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临江仙·都城元夕毛滂 ①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 临江仙·都城元夕-毛滂 求翻译

作者&投稿:厨人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临江仙 都城元夕 答案~

临江仙都城元夕
毛 滂①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觚棱②。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小屏风畔冷香凝。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注】①毛滂:北宋衢州人,这首词写于词人羁旅河南之时。②觚棱:宫殿的屋脊。
(1)这首词上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4分)
(2)全词主要抒发词人怎样的感情?上片与下片在内容上有什么关系?(4分)
参考答案
14.(1)比喻、夸张、想象。(2分,答两种即可。)描绘了皇都璀璨辉煌、繁华热闹的元宵盛况:全城灯火,五彩缤纷;街上车马华丽,宫前火树银花;飘落的银河星灯辉映,令人分不清天上人间。(根据景象特点1分,简要描述1分。)
(2)第一问:抒发了词人身处异乡适逢佳节的孤寂凄冷的羁旅之愁和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思乡思亲之情。第二问:上片虚写京城元宵佳节的盛况,下片极写现实处境之落拓。 一虚一实,一乐一悲,以虚衬实,以乐衬悲。
赏析
毛滂晚年,因言语文字坐罪,罢秀川太守之职。1115年(政和五年)冬,待罪于河南杞县旅舍,家计落拓,穷愁潦倒。《临江仙都城元夕》即写于词人羁旅河南之时。
这首词上片写想象中的汴京元夜之景,下片写现实中羁旅穷愁,无法排遣的一种无奈心情。上片虚写,下片实写;一虚一实,虚为宾,实为主。
首句闻道长安灯夜好,长安点都城,即汴京。灯夜好点元夕。词题即在首句点出。闻道二字,点明都城元夕的热闹景象都是神游,并非实境。不过,这神游并不是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也不是对于期待中的未来的憧憬,更不是梦境,而是在同一时刻对另一空间的想象,即处凄冷之境的江南憔悴客对汴京元夜热闹景象的想象。既是想象,作者便可摆脱现实的束缚,按照自己潜在的心愿作几乎是无限的发挥。雕轮宝马如云与辛弃疾的名句宝马雕车香满路相似。毛滂这一句极言雕轮宝马之多(如云),辛弃疾的词则突出了乘宝马雕车之人之多(香指妇女脂粉),使形象更鲜明生动。实际上,辛弃疾的词正是从毛滂这一句点化而来。
下面三句词人把汴京元夜从地上移到了天上,以想象中的仙境喻都城元夕的盛况。蓬莱清浅对觚棱。蓬莱乃海中仙山,又长安城中亦有蓬莱宫。觚棱是宫阙转角处的方瓦脊,此处即代指宫阙。蓬莱句既可指帝京宫阙,也可指蓬莱之仙山琼阁。诗无达诂,总之,是描写汴京元宵之夜宛如神仙境界。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碧落,犹碧天。玉皇句中的开字启人想象。既言开,则碧落原是闭着的,只是在上元之夜,玉皇才将原是闭着的碧落开了。碧落既开,则天上的星儿、宿儿便纷纷下落,于是便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句)的景象,便有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句)的上元之夜,使银界失黄昏了。其实,写天上的玉皇就是写人间的皇帝。古代皇帝也常有在上元之夜偕其大臣、侍从开启宫门之举,以示与民同乐。天街大道便也响起吾皇万岁的欢呼声,于是便打扮出一片繁华景象。词人的写法无非是把人间的皇帝搬到了天上,以在想象中染上一层迷离恍惚的色彩,使帝京元夜在词人的表现中更加热闹罢了。

词人的笔是一支彩笔,这支彩笔将天上人间尽情涂抹,把都城元夕的繁华景象描摹尽致。但是,这一片繁华都只是词人想象的产物,首句闻道二字点明了这一点。上片越是写得繁华热闹,则越是反衬出下片凄清冷寂的尴尬之状。
下片首句,江南憔悴客是作者自指。谁见,设问之辞,意即无人见。这里特指作者自己深深思念的妻子反不知自己待罪客舍的窘境。这一句,作者以设问的口气写出了自己的孤寂。谁见二字还将读者(也使作者自己)从想象中的繁华景象拉回到凄冷的现实中来。端忧懒步芳尘,这是写闺中人对那元夜的繁华早已失去了兴趣,这与辛弃疾词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恰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辛弃疾词中是说作者知道自己的意中人会在元夜等他,所以才去寻,尽管要寻他千百度;毛滂词中的闺中人则无须去寻,她知道自己的丈夫远在千里之外,乃懒去那元夜繁华之地。她只在闺房中,在小屏风畔,独对薰香袅袅,薰香则渐冷而凝。一种无奈之状展现在读者眼前,像是一幅画得极高明的《闺中夜思图》。这种描写,只是词人的设想,但是设想闺中人在思念自己,也就更深刻地表现了自己在思念闺中人。
酒浓句,词人从对闺中人的思念中回到现实中来。上元之夜,本应是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欢乐之夕,而作者自己却处在待罪羁旅、凄冷孤寂的心境中,去消受那本不应如此凄清的元夜之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春梦只能于酒浓时去做。而酒并不能真的解忧,它只是使人于麻醉中暂时忘却而已。当人只能在春梦中去寻找欢乐岁月的时候,现实的无奈就更使人难堪了。结句窗破月寻人,写词人孤寂一个,只有元夕之月伴春梦之人。寻字,以人拟月。这位江南憔悴客,待罪羁旅,没有人去寻他,只有月从客舍的破窗隙中来寻,越显其孤独寂寞,心情已从凄冷变成凄苦了。一个寻字,令人回味无穷。

毛滂晚年,因言语文字坐罪,罢秀川假守之职。1115年(政和五年)冬,待罪于河南杞县旅舍,家计落拓,穷愁潦倒。《临江仙·都城元夕》即写于词人羁旅河南之时。
  这首词上片写想象中的汴京元夜之景,下片写现实中羁旅穷愁,无法排遣的一种无奈心情。上片虚写,下片实写;一虚一实,虚为宾,实为主。
  首句“闻道长安灯夜好”,“长安”点“都城”,即汴京。“灯夜好”点“元夕”。词题即在首句点出。“闻道”二字,点明都城元夕的热闹景象都是神游,并非实境。不过,这“神游”并不是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也不是对于期待中的未来的憧憬,更不是梦境,而是在同一时刻对另一空间的想象,即处凄冷之境的“江南憔悴客”对汴京元夜热闹景象的想象。既是想象,作者便可摆脱现实的束缚,按照自己潜在的心愿作几乎是无限的发挥。“雕轮宝马如云”与辛弃疾的名句“宝马雕车香满路”相似。毛滂这一句极言“雕轮宝马”之多(“如云”),辛弃疾的词则突出了乘“宝马雕车”之人之多(“香”指妇女脂粉),使形象更鲜明生动。实际上,辛弃疾的词正是从毛滂这一句点化而来。
  下面三句词人把汴京元夜从地上移到了天上,以想象中的仙境喻都城元夕的盛况。“蓬莱清浅对觚棱”。蓬莱乃海中仙山,又长安城中亦有蓬莱宫。“觚棱”是宫阙转角处的方瓦脊,此处即代指宫阙。“蓬莱”句既可指帝京宫阙,也可指蓬莱之仙山琼阁。“诗无达诂”,总之,是描写汴京元宵之夜宛如神仙境界。“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碧落”,犹碧天。“玉皇”句中的“开”字启人想象。既言“开”,则“碧落”原是“闭”着的,只是在上元之夜,玉皇才将原是“闭”着的“碧落”“开”了。“碧落”既“开”,则天上的星儿、宿儿便纷纷下落,于是便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句)的景象,便有“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句)的上元之夜,使“银界失黄昏”了。其实,写天上的玉皇就是写人间的皇帝。古代皇帝也常有在上元之夜偕其大臣、侍从开启宫门之举,以示“与民同乐”。天街大道便也响起“吾皇万岁”的欢呼声,于是便打扮出一片繁华景象。词人的写法无非是把人间的皇帝搬到了天上,以在想象中染上一层迷离恍惚的色彩,使帝京元夜在词人的表现中更加热闹罢了。
  词人的笔是一支彩笔,这支彩笔将天上人间尽情涂抹,把都城元夕的繁华景象描摹尽致。但是,这一片繁华都只是词人想象的产物,首句“闻道”二字点明了这一点。上片越是写得繁华热闹,则越是反衬出下片凄清冷寂的尴尬之状。
  下片首句,“江南憔悴客”是作者自指。“谁见”,设问之辞,意即无人见。这里特指作者自己深深思念的妻子反不知自己待罪客舍的窘境。这一句,作者以设问的口气写出了自己的孤寂。“谁见”二字还将读者(也使作者自己)从想象中的繁华景象拉回到凄冷的现实中来。“端忧懒步芳尘”,这是写闺中人对那元夜的繁华早已失去了兴趣,这与辛弃疾词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恰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辛弃疾词中是说作者知道自己的意中人会在元夜等他,所以才去“寻”,尽管要“寻他千百度”;毛滂词中的闺中人则无须去“寻”,她知道自己的丈夫远在千里之外,乃“懒”去那元夜繁华之地。她只在闺房中,在“小屏风畔”,独对薰香袅袅,薰香则渐冷而凝。一种无奈之状展现在读者眼前,像是一幅画得极高明的《闺中夜思图》。这种描写,只是词人的设想,但是设想闺中人在思念自己,也就更深刻地表现了自己在思念闺中人。
  “酒浓”句,词人从对闺中人的思念中回到现实中来。上元之夜,本应是“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欢乐之夕,而作者自己却处在待罪羁旅、凄冷孤寂的心境中,去消受那本不应如此凄清的元夜之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春梦”只能于“酒浓”时去做。而酒并不能真的解忧,它只是使人于麻醉中暂时忘却而已。当人只能在春梦中去寻找欢乐岁月的时候,现实的无奈就更使人难堪了。结句“窗破月寻人”,写词人孤寂一个,只有元夕之月伴春梦之人。“寻”字,以人拟月。这位“江南憔悴客”,待罪羁旅,没有人去“寻”他,只有月从客舍的破窗隙中来“寻”,越显其孤独寂寞,心情已从凄冷变成凄苦了。一个“寻”字,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词的结构很独特,上片下片没有时间上的先后之分,实为“一刻而二境”——同一时间,两片空间。上片、下片写同一时刻——上元之夜——发生的事情,这是“一刻”。上片虚景,写汴京元夜的繁华景象;下片实景,是“江南憔悴客”现实的凄寂之境。这是“二境”。但是,下片于现实中又设想作者深深思念的妻子对他的思念之情,实中又有虚。整首词,叙事抒情,一波三折,委曲宛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曾评价说:“滂词情韵特胜。”[1]


小题1:比喻、夸张、想象。(2分,答两种即可。)  描绘了皇都璀璨辉煌、繁华热闹的元宵盛况:全城灯火,五彩缤纷;街上车马华丽,宫前火树银花;飘落的银河星灯辉映,令人分不清天上人间。(根据景象特点1分,简要描述1分。)
小题2:第一问:抒发了词人身处异乡适逢佳节的孤寂凄冷的羁旅之愁和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思乡思亲之情。第二问:上片虚写京城元宵佳节的盛况,下片极写现实处境之落拓。 一虚一实,一乐一悲,以虚衬实,以乐衬悲。(每问2 分)

《高中诗歌鉴赏范题》
答: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指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问:简析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回答问题 南乡子 送述古苏轼词的下阙表达了词人什么...》
答:林语堂在《京华烟云》里有一段话,大抵意思是这样的:十七八岁的女孩子是读不懂苏东坡的,她们只喜欢李清照的婉约。这话说的好!的的确确说得透彻!林语堂为先生写过传记,他还是明白先生的。张爱玲、三毛都是有经历的女子,光彩的外表下是一颗沧桑疲惫的心灵,她们在夜深读书时看到先生那些苍凉的句子,...

《谁能告诉我几个在高考中出现的苏轼诗词鉴赏题?》
答:07年全国卷一: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十家。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断火试断茶,诗酒趁年华。〔赏析〕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

《秋雨声声 阅读梦境是什么》
答:秋雨声声阅读梦境是什么... 秋雨声声 阅读梦境是什么 展开  我来答 2个回答 #热议# 已婚女性就应该承担家里大部分家务吗?匿名用户 2010-09-02 展开全部 五十套06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古诗鉴赏题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江城子苏轼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

《有关诗歌的问题及答案》
答: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夏日三首(其一)张 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1)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答:___(2)请分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

《求古诗词赏析题目》
答:(1)诗的第二联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象?(2)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少年游 早行 林 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

《求诗词以及诗词的问题及其答案?》
答: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卷2)南柯子 王炎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贴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

《苏轼《独觉》全诗的赏析,特别是诗中的字要有注释,谢谢。》
答:一、全国卷Ⅰ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

《古诗鉴赏题咋做?》
答:例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简析〕...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