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谈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体现“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 如何正确把握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

作者&投稿:布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高中语文教学应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请举例说明~

语文课堂教学应体现独特的学习过程——熏陶感染、体验感悟。就以阅读教学为例,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过程,是一种内潜性很强的观念性活动,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决不是一个被动的印入过程。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品质教师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感体验都是在课堂氛围中萌发。看语文课的成功与否,应看教师有没有通过自己较深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生活积累,透彻深入地钻研掌握教材,达到与作者、主人公同喜同忧,运用自如,使学生受到感染,与教师一起“披文入情”,一起“入境”、“悟神”;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感情丰富,是否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讲到庄严处,学生竦容端坐;讲到豪壮处,学生热血沸腾;讲到义愤处,学生横眉立目;讲到欢快处,学生笑意盈盈;讲到悲痛处,学生热泪满眶。教师所营造的氛围,能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能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引起他们内心世界强烈的反响和共鸣,学生的感情自然就能到位。

语文课堂教学要追求实效,即把语文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落到实处。还是以阅读教学为例,在课堂上,教师要妥善处理好情节内容的疏通,写作方法的传授,篇章结构的分析和语言理解、推敲、运用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视加强语言训练。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都致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不免有失偏颇。如脱离课文语言文字去要求学生“发散思维”,这些“发散”没有以知识、能力作为铺垫,加之目的要求不明确,往往流于“海阔天空,不着边际”的空谈。阅读教学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的过程,而且是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的求实性,反映了语文作为工具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只有扎扎实实地抓好课堂,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在实践和感悟中找到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凸现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

2、加强实践性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也就是说,从阅读中学会阅读,从写作中学会写作,从口语交际中学会口语交际,把听说读写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是2001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基本理念。课程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是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相适应的。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素养提高到如此重要的位置,那么,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听、识、读、说、写的基本能力,较丰富的语言积累,良好的语感,深刻的思维,基础的人文修养和审美能力,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进行思维的能力等等。语文素养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它不仅是语言文字的知识、技能,而且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它的形成不仅靠传授、训练、习得,而且靠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积累;它不只是静止的结果,而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逐步形成,不断发展,陪伴终身,永远受益。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个特点要求语文课程必须十分重视和关注人文教育的内容。实际上,作为“文选集”的课文,篇篇都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正如于漪老师所说:如果打开用汉字写的一本书,就好像进入一个画廊,一幅幅画争先恐后地向你的感官申诉它的喜怒哀乐。况且儿童的生命发展迫切需要诸如品质、情操、境界、抱负、情感等人文的东西。这些“人文细胞”的注入、渗透,将使他们的人生得以感悟,灵魂得以净化,生命得以闪光。这样的课程资源,我们能舍弃吗?因此,引导学生对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内容的解读和吸纳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
当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告诉我们,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应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它和语言文字的学习始终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教师应在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认识,受到人文教育。脱离了语言文字的学习,单纯从课文的情节内容出发去进行人文教育,就不成其为语文教育了
另外,对使用“工具”的必要训练和对“人文”内涵的感悟,必须恰当地把握。人文内涵的感悟、情感的体验是个性化的,模糊的、意象的。它应该在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渗透。教师只能启发、引导,而不能生硬地灌输、说教。而语言文字的训练是以学习语言为主攻方向,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为着眼点的训练。课堂上恰当地引导学生理解、运用语言,能加深对内容的感悟,而对内容的感悟、体验,能促进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训练”和“感悟”应和谐地统一在语文教学之中。
再则,《课标》从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角度界定语文课程的性质,这意味着在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应提升到重要的位置,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教学中,做到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促进学生人格、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引导学生关爱生命、热爱生活。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先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端正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对人文内涵的深刻感悟。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要把握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有必要了解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首先汉字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任何拼音文字。它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社会生活和实践紧密相连,不仅有来源于自然生活图形的象形字和具有实践含义的指事会意字,还有占汉字绝大部分的与社会生活和实践息息相关的形声字。以汉字为基本单位而构成的书面语言,源于生活和实践,整齐灵动,适合于表达微妙的情感和模糊美的意境。然而种种情感和意境等信息的传递除了靠输出方语言的完整准确之外,还要靠接受方对语言的心领神会,靠心灵的感悟,而这个感悟与用心阅读的程度、阅读量的多少、自身的素养以及实践经验有关。因此,《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让学生联系生活识字,在阅读实践中识字,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在这一方面已有新的突破。如一年级下册,第14主题单元《丁丁冬冬学识字》里,让学生认识一些“木”字旁的字,并想想为什么这些字都有“木”字旁,家里还有什么东西写出来带“木”字旁;在《车的世界》这一主题单元里,让学生乘公共汽车仔细观察车上有什么,认识车里的字;等等,都非常明显地体现了这种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汉字的特点,掌握教材编排的用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有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符合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的思想。读是发展语言的重要手段,读能让学生在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走进语言,感知语言,积累语言,读还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地对语文材料进行探究,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北师大版实验教材的选文浅显、有趣,适合儿童阅读。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光靠课本上的不行,“大量的语文实践”课内解决不了,北师大版实验教材注重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如一年级下册学习了“车”这一主题单元后,这一单元的语文天地里就设计题目,让学生收集车票或有关车的图片资料,互相交流。学习了“元宵节”这一主题单元后,在语文天地里让学生读两幅对联,再收集几幅。过新年,家家户户贴着的对联,也许孩子没有太在意。但教材在新年过后第一单元里就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学习语言,在语言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
口语交际是口头语言的倾听、交流和表达。写作是书面语言的交流和表达。它们都属交流和表达。语言的交流和表达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以往的语文教学重书面表达轻实际生活中的口语交际。而指导书面表达的写作教学往往也脱离学生的实际,脱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害怕作文,写出来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假话、空话不少。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教材从语文学科自身特点出发,注重生活,注重实践,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在一定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给学生提供条件和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鼓励写想象作文,在写作实践中学习写作。如一年级下册学习“元宵节”这一主题单元后,让学生说说过年过节,亲友们来家里做客,你是怎样做主人的;学习“朋友”这一主题单元后,让学生讨论: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你是怎样表示你的关心;让学生做朋友卡片;学了《雨铃铛》一文后,启发学生想象,你觉得春雨象什么,春雨还在招呼谁,等等。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课程人文性、语文学习实践性、语言文字独特性的特点,对语文教育提出具体实施的意见和目标。北师大版实验教材的编写很好地体现了课标的精神。在课改实验中我们应准确把握,使我们的每一个教学行为都能“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一)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的、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同样是落花,南唐后主李煜看到的是“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的无奈,龚自珍看到的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同样是乌鸦,在寓言故事中常是呆头呆脑的傻瓜,在西顿和沈石溪的笔下她就是聪明睿智的精灵。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读者也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受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个文学形象在读者心中形成的视像也必然不尽相同。人人读《红楼梦》,道家看淫,儒家看礼,阴阳家看易。都读《走月亮》,这个孩子看到的是月夜的美,那个看到的是亲情的甜。同样一篇《空城计》,有人读的是诸葛亮的智谋,同时也有人看到司马懿的谨慎。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见解.在处理《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有这样的一个教学片断: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狐狸或乌鸦说什么?大多数孩子批评狐狸狡猾,骗人,说乌鸦不该不动脑子受骗上当。这时一个女孩小声的说:“乌鸦你的肉被骗走了,你别难过,我送给你一块肉吃”。这女孩不是想别的孩子似的教育乌鸦责备乌鸦,而是要把自己的肉送一块给他,这善良的童心多么宝贵,语文教育不就是要滋养人的情感吗?这善良不正是我们该守护的吗?还说《狐狸和乌鸦》一课的教学,在请孩子谈谈读懂了什么时,一孩子说:“你在管别人要东西的时候,你要多说他的好话,她就会给你”。这时候老师是否应该说:“你的想法很独特,还能联系生活实际”积极肯定孩子的想法呢?当然不。尊重孩子的见解我们要把握住一个尺度:对内容的理解,可以求异,鼓励创新,但是一点,正确的价值观必须树立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会经常听到不同的声音,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多元反应,倾听孩子的心声,允许孩子有和我们不一致的意见,价值观出现偏差的要加以引导,只要是大方向上没错误的想法,我们都应该予以积极肯定。

语文的人文教育在于渗透熏陶,在于潜移默化。它是随风潜入夜的春雨,不着痕迹的滋养着孩子的精神。这种影响是长久的、渐进的,不可能是立竿见影的,所以我说: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明是非、悟道理,不要空洞说教。我们不用在学完课文之后非要加上个政治性的尾巴,比如学了《小白兔和小灰兔》后非得对孩子们说咱们不要学小灰兔,要学小白兔......这不是语文课的味道,我们不喊口号,不对号入座,不急于求成。学了,《我的战友邱少云》咱就指望孩子上课不做小动作了?学了《匆匆》他们就能做到分秒必争了?思想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不该把宝贵的时间放在空洞的谈感受上,空谈感受不如让学生试着运用文中规范的语言。比如《匆匆》,我觉得让学生说说学了课文自己受到什么启发呀?有什么收获呀?孩子们无非是说要抓紧时间。我在上这课时,是这样处理的:这篇课文一定对你有所触动,请选择文中的一两句话,作为礼物送给同桌,与你的伙伴互相勉励。

(二) 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学习母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尽可能多的接触语言材料,尽可能多的利用语文教育资源,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培养语感,逐渐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教育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以往的语文教学,我们习惯于把语文知识系统化,字词句段篇的机械分析是重头戏,新课标没有在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方面提要求,这是有道理的。维果茨基说“要求十二岁以前就能摆脱知觉,用概念进行思维,这是超出心里可能性的。”培养理性的分析解释能力要在具有一定的语言积累之后,在语感和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合适。那我们是不是要完全抛弃分段与归纳中心这样的练习呢?也不能完全舍弃。每单元我们应该选取一篇典型的课文来进行分段归纳中心的练习。比如结构典型的文章,如《东北大森林》,有着清晰的线索的文章,如《黄继光》,让学生感悟到文章原来是要这样写,这样的分段练习也是对学生习作的一种有效指导。

学生的知识技能的生成靠什么?靠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我们不妨采取各种手段来使孩子们乐于学习语文。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孩子们好胜的心里搞一些赛一赛的活动,赛组词赛造句赛背课文,仅仅是一个很简单的活动,就提起了学生兴趣,既增强了竞争意识又巩固了所学知识,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我们的教材中很多文章故事性强,就像一个小剧本,比如,《小壁虎借尾巴》《小蝴蝶和毛毛虫》《荷叶伞》《空城计》《将相和》如果老师舍得给孩子们一点时间让他们来演一演,得有多少孩子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有的老师可能会说语文课任务这么重真的没有时间啊,我想,我们偶尔可以少做一节课的习题,在学生充分与文本接触后,给他们一节课的时间来表演课文内容,对孩子们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他们在准备表演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有辩一辩,课文越辩越深,真理越辩越明,比如《放弃射门》一课,让学生辩一辩作为足球运动员,福勒到底该不该放弃射门?通过学生们的辩论更深的感受到福勒的人格之美。在对课文中的人物或事件有争议时,辩一辩的方法做容易解决问题。

如何学习书面语言,是我们最该重视而又最伤脑筋的事。怎样让学生们学会写?首先是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要内化必先输入。让学生有感情的有节奏的去诵读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就能使形象与感情融合起来,产生内心视像,读出气势韵味,乃至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学生读熟了背会了,范文中的句式词语布局谋篇修辞手段才能逐步在脑子里形成各种各样的写作“范例”,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能意到笔随,左右逢源。我们平时教学要考虑时间要赶进度,所以还是留给孩子们的读的时间远远不够,学生们对优美句段、对文章的章法结构积累的少,在写作时就感觉没有思路,语言干巴。所以语文课堂应该书声琅琅,孩子们喜欢怎样读书?我们都做过学生,都还记得咱们小时候最喜欢分角色读,同伴互读了。现在有了配乐读、表演读,这都是他们喜欢的方式。我们要运用孩子们喜爱的多种形式来指导他们学习语言,鼓励他们熟读成诵,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以说,熟读成诵是学好语文的最佳路径。

(三)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汉字是一种符号,一种蕴含文化的符号。汉字有形,有音,还有一定意义,可以因形求义,因声求义,是形音义的综合体。

汉字的这些特点要求我们必须打好识字写字这个基础,这个基础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个基础打不好,学生的语文学习将会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这个基础打好了,学生的语文水平便可获得迅速提高,甚至产生飞跃。汉字教学必须坚持形音义统一的原则。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多义字的分析比较是识字写字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告诉小学生,“木”的字形像树,下部加一横是“本”,表示树根,上部加一横是“末”,表示树梢,于是他们就生动的理解了“本末倒置”的意义。这不是既有趣又有效吗?部首反映了汉字结构的规律,应当把握。但我们不能对汉字任意曲解,比如把“照”字解为“一个日本人,拿着一把刀,杀了四口人,流了四滴血”。怎么减少这样的任意曲解?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语言文字学专家黄亢美先生主编的《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手册》对识字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可以准备这样一本工具书,来帮我们提高识字教学质量。

汉语组字成词,缀词成句、连句成段常常可以凭借语义的关联随意组合,不受形态限制。我们要重整体把握,轻机械分析,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的培养必须通过多读来实现。多读,包括两个含义:一方面接触大量语言材料,一方面反复的读名篇佳作。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更好的体悟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并反过来体悟某些表达方式的特殊意义和特殊价值。我们除了反复诵读教材选文之外,还应该给学生推荐大量的语言材料来开阔他们的视野。在这里我想就读什么样的课外书多聊两句:要引导孩子们去广泛的阅读符合他们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精品书籍。我特别想说的一点,就是我们为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时要考虑孩子的实际水平。比如三年级的孩子可以读《列那狐的故事》《木偶的森林》《洋葱头历险记》《波普先生和他的企鹅》《西游记》等等他们感兴趣的童话神话,如果你给他们一本《阅读改变人生》我想十有八九不会引起他们的阅读欲望。到了五六年级,孩子的思想眼界都宽一些了可以推荐他们《爱的教育》《八十天环游地球》《三国演义》《绿山墙的安妮》《青铜葵花》等故事情节复杂些的作品。我在今年的《语文教学通讯》2月刊看到《小荷才露尖尖角》一文介绍拱宸桥小学课外阅读考级成果的文章中就附有一个书目,有心的老师可以去拿来做参考。

语文的教学还应重视引导学生对虚词用法的揣摩。虚词,特别是副词连词在书面语中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口语。语文要重视引导学生对虚词的用法的揣摩。只有学好虚词,才能自如的运用书面语言,并提高口语水平。而且,虚词的使用与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比如,“那一年,她才十五岁”一句,表达了对刘胡兰壮烈牺牲的惋惜,如果去掉副词“才”,立刻变得冷冰冰,如果换成“已经”,不但冷冰冰,还好像嫌她活得长了。又如,“他给了我一支枪”如果把量词省去就成了“他给了我一枪”意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虚词如何去教?答:让学生多与语言材料接触,反复接触,多读多悟,其含义其用法,学生明矣!

坐在这里啰啰嗦嗦这么久,向大家汇报了自己的一点学习心得,因为水平所限,必然会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同行指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的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浯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一段文字清楚地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目标和任务,它的突出特点是语文教育目标的多元化,即从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转变为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语文教育的特点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强调形式对语文材料感受的多元性,重视语文的熏陶与体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由教师强加体验转变为学生亲历体验。

传统语文教学以灌输为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常常是鹦鹉学舌,以教师的讲授为准绳。此种教学虽也强调学生“揣摩”、“领会”、“体验”,但其实质是一种假体验,是教师强加的体验。实施人文性教学,就应该转变这种局面,鼓励学生自主体验,认可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化反应。

二、语文课程的特点是丰富的人文性而不是科学性,它作用的对象是学生的精神和心灵而不是智力和技能,作用方式则是熏陶渐染而不是规模锻铸,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则是个性化的和多元的而不是普遍性的和单一化的。这就把语文学科同数理化等自然科学严格区分开来,这个区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尽管这个区别是那么的明显,但长期以来不被人们充分认识和严肃对待,总是有意无意地掩盖语文教育的本质,扭曲了语文教育的灵魂,使语文教育堕落成庸俗政治学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工具,其应有的价值丧失殆尽,贻误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建构和灵魂觉醒。

这里应该提出的是,强调体验和熏陶,不是完全否定训练和背诵的作用。对工具性非常强的教学内容,用传统的背诵和训练的办法还是有效的。如写字能力的培养,只靠熏陶不行,需要刻苦的训练。但语文需要的训练,不是现在流行的完全脱离生命体验和现实人生的应试技能训练。语文应该训练学生读书和思考、体验和感悟,而这种“训练”,其实就是让他们进行自由地读写实践,教师的任务就是参加进来,与他们一起阅读、讨论和交流。现在堆积成山的各种练习册、考试卷、“大全”、“精编”、“宝典”、“秘笈”、“兵法”等等,它们引导的训练足对语文教育的反叛。

至于对名篇、名句的背诵,更是非常必要的。记忆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它是其他所有能力的基础。少年儿童的记忆力很强,让他们背诵一些优秀篇章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并且是非常有益的。记忆力长期搁置,就会衰退,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也会影响其他能力的发展,甚至会促使一个人早衰。就语文教学来说,诵读是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古人在这方面的论述很多,确是经验之谈。我们的语文教学到了高中阶段严重忽视了背诵功夫,小学到初中背诵的一些诗文遗忘殆尽,实在可惜。我想,如果一个人能轻轻松松地背诵300首以上的唐诗宋词、100篇以上的古代散文名篇名段,那么。他的语文素养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是在课堂“言说”的过程中形成的,而是在学生充分的“践行”中形成的,应将语文课堂打造成学生语文“践行”的场所。语文课堂应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的世界,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把语文课本看成一种既定的死的文本,应看做是有待于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开发的学习资源。应该为学生开拓更多的语文实践渠道,让他们广泛地接触语文材料,这样才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对语感的培养要通过整体感知的途径。对语感整体性特征有两种理解,一是指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深厚意蕴,而不是训诂式的一个字一个词地解释,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二是指对言语对象整体的、全面的、笼统的把握,而不是条分缕析,兼顾方方面面各个层次的具体理解和切分。相比较而言,后者更能揭示语感独有的特点。语感的整体性有时还表现在模糊上,即不清晰、不确定,它不同于含糊,人们在感知言语时往往只有正误、好坏的直觉结果,却说不清语感判断的过程,表现为一种“意会”,一种“知其然而未必知其所以然”的领悟。语感整体性特性一方面与直觉思维相关,另一方面与汉语独特文化传统相关,汉语是“人治”语言,汉字字形耐人寻味,语法以语序和虚词为手段,“偏重心理,略于形式”,固定在语言结构中注重心物感应、直觉体悟、整体综合,思维结构偏于笼统模糊。这些特点促进了汉民族形象思维、经验思维、直观思维和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使整体把握、笼统感受、模糊思维成了汉民族感受言语对象的主要的和擅长的方式方法。语感的整体性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和短于分析、难以透彻的弊病。可见,语感是在瞬间内对言语全方位、多层面的整体把握。

《小学数学如何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答: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性2》
答: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认识客观世界主体地位的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和自身的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 体育课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为设计目标,强调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新课改理念》
答:从而逐渐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这当中必然有个自由扶到放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则充分表现出教师的自身能力与对新理念的正确认识。因此,我们应注意“倡导”一词,不要动不动就是“自主、合作、探究”,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年段,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班级的实际来确定不同的教与学的方式。“自主、...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你是如何贯彻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有什么...》
答:二、健全科研机构和制度,建立有效的保证措施 学校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应该用在刀刃上,教育科研就是学校发展的利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给予保证:一是由教导处牵头,精选本校有研究热情的骨干教师组成校教科室,负责教育科研的组织、管理、协调工作。三、结合实际,以本校教学中的最大问题为科研选题的契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很好地把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运用到教学中?》
答:总之,计算机多媒体作为现代教育的先进教学手段,其优势日趋显现,只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发掘其优势,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朗读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要增加读书时间,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些课文还要读出感情,但不要让学生多讲应该怎么读,难读的地方教师应当示范。

《求问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遵循中小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
答:在当前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专注听讲、提高课堂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做为中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及其它原因,注意力不集中、爱走神,听课质量不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现结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发展规律和人格特点发展规律,谈谈...

《如何把思想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答:教书育人是教育的主旋律。小学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居首要地位。而学校运行的中 心工作是学科教学。那么该如何处理实际教学中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呢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精辟地道出了传道和授业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相辅相 成&...

《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处理不同类型的知识》
答: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引起求知欲:教学应从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开始,从作好学习的心理准备开始;产生了知与不知矛盾,出现了求知的内在动力。感知教材:如果学生有了必要的感性知识,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则理解书本知识就比较容易。理解教材: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巩固知识:只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所学基础知识...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