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2014考研政治马原高频考点精解——马原理唯物论重要考点分析 2020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必背的十条知识点原理

作者&投稿:丹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考研政治中的马原论述题】~

你好,并不是这样的。
1.唯物辩证法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辩证否定观等等一系列知识点都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范畴。矛盾即对立统一只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2.如果你在题目中判断出了考察你关于矛盾的相关知识,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基本上是必须要写的,此外还有两点论和重点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等都是可能需要回答的内容。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两大特征、三大规律、矛盾的特殊性、质量互变规律等。你可以买本去年的考试大纲看看

2014考研政治马原高频考点精解——马原理唯物论重要考点分析
一、物质观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含义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这种概括虽然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基本内容集中体现在恩格斯和列宁的下列论述中。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时候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考研钻石卡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列宁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纳入对物质的理解,既把物质范畴拓展到社会历史领域,又深化了对自然物质的理解,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二、意识观
(1)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考研钻石卡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2)意识的本质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三、运动观
(1)物质与运动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旅游管理考研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运动与静止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四、时空观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五、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旅游管理考研正确地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这一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1.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本质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活动本身及其结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所以,实践是区别于人的意识活动的客观物质活动。
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这种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的意义。
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受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生产劳动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们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③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与科学实验一样,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上述各种形式的实践都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包含着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念的转换。
2.实践与人的存在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地位,实践构大学考研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中,人类的本质力量才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
(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人不仅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使自然界成为自己的对象,而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发展着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这种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便构成了人的物质生活本身,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自身。总之,实践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3.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这里说的自然界是指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它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人类社会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离,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大学考研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因此,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4.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通过劳动,人类具有了自己的实践存在方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在实践中,人把自然界既作为自己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又作为自己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之后,就从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因此,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实践的规律与人类不断自觉遵循物质世界的规律是一致的。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5.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物质世界的社会性活动。实践内在地包含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自身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旅游管理考研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的本质特性。
【习题精练】
一、单选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变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2.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
A.客观性 B.有限性
C.相对性 D.一维性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二、多选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2.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

【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对立的绝对性只有一点,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可以转化为意识,二者之间的对立只有相对而言的意义。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A。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时间相对性。
时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和物质运动不可分,时间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题目中原子处于不同速度下其自身的时间会有不同,这是时间相对性的表现。故答案为选项C。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的本质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本质问题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观念、意识“不外是”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所谓“改造过”,指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信息进行了能动的加工,意识、观念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即意识具有主观反映性的特征,本身并不是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列宁语)。因此正确选项是旅游管理考研D。选项A把意识看成“人脑中的特有的物质”,是19世纪中叶欧洲某些庸俗唯物主义者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否认了意识的主观反映性特征。选项B把人脑看成意识的“源泉”,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意识的“源泉”是实践和客观物质世界,人脑则是意识的思维器官,它不能凭空产生意识。选项C否认了意识和物质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本质区别。因此,A、B、C都应排除。正确答案是选项D。
二、多选题
1.【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展开来有二层含义:一是说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反映;二是说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能动的反映。因此马克思概括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所以A、D两项是正确选项。B项忽视了意识反映事物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错误选项。虚幻的观念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所以选项C说法错误。
2.【答案】A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
这道试题的出处是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的第三章,原文是:“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是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列宁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最为广泛的哲学范畴,给物质下定义,必须从与意识的关系这个角度来下,“除了指出它们之中哪一个是第一性的,不可能,实质上不可能再下别的定义。”因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在这个范围内,两者的对立是绝对的,即无条件的、不能改变和颠倒的,否则,就不能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但是,一切对立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不例外。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具有相对性,是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万学海文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总之,物质和意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具有同一性。如果否认这一点,就会陷入二元论或不可知论、形而上学唯物论。因此,正确选项是A、B。选项C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属于“凡是物质都有意识,万物都有灵魂”的“物活论”观点,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选项D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即意识与物质从来都是并存的,否认了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也不了解意识是对物质的主观反映,否认了意识同物质的原则区别,属于庸俗唯物主义思想。
3.【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题干的引文是马克思关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著名科学论断。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离不开物质的,但又是不同于物质的精神现象;所以,E项是错误的。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所以A项是错误的。意识是人脑这一特殊物质的机能,但不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所以,B项也是错误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同一,意识是客观事物反映在主观中的映象,即“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意识同物质具有同一性。所以,选项C和选项D都是正确的。

高频考点之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既是运动的又是静止的,物质是在时间、空间中实现其存在和发展的。
万学海文辅导专家把考研政治要点总结如下: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物质和运动是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一方面,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物质都处于运动之中,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运动也离不开物质,任何运动都需要主体,而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是实在基础和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不存在的。列宁明确地指出:“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我们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的错误,也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唯物主义的错误。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承认相对静止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相对静止是衡量该运动的尺度。只有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才能说明某一运动是什么事物的运动和什么形式的运动。另一方面,相对静止使事物具有确定的形态和性质,人们才能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认识和利用不同质的事物。
  运动与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它们相互区别,这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另一方面,它们还密切联系,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坚决反对两种错误。一种是夸大运动否认静止,把物质运动看成是瞬息万变的、没有任何稳定性的过程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又要反对那种夸大静止否认运动,把物质的存在或者世界的发展看成是绝对不变的过程的形而上学不变论的错误。
  在考研政治哲学命题中,“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是古希腊著名辩证法大师赫拉克利特的观点,认为河流在变化发展,属于辩证法;“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是古希腊相对主义者克拉底鲁的观点,认为河流在瞬息万变,属于相对主义诡辩论。
考研政治真题分析: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主体与属性。
  【2013年单选题第1题】有一副对联,上联“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 )
  A.运动的衡量尺度
  B.运动的内在原因
  C.运动的普遍状态
  D.运动的存在方式
  【答案】A
  【2007年单选第1题】“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答案】B
  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时间与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其中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时间具有客观性和一维性,或不可逆性的特点,空间具有客观性和三维性的特点。
  时空与物质运动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二者相互依赖、密不可分。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任何物质的运动都要经历一定的时间,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没有脱离时间空间的物质运动;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不能脱离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是无法存在的。
  时空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时空的有限性是指每一个具体事物都要占据有限的空间,都要经历有限的时间,而时空的无限性则是指整个宇宙在时间的持续性上无始无终,在空间的伸展性上无边无际。时空的无限和有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又相互转化。首先,时空的无限是由有限组成的,一个个有限组成了无限,因而时空的无限性离不开有限性;其次,时空的有限也不离开无限,任何有限的事物都无限可分,有着无限的层次、本质和规律;再次,时空的有限可以转化为无限,无数个有限不断叠加就能打破有限,进入无限。否认时空的无限性,夸大时空的有限性就会为宗教神学留下地盘。
  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空的客观性,时间空间作为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空的相对性是指具体事物时空的特性是可变的,人们关于时间空间的观念也是变化发展的。
  在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上,我们既要承认时空的客观性、绝对性,又要承认时空的可变性、相对性。在这一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的时空观:
  一种是以牛顿时空观为代表的错误观点。这种时空观虽然承认时空的客观存在,但认为时间空间是“盛装物质的容器”,是不会随着物质运动的状态的改变而改变的,时间将均匀流逝,空间将平直伸展,因而是一种形而上学时空观。
  另一种是康德的时空观,这种时空观把时间空间不是看成物质的存在方式,不是看成客观的,而是把它看成是“人们先天具有的主观认识形式”,这种观点把时空完全看成人的主观认识能力,完全否认时空的绝对性、客观性,因而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重要考点,注意理解。
  【2008年单选第2题】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
  A.客观性B.有限性
  C.相对性D.一维性
  【答案】C
4.社会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虽然它们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但在历史观上仍然倒向了唯心主义。他们不是把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归结为物质的经济的因素,而是归结为某种精神要素的作用。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之一,它的创立首次确立了用物质的、经济的原因来理解社会历史问题的科学的辩证的历史观,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了历史领域,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客观本质。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都是整个客观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是物质性活动,实践活动的手段、对象、过程、结果都是客观的。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社会的物质性。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而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都是人类改造自然系统中的物质力量。这就决定了生产方式必然是现实的、客观的物质力量。
 旧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的存在既有物质的存在又有精神的存在,但最终物质的存在是本原性的,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第一,物质是整个世界的唯一本原,意识本身也不过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而非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第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一种处于运动发展中的统一性,而非绝对静止过程中的统一性;第四,社会生活与自然界一样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态。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其决定力量的特殊的高级的物质运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都是以此为根据和前提的。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实践意义在于,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世界是按其固有规律在时空中永恒运动的统一的物质世界,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和任何条件下从事任何工作,都要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万学海文考研辅导专家提醒大家考研政治知识点具有小结的性质,理论地位很重要,着重理解。
《来源:2014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红宝书考点巧解》

高频考点之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万学海文辅导专家把考研政治要点总结如下:
1.原因和结果
  因果联系是揭示客观世界中相互联系的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反映了事物发展过程中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其中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被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首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次,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原因总是伴随着一定的结果,结果总是有一定的原因。原因不仅可以用于结果,结果又能反作用于原因,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时间顺序性。因果联系的多样性主要有几种类型: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等。因果联系的时间顺序性是确定不移的,原因只能在先,结果必然在后。
  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①正确认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才能同唯心主义的“因果报应”论、神学目的论划清界限。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进行科学研究、获得科学认识的前提。③正确地认识因果关系,有利于总结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活动中的预见性。
考研政治真题分析:
重要考点,注意理解
 (2013年单选题第2题)
  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他在农场劳动,有一天领导要他去割羊草,……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意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 )
  A.主观联系
  B.必然联系
  C.因果联系
  D.本质联系
  【答案】C
  2.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变化发展的确定趋势与不确定趋势之间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必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性质和趋势,偶然性则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确定的性质和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趋势,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而偶然性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不起决定作用。
  必然性和偶然性也是密切联系的:必然性离不开偶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背后都隐藏着必然性,受制于必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努力探索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增强行动的自觉性。同时也不能忽视偶然性的作用,偶然性是科学发现的“机遇”,对科学发现有着重要作用,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是科学创新的必由之路。科学探索的任务就是通过反复试验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即通过大量偶然性发现必然性。如果没有偶然性就无法认识必然性,科学研究将无法进行。
  既要反对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的机械决定论的错误,又要反对夸大偶然性否认必然性的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错误。
必然性: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不确定的趋势
  注意必然性和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所起到的不同作用
  偶然性是不是科学发现的“敌人”而是“机遇”
  3.可能性与现实性
  可能性与现实性是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之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把握可能性这个范畴,要注意区分几种不同的情况:①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②要区分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是在现实中有较为充分根据,在现阶段可以实现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是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和条件,因此在将来才可以实现的可能性。③要区分两种相反的可能性,做事情应从最坏的可能着想,争取使事物向最好的可能方面发展。④要区分不同程度的可能性。对于可能性还要注重量上的区别,区分可能性程度的大小,努力增大有利的可能,减少和避免有害的可能。
  可能性与现实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可能性和现实性不同。可能不是现实,现实不是可能,二者不能等同。另一方面,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考研政治中唯物辩证法关于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创造条件使有利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从而获得实践活动的成功。第一,可能性包含在现实性之中,因此,我们必须使理想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我们向往未来必须重视现在,树立理想必须面对现实。每一个当代青年都应该有理想,有了理想,生活便有了远大的目标,内心世界便是充实的,行动也就有了强大的动力。但理想要成为现实,就必须立足于现实,否则就只能是空想。要把理想变为现实,必须从当前的实际出发,所谓“眼往高山,脚踏实地”就是这个意思。面对现实而不甘于现实,从现实出发去改造现实。第二,可能向现实的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因此,只有充分发挥我们的能动性,才可以创造有益于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条件。第三,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也使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具有了充分发挥的余地。
重要考点,注意理解
  (2007年单选第2题)“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技,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 )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对人是否有利
  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答案】C
  4.现象和本质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的内在根据与外在表现之间关系的一对范畴。现象是指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现象又可分为真象与假象,其中真象是指事物本质的真实的、正面的表现,而假象则是指对事物本质的反面的、歪曲的表现。无论真象还是假象都是客观的,都表现着本质。本质则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是由事物内部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
  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首先二者之间存在着确定的区别。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知;而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只有通过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丰富生动的,本质则是比较普遍深刻的。
  其次本质和现象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是表现着本质的现象;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
  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①现象与本质的对立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②现象与本质的统一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③科学研究的正确道路就是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必须获得尽可能全面正确的现象材料,通过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过程,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还要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从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再到更深层次的本质,不断推进科学的发展。
 5.内容与形式
  内容与形式是揭示事物的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之间关系的一对范畴。内容是构成事物诸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而形式则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内容是活跃的、易变的,形式则是相对稳定的。
  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割的,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有两种基本情况:凡是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我们既要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对形式进行调整和改造,反对夸大形式的形式主义;也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反对否认形式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
万学海文考研辅导专家提醒大家考研政治知识点具有小结的性质,理论地位很重要,着重理解。
《来源:2014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红宝书考点巧解》

《考研的同志们觉得2014年政治题难度怎么样?》
答:考研政治考试大纲中的分布特点就是简化内容、突出重点。什么是复习考试的重点?一是所考课程中命题频率高的知识点;以马原为例:马原主要包括马哲、政经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第一章是绪论,第2-4章属于马哲、5-6章是政治经济学,7-8章是科学社会主义。5年来,马哲平均考17分,政经平均考4.5分,科...

《关于政治马原内容的问题。 我是一名考研的学生。 上过课外班后,老师说...》
答:举个例子:你碰到一个题目,发现其中考到了量变和质变。(1)你要解释量变是什么,质变是什么(含义)(2)阐述事物发展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你可以翻到2014大纲的13页,最后一句开始:第一...第二...第三...)(3)写方法论,从14页的第二段开始。注意这一段中“首先...其次...”虽然也是...

《求大神分享2014文都考研强化政治马原--王向明4种子下载,感谢哈_百度...》
答:2014文都考研强化政治马原--王向明4种子下载地址:thunder://QUFodHRwOi8vYWlrYW5keS5vcmcvMjAxNOaWh+mDveiAg+eglOW8uuWMluaUv+ayu+mprOWOny0t546L5ZCR5piONC5tcDQ/ZmlkPUc2ZWczNklpLUY1alFkbE40ZjVOT1FiZ2laa0FBQUFBQUFBQUFBQUFBQUFBQUFBQUFBQUFBQUFBQUFBQUFBQUEmbWlkPTY2NiZ0aHJlc2hvbGQ9...

《考研政治复习》
答:还有的涉及到比较专深的学理,比如“双向对象化”、“图式”、“重构”,“非理性因素”、“思想的社会关系”、“政治上层建筑是思想的物质附属物”、“意识形态”,“文化”、“文明”,“以人为本”等。四、把握命题考点,切忌死记硬背 不少人以为考研哲学的考点就是旅游管理考研考试大纲上的知识点...

《考研政治怎么复习?》
答:11~12月份冲刺阶段:结合时政热点和高频考点进行冲刺复习,用好模拟卷,主要任务是大量背诵,尤其是分析题。复习要点一、记忆理解相结合 考研政治需要记忆,但是不能死记硬背,要在理解基础上记忆,一般而言只要理解到位了,记住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在复习过程中,有些知识是必须要记忆的,如重要的基本...

《考研政治。请问马原的那些抽象名词有没有举例子解释的啊?比如说意识可...》
答:如人在头脑中形成某种计划,然后付诸于实施,实现了以后意识就转化成了物质。就以你所说的饮水问题为例。可能北京供水不足,但通过南水北调的创意,保证了北京的水源。这也是从意识到物质丰富的过程。马原的这些抽象名词,重在理解。尤其辩证法的很多内容,可放在生活中理解,就相对简单了。

《考研政治免费资料》
答:苍盾政治 真题刷题有章节版,说起来考研政治真题它不像英语数学真题那么重要,但是完全弃之不做也不合理,尤其马原部分我们还是要做一做真题知道怎么考,而真题中的当年时政题目以及变更过的知识点可以不做,这样看来按章节刷真题要优于按套卷刷真题,比较有针对性。错题库按书籍-学科-章节设计,我觉得...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