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高中地理题!!

作者&投稿:楚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高中地理题~

应选“石英岩张家界”
张家界是典型的卡斯特地貌,是由水流侵蚀表面可溶性岩石留下石英岩形成奇特地貌,所以不能说是单纯的石英岩
富士山:是有火上经过多年的喷发的岩浆冷却后逐渐堆积形成的,也就是喷出岩
普陀山:由岩浆侵入地壳内部却凝固形成,因此属侵入型岩浆岩(侵入岩),典型代表为花岗岩。
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的形成,主要是地表构成物质多为石灰岩,而石灰岩容易被水侵蚀和溶蚀,经水的长期作用,形成了现在的卡斯特地貌景观

2.地球是太阳系一颗特殊的行星,主要表现在其
A.是八大行星中质量最大的行星
B.具有适宜生命生存的温度、大气和水等条件
C.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
D.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小的行星
3.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是
A.重力势能 B.太阳活动 C.太阳辐射 D.风能
6.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正确叙述是
A.内部圈层不包括地壳
B.内部圈层分为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C.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D.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之间没有联系
14.关于水循环地理意义的正确叙述是
A.使陆地水资源不断更新
B.使水呈三态变化
C.加速了冰川的融化
D.使海平面上升
15.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
① 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
② 寒流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作用
③ 利于海洋污染物扩散,加快海水净化速度
④ 暖流流经的地区多形成渔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6.内蒙古自治区自东向西呈现“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B.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现象
17.气候的变化会导致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说明地理环境具有
A.差异性 B.区域性 C.整体性 D.单一性
18.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引起
A.气象灾害频发 B.酸雨出现频率增多
C.臭氧空洞扩大 D.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
21.20世纪80年代以来,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文化因素 B.政治因素
C.生态环境因素 D.经济因素
22.人口合理容量
A.总是大于环境承载力 B.与环境承载力无关
C.总是小于环境承载力 D.等同于环境承载力
23.北京的望京小区、王府井大街、亦庄经济开发区分别属于
A.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 B.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26.在北京城市建设中,前门—天桥地区以传统商业、民俗文化为基础,发展特色旅游和商业,主要考虑了
A.改善居住条件 B.缓解交通拥堵
C.发挥地域文化优势 D.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拉开帷幕,位于上海市区的世博园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据此完成27~28题。
27.世博会的信息迅速传向世界各地,依赖的最主要的地域联系方式是
A.交通运输 B.商业贸易
C.邮政通信 D.电信通信
28.世博会后,上海将利用世博园区改善后的交通网络优势条件,打造现代化服务业功能区。这一规划体现了
A.自然地理环境对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B.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C.世博会促进了上海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
D.世博会使上海城市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小麦是我国北方平原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我国小麦的种植高度已扩展到海拔4000米的高原地区。据此完成29~30题。
29.小麦种植范围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A.改良耕作制度 B.提高收购价格
C.改造自然条件 D.科学培育良种
30.从小麦种植范围的扩大可以看出
A.人口向高海拔地区迁移
B.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是单一的
C.影响农业区位的条件是在变化的
D.自然条件的改变是导致农业区位变化的主要原因
31.影响北京市燕京啤酒厂和上地信息产业园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分别是
A.市场、科技 B.水源、交通
C.政策、地价 D.能源、科技
34.“人定胜天”思想表现最突出的时期是
A.原始社会时期
B.农业社会时期
C.工业社会时期
D.信息社会时期
35.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A.行政区 B.自然带
C.温度带 D.干湿地区

40.美国为有效控制田纳西河洪水灾害,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建设和完善航运网 B.保护环境,发展旅游业
C.修建堤坝,疏通河道 D.发展畜牧业,改善气候
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当地人民因地制宜挖土为塘,堆泥成基,塘中养鱼,基上植桑,形成特色的“桑基”农业。据此完成41~42题。
41.珠江三角洲形成“桑基”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A.地势低洼,河网密布 B.气候高温少雨
C.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D.有肥沃的红壤
42.近年来,该地区形成了农业用地与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交错分布的景观,这反映了
A.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B.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C.交通运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D.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陕西省安塞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脆弱。据此完成43~44题。
43.安塞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大气污染 B.水土流失 C.旱涝灾害 D.水体污染
44.安塞综合治理和保护环境的合理措施是
A.发展工业 B.发展水田 C.开发水能 D.植树种草
45.煤炭资源丰富的山西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其中发展的炼铝业属于
A. 技术导向型工业 B. 动力导向型工业
C.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D. 原料导向型工业
46.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是
A.城市化不利于工业化 B.工业化限制城市化
C.城市化与工业化无关 D.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
47. 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对西部经济发展的影响有
① 增加就业机会 ② 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③ 缓解能源紧张状况 ④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有利于环境保护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平均海拔4493米)发生7.1级强烈地震。据此完成48~50题。
48.地震发生后,我国迅速对受灾情况进行了监测,主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全球定位系统 B.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 D.数字地球
49.玉树地震救援工作难度大,主要由于当地
A.海拔高,地形复杂 B.冻土层深厚
C.生态环境脆弱 D.气候干旱
50.我国科研人员对灾区地质环境、气象、灾情和防疫等进行综合分析,为救灾提供决策,主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全球定位系统 B.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 D.数字地球

如何根据已知材料判断气候类型

1、根据所给的位置判定气候类型:先从纬度位置,确定已知地点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哪个温度带;然后从海陆位置看位于大陆西岸还是东岸;最后将已知地点落实到全球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布模式图上,确定其气候类型。
2、根据所给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其方法和步骤如下:

第一步:根据最冷月与最热月的平均气温指标确定大致的气候类型。

操作步骤分解:

A型:最冷月均温在15℃以上的为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中的一种,即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萨瓦那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B型:最冷月均温在0℃—15℃间的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的一种。

C型:最冷月均温在O℃以下、-30℃以上的可能为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或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其中温带大陆性气候最暖月均温在20℃以上,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最暖月均温小于20℃。

D型: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判别时要注意:苔原气候夏季均温在O℃以上,冰原气候所谓“暖月”均温仍在O℃以下,依据此法,即可判定具体气候类型。

第二步:根据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分配,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①首先根据降水量多少划分降水类型:

多雨型: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等。

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等。

②根据降水季节分配划分降水类型:

年雨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

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夏雨型: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操作步骤分解:

若判定为上述A型气候,若为年雨型的是热带雨林气候;若为夏雨型则是热带草原气候或热带季风气候,但两者也存在明显差异,前者年降水量在750毫米—1000毫米之间,后者在1500毫米—2000毫米,且后者雨季降水更集中;少雨型的则为热带沙漠气候。

若判定为B型气候,则年雨型的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冬雨型的为地中海气候;夏雨型的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或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如判别地区在亚洲的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其他地区则为后者。

若判定为C型气候,为明显夏雨型的是温带季风气候;少雨型的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不包括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必须强调的是,判断气候类型时必须根据最冷月与最热月出现的具体月份确定南、北半球,否则可能将夏雨型与冬雨型气候类型混淆。

此外给你提供几个问题相关地址:
http://cnc.lobit.cn/educa/unvisity/zxxzt/gz/xf/dl/2.htm
http://czdl.wenhao.name/jiaoxue/tongbu/tongyong/200601/18.html
http://www.caikj.com/Soft/gz/dl/200603/20060320185038.html

到http://www.smcm.cn/Soft/class11/class8/200511/29732.html下载免费气候形成和气候类型判断(讲座)压缩包

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

一、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
全球气候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的。根据世界各地区气候基本特征及其成因的差异性,可将全球气候分成若干气候带。在同一气候带内,一方面气候具有某些相似性;另一方面,由于带内各地的海陆位置、距海远近、洋流性质、地势高低和局部环流状况等的不同,气候又存在差异性。据此,可将有的气候带分出若干气候型,例如,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内,一般都可划分出东岸、内陆和西岸三种气候型。

世界气候带分布特征

气候带与气候型的划分,关键是确定气候带与气候型的界线。然而迄今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这是因为在自然界所有的气候带和气候型都是渐变的,不存在明显的分界线,至于气候类型分布图上的分界线,是人为划分出来的,实际上是具有一定宽度的过渡带。当前气候带的划分通常以等温线为指标,而气候带内气候型的划分,通常考虑降水和地形因子等的作用。
气候学上通常用等温线作为划分气候带的界线。一般用最热月均温10º等温线作为寒带和温带分界线,用最冷月均温18º等温线作为温带和热带分界线。温带所跨纬度最宽,高、低纬之间气温差别很大,所以习惯上又在温带范围内进一步划分出亚寒带和亚热带。前者是温带向寒带的过渡地带,后者是向热带的过渡地带。在每个气候带内,根据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在空间上和时间上不平衡分布的特点,又进一步划分出各种气候类型。从世界气候分布图上可以看到,各大陆气候类型的排列、组合尽管复杂多样,但是纬向地带性规律的烙印仍然清晰可见,从赤道到极地,各种气候类型基本上是按纬度更替的。
在大陆的低纬和高纬地带,气候的纬向地带性表现得尤其明显,因为在这两个纬度地带,冷与暖的矛盾处于比较稳定有常的状态。前者接收太阳光热多,暖空气是矛盾主要方面,全年高温,长夏无冬;后者接收太阳光热少,冷空气是矛盾主要方面,全年低温,长冬无夏。因而在低纬和高纬地带,各种气候类型均按纬度南北更替,多呈带状分布,有的甚至横贯大陆东西。例如低纬地带的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高纬地带的极地冰原气候、极地长寒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等,都是体现纬向地带性较显著的气候类型。
气候分类法有多种,各有利弊。我国气候学家以斯查勒的动力气候分类法为基础,加以适当修改,将全球气候分为三个纬度带和高地气候,在各纬度带中又分若干气候型。

(一) 陆地低纬度气候
低纬度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的控制,全年高温,月平均气温最低也在15℃以上。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热带辐合带、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等。这些系统的季节移动,导致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陆地低纬度气候带包括赤道带和热带。它由赤道多雨气候、热带海洋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和热带干旱和半干旱等5种气候类型所组成。除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分布至南、北纬30°外,其他气候类型均出现在南、北纬25°之内。具体来说,陆地低纬度气候带包括:
1.赤道多雨气候
亦称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北纬各5°—10°的范围内,包括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以及亚洲马来群岛的绝大部分地域。这里地处低纬,是赤道气团的源地,同时位于赤道低压带,南北半球的信风在此辐合上升,多对流雨。全年皆夏,各月平均温为25—28℃,日较差比年较差稍大。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 000mm以上,月降水量最少也超过60mm。地带性土壤为热带雨林砖红壤。

2.热带干湿季气候
亦称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于赤道多雨气候区的外围,一般可达南、北纬15°左右,也可伸至25°左右。包括非洲的苏丹草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的北部、南美洲的巴西高原和奥里诺科平原、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以及澳大利亚北部等地区。气候特点是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干季时受信风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干燥、少雨;雨季时则受赤道低压带控制,赤道气流辐合带移来时,湿润多雨。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稀树草原红棕色土。
3.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内陆和西部,大体介于南、北纬15°—30°之间。典型的热带干旱气候区包括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卡拉哈里沙漠和纳米布沙漠,西亚的阿拉伯大沙漠,南亚的塔尔沙漠,澳大利亚西部和中部沙漠以及南美西海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等。这里常年处于副热带高压和信风控制之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候炎热干燥。例如,世界“热极”和“干极”都出现于本类型区内,非洲索马里半岛北部的柏培拉,曾有极端最高气温63℃的记录,成为世界“热极”;南美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年平均降雨量接近于0(阿里卡城实测为0.7 mm),从1845年至1936年的91年间从未下雨,被称为世界“干极”。至于热带半干旱气候则分布于干旱气候区的外缘,分别向热带干湿季气候区和亚热带夏干气候区过渡。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荒漠(或荒漠草原)荒漠土。

4.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在太阳高度角大的季节,赤道低压槽向北伸展到北纬30°左右,加上海陆热力因子的影响,在南亚次大陆的西北部形成一个热低压,此时盛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即夏季风,因降水量多,形成雨季;而在太阳高度角小的季节,赤道低压槽南移,再加上海陆热力的差异,次大陆的西北部有弱高压发育,此时就盛行东北季风,即冬季风,因降水量少,形成千季。此外,有的地区还可细分为凉季和热季。本区气候长夏无冬,年平均温在2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1 500—2 000 mm,甚至更多。
5.热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北纬10°—25°信风带的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包括中美洲东岸和西印度群岛、南美巴西高原东侧沿岸的狭长地带、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沿岸地带以及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等。这些地区均处于信风的迎风海岸,终年盛行热带海洋气团,加之信风登陆后遇到沿海山地而抬升,故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具有海洋性的特点。这里形成的植被土壤类型与赤道多雨气候条件下相同,为热带雨林砖红壤。

(二)陆地中纬度气候
中纬度地带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交绥的地带,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均较大。陆地中纬度气候带是冷、暖气流相互角逐的地区,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非周期性变化都很显著。按热量情况,陆地中纬度气候带分为陆地温带和亚热带。由于全球大陆在中纬度地区被海洋分割得最为厉害,所以往往出现大陆东、西两岸和大陆内部不同的气候现象和特征,而表现出干湿带性,并由此影响到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
1.陆地温带气候
陆地温带主要分布在35°~60°N的地区,南半球由于只有较小的陆地延伸到40°N以南地区,所以温带面积不大。由于受大洋分割作用的影响,温带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东西分异现象。一般在大陆东岸为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或温带季风气候,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二者之间的内陆为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1)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主要分布在35°~55°N之间的北美大陆东部和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即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和北美大陆100°W以东大约在40°~60°N的地区等。这种气候的气温、降水状况与温带季风气候有些相似,但风向、风力的季节变化不如温带季风气候明显。在成因方面,它的冬季寒冷干燥不是由于大陆季风的作用所致,而是由于从海洋吹来的西风人陆已深,经过了大陆变性作用,故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夏季有对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如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显著。

(2)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部,包括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和南部,西欧和中欧的大部,北美加拿大科迪勒拉山地以西的太平洋沿岸、南美智利南部安第斯山脉以西地区以及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等地。这里全年盛行西风和温带海洋气团,沿岸又有暖流经过,于是形成了冬暖夏凉、年较差小、全年有降水以及秋冬季雨量稍多的气候特点。此外,这里阴雨日较多,云雾多,日照也较少。

(3)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35°—55°N左右的东亚地区,包括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域、朝鲜半岛、日本的北部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南部。气候成因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相似。冬季受温带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且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受温带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且南北气温差别小。此外,四季分明、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显著,也是温带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由于上述几种温带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湿润(中国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为半湿润),因此较普遍的发育了温带阔叶林景观(中国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为森林草原景观),但也存在着某些差异。东亚的阔叶树种类较欧洲丰富,有蒙古栎、辽东栎以及槭属、椴属、桦属等杂木;欧洲西部往往形成单一树种组成的纯林,如山毛榉林、栎林等;北美洲的阔叶林景观(包括五大湖以南,直到阿巴拉契亚山脉、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大西洋沿岸低地)则以美洲山毛榉和糖槭为主。整个温带湿润阔叶林带主要发育有色棕壤和灰棕壤,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带发育的是褐土和黑土。
(4)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亦称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洲和北美大陆的腹地以及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和潘帕斯等地。亚洲和北美的此类气候区距海遥远,深入内陆,四周又有山地、高原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终年盛行温带大陆气团,于是形成了冬冷夏热、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一般而言,干旱气候的年平均降水量为250 mm以下,半干旱气候则为250—500 mm。南美的此类气候区地处西风带的大陆东岸,是西风带的雨影区域,且西岸有高大的安第斯山脉,西风过山后下沉,绝热增温,干燥少雨,加上沿岸又有寒流经过,空气稳定,降水稀少。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条件下植被稀疏,植被土地类型为温带荒漠土;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地带的植被土壤类型为温带草原栗钙土。
2.陆地亚热带气候
陆地亚热带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40°之间的地区。由于受到副热带高压和海陆位置等因素作用,在大陆东岸一般为亚热带湿润气候或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陆西岸为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式气候);二者之间为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
(1)亚热带湿润气候
主要分布于北美大陆东部25°—35°N的地带和南美的巴西高原东南缘、巴拉那河中、下游以东和潘帕斯东部。此外,在非洲的东南海岸和澳大利亚的东南岸也有分布,但面积较小。其主要特点是冬夏温差比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小,一年中降水分配也比季风区均匀。这些地区在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大陆东岸)方面,都与东亚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相似,但由于所处的大陆面积和相邻的海洋面积都较小,海陆热力差异不如后者突出,故未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
(2)亚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于亚热带的亚洲东部,主要包括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区以北的地带,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端。冬夏海陆气温不同引起气压配置的变化是形成本区气候的主要原因。冬季亚洲大陆为高气压所控制,盛吹由陆地向海洋的西北风即冬季风,降水较少;夏季亚洲大陆为低气压所控制,盛吹由海洋向陆地的东南风即夏季风,降水较多。
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和季风气候条件下的主要植被,与之相应的土壤类型为红壤和黄壤。
(3)亚热带夏干气候
亦称地中海式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地区的夏干气候范围最大,特征最明显,此外还包括美国西南部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非洲南端和澳大利亚南端等地。亚热带大陆西岸的行星风系正常分布,这里气候深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季节性交替控制。夏季本区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盛行温带海洋气团,气旋活跃,降水较多。因此,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便成为地中海式气候的主要特征。该类型气候区主要形成常绿硬叶林带,以常绿灌丛林为主,发育着褐色土。

(4)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大陆的内部,包括西亚的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亚高原、美国西部的内陆高原以及南美的格兰查科等地。干旱气候的形成是由于深居内陆距海远或因有山地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又兼这里地处亚热带,故夏季高温,冬季温和。半干旱气候属于由干旱气候向其他气候的过渡类型。这里的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三)陆地高纬度气候
陆地高纬度气候带主要包括北半球50’N以北的亚寒带和北极圈内的陆地寒带,以及南半球的南极大陆地区。北冰洋和南极冰原分别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西伯利亚和加拿大又分别是亚洲和北美洲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在冰洋气团与极地气团交绥的冰洋锋上有自西向东行进的气旋活动。这里气温低,有世界寒极、北半球寒极。主要气候类型为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长寒气候和极地冰原气候。几个气候带的特点是:
1.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亦称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一般分布于50°—70°N之间,大陆西岸则在60°—70°N之间,包括北亚大部,欧洲北部,北美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中北部。这里的气候主要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并为极地大陆气团产生的源地。在冬季,冰洋气团侵入机会很多;在暖季,热带大陆气团也能够伸入。气候特征是大陆性强烈,冬季漫长严寒,暖季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量少,集中在暖季,蒸发弱,属于冷湿环境。西伯利亚东北部的维尔霍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1月平均气温-50℃,绝对最低气温-73℃,成为北半球的寒极。维尔霍扬斯克的绝对年较差曾达101.8℃,成为全球气温年较差最大之地。

2.极地长寒气候
亦称苔原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及岛屿,纬度大致介于70°—75°N之间,这里已位于北极圈以内,所以极昼、极夜现象明显。气候特征为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月平均气温为0—IO~C,降水稀少,大都属于冰洋锋上的降水,多半为降雪,云雾多,蒸发弱。
3.极地冰原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极大陆、北冰洋、格陵兰岛的绝大部分地区。这里纬度最高,极昼和极夜最长的时间可达半年之久。长年处在极地高压控制下,为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全年严寒,降水量极少,暴风雪常见,因长年积累,形成巨厚冰原。南极地区是全球的寒极、风极和最干燥的冰雪大陆,北极地区则是冰盖和浮冰的大洋。

(四)高地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洲的喜马拉雅山系、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系以及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等地。由于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地势增高而呈垂直变化,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结构。不同的山地或高原具有不同的垂直气候带结构,即或是同一个山地或高原,由于其内部坡向、高度与位置等的差异,也往往具有不同的垂直气候带结构。

二、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

气候也与一切自然现象一样,它的分布和变化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异中有同,变中有常,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综合考虑形成气候诸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构成气候差异的基本矛盾,即冷与暖、干与湿以及高气压与低气压的矛盾,并结合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可以把错综复杂的世界气候加以简化和归纳,划分出若干气候型。具有相同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因而在全球大气环流中所处地位相同的地区,往往属于同一气候型,而各气候型之间的具体界线,则受制于地形等因素。所谓世界气候分布规律,直接体现在各气候型排列组合上。形成气候的主导因素,即太阳光热在地球表面的不均衡分布所引起的热力差异和由此产生的全球性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位移,导致各气候型普遍具有按纬度更替的趋向,这是世界气候分布的基本规律——纬向地带性。另一方面,海陆分布、洋流、地形等因素,又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气候的纬向地带性,使在同一纬度地带的气候,出现西岸、内陆和东岸的差异,以及由不同地形条件引起的差异,这是世界气候分布的非纬向地带性。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幅世界气候型分布图式,就是它们对立统一的产物。

(一)、气候的纬向地带性
按得到的太阳光热的多寡,地球表面被分为五个基本气候带:热带、南温带和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
在各大陆的赤道两侧,向南、北延伸5°—10°左右,如南美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亚洲东南部的一些群岛等,为赤道多雨气候(也称赤道雨林气候)分布地区,它以终年高温多雨为特征,没有季节变化,各月平均气温为25—28º,日较差比年较差稍大;年降水量在 2000 mm以上,最少雨月降水量也在60 mm以上,多雷阵雨。湿热的气候对植物生长非常有利,树种繁多,茂密成层,四季常青。

在赤道多雨气候区的两侧,大致到南、北纬15°的地带,属热带干湿季气候(也称热带草原气候),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有大面积分布。这一气候类型的形成同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位移有密切关系。
以北半球为例,冬季阳光直射在南半球,这里处于东北信风带,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候干燥;夏季阳光直射在北半球,信风带相应北移,这里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吹来自赤道海面的西南风,降水显著增加。因此,气候有明显的干、温季之分,年降水量1000 mm左右;本带仍具有低纬地带高温的特色,但气温年较差已稍大于赤道多

雨气候。因受水分条件限制,树木渐稀,形成稀树草原景色,随着纬度升高,渐为草原取代。湿季时,生机旺盛,遍地生长稠密的高草和灌木,杂有稀疏乔木;干季来临,土壤干裂,草丛枯黄,树木落叶。

热带干湿季气候区以外,大致在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大陆内部直到大陆西岸,平均位置约在南、北纬15°—30°间,属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也称热带荒漠气候),以非洲北部、西南亚和澳大利亚中西部分布最广。热带干旱气候分布地区常年处于副热带高压和信风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流下沉,所以气候的主要特征为炎热、干燥。气温相当高,世界的“热极”(利比亚阿济济亚绝对最高气温58°)就出现在该气候类型区,但昼热夜凉,气温的日较差特别大。降水极为

稀少,一年不足 200 mm,且变率极大,甚至连续多年无雨,一年的降水往往集中在几次阵性暴雨中;加以终年万里无云,日照强烈,蒸发旺盛,更加剧了气候的干燥。热带半干旱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有一个短暂雨季,年降水量可增至 500 mm,它分布于热带干旱气候区外缘,分别向热带干湿季气候区和亚热带夏干气候区过渡。前者短暂雨季出现在夏季,其成因与热带干湿季气候相似;后者短暂雨季出现在冬季,气温不如前者高,其成因与亚热带夏干气候类同。
在极地及其附近地区,包括格陵兰、北冰洋诸岛和南极大陆,属极地冰原气候。整个冬季处于永夜状态,夏半年虽是永昼,但阳光斜射,所得热量微弱,因而气温终年在冰点以下,在南极极点附近已观察到-94.5°的绝对最低气温,是世界“寒极”所在。地面为巨厚冰层覆盖,多凛冽风暴,植物难以生长。
冰原气候以南,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缘,延伸着一条极地长寒气候带(也称苔原气候)。它的特征是冬季酷寒漫长,夏季凉爽短暂,一年中只有2—3个月的月均温在冰点以上,但不超过10°,年降水量约 200—300 mm,以雪为主,地面有永冻层,只有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尚能生长。

紧接极地长寒气候带的是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带(也称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约在50°—70°N间横贯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这里冬季仍然漫长严寒,但夏季已相当温暖,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高者可达18—20°,气温的年较差特别大;年降水量增至300—600 mm,以夏雨为多,因蒸发弱,相对湿度很高。在这样气候条件下,已适宜松、柏、杉一类针叶树的生长。
非洲轮廓较之世界其他大陆单一,地面起伏不大,而且主要位于低纬地区,所以气候纬向地带性体现,气候类型按纬度更替,排列近乎对称。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处于高纬,陆地宽广,气候纬向地带性也表现显明。各气候类型从北向南依次更替,特别是极地长寒气候和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均呈带状分布,横贯大陆东西。

二、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

2.6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气候是一个地区在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平均状态是用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或统计量来表现的。不同的地区,气温、降水的状况不同,气候特点也就不同,而对此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等。因此我们首先来学习气候形成的因子。

一、气候形成因子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所以太阳辐射对气候的形成起关键作用。
1.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不同纬度上分布不均匀,使地球上的热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少,并且地表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还随着时间变化,因此不同地区的气候有差异,各地气候随季节交替,可见太阳辐射是造成气候差异最基本的因素。但是太阳辐射并不是照在性质均一的地表,所以地面状况不同也会影响各地气候。
2.地面状况
对流层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不同,直接影响到大气中的水热状况。(1)地面状况不同,热容量就不一样。例如,在相同的纬度上,由于海陆分布不同,气候差异十分显著,形成海洋性和大陆性两种不同的气候,这主要是因为海陆热容量与传热方式不同造成的。请大家读表2.3“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2)地面状况不同,对气流影响的程度也不相同。例如,由于山地对气流的屏障和抬升作用,造成迎风坡降水丰沛,背风坡降水稀少。同时山地和平原由于气温的变化,气候也存在差异,读表2.4“山地与附近平原气温日较差的比较(℃)”。(3)地面状况不同,对太阳反射率不同,地面获得的热量就有多有少。例如,南极大陆出现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就与极冰的强反射率有关。
(承转)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热量和水汽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在不同的环流形势下,气候各不相同。
3.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显著地影响各地气候;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这主要体现在通过大气环流形成的行星风带、大气活动中心,它们有的常年存在,有的在一定季节出现,是造成气候要素分布的直接原因。
(承转)一个地区的气候,是由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面状况等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除了这些自然因素以外,人类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正越来越强烈,引起科学界和全社会的关心。
4.人类活动
人类影响气候的着眼点,在于设法改变地面状况,进而影响和改造局部地区的气候。

补充材料:森林对气候的影响
森林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森林不仅对发展农业、牧业、水利事业必不可少,而且对发展工业、矿业、净化城市环境及保护城市居民健康,也是必不可少的。单就森林对气候的影响,我们可参考下面的数字来说明:
每天每公顷阔叶林可吸收1000千克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气,净化空气1800万立方米;每年每公顷松林能滞留粉尘34吨;5万公顷森林所含蓄的水量相当于一座容量为100万立方米的小水库;每公顷森林每年要向空中蒸腾8000吨水,这就要消耗40亿千卡热量,起到吸热降温的作用;1公顷林地含蓄水分要比1公顷裸露地多3000立方米;林带保护下的农田,风速平均降低40~50%,比无林保护的农田每公顷可增产粮食23~53千克;在林区,降水有一部分会被树冠截留,使一半以上的雨水渗入地下,因而大大减少了地表径流,使洪涝灾害减弱。总之,森林在调节气候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保护森林。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和下垫面影响气候;人类活动既能通过大气和下垫面影响气候,又能直接影响气候。在大气与下垫面之间,人类活动与大气和下垫面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了世界纷繁复杂的气候。下面我们来学习世界气候类型。
二、气候类型
根据气候的基本特征,可将全世界划分成若干气候类型。

引导学生先阅读图例,熟悉不同颜色所代表的气候类型的名称,然后在图上找出各种气候类型的大致分布地区或范围。

纬度位置决定气温分布的基本格局,而下垫面使气温分布复杂化。不同纬度地带,接受太阳热量的多少不同,因此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这10种气候类型,地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年平均气温是逐渐降低的,如赤道附近的伊基托斯,各月气温在25℃以上;南极地区的东方站各月气温均在0℃以下。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尽相同。影响范围比较大的下垫面是海洋和陆地,如伦敦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莫斯科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伦敦的气温年较差比莫斯科的气温年较差小得多。此外,局部的下垫面因素对气温也有影响,如山地和平原(表2.4)比较,山地气温比平原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不同地区的大气环流形势决定降水的情况。
通过大气环流形成不同的行星风带和气压带,回忆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大气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如伊基托斯。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稀少,如东方站。大致在南北纬的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处在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地区,干季、湿季明显交替,如巴马科。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在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少雨,如阿斯旺。
南北纬的30°至60°之间,在大陆东、西两岸和内部情况各不相同。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南北纬的30°~40°之间(北半球地中海地区),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范围之内或在它的东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副热带高压南移,此地处于副热带高压的北缘,受西风带控制,多气旋活动,暖湿多雨。如罗马就表现出冬季湿润、夏季干燥的特点。这种气候类型在地中海地区最为典型,因此叫地中海式气候。南北纬40°~60°之间,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虽不多,但十分均匀,如伦敦。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在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如孟买、上海和北京。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比较少,如莫斯科。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稀少,如东方站(位于南极大陆上)。
综上所述,世界各地的气候错综复杂、各具特点。
以我国为例,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我国地域辽阔,面积广大,南北跨50个纬度,东西跨60个经度以上,距海远近又各不同,地形多样,从温度和热量情况看,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各种温度带;从雨量情况看,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在许多高山地区,气候垂直分布也显著。
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多数地方受夏季风影响,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南方表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方表现为温带季风气候。由于季风影响,使我国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冬季冷些,夏季更热,年较差比较大,大陆性比较强。
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都在不断变化中,气候也不例外。根据观测事实,地球上的气候一直不停地发展变化,冷暖干湿相互交替。这种大的气候变化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气候的变化。
三、气候的变化
据地质考古资料、历史文献记载和气候观测记录分析,世界上的气候都经历着长度为几十年到几亿年为周期的气候变化。前面所讲的气候类型,可以看做是地球气候变化长河中的一个发展阶段。科学界把气候变化史分为三个阶段: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据今22亿~1万年)、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1万年左右的气候)和近代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

各个阶段气候的变化特点略有不同,总的说来,气候是呈波浪式发展的。表2.5表示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状况,时间跨度大约5000年。表中左栏是温暖和寒冷时期交替的时间,右栏是与之相对应的,有一定代表性的反映气候变化的事象,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气候的波浪式变化。图2.28则反映了最近一百多年年气候的变化。从气温变化曲线分析来看,气温有两次高峰,一次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一次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这些事实都说明,气候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特别是19世纪末以来,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

气候就是温度+水汽,只描述这两样
气候类型就是随着经纬度的不同而不同的地带气候.如热带沙漠型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型气候.
PS 我刚读完高一 ...~~

qunbin123 见习魔法师 二级(186) | 我的提问 | 我的回答 | 个人中心 | 退出 资讯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百科 帮助

百度知道 > 教育/科学 > 高考快到期问题
• 请问艺术类学校中,有没有不考英语,考日语的啊?
• 道外58中的分数是多少啊
• 问题是:磷酸溶液里面含有杂质铝离子,含量未知,找一种方法精确测量磷酸溶液浓度。
• 英国诺桑比亚大学与北京体育大学合作的国际班怎么样?谁能回答我?感谢
• 我报了一本a段,但是上不了。我还能报b段吗?
更多>>

订阅该问题
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百度“知道”上的问答吗?来获取免费代码吧!
--------------------------------------------------------------------------------
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百度知道投诉吧反馈。 待解决
高中地理题!!
悬赏分:15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4 天 9 小时
一直不清楚怎么分析气候和气候类型,只知道好像可以从海陆分布,地形还有什么风来者来判断,但是具体的很迷糊哪谁能系统地讲解一下啊~~~~150分的高分题啊,麻烦大家费点心力吧,当然不为分数,全心奉献的是最好的拉
问题补充:觉得很好的话可能再加50分,那就是200分的高分题了啦,大家加油啊.200分可不是好拿的哦
提问者:麻仓小妖 - 经理 四级

答复共 5 条
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

一、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
全球气候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的。根据世界各地区气候基本特征及其成因的差异性,可将全球气候分成若干气候带。在同一气候带内,一方面气候具有某些相似性;另一方面,由于带内各地的海陆位置、距海远近、洋流性质、地势高低和局部环流状况等的不同,气候又存在差异性。据此,可将有的气候带分出若干气候型,例如,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内,一般都可划分出东岸、内陆和西岸三种气候型。

世界气候带分布特征

气候带与气候型的划分,关键是确定气候带与气候型的界线。然而迄今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这是因为在自然界所有的气候带和气候型都是渐变的,不存在明显的分界线,至于气候类型分布图上的分界线,是人为划分出来的,实际上是具有一定宽度的过渡带。当前气候带的划分通常以等温线为指标,而气候带内气候型的划分,通常考虑降水和地形因子等的作用。
气候学上通常用等温线作为划分气候带的界线。一般用最热月均温10º等温线作为寒带和温带分界线,用最冷月均温18º等温线作为温带和热带分界线。温带所跨纬度最宽,高、低纬之间气温差别很大,所以习惯上又在温带范围内进一步划分出亚寒带和亚热带。前者是温带向寒带的过渡地带,后者是向热带的过渡地带。在每个气候带内,根据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在空间上和时间上不平衡分布的特点,又进一步划分出各种气候类型。从世界气候分布图上可以看到,各大陆气候类型的排列、组合尽管复杂多样,但是纬向地带性规律的烙印仍然清晰可见,从赤道到极地,各种气候类型基本上是按纬度更替的。
在大陆的低纬和高纬地带,气候的纬向地带性表现得尤其明显,因为在这两个纬度地带,冷与暖的矛盾处于比较稳定有常的状态。前者接收太阳光热多,暖空气是矛盾主要方面,全年高温,长夏无冬;后者接收太阳光热少,冷空气是矛盾主要方面,全年低温,长冬无夏。因而在低纬和高纬地带,各种气候类型均按纬度南北更替,多呈带状分布,有的甚至横贯大陆东西。例如低纬地带的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高纬地带的极地冰原气候、极地长寒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等,都是体现纬向地带性较显著的气候类型。
气候分类法有多种,各有利弊。我国气候学家以斯查勒的动力气候分类法为基础,加以适当修改,将全球气候分为三个纬度带和高地气候,在各纬度带中又分若干气候型。

(一) 陆地低纬度气候
低纬度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的控制,全年高温,月平均气温最低也在15℃以上。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热带辐合带、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等。这些系统的季节移动,导致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陆地低纬度气候带包括赤道带和热带。它由赤道多雨气候、热带海洋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和热带干旱和半干旱等5种气候类型所组成。除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分布至南、北纬30°外,其他气候类型均出现在南、北纬25°之内。具体来说,陆地低纬度气候带包括:
1.赤道多雨气候
亦称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北纬各5°—10°的范围内,包括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以及亚洲马来群岛的绝大部分地域。这里地处低纬,是赤道气团的源地,同时位于赤道低压带,南北半球的信风在此辐合上升,多对流雨。全年皆夏,各月平均温为25—28℃,日较差比年较差稍大。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 000mm以上,月降水量最少也超过60mm。地带性土壤为热带雨林砖红壤。

2.热带干湿季气候
亦称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于赤道多雨气候区的外围,一般可达南、北纬15°左右,也可伸至25°左右。包括非洲的苏丹草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的北部、南美洲的巴西高原和奥里诺科平原、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以及澳大利亚北部等地区。气候特点是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干季时受信风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干燥、少雨;雨季时则受赤道低压带控制,赤道气流辐合带移来时,湿润多雨。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稀树草原红棕色土。
3.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内陆和西部,大体介于南、北纬15°—30°之间。典型的热带干旱气候区包括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卡拉哈里沙漠和纳米布沙漠,西亚的阿拉伯大沙漠,南亚的塔尔沙漠,澳大利亚西部和中部沙漠以及南美西海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等。这里常年处于副热带高压和信风控制之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候炎热干燥。例如,世界“热极”和“干极”都出现于本类型区内,非洲索马里半岛北部的柏培拉,曾有极端最高气温63℃的记录,成为世界“热极”;南美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年平均降雨量接近于0(阿里卡城实测为0.7 mm),从1845年至1936年的91年间从未下雨,被称为世界“干极”。至于热带半干旱气候则分布于干旱气候区的外缘,分别向热带干湿季气候区和亚热带夏干气候区过渡。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荒漠(或荒漠草原)荒漠土。

4.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在太阳高度角大的季节,赤道低压槽向北伸展到北纬30°左右,加上海陆热力因子的影响,在南亚次大陆的西北部形成一个热低压,此时盛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即夏季风,因降水量多,形成雨季;而在太阳高度角小的季节,赤道低压槽南移,再加上海陆热力的差异,次大陆的西北部有弱高压发育,此时就盛行东北季风,即冬季风,因降水量少,形成千季。此外,有的地区还可细分为凉季和热季。本区气候长夏无冬,年平均温在2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1 500—2 000 mm,甚至更多。
5.热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北纬10°—25°信风带的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包括中美洲东岸和西印度群岛、南美巴西高原东侧沿岸的狭长地带、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沿岸地带以及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等。这些地区均处于信风的迎风海岸,终年盛行热带海洋气团,加之信风登陆后遇到沿海山地而抬升,故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具有海洋性的特点。这里形成的植被土壤类型与赤道多雨气候条件下相同,为热带雨林砖红壤。

(二)陆地中纬度气候
中纬度地带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交绥的地带,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均较大。陆地中纬度气候带是冷、暖气流相互角逐的地区,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非周期性变化都很显著。按热量情况,陆地中纬度气候带分为陆地温带和亚热带。由于全球大陆在中纬度地区被海洋分割得最为厉害,所以往往出现大陆东、西两岸和大陆内部不同的气候现象和特征,而表现出干湿带性,并由此影响到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
1.陆地温带气候
陆地温带主要分布在35°~60°N的地区,南半球由于只有较小的陆地延伸到40°N以南地区,所以温带面积不大。由于受大洋分割作用的影响,温带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东西分异现象。一般在大陆东岸为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或温带季风气候,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二者之间的内陆为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1)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主要分布在35°~55°N之间的北美大陆东部和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即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和北美大陆100°W以东大约在40°~60°N的地区等。这种气候的气温、降水状况与温带季风气候有些相似,但风向、风力的季节变化不如温带季风气候明显。在成因方面,它的冬季寒冷干燥不是由于大陆季风的作用所致,而是由于从海洋吹来的西风人陆已深,经过了大陆变性作用,故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夏季有对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如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显著。

(2)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部,包括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和南部,西欧和中欧的大部,北美加拿大科迪勒拉山地以西的太平洋沿岸、南美智利南部安第斯山脉以西地区以及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等地。这里全年盛行西风和温带海洋气团,沿岸又有暖流经过,于是形成了冬暖夏凉、年较差小、全年有降水以及秋冬季雨量稍多的气候特点。此外,这里阴雨日较多,云雾多,日照也较少。

(3)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35°—55°N左右的东亚地区,包括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域、朝鲜半岛、日本的北部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南部。气候成因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相似。冬季受温带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且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受温带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且南北气温差别小。此外,四季分明、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显著,也是温带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由于上述几种温带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湿润(中国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为半湿润),因此较普遍的发育了温带阔叶林景观(中国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为森林草原景观),但也存在着某些差异。东亚的阔叶树种类较欧洲丰富,有蒙古栎、辽东栎以及槭属、椴属、桦属等杂木;欧洲西部往往形成单一树种组成的纯林,如山毛榉林、栎林等;北美洲的阔叶林景观(包括五大湖以南,直到阿巴拉契亚山脉、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大西洋沿岸低地)则以美洲山毛榉和糖槭为主。整个温带湿润阔叶林带主要发育有色棕壤和灰棕壤,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带发育的是褐土和黑土。
(4)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亦称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洲和北美大陆的腹地以及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和潘帕斯等地。亚洲和北美的此类气候区距海遥远,深入内陆,四周又有山地、高原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终年盛行温带大陆气团,于是形成了冬冷夏热、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一般而言,干旱气候的年平均降水量为250 mm以下,半干旱气候则为250—500 mm。南美的此类气候区地处西风带的大陆东岸,是西风带的雨影区域,且西岸有高大的安第斯山脉,西风过山后下沉,绝热增温,干燥少雨,加上沿岸又有寒流经过,空气稳定,降水稀少。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条件下植被稀疏,植被土地类型为温带荒漠土;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地带的植被土壤类型为温带草原栗钙土。
2.陆地亚热带气候
陆地亚热带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40°之间的地区。由于受到副热带高压和海陆位置等因素作用,在大陆东岸一般为亚热带湿润气候或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陆西岸为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式气候);二者之间为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
(1)亚热带湿润气候
主要分布于北美大陆东部25°—35°N的地带和南美的巴西高原东南缘、巴拉那河中、下游以东和潘帕斯东部。此外,在非洲的东南海岸和澳大利亚的东南岸也有分布,但面积较小。其主要特点是冬夏温差比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小,一年中降水分配也比季风区均匀。这些地区在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大陆东岸)方面,都与东亚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相似,但由于所处的大陆面积和相邻的海洋面积都较小,海陆热力差异不如后者突出,故未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
(2)亚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于亚热带的亚洲东部,主要包括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区以北的地带,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端。冬夏海陆气温不同引起气压配置的变化是形成本区气候的主要原因。冬季亚洲大陆为高气压所控制,盛吹由陆地向海洋的西北风即冬季风,降水较少;夏季亚洲大陆为低气压所控制,盛吹由海洋向陆地的东南风即夏季风,降水较多。
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和季风气候条件下的主要植被,与之相应的土壤类型为红壤和黄壤。
(3)亚热带夏干气候
亦称地中海式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地区的夏干气候范围最大,特征最明显,此外还包括美国西南部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非洲南端和澳大利亚南端等地。亚热带大陆西岸的行星风系正常分布,这里气候深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季节性交替控制。夏季本区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盛行温带海洋气团,气旋活跃,降水较多。因此,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便成为地中海式气候的主要特征。该类型气候区主要形成常绿硬叶林带,以常绿灌丛林为主,发育着褐色土。

(4)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大陆的内部,包括西亚的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亚高原、美国西部的内陆高原以及南美的格兰查科等地。干旱气候的形成是由于深居内陆距海远或因有山地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又兼这里地处亚热带,故夏季高温,冬季温和。半干旱气候属于由干旱气候向其他气候的过渡类型。这里的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三)陆地高纬度气候
陆地高纬度气候带主要包括北半球50’N以北的亚寒带和北极圈内的陆地寒带,以及南半球的南极大陆地区。北冰洋和南极冰原分别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西伯利亚和加拿大又分别是亚洲和北美洲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在冰洋气团与极地气团交绥的冰洋锋上有自西向东行进的气旋活动。这里气温低,有世界寒极、北半球寒极。主要气候类型为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长寒气候和极地冰原气候。几个气候带的特点是:
1.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亦称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一般分布于50°—70°N之间,大陆西岸则在60°—70°N之间,包括北亚大部,欧洲北部,北美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中北部。这里的气候主要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并为极地大陆气团产生的源地。在冬季,冰洋气团侵入机会很多;在暖季,热带大陆气团也能够伸入。气候特征是大陆性强烈,冬季漫长严寒,暖季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量少,集中在暖季,蒸发弱,属于冷湿环境。西伯利亚东北部的维尔霍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1月平均气温-50℃,绝对最低气温-73℃,成为北半球的寒极。维尔霍扬斯克的绝对年较差曾达101.8℃,成为全球气温年较差最大之地。

2.极地长寒气候
亦称苔原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及岛屿,纬度大致介于70°—75°N之间,这里已位于北极圈以内,所以极昼、极夜现象明显。气候特征为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月平均气温为0—IO~C,降水稀少,大都属于冰洋锋上的降水,多半为降雪,云雾多,蒸发弱。
3.极地冰原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极大陆、北冰洋、格陵兰岛的绝大部分地区。这里纬度最高,极昼和极夜最长的时间可达半年之久。长年处在极地高压控制下,为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全年严寒,降水量极少,暴风雪常见,因长年积累,形成巨厚冰原。南极地区是全球的寒极、风极和最干燥的冰雪大陆,北极地区则是冰盖和浮冰的大洋。

(四)高地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洲的喜马拉雅山系、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系以及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等地。由于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地势增高而呈垂直变化,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结构。不同的山地或高原具有不同的垂直气候带结构,即或是同一个山地或高原,由于其内部坡向、高度与位置等的差异,也往往具有不同的垂直气候带结构。

二、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

气候也与一切自然现象一样,它的分布和变化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异中有同,变中有常,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综合考虑形成气候诸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构成气候差异的基本矛盾,即冷与暖、干与湿以及高气压与低气压的矛盾,并结合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可以把错综复杂的世界气候加以简化和归纳,划分出若干气候型。具有相同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因而在全球大气环流中所处地位相同的地区,往往属于同一气候型,而各气候型之间的具体界线,则受制于地形等因素。所谓世界气候分布规律,直接体现在各气候型排列组合上。形成气候的主导因素,即太阳光热在地球表面的不均衡分布所引起的热力差异和由此产生的全球性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位移,导致各气候型普遍具有按纬度更替的趋向,这是世界气候分布的基本规律——纬向地带性。另一方面,海陆分布、洋流、地形等因素,又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气候的纬向地带性,使在同一纬度地带的气候,出现西岸、内陆和东岸的差异,以及由不同地形条件引起的差异,这是世界气候分布的非纬向地带性。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幅世界气候型分布图式,就是它们对立统一的产物。

(一)、气候的纬向地带性
按得到的太阳光热的多寡,地球表面被分为五个基本气候带:热带、南温带和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
在各大陆的赤道两侧,向南、北延伸5°—10°左右,如南美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亚洲东南部的一些群岛等,为赤道多雨气候(也称赤道雨林气候)分布地区,它以终年高温多雨为特征,没有季节变化,各月平均气温为25—28º,日较差比年较差稍大;年降水量在 2000 mm以上,最少雨月降水量也在60 mm以上,多雷阵雨。湿热的气候对植物生长非常有利,树种繁多,茂密成层,四季常青。

在赤道多雨气候区的两侧,大致到南、北纬15°的地带,属热带干湿季气候(也称热带草原气候),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有大面积分布。这一气候类型的形成同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位移有密切关系。
以北半球为例,冬季阳光直射在南半球,这里处于东北信风带,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候干燥;夏季阳光直射在北半球,信风带相应北移,这里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吹来自赤道海面的西南风,降水显著增加。因此,气候有明显的干、温季之分,年降水量1000 mm左右;本带仍具有低纬地带高温的特色,但气温年较差已稍大于赤道多

雨气候。因受水分条件限制,树木渐稀,形成稀树草原景色,随着纬度升高,渐为草原取代。湿季时,生机旺盛,遍地生长稠密的高草和灌木,杂有稀疏乔木;干季来临,土壤干裂,草丛枯黄,树木落叶。

热带干湿季气候区以外,大致在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大陆内部直到大陆西岸,平均位置约在南、北纬15°—30°间,属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也称热带荒漠气候),以非洲北部、西南亚和澳大利亚中西部分布最广。热带干旱气候分布地区常年处于副热带高压和信风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流下沉,所以气候的主要特征为炎热、干燥。气温相当高,世界的“热极”(利比亚阿济济亚绝对最高气温58°)就出现在该气候类型区,但昼热夜凉,气温的日较差特别大。降水极为

稀少,一年不足 200 mm,且变率极大,甚至连续多年无雨,一年的降水往往集中在几次阵性暴雨中;加以终年万里无云,日照强烈,蒸发旺盛,更加剧了气候的干燥。热带半干旱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有一个短暂雨季,年降水量可增至 500 mm,它分布于热带干旱气候区外缘,分别向热带干湿季气候区和亚热带夏干气候区过渡。前者短暂雨季出现在夏季,其成因与热带干湿季气候相似;后者短暂雨季出现在冬季,气温不如前者高,其成因与亚热带夏干气候类同。
在极地及其附近地区,包括格陵兰、北冰洋诸岛和南极大陆,属极地冰原气候。整个冬季处于永夜状态,夏半年虽是永昼,但阳光斜射,所得热量微弱,因而气温终年在冰点以下,在南极极点附近已观察到-94.5°的绝对最低气温,是世界“寒极”所在。地面为巨厚冰层覆盖,多凛冽风暴,植物难以生长。
冰原气候以南,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缘,延伸着一条极地长寒气候带(也称苔原气候)。它的特征是冬季酷寒漫长,夏季凉爽短暂,一年中只有2—3个月的月均温在冰点以上,但不超过10°,年降水量约 200—300 mm,以雪为主,地面有永冻层,只有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尚能生长。

紧接极地长寒气候带的是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带(也称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约在50°—70°N间横贯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这里冬季仍然漫长严寒,但夏季已相当温暖,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高者可达18—20°,气温的年较差特别大;年降水量增至300—600 mm,以夏雨为多,因蒸发弱,相对湿度很高。在这样气候条件下,已适宜松、柏、杉一类针叶树的生长。
非洲轮廓较之世界其他大陆单一,地面起伏不大,而且主要位于低纬地区,所以气候纬向地带性体现,气候类型按纬度更替,排列近乎对称。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处于高纬,陆地宽广,气候纬向地带性也表现显明。各气候类型从北向南依次更替,特别是极地长寒气候和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均呈带状分布,横贯大陆东西。

二、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
回答者:李家思 - 大魔导师 十三级 7-17 22:58

2.6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气候是一个地区在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平均状态是用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或统计量来表现的。不同的地区,气温、降水的状况不同,气候特点也就不同,而对此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等。因此我们首先来学习气候形成的因子。

一、气候形成因子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所以太阳辐射对气候的形成起关键作用。
1.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不同纬度上分布不均匀,使地球上的热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少,并且地表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还随着时间变化,因此不同地区的气候有差异,各地气候随季节交替,可见太阳辐射是造成气候差异最基本的因素。但是太阳辐射并不是照在性质均一的地表,所以地面状况不同也会影响各地气候。
2.地面状况
对流层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不同,直接影响到大气中的水热状况。(1)地面状况不同,热容量就不一样。例如,在相同的纬度上,由于海陆分布不同,气候差异十分显著,形成海洋性和大陆性两种不同的气候,这主要是因为海陆热容量与传热方式不同造成的。请大家读表2.3“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2)地面状况不同,对气流影响的程度也不相同。例如,由于山地对气流的屏障和抬升作用,造成迎风坡降水丰沛,背风坡降水稀少。同时山地和平原由于气温的变化,气候也存在差异,读表2.4“山地与附近平原气温日较差的比较(℃)”。(3)地面状况不同,对太阳反射率不同,地面获得的热量就有多有少。例如,南极大陆出现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就与极冰的强反射率有关。
(承转)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热量和水汽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在不同的环流形势下,气候各不相同。
3.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显著地影响各地气候;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这主要体现在通过大气环流形成的行星风带、大气活动中心,它们有的常年存在,有的在一定季节出现,是造成气候要素分布的直接原因。
(承转)一个地区的气候,是由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面状况等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除了这些自然因素以外,人类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正越来越强烈,引起科学界和全社会的关心。
4.人类活动
人类影响气候的着眼点,在于设法改变地面状况,进而影响和改造局部地区的气候。

补充材料:森林对气候的影响
森林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森林不仅对发展农业、牧业、水利事业必不可少,而且对发展工业、矿业、净化城市环境及保护城市居民健康,也是必不可少的。单就森林对气候的影响,我们可参考下面的数字来说明:
每天每公顷阔叶林可吸收1000千克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气,净化空气1800万立方米;每年每公顷松林能滞留粉尘34吨;5万公顷森林所含蓄的水量相当于一座容量为100万立方米的小水库;每公顷森林每年要向空中蒸腾8000吨水,这就要消耗40亿千卡热量,起到吸热降温的作用;1公顷林地含蓄水分要比1公顷裸露地多3000立方米;林带保护下的农田,风速平均降低40~50%,比无林保护的农田每公顷可增产粮食23~53千克;在林区,降水有一部分会被树冠截留,使一半以上的雨水渗入地下,因而大大减少了地表径流,使洪涝灾害减弱。总之,森林在调节

《求解高中地理题。》
答:标准答案:(1)珀斯西临海洋,东连面积广大的沙漠(大陆)(1分);夏季多晴天,昼夜温差大 (1分);白天,沙漠地区(陆地)升温快,近地面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往陆地(1分);夜晚,沙漠地区降温快,近地面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往海洋,所以风向多变(1分)。(2)南半球冬季西风带北移,南北...

《高中地理选择题》
答:答案:BCCA 第一题:正午太阳高度角=90°-纬度差(所在地的地理纬度玉直射点纬度的差值)所以纬度差=90°-太阳高度角 首先观察表,先看甲地和乙地的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甲地在夏至日的纬度差=90°-80°(甲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10°,所以甲地和夏至日的太阳直射点(北回归线)的纬度...

《高中地理计算题的解题技巧》
答:注意利用曲线图的连续性,向两边进行定性或定量地延伸分析,揭示出地理事物和现 象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而说明各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从而去解决问题。又如分析统计图表时,要按下面步骤进行:一读图名、图例,二读坐标、数据,三读整体特 征和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有关问题分析作答。 (三)应加强图图、图文转换训练 ...

《高考地理答题模板 18种大题必背》
答:高中地理答题模板总结 一、高中地理工业综合整治措施: 1.调整工业布局,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保证各业平衡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因地制宜,合理、综合开发各类资源 3.消除污染,减少三废排放 4.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加强生态建设 5.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 6.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水平,繁荣经济。 二、...

《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
答:1. 意大利的地形 意大利位于 地中海 的北岸,主要由亚平宁半岛、西西里岛和撒丁岛组成,并将两个微型国家包围在内(圣马力诺、梵蒂冈)。意大利以 山地 、丘陵 为主(4/5),北部为阿尔卑斯山脉,山脉南侧为波河平原,中部和南部为亚平宁山脉。亚平宁山脉上的火山地震较多,例如维苏威火山、埃特纳火山(欧洲...

《求求了!高中地理问题!》
答:=晨(转 载于: 小龙 文档网:高中地理问答题汇总)昏圈与地轴的夹角=极点(出现极昼)的太阳高度=1/2×刚好出现极昼的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F. 影响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太阳高度)、气候(影响日照时数)、地势高低。G.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大兴安岭-兰州-昆明一线以西以北丰富。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

《高中地理问题》
答:“成因类”问答题归纳1.四季的成因【解答】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移动→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量的季节变化→气温的季节变化→四季2.夏季我国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解答】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并不比南方低多少,而北方的昼长却比南方长,因此北方得到的...

《请教一道高中地理题》
答:5度,当地时间又比北京时间晚,即在120度经线以西,120-102.5=7.5度,当地经度为东经7.5度。东西半球分界线为西经20度,东经160度,该地属于东半球。答案A应为南半球、东半球 答案B地中海在北半球 答案C由于当地属于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可能出现热带荒漠 答案D东北风向在北半球 ...

《一道高中地理题(请进!请详细说明!谢谢!)》
答:1、弧ABC为晨昏线,因为晨昏线上的各点的太阳高度均为0。2、只有北半球的夜间才能看到北极星。3、地球上经线上每个纬度相差111千米,2775千米相当于经线上25个纬度差,所以题中条件可变成距B正南差25个纬度的地方,北极星仰角为48度。原理:某地观察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的纬度。所以B的纬度等于48度加...

《高中地理题,求详解》
答:10.选D 图示为南半球状况,则南极圈以南出现极昼 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的30°E应处于昼半球,答案B、C错误;当北京时间为12点时,150°W地方时为前一日18点,北半球的150°W位于日落不久的夜半球。A图中的150°W处于即将日出的夜半球,答案A错误;D答案正确。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