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中国近代政策上认清自己的事例 认识自己的名人故事

作者&投稿:巩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近代改革有那些事例?~

近代啊,近代只有戊戌变法一个例子

  我所认识,同时也认识我的,现在健在的著名科学家,叶笃正,是我们大学时的老师,我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去年2月,我在上海交通大学《科技英语学习》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曾经提到过。
  第一个获得“气象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叶笃正

  新华网 2004-2-24 肖红

  新华网北京2月24日电 2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专门仪式上,中国大气物理学家叶笃正从世界气象组织主席别德里茨基博士手中接过了第48届世界气象组织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这个“气象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1916年出生的叶笃正与中国的第一份气候纪录同年。88年后,作为中国大气物理研究奠基人、中国近代动力气象学创始人之一的叶笃正因其对地球命运的长期关注和杰出贡献,获得了国际气象学界的最高荣誉。“科技工作如同一出需要众多演员协调表演的戏剧,没有别人的帮助,我不可能完成研究”,叶笃正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在这位将“求实、认真”奉为人生信条的科学家看来,无论是那面印有世界气象组织徽章、14克拉的金牌奖章、还是10000瑞士法郎的奖金都不属于他个人,而属于中国大气物理科学家群体。

  叶笃正如今已是一位“广受尊敬、世界闻名”(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米歇尔·法罗语)的科学家,但他最引以为豪的始终是自己“中国人”的身份。

  1940年,叶笃正从清华大学毕业,随后留学美国。1948年,叶笃正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得到了一份年薪4300美金的工作。当时,美国的大学教授年薪不过5000美金左右。

  然而,优厚的待遇并没有将叶笃正留在美国。1950年,叶笃正经香港回到中国大陆。在踏上祖国土地的一刻,叶笃正泪留满面,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到家了”。

  也许是故乡的土地为叶笃正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灵感,在超过半个世纪的科学研究中,叶笃正在大气动力学、大气环流、气候学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等领域成就卓著,取得了众多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他最先提出的大气长波频散理论至今仍用于天气预报,而“夏季高原为热源”和“大气环流有季节性变化”的理论均已成为大气科学方面的经典。现在,年事已高的叶笃正仍然没有停止自己钟爱的研究工作,“我每天工作八个小时,可是时间总是不够用”,他说。

  近年来,叶笃正一直从事旨在充分利用全球变暖的正面效应、降低其负面效应的研究,并在2003年首次提出了“有序人类活动”的概念。

  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多年来总是随身带着本子,将自己想到的问题和偶尔出现的灵感记下来,并敦促自己尽快行动。“我想做的事情实在太多,如果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完成大部分计划,人生将没有遗憾”,他说。多年来,作为学术大家的叶笃正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提携后辈,至今桃李满天下。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法罗在24日的颁奖仪式上特别提到,“一直以无尽的热情和善良帮助学生的叶教授得到了他遍及世界各地的弟子们的高度尊敬和感激”。

  拿到多项国外科技奖项和中国几乎所有科技大奖的叶笃正已经记不得自己确切的获奖次数,但却始终对把奖金捐出来乐此不疲。1995年,叶笃正把自己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成就奖”的100万元奖金捐给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用于奖励在大气研究领域有杰出贡献的青年学者。

  叶笃正认为,目前中国在许多气象研究领域仍然比较落后,只有对年轻学者多作鼓励,才可能尽快提高中国相关研究的水平,缩小和先进国家的距离。“我要把世界气象组织的这10000瑞士法郎也捐出来,”叶笃正说。

  2005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者叶笃正、吴孟超简介


  www.XINHUANET.com 2006年01月09日 12:48:24 来源:中国

  在今天上午举行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叶笃正与吴孟超两位科技工作者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以下是这两位获奖者的介绍:


  叶笃正

  叶笃正,男,1916年2月出生于天津市,1948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现任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员;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曾在许多国际国内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

  叶笃正院士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如下:

  (1)开创青藏高原气象学。叶笃正首先发现围绕青藏高原的南支急流、北支急流及它们汇合成为北半球最强大的急流,严重地影响着东亚天气和气候;他与国外气候学家Flohn各自指出了青藏高原在夏季是大气的一个巨大热源,叶笃正还首先指出青藏高原冬季是冷源;他同时还深入地研究了夏季青藏高原热源及其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他的研究工作,国际上才接受了大地形热力作用的概念,为青藏高原气象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基础。

  (2)创立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提出了大气平面Rossby波的能量频散理论,从理论上证明了西风环流中的能量可按远大于风速的群速度向下游(或上游)传播,为现代大气长波的预报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对阻塞高压天气系统的生成、维持和移动给出一种动力学解释。这个理论31年后才由B.Hoskins的“大圆理论”所推广,成为对遥相关和遥响应的理论解释。

  (3)创立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叶笃正与陶诗言等发现东亚和北美环流在过渡季节(六月和十月)有急剧变化的现象,这一发现对中国天气预报有重要意义。他们还发现阻塞形势的建立和崩溃常伴随着大范围环流形势的强烈转变,它的长期维持则带来大范围气候反常现象,从而证明了阻塞高压在持续异常天气预报中的重要性。这些发现和理论成为研究东亚气象学问题的重要文献,奠定了中国天气预报的重要基础。国外的学者在10多年后,由于1976年冬季北美出现极其寒冷的天气,才开始提出各种系统理论,并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4)创立大气运动的适应尺度理论。大气环流中究竟是气压场还是风场为主导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也是天气预报的关键之一。叶笃正等通过一系列工作建立了大气运动适应尺度理论:对不同空间尺度的运动都存在着特征尺度,当实际运动的空间尺度大于这个特征尺度时,气压场起主导作用;当运动的空间尺度小于特征尺度时,风场起主导作用;对中小尺度的大气运动,同样存在适应问题。这个独创的理论完善了大气运动各分量的相互作用过程的物理解释,在天气预报业务上有重要的应用。

  (5)开拓全球变化科学新领域。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叶笃正积极组织并领导中国开始气候变化的研究。他积极参加全球变化科学组织(IGBP)的创立,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贡献了一系列科学思想,如:气候和植被过渡带的敏感性、全球变化中大气化学的作用和“有序人类活动”适应全球变化等。他通过模拟计算后指出,大范围的灌溉对气候和水文的影响时间可长达3-6个月,从而证明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的可能性(被称为“陆面记忆”)。

  (6)对中国现代气象业务事业发展的卓越贡献。叶笃正的理论研究成果对提高气象业务水平起到重要作用,有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如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在业务天气预报中俗称为“上游效应”;阻塞高压形成和维持的理论,一直是业务上对持续异常天气预报的重要理论基础;青藏高原气象学理论,在中国气象业务中不仅是天气预报的重要基础之一,更是气候预报的主要基础;大气运动的风场和气压场的适应的尺度理论至今仍是天气分析和预报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此外,他积极参与和指导建立中国气象业务系统,为中国气象局的“气象中心”、“气候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建立做出了实质性贡献。

  叶笃正的科学贡献得到了国内外一致承认,也为他赢得许多荣誉,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陈家庚地球科学奖;世界气象组织最高奖-第48届IMO奖等。世界气象组织在授予叶IMO奖时确认叶笃正获奖理由为:建立青藏高原气象学;大气环流的突变的发现;提出大气能量频散理论;倡导与可持续发展相联系的全球变化研究和人类有序活动对全球变化影响的适应等。

总的来说了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无到有,不断加快步伐,具体讲: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阶段性的成果:
  (1)经济上:①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②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③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2、阶段特征:
  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1、阶段性的成果:
  (1)政治上(民主化):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经济上(工业化):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
  (3)思想文化上(理性化):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阶段特征:
  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
  (1)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
  ①从清政府来看,经历了从镇压维新变法到推行“新政” 和“预备立宪”的失败;②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发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发生了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③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了逆流;④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2)思想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主要表现在: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①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②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④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3)文化领域现代化:①教育:新式学堂兴办、科举制废除和教育部的设立;②文学:文学革命等;③史学:史学革命。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1、概况: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
  这一时期国民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同时,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退让,对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血腥屠杀等都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2)抗战期间: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
  (3)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4)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
  首先,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重要角色。其次,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再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科学理论。
  2、阶段特征:
  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由于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官僚资本、日本的侵华、美国的侵略等因素,使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历经曲折,几乎陷入绝境。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四)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
  1、表现
  (1)社会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迈进;
  (2)政治上: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建立;
  (3)经济上: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2、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化进程
  (1)走苏联的路:
  从论十大关系开始毛泽东就探索建设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但是由于没有坚持八大的正确方针,连续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出现左倾错误,偏离了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摆脱苏联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模式,使得现代化遭遇重重挫折
  (2)走自己的路:
  中共在理论和实践上找到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十三大、十三届四中全会、十四大、十五大等的主要理论
  实践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三大步: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对外开放(1978年—1999年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本世纪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
  (3)经验教训:
  ①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②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不能照搬他国的模式。③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认识中国的主要矛盾。④要勇于创新。
  3、特征:中国现代化突飞猛进。

《为什么说认清近代中国的国情是认清一切革命极问题的基本依据》
答:它规定了: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要对象是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主要任务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以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革命的动力应该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总之,只有认清近代中国基本国情,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和动力,才能预见...

《《中国的近代化》小论文300字》
答:所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教师适当介绍日本经济发展情况和“大陆政策”,使学生认清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甲午战争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使学生理解列强为何对日本侵华会采取纵容或默许的态度...

《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有什么收获或意义》
答:关于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中国近代史上,由于社会异常动荡,新阶级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洋务运动兴起等等事态的变化而不断出现,中国的阶级构成发生巨变,出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包括官僚资产阶级和买办)、工人阶级和其他无产阶级.新的阶级导致新的矛盾,因此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单纯的西化运动、维新变法已经显得迟钝...

《为什么说认清近代中国的国情是认清一切革命极引进外资有什么不同_百...》
答: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近代中国的国情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使本来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中国,沦为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原有的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起了很大的解体作用,...

《谈谈自己对近代史上的人与事的看法 (不能是伟人伟事.)1000字左右``_百...》
答:1.戴鸿慈:中国第一位司法部长 在中国近代史上,戴鸿慈有两个身份异常引人注目:出洋考察五大臣之一、中国第一位司法部长(法部尚书)。这两个身份都与晚清的新政改革紧密相连,作为主张君主立宪的清末重臣,戴鸿慈的思想和言行对后来中国的变革和革命起了很大的影响,而这一切,都与1905年那次周游列国的经历息息相关。 戴...

《求近代史论文,两千字以上,内容关于关于建国六十周年》
答:虽然太平天国由于内部的种种原因失败了,但它却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它是中国农民起义战争史的最高峰,它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曾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

《中国近代史上,有哪些大的改革?》
答:1900年庚子之乱后,清政府内部终于开始了改革的步伐,1905年废除科举,后派五大臣去西洋考察宪政,“预备立宪”,但其组建的“皇族内阁”,让国人认清了满清政府“预备立宪”本质上仍然是维护满洲贵族的统治,于孙中山先生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去甚远。满清岌岌可危,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那一枪打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有...》
答: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研究应避免只承担思想史研究任务的作法,注意就理论现状部分做出自己的研讨,也就是说要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的研究特点、重点问题、历史任务及发展趋向等作出分析和概括。 从上述两个方面研究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的发展,任务量很大,但在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条件下很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剪切党就不劳驾了)》
答:(2)中国由“闭关锁国”到对外开放,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自明朝中后期起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了中西方正常的科技文化交流,造成了中国落后。鸦片战争后,国门被迫打开,虽不是清政府的意愿,但客观上刺激了中国向西方学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2、经济方面 (1)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如何评价近代史上中国面对外来侵略的行为》
答:少许有识之士是积极抵抗的,而许许多多普通百姓在各种压迫下并不是很在意外来侵略,只有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阻碍才有了反抗。而评价我大致分为早期,中期,后期(暂且以民国建立,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分别为分界线)。早期:近代史上,中国遭受了很长时间的外来侵略,从晚清到这时,曾经有过许多次对外战役,...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