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急急急! 各位大大帮忙啊!

作者&投稿:雪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星空探索家 读后感 急急急!!!!~

一种追求。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追求共产主义真理,追求人民的幸福,最终成就了他救国救民于危难之中、为人民谋幸福的伟业。同样,也是这种执着追求,温总理才与胡锦涛总书记一起,在国家处在改革攻坚阶段,社会深层次矛盾凸现的关键时期,担当了大国总理的重任,以忧民、亲民、爱民、为民的执政风格深得人民爱戴,并成为凝聚亿万人民的巨大动力。


一种境界。温总理充满庄严、圣洁、正义的崇高精神境界和对宇宙力量的敬畏精神,意在告诉人们,每一个生命在浩瀚的宇宙里都是渺小的,宇宙间正义的力量是无限的。人们常说,头上三尺有神明。我们每一个人,无论职位多高、权力多大,都不要自我膨胀,都要时刻注重内在的修养,对权力、法律、道德,乃至对大自然、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持足够的敬畏。


一种胸怀。古人登“岳阳楼”而“先天下之忧”,今天,我们仰望天空,举头望月,当承担起民族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之重任。同时,有了这种胸怀和人文情怀,就能正确对待自身荣誉、挫折和困难,少考虑一些个人的发展、世俗的成功,而以更为广大的胸怀,把国家兴亡、民族复兴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价值。


一种精神。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强者需要一种精神,弱者更需要一种精神,顺利时需要一种精神,危难时更需要一种精神,没有精神就没有事业,没有精神就没有成功。从温总理这段诗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诗人“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的那种巨大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是长歌问天产生的坚守真理和追求理想的勇气和拼搏精神。我们知道,人类共同的智慧和生命的力量是没有极限的。从生命的起源,到今天这个高度发达与文明的世界,从地球,月球,火星,到超越太阳系,超越银河系,人类的梦想一直在执着地延伸;生命的奥秘,技术的革命,文化的传承,社会的文明进步,人类的探索在挑战与挫折中执着地前行。。。。。。。温总理在同济大学演讲讲到大学精神不在高楼大厦、不在权威的讲坛,也不在到处张扬,而在每一个人的灵魂和生命时。强调这就是精神,为此,他希望同学们要认真地做人,刻苦地做学问,要长真本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更不得来半点的虚伪和骄傲,来半点的弄虚作假。


一种寄托。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的时候,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阅读温总理的新诗《仰望星空》,虽然感到诗的意境博大精深、妙不可言!但是,更深、更妙的意境还在诗外,那就是《仰望星空》是一种寄托。正如他演讲时讲到: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温总理的新诗《仰望星空》更深、更妙的意境就在于新诗寄托着对青年一代的希望,寄托着民族的未来。

一光绪新政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

二失败原因
1、光绪帝和几个书生的全变和大变的急进变革得罪了整个上层阶级,包括知识分子, 废除科举堵住了某些知识分子的升官之路。 而日本则是稳健的改革 ;

2、戊戌变法和之后慈禧太后的新政都有洋人的破坏 .而日本的改革受到洋人的扶持 ;

3.维新派依靠无实权的皇帝,缺少中央地方的官员及民众的支持,帝国主义与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封建势力强大,代表民主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薄弱,无法与其抗衡,又加上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脱离群众.

三 推行新政,准备立宪。庚子事变之后,无数活生生的事实和血的教训,使慈禧逐渐认识到了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受欺辱的状况,只有推行新政,实行变法。光绪二十六年(1900)十月初十日,她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了变法诏书:“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为推行新政,实行变法,她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三月初三日下令成立了由礼亲王世铎、文渊阁大学士荣禄、体仁阁大学士王文韶、户部尚书鹿传霖、工部尚书瞿鸿禨组成的“督办政务处”,直接负责新政变法事务。上述5人是当时军机大臣的全班子,可见这督办处级别之高,影响之大,表明了慈禧对新政变法的重视。新政涉及的内容很多很广泛,大致有改革官制;改科举兴学堂;改革兵制,举办武备学堂;到国外考察;兴办商业、矿务等。后来慈禧又公开宣布9年后即到1916年实行君主立宪。上述新政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了实行。无论慈禧实行新政、立宪是真心也好,被迫也好,但在客观上,毕竟做出了姿态,有了初步的行动,使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制度向前缓慢地迈出了一步。慈禧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四尽管清末新政有上述种种消极作用,但我们把它提到当时的历史范围内来考察时,不难发现,它却为历史提供了新的东西。
首先在经济上,清末新政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明显发展。1904至1910年间,设厂数目与投资总额都大大地超过了前代。在1895至1898年的民族工业,新设厂投资万元以上者55家,年均13.75家;而1904至1910年间,新设厂投资万元以上者276家,年均39.4家,是前者的2.87倍(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下册,第878—919页。其中纯官办企业未计算在内。)。这种发展还表现在矿业上,1904至1910年新建矿48家,超过了以前任何时期。此外,交通、商业、金融等都有了较明显的发展。在农业上,由于土地面积的增加(拙作:《清末发展实业初探》,《北方论丛》1985年第3期。),促进了农作物产量的增长;而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知识的传入(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第868—879页。),则表明中国农业生产也带有近代的色彩。
其次在政治上,清末政权机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清末新政前,清政府基本上还是封建的政权机构。在清末新政期间,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1906年前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以及设立商部、练兵处、巡警部、学部等;还表现在1906年11月重新更定官制,除内阁、军机处仍旧外,新设立或改名称的有:外务部、学部、民政部、度支部、陆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海军部、军咨府、资政院、审计院。到此,清政权虽然仍是半新半旧的,但这毕竟是清朝政权机构迈入近代时期的开始。
第三,在军事上,清末中国军队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清末新政时注意编练新军,辛亥革命爆发前全国已编成16镇。于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也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通过清末新政,在这万面的变化是十分突出的。其一,结束了科举制度的历史。其二,清末出现了办学热潮。由于清政府号召办学,又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加上废除科举制度,于是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其三,由于清朝政府的号令及地方官和个人的努力,很快地出现了留学的热潮。1905至1906年间,仅留日学生就多达8000余人(一说10000多人),这同新政前比较,增长了100多倍。其四,政治思想界也有所变化。随着清末“预备立宪”的开展,西方资产阶级某些思想得到了一定的传播,在中国封建专制思想体系中透进了一线民主的霞光。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