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苏东坡上集

作者&投稿:童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苏东坡出生于1037年1月8日的四川眉州(今四川眉山),时处北宋年代,原名苏轼,字子瞻,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豪放派文学主要代表。

苏东坡与其父苏洵、弟苏辙,三人统属为唐宋八大家代表。传说他是文曲星转世,根据史料事实,此言不虚。苏东坡在出生时,父亲苏洵二十七岁,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在此前并不好学,文学上也没有多大建树,只在儿子出世之后,突发感慨,似受了刺激,这才开始奋力读书,但,“岁馀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后人分析,是因为苏老的诗有欠火候,虽然他的散文写得很棒,但北宋年间,流行的是雅俗共赏的诗词,各种科举考试,也必须有写诗作词的深厚文学功底,要是打不开主考官大人的眼,则很难考中功名。这可能也是苏洵一辈子没有当上大官的问题所在。

我们现代人总是认为,一个孩子天资聪慧,一定跟家庭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甚至会认为,苏家一定是书香门第世家,然而,苏东坡的祖父,苏序,却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不识字。苏洵也是生命中期才开始,狂热热爱起文学。苏东坡的文学造诣,可能真有一种天分,加上他的母亲对他教育得早,而苏洵自他出生后,“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对幼小的苏东坡进行潜移默化,于是,也培养了他从小爱咬文习字的习惯。

苏轼有个弟弟叫苏辙,轼在古代,是车厢前面用做扶手的横木,辙,指车子往前行过后,在道路上压出的痕迹。苏洵给兄弟俩取这样的名字,首先是希望苏轼以后处事懂得察言观色,掩饰真心,遇事不要冲动,不要过于相信他人,而对于小儿子,他的寄语是,如果苏辙能够甘心做一个车辙,虽然不能大富大贵,但也可以免于灾祸。更深层的意思,也是希望兄弟两人在家庭中能够一前一后,左右相帮,并且一生平安到老。

苏洵一直以仁义孝悌来教育一双儿子,故兄弟两人自小感情极为深厚,何况两个年纪仅相差两岁,没有代沟,沟通畅行无阻。但正如苏洵所预言的,苏轼成人后,果然思想单纯,性格随意,为人乐观正派,特容易相信别人,大手笔喜好写诗,大嘴巴又好吐不快,锋芒毕露之时,便忍不住发个牢骚骂个人,在官场上,也曾得罪过不少人。相反,苏辙比他沉稳得多,他当然也很有才华,毕竟家中有一个有才华的老爹,又有一个明星一般耀眼的大哥,但他“寡言鲜语,素有敬心”,办事严谨,有忧虑之心。他时常担心哥哥说大话坏事,总是写信,提醒他,要少喝酒,多睡觉,少写诗,少说话,少喝酒多睡觉,是为大哥身体好,而少写诗少说话,也是担心他写多说多了,招惹事非。

由此可见,苏辙是一个非常睿智又有着先见之明的人。

我们以前也常听到有关于“苏小妹”的故事,但其实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物,而是因为各种杂志、媒体根据苏东坡的原诗作杜撰出来娱乐大众的素材而已。根据林语堂先生查阅过大量文献推测出的结论,苏小妹的原型,是苏东坡的一个堂妹,很有可能就是苏东坡的初恋,因为两人同姓苏,所以不能结为夫妻,于是,苏东坡只有寄这种情感于诗作当中。

前面说过,苏东坡幼时就受到过来自于母亲的启蒙教育。苏母程氏,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她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但这个富家小姐,却“珠宝首饰不戴,绫罗绸缎不穿,整日和诗文文章、笔墨棋琴打交道。”她看上了没钱奢侈、却有钱买书、一身书卷味的老顽固苏洵,在为他生下一对儿子之后,就在心中注入了“一门三父子,皆是大文豪”的目标。她曾用“范滂的故事”来教育小苏轼,说:假若你将来成了像范滂这样的人,我也能成为范母那样的人。范滂是东汉史上有名的清官,为人清廉一身正气,因为力举权豪,被迫害,为不连累他人,自己投案自首,赴京就死之时,与母亲诀别,范母留下千古名言:“汝今得与李、杜(李膺和杜密)齐名,死亦何恨?”

程氏不仅在苏东坡幼年时期教他读书习文,为他后来写诗埋下童子功根基,更是教育他要品行端正,为人正直,自他幼小的心灵便植入要成为“国家栋梁之材”的坚定目标。

从此,兄弟俩皆成为了“溉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的优秀少年,一生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为人正义两袖清风,直至后来,一个成了像现代明星一样受人追捧的大文豪,一个也一生仕途,节节攀升。纵使苏东坡一生历尽沉浮饱经沧桑,但,这个在少年时便埋下的志向,并没有因为他的后半生的漂泊凄凉,而有一丝儿的缺斤少两。

坚持自己的信仰,依然我行我酷与世间,永远的斗志昂扬,终生的品性温良,这就是大文豪的随性和猖狂。

苏东坡在六岁的时候入了私塾,他非常聪慧,深得老师喜爱。一方面是来自于学校的教育,一方面,父母亲仍不断向他灌输新知。他天生大容量的脑袋,将这些知识层层吸收,所以,幼儿时代就已能懂理如何写诗。但遗憾的是,他幼儿时写的诗,现在的史料都已经找不出原作,所幸,他成年后,仍然不断出佳作,这些作品一直保存至今。

苏东坡于十八岁那一年成亲,第一任妻子名叫王弗,时年十五岁,同为四川眉州人。她自幼也爱读诗文,两个人趣味相投,是苏东坡的“贤内助”。

在苏东坡二十一岁那年,父子三人同时进京考试。苏东坡当时写了一篇文章,标题为《为政的宽与简》,文章到了欧阳修的手上。

欧阳修是当时政界和文界的大佬,他读了这篇文章后,喜极汗下,大赞其好,以为出自自己好友曾巩之手,所以为了避嫌,给了他第二名。放榜出来以后,高中第二名的就是苏轼,所以他得了个进士及第。

自从欧阳修发现了苏轼之后,他一直大力推祟这个新秀之才,并称:我要退让此人,使之有出人投地之日,甚至还预言:三十年后,无人再提欧阳修!那是因为大家都追捧苏东坡去了。

事实证明,历史洪流冲涮之后,在历代文人影响力上,苏东坡的影响确实比欧阳修还要深远得多。

考取进士之后,第二年继续下一轮殿试,所以兄弟俩一直留守京城等待时机,但在殿试到来之前,接到噩耗,苏母程氏病逝,父子仨启程回乡为母送行。返京之日,兄弟俩都带上了各自的家眷,那时,苏东坡也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

公元1059年,苏家老小再次抵京之时,便在京城开封定居了下来,恰逢此时,也迎来了第二年的殿试,仁宗皇帝看了殿试完的文章,对苏轼兄弟也大为赞赏,欣喜之余,跟大臣说:我今天已经为后世选好了两个宰相。

仁宗皇帝只要看一遍苏轼两兄弟写的文章,就已能看透二人的才识和魄力,也能明白两位兄弟的仁义和爱国情怀。

仁宗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在位四十一年,以“仁政”治理天下,深得老百姓爱戴。而彼时,苏洵也因为个人的名声和苏东坡的影响,免试得到了一个官职,在京城当校书郎。东坡则被派往陕西,担任凤翔府判官,这也是他仕途上的第一个官职。

苏东坡在京城应试期间,写了很多的诗词。那时候的京城,犹如现代流行音乐的发源地,他就是流行音乐的谛造者,每有新作传出,很快流遍大街小巷。他的诗,都以隽秀流畅的笔调,清新雅致的文风,诗又有诗意,带着深婉和丽浓,又能通俗易懂,不欺平民与孩童,所以古往今来,广为传诵。

那时候的苏东坡就已经开始名声大噪了,很多千古名诗不断流传于世。

他为自己弟弟写了很多诗。

在他被派往陕西任职期间,苏辙也在京城谋有职位,但哥哥要远行,而且是兄弟俩第一次长远的离别,分别之时,难掩情深。弟弟了解哥哥性格真爽随性,生活不拘小节,总担心他不会照顾自己,一直恋恋不舍,将哥哥从开封送到郑州。

苏东坡也深觉凄苦,从小到大,都是弟弟照顾自己关心自己,这一次分别,令他心中非常难受,于是写了很长的诗来纪念弟弟,其中有一句非常出名:“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见乌帽出复没”。这是形容自己在离别之后,登到高处,仍要不断地回首找寻弟弟身影,但是身后的重岩叠嶂,早已屏蔽自己的眼睛,不见弟弟的全影,只能隐约看见瘦马背上那个时有时无的乌纱帽而已。

兄弟情意,诗词就是最完整的印记。

后来被贬密州,某日,酒喝得多了点,又情不自禁想起弟弟,于是,写下了《水调歌头》。这首词结尾的句子非常经典:“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如果不看前面的序,人们总以为,这种缠绵悱恻,千里会一面的朦胧意境,一定是爱情无疑,却不料,是描写兄弟情意的。

除了和弟弟感情深厚之外,苏东坡与原配夫人王弗的感情也非常好,虽然他们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苏东坡开始对妻子并无过多好感,但相处久了后,发现这个小女人沉着冷静、知书达理,跟苏东坡一样爱读书。有一次,苏东坡在房间读书时,王弗也一直守在身旁,安安静静,面色温柔,于是苏东坡便对她肃然起敬,从那以后,两人感情便越来越浓。

苏东坡一直性情豪放,广交朋友,与人交谈凡事都不加掩饰,总是高谈阔论,眉飞色舞。每每此时,王弗便在屏风后细细观察、聆听,若发现来客中有神态举止不正常的,便常为他细加分析,权衡利弊,告诫他要时时提防小人。

王弗是个重情重义的女子,不过自小身体都比较瘦弱,嫁给苏东坡后,跟着他来到偏远的西北方,水土不服;又加上总要担心丈夫的仕途,怕他豪放说大话的性格会招惹是非,她就像苏辙一样为他忧虑重重;另一方面,又因为长时间离开自己的亲人,思念累积,种种压力加在一起,身体每况愈下,二十七岁那年,她抛下年轻的丈夫和年幼的孩子,客死他乡。

妻子离世,对苏东坡的打击非常之大,以至过去整整十年,都无法将她忘怀,所以他写了那句名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相忘。”

这是令他第一次懂得爱情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

王弗去世后仅一年,就在1066年,父亲苏洵去世。长辈离世为大事,是年,苏家二兄弟告假还乡,回到四川眉州为父亲送行。

丧期结束后,他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

王闰之对苏东坡是了解的,也清楚他对姐姐的感情。但她欣喜于他的才华,对他怀着祟拜和敬仰之情,即使与他相距十一年的年龄,依然义无反顾地嫁给了他。婚后,她虽不像王弗一样,冷静沉着头脑机灵,能在“识人”方面给他一些中肯的建议,但她贤惠善良,内向质朴,对苏东坡细心温柔,将他照顾得无微不至。

苏东坡在心里也是深爱着这个女人的。

苏东坡的这段居丧期有两年之久,他将父亲、母亲、妻子葬在同一个地方。为此十年后,他为亡妻写的那首诗里,提到:“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其实是指,在今后想起故人,总忍不住泪千行,无论是思念自己的发妻,还是怀念自己的父母,那个被他种了三千棵松树的山冈,是再也回不去了,因为再次回京后,他从此便卷入了遥遥无期的政治风波当中。

1069年,王安石发动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北宋政治危机为目的的变法,但实际上,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造成了百姓利益的损害,也触动到了大地主阶级的利益,一时之间,剧烈的反对之声风生水起,苏东坡也在反对行列当中。

这年夏天,在变法已获得仁宗批准并如火如荼进行之时,王安石提出“废除诗赋考试,改为科举考试”的条令,当时仁宗拿不定主意,苏东坡便在这时挺身而出,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章《议学校贡举状》来反对科举改革。

王安石变法事件,苏东坡受了不少牵连,他在京城是待不下去了,于是自请愿派到杭州,这一次,他到杭州任了太守一职。

其实,苏东坡是非常喜欢这座城市的,这相当于他的第二故乡,他到这里后,做了不少实事,也写了很多好诗。其中有一首非常出名“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真的通俗易懂,又清新雅致,而且合仄押韵又做得非常自然,读起来朗朗上口之余,心情也格外轻快愉悦。

苏东坡在杭州前半期的生活还是非常惬意的,这里许多文人雅士,大家可以一起交流,一起讨论诗作,这符合他的习性爱好和生活作风。

但,他是一位爱国人士,有着家国情怀,对皇帝有着忠义之心,对平民百姓有着体恤之情,他是文人,但胸襟坦荡,不论在哪个地方为官,他心里想的都是国家和老百姓,所以,他一直没少干实事。

在杭州,他致力于西湖水利和杭州城市发展建设。他刚到这里时,发现西湖上杂草丛生,在请奏章被高太后批准之后,他励精图治,耗时四个月,清理西湖,修复西湖,还了杭州人民一个天然洁净的美景;他在这里,带着属下官员和平民百姓一起,清理掉了京杭大运河内的淤泥,使流入市中心的水变得纯净;他又建了两个新水库,用陶瓷管代替以前的竹管道,疏通来自运河的肮脏的咸水,将淡水交汇进来,这样,老百姓的生活用水不仅干净了,而且还是淡的。

此后,他还建了苏堤,又建了三潭印月,也建了医院。如今的杭州,苏堤上杨柳吐翠,艳桃灼灼,三潭印月如宝葫芦一般栩栩如生,安乐坊曾救济过无数老百姓,使他们病有所依,能获重生,苏东坡功不可没。

直至如今,历史流逝近千年,历代杭州子民还像千年前他们的祖先一样,深切怀念着苏东坡。

不过,这样一位对历史建高有着卓越贡献的政治家,也不过一个直来直往的性情中人。他喜欢作诗,喜欢写文章,看到什么都想用文字的表述出来。

杭州任职期间,王安石变法依然进行当中,很多地方老百姓因“青苗法”的施行和官员的恶意镇压苦不堪言,很多人为了上交政府的税收把耕牛都杀掉了。在那个年代,耕牛就是一家人的命根,但如果不交税收,就将面临牢狱之灾,甚至还会有生命危险。

苏东坡每看到此,满腔怨忿,思虑重重,又写了很多反映当时老百姓生活惨状的悲情诗,其中有一篇为:“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官今要钱不要米,西万里招羌儿。”

此外,他还写了许多直接抨击时政的语言激烈的文章,讽刺各路官员,批评王安石,揭露苛税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严酷后果,惹得王安石大为光火,视苏东坡为反对派主要代表,暗自指使人来弹劾他。

最终,变法派处心积虑,达成一致,联名起来攻击苏东坡。苏东坡先是在杭州的太守职位被贬,贬为通判一职之后,又颠沛流离地被贬往山东密州。

之后,又辗转派到徐州、湖州等地,前后时间长达八年之久。

待续……

《苏轼古诗词ppt免费》
答:2.有关苏轼的诗词讲解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在宋代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 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苏轼此时40岁便自称“老夫”,颇有悱恻意味。 开头说老夫本不该狂,而自己...

《苏东坡佳句》
答: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 ⑿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江城子》) 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 ⒁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 ⒂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浣溪沙》)二、苏轼诗歌名句集录 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

《苏东坡经典诗词》
答: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

《苏东坡写的诗》
答:【潭】翠壁下无路,何年雷雨穿。光摇岩上寺,深到影中天。我欲然犀看,龙应抱宝眠。谁能孤石上,危坐试僧禅。【南寺】东去愁攀石,西来怯渡桥。碧潭如见试,白塔苦相招。野馈惭微薄,村沽慰寂寥。路穷斤斧绝,松桂得干霄。【北寺】唐初传有此,乱后不留碑。畏虎关门早,无村得米迟。

《苏轼的资料及诗词鉴赏》
答: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

《苏东坡简介 20字左右》
答: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宋代诗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诗籍《琴诗》、《石钟山记》、《东栏梨花》、《和子由渑池怀旧》、《阳关曲 中秋月》、《赠刘景文 / 冬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热心网友| 发布于2017-12-19...

《苏轼的“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怎么解释?》
答: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词...

《苏轼有什么作品?》
答:苏轼作为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盟主(欧阳修明确表示要把主持文坛的重任交给苏轼,苏轼也亲口说过)可以说是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文、宋诗、宋词都在他手上达到了一个高峰。 文,苏轼是八大家之一,在散文上的贡献主要是不同于韩愈欧阳修等人的文道并重的文学观。其文章,文思泉涌可以说是苏轼真实的写照,议论文有的放矢,言...

《苏东坡传各章简介 每章分开的~》
答:舒禀随同弹劾表章,附呈上苏东坡印出的诗集.李定,现今升为御史中丞,也随后跟上一表,陈述有四个理由,苏东坡必须因其无礼于朝廷而斩首.一共有四份弹劾苏东坡的表章.这件案子交予了御史台.李定,当年因隐瞒父丧司马光骂他是禽兽不如,现在担任检察官.他挑选了一个极其能干的官吏派到湖州去,免去苏东坡的官职,...

《苏轼的诗有哪些》
答:在神宗熙宁元丰二年(一○七九)六月,一个御史把苏东坡谢恩表中的四句挑出来,说他蔑视朝廷而开始弹劾他。数日之后,舒禀,当时尚在御史台,找了几首苏东坡的诗,内容关于农人青苗贷款,农人三个月无盐吃,还有燕子与蝙蝠争论的寓言。他说写的那种诗,显示苏东坡不但考虑欠周,也是不忠于君。舒禀随同弹劾表章,附呈上...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