只能躲在被子底下,但那尖锐的声音依然穿过棉被钻进了他耳中。除了害怕,小托尔斯泰很疑惑,“弄不懂是怎么回事”,无法理解成年人的冲突世界,迷惑不解。

为找到答案,五岁的托尔斯泰听信了哥哥尼古拉的故事。据说找到森林里的小绿帽就可以揭开一个秘密。只要把这个秘密解开,世界上就不再有贫穷、疾病和仇恨,也许,他的保姆也就不再贫困、被人仇恨。托尔斯泰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传说中的绿帽,死后也是被安葬在那片树林里,但他始终没有找到。

托尔斯泰断定,保姆受辱的记忆与自己的恐惧症有关。阿德勒的梦境理论认为,人如果对某些记忆特别深刻,体现出他的选择倾向。托尔斯泰的记忆里不止有保姆被骂事件,还有一起小厮被殴打的事是相似的,小厮也是被无情的、毫无来由的鞭打,而小厮不断的尖叫哀嚎也让他无法避免地听到那些恐怖的声音,他再次“受困”,意味着症状的加重。躲在棉被里已经没有用了,小托尔斯泰难以遏制地号啕大哭,正是儿童受到惊吓的典型反应。

托尔斯泰继续精神分析。一天,姨妈和他讲了基督受难记的故事。耶稣因被犹大出卖被罗马统治者钉在十字架,头戴荆棘冠流血而死,这对儿童来说也比较血腥。不过,小托尔斯泰更不理解的是:好人为什么要受罚?姨妈解释不了这个问题,拒绝回答,反而说了他一顿,小托尔斯泰的疑惑更强烈了:为什么保姆被冤枉?为什么小厮被虐待?为什么耶稣没有好报?为什么我永远找不到答案?为什么我提问姨妈会骂我……

他心底有连续疑问却得不到解答,那么他只能形成错误的认知观:现实等于残酷。这种缺乏逻辑性,却十分感性的心理原型在小托尔斯泰心里建立起来。至此,托尔斯泰的世界里多了一层浓厚的悲观色彩,也让他最后走上非暴力的思想之路。

龚重号作者:郭不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答: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

《托尔斯泰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他善于驾驭多线索的结构,千头万绪,衔接得天衣无缝;又能突破小说的“封闭”形式,波澜壮阔,象生活那样无始无终。然而托尔斯泰的艺术魅力,不只在于再现宏观世界,而且在于刻画微观世界。他洞察人的内心的奥秘,在世界文学中空前地把握心灵的辩证发展,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并且深入人的下...

《列夫・托尔斯泰是什么人》
答:列夫·托尔斯泰,全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世袭伯爵,曾参加克里米亚战争。返回雅斯纳·亚波利亚纳的农庄后致力于农民教育。1862年结婚后,创作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巨著《战争与和平》(1859~1869)、《安娜·卡列尼娜》(1875...

《谈谈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观》
答:在他家庭的回忆中,好几个人为托尔斯泰采作他的《战争与和平》中的最特殊的典型人物:如他的外祖父,老亲王沃尔康斯基,叶卡捷娜二世时代专制的贵族代表;他的母亲,玛利亚公主,这温宛的丑妇人,生着美丽的眼睛,她的仁慈的光辉,照耀着《战争与和平》。虽然对于他的父母,他是不大熟知的(他的母亲...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答:2022-11-17 · TA获得超过206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45 采纳率:93% 帮助的人:31.1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托尔斯泰简介】 托尔斯泰,可以称为艺术家托尔斯泰,也可以称作思想家托尔斯泰。 从一八六一年的农奴解放开始,到一九0五年的第一次俄罗斯资产阶级民主...

《列夫托尔斯泰是个什么样的人,从什么地方可看出来?》
答:列夫·托尔斯泰 (Lev Tolstoy) 是俄国著名文学家、19世纪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改革家。1828年9月9日生于莫斯科以南约160公里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16岁进入喀山大学。1851年参军去高加索,1852年在《现代人》杂志上发表处女作《童年》。1854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后来在他的作品《塞瓦斯托波尔故事》中叙述了他...

《人们为什么敬佩托尔斯泰?》
答:在读过他冗长的《复活》和《安娜·卡列尼娜》之后,我再不想读他那本更冗长但名气更大的小说。在我的心目中,托尔斯泰是一个高尚的正人君子,一个喜欢说教的古怪老头,一个靠德行而不是靠思想更不是靠艺术才气赢得声誉的作家。后来,受到伯林那篇著名文章的诱惑——伯林在《刺猬与狐狸》中将托尔斯泰说...

《托尔斯泰是什么品质的人》
答:19世纪后期,他的世界观经过了一次明显的改变,形成了一种思想体系,被世人称为“托尔斯泰主义”。其主要内容是:对贵族生活的厌弃、否定;宣传基督教的博爱,不以暴力抗恶;通过自我修身追求道德上的完美。把对上帝的信仰和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作为消除邪恶、改变社会的根本途径。代表作为《复活》、《战争与...

《列夫托尔斯泰是什么人?》
答: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个人成就如下:从19世纪60年代起,他的作品开始在英、德等国翻译出版。19世纪70至80年代之交以《战争与和平》的法译本出版获得国际上第一流作家的声誉,成为当时欧美的“俄国热”的...

《列夫.托尔斯泰的简介资料》
答: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 [1] ,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