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少年不识愁滋味,全诗是…?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什么意思?它的全文是什么.

作者&投稿:锻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全诗内容是什么?~

“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全诗内容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作者辛弃疾
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注释丑奴儿:词牌名。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强(qiǎng):勉强地,硬要。识尽:尝够,深深懂得。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休:停止。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 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 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view_57795.aspx

丑奴儿 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意思是:年纪轻轻时,尚不理解人生之愁,却自以为身在愁中,写诗作赋,诉说苦恼。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又名:采桑子) 原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应用:讲年少时说这是个强说愁的年纪赏析:一【注释】
①博山:地名,在江西省广丰县西南三十里。②层楼:高楼。③强说愁:没有愁而说愁,即无病呻吟。 【今译】
  青春年少,心中没有忧愁,也不知道愁是什么滋味。因为文人诗词中惯用愁,为了要吟诗填词,也就爱登楼望远,跟着人家说愁,勉强说愁。
  年岁老了不愿说愁,因为心里的愁,实在太多、太重。也不是一句话所能形容,何况环境、遭遇也都不容许再说愁,不说罢了,不说罢了,只好说些淡淡的话,“好个秋天,凉快极了!”【评析】
  这首词是作者闲居带湖时的作品。全篇言愁,通过“少年--晚年”的鲜明对比,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上阕写少年不识愁滋味。它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真切动人。下阕写晚年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它写出了作者历尽沧桑,饱尝愁滋味,概括大半生的经历。“欲说还休”,深深地表现了作者痛苦矛盾的心情,怨愤愁苦溢于言表。用迭句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却道”句,避而不谈。用淡语写胸中无限悲愤。全词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语浅意深。
  张碧波《辛弃疾词选读》:这首词写得委婉蕴藉,含而不露,别具一格。 二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名句“少年不识愁滋味”,出自哪位宋代词人?》
答:辛弃疾。出自南宋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翻译:少年时我不懂什么是忧愁,闲来时喜欢登上高楼。我喜欢登上高楼,为写新词无愁也要勉强说愁。如今我已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什么意思》
答:少年时不懂什么是忧愁,闲来时喜欢登上高楼。南宋时期辛弃疾所做词牌名《丑奴儿》中的句子: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翻译:年轻时候不懂得愁的滋味,只是一味登高望远。登高望远,没有忧愁却为了写词勉强的说愁...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下一句是什么》
答:"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一首词。全文如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首词的大意是:少年的时候,还不懂得什么是忧愁的感觉,只知道爬上高楼,为了写出新的诗词,就勉强说出...

《少年不识愁滋味 四十已不惑 一蓑烟雨任平生》
答: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定风波 [苏轼](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仗芒鞋轻胜马,...

《"少年不识愁滋味,未赋新辞强说愁"是什么意思?》
答:出自 南宋·辛弃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译文:人在年少时不明白忧愁的滋味, 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吟赋新词而勉强说愁。而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想说却没...

《"少年不知何事愁,独上层楼强说愁"出于哪个词人的哪篇词?》
答: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少年不知愁滋味,独上西楼,月如钩。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求下限...》
答: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

《”少年不识愁滋味“是岳飞哪一首诗里的?》
答:这个是出自辛弃疾的《丑奴儿》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又叫采桑子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答:原文:《虞美人·听雨》宋代: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少年不知愁滋味全诗出处是?》
答:1、出自《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清朝扬州人。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少年不知愁滋味,老来方知行路难。:这意味着有些人不想再做官,就辞职回家了,而有些不想做官的人就夜以继日地参加考试,只是为了做官。星空下,有的去考场,有的听天由命回家了。说的是人类的处境。一些人成为官员...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