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江西省西华山石英脉型钨矿田 江西诸广山—万洋山钨多金属找矿主要成果与新认识

作者&投稿:夷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赣南钨矿“五层楼+地下室”成矿与评价模型~

赣南是我国乃至于世界上石英脉型黑钨矿最密集产出的地区之一,已经探明钨储量150万t左右##,比国外金属钨储量的总和(82万t,钟汉等,1987)还要多得多。因此,作为石英脉型黑钨矿的成矿中心,赣南钨矿的成因研究始终是全球矿床学家的研究热点(莫柱孙,1987;吴永乐等,1987;康永孚等,1991)。
随着以往探明钨储量的消耗,赣南地区新一轮的找矿高潮风起云涌(许建祥等,2007;王登红等,2007;刘善宝等,2007),在不足4万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有几百个矿权,集中在崇义-大余-上犹、赣县-于都、龙南-全南-定南和会昌-安远-寻乌4个钨多金属矿远景区,矿种包括钨、锡、铜、铅、锌、铌、钽、贵多金属及非金属等。经过近5年来的努力,在赣南地区不但新增了一批矿产地,而且在成矿理论和找矿技术上将“五层楼”模式发展为“五层楼+地下室”。
一、资源概况
据统计,全国有21个省分布有钨矿探明储量,共探明钨储量655.65万t;而赣南探明储量142.09万t,占21.7%,其中黑钨矿储量121.55万t,为全国各地区之最,但多年只采不探的结果,赣南钨矿目前可利用资源已近枯竭。在已探明的资源储量中,石英脉型和矽卡岩型占绝对优势(表8-1),斑岩型和其他类型的钨矿在赣南较为次要。因此,加强赣南钨矿的地质找矿工作,在开展老矿山的“探边摸底”工作、补充资源量的同时,发现新的矿床类型,开拓新的找矿思路,已经迫在眉睫。
二、新类型-八仙脑式破碎带石英脉型钨矿
赣南地区自1952年勘探西华山钨矿开始,先后对大吉山、岿美山、盘古山、画眉坳、黄沙、洪水寨、荡坪、漂塘、宝山、九龙脑、龟子背、下垅、樟斗、黄婆地、焦里等一大批钨矿床进行了地质勘探或详查,累计完成详查以上级别钨矿床39处,发现大型钨矿床8处,中型钨矿床18处(表8-1,图8-1),小型及矿点429处。
表8-1 江西南部钨矿床基本情况一览表


注:1.数据统计至2003年;2.探明资源储量中白钨矿储量为20.54万t,保有资源储量中白钨矿储量17.24万t。
这些矿床在成因上主要属于石英脉型和矽卡岩型,另外还有云英岩型、斑岩型(岩体型)和砂矿型。石英脉型包括外接触带石英脉型、内接触带石英脉型,如盘古山、漂塘和西华山等;岩体型包括花岗岩型、伟晶岩型和斑岩型等,如大吉山、塘漂孜等;隐爆角砾岩型,如大窝里;云英岩型包括岩体云英岩蚀变带、石英脉旁云英岩带,如洪水寨和九龙脑;矽卡岩型如焦里和宝山;砂矿型如杨眉寺。以往对破碎带蚀变岩型鲜见报道,近年来探明的八仙脑钨矿弥补了这一空白,也开拓了地质找矿的新思路。上述矿床类型以石英脉型分布最广,储量最大,岩体型、矽卡岩型矿床规模大,破碎蚀变岩型和石英脉-云英岩型今后找矿潜力最大,它们既可分别独立产出,又可相伴共存;形成“多位一体”的复合矿床,如黄沙钨矿。
八仙脑钨矿位于天门山-红桃岭矿田西南部、天门山成矿岩体向南隐伏的接触带上;又处于西华山-漂塘-茅坪3个大型矿床连线的漂塘与茅坪中间,4者以10km近等距分布。目前在矿区中部寒武系与天门山岩体之间2km范围内,已发现破碎蚀变岩型钨锡多金属矿(化)体10条,石英脉型钨锡矿(化)体4条,云英岩型钨锡多金属矿(化)体1处(图4-15,图4-16)。

图8-1 赣南大中型钨矿分布图

破碎带蚀变岩型钨锡矿化呈EW向群组产于天门山岩体与岩体南侧2km范围内寒武系浅变质碎屑岩中,全赋存于EW向断裂带内,与围岩界线清楚,断裂控制明显。已控制矿带走向长0.5~4km,宽0.5~3.2m,倾向S,倾角中等—陡。地表主要为褐铁矿化构造角砾岩,少量硅化碎裂岩和石英脉。硅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蚀变较强,铁锰质含量较高,局部可见铅锌铜矿化。V3和V7脉在地表局部地段有较好矿化,可作为矿化标志带。据民窿调查,浅部往往变成钨锡铜铅锌矿体,有浅部工程揭露的6条矿带均发现高品位工业矿体(表8-2)。
V1号矿脉:发育于天门山岩体内接触带中,地表地质点控制矿带长500m,浅部二个民窿控制矿体长260m;宽0.5~1.6m,平均0.74m。品位:Sn0.639%、Pb4.095%、Zn3.782%、Cu3.657%、Ag208.3g/t,WO3含量偏低;
V2号矿脉:地表两条槽探和地质点控制矿带长700m,浅部两个民窿控制矿体长320m,宽0.3~1.7m(平均0.57m)。矿化主要发育于碎裂石英脉中,平均品位:WO30.68%、Sn0.553%、Pb3.574%、Zn1.827%、Cu2.003%、Ag253.9g/t;
表8-2 八仙脑矿区破碎蚀变岩型钨锡多金属矿带矿化情况


V3号矿脉:地表3条槽探控制矿带长约4km,浅部5个民窿控制矿体长约2.1km,宽0.43~2.2m(平均1.49m)。矿化主要发育于碎裂石英脉中,呈团块状或沿裂隙分布;挤压破碎带主要为浸染状、细网脉状黄铁矿、铜铅锌矿化,锡石和黑钨矿少见。平均品位:WO30.343%、Sn0.348%、Pb3.983%、Zn2.928、Cu1.694%、Agl62.6g/t;
V6号矿脉:矿化带长1.5km,浅部工程揭露矿体宽0.3m,WO30.06%、Sn0.208%、Pb4.60%、Zn10.6%、Cu2.55%、Ag290.0g/t;
V7号矿脉:矿化带长3.2km,浅部工程揭露矿体宽0.9m,品位:WO30.04%、Sn0.288%、Pb10.82%、Zn7.45%、Cu5.18%、Ag950.0g/t。该矿化带紧挨石英脉型IV号矿带,地表有多处宽1m余的露头;并有较强的钨锡多金属矿化,随着工程加密,将有不亚于V3矿带的见矿前景。
上述勘查成果表明,八仙脑矿区具有“破碎蚀变岩型”钨锡铜铅锌银矿新类型的较大突破潜力,兼有石英脉带-云英岩型钨锡矿突破前景,预计规模钨10万t,锡10万t,铅锌100万t,铜30万t,银2000t。地质找矿工作仍在进行,预期资源量还将扩大。
三、找矿模型的发展———“五层楼+地下室”
赣南粤北脉钨矿床的“五层搂”模式,闻名天下。1966年,以国家科委在江西省大余县召开的钨矿地质现场会为标志(木梓园),我国地质学家总结形成了脉钨矿床“五层楼”模式,开创了模式找钨的先河,为隐伏矿的寻找提供了理论支持,使赣南钨矿找矿由单一大脉迈向细脉标志带-细脉带-混合带-大脉带-巨脉带的系列找矿,先后在兴国画眉坳、大余新庵子、石雷等地发现了隐伏矿体或矿床,并为于都黄沙、崇义茅坪等一批矿床的储量扩大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根据近年地质找矿工作及矿山开发的实践,发现其根部带存在云英岩型、蚀变花岗岩型钨锡矿体,使矿床规模成倍扩大。根据这一客观事实,笔者大胆提出了“五层楼”的深部还有“地下室”的找矿观点,以此建立了新的找矿模型(图8-2),并分别于淘锡坑钨矿的补勘扩储、赣县-于都地区的深部找矿等具体实践中得到成功运用。

图8-2 赣南钨矿“五层楼+地下室”垂直分带模式示意图

经过近年来的研究,“五层楼”与“地下室”可以在同一地区同时出现,而且不只是在赣南地区适用,在广西大明山钨矿区也见到类似情况,那里的“地下室”除了岩体型矿化外,还出现缓倾斜近水平产出的石英脉型钨矿(李水如等,2008)。根据近年来的习惯称呼,所谓的“地下室”,指的是在产状上明显不同于脉状钨矿、而以层状、似层状产出的钨矿体。实际上,“地下室”至少包括3种情况:①岩体型的钨矿化。既包括花岗岩体顶部交代蚀变形成的W、Nb、Ta等矿化(如赣南的大吉山),也包括更晚期岩体侵入于早期岩体中导致早期岩体发生矿化的情况(如湘南骑田岭岩体);②岩体外接触带由于岩体侵入或其他原因而形成的破碎带也含矿(如赣南的八仙脑);③岩体外接触带有利地层中的沿层交代矿化(如湘南的瑶岗仙)。
四、资源潜力与找矿前景
1.赣南能够取得找矿突破的原因
赣南地区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取得找矿新进展甚至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①成矿条件好;②矿化信息(包括民间采矿)多;③地质工作扎实;④科研成果丰富。赣南地区除了在30多年前完成1∶20万地质调查全覆盖外,1∶5万区调已完成全区90幅中的58幅;1∶50万和1∶20万的区域重力、水系沉积物、重砂测量及部分地区同比例尺的土壤、分散流测量;1∶20万遥感应用解译和1∶5万航磁、航放及航遥;局部地区还完成了1∶1万~1∶5万磁法、重砂、次生晕、水系沉积物测量等。这些工作为找矿新发现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和各种信息。赣南地区作为培养矿产地质学家的摇篮之一,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地质找矿尤其是找矿勘探方面的专家,同时也积累了一大批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指导了地质找矿。
2.赣南“新类型”钨矿的找矿前景
预计今后除了在新的钨矿类型、新的成矿时代、新的控矿构造等方面继续取得新进展之外,在找矿深度方面将取得新突破,即:不但在500m以下的深度可能找到大型矿体,而且有可能在岩体内部发现新矿体,从而拓展第二深度找矿-采矿的新空间。
应该指出,于都-瑞金、全南-定南、崇义-大余-上犹南侧及与邻省交界边缘地区、尤其是几个钨矿重要远景区尚有相当一部分1∶5万区调未完成,特别是龙南-全南-定南区占一半以上面积,表明这些区域工作程度还较低,有待今后加强。与湖南、广东和福建交界地区交通相对不便,在以往探明钨矿资源“丰富”的情况下,地质找矿尚无暇顾及,以至于还有地表遗漏的矿化信息。湖南与江西交界处高凹背钨-钼矿的发现,说明了这一点。
另外,对于老资料,仍然值得再次开发。如:在对1∶20万水系沉积物异常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2002年起在崇义-大余-上犹远景区的天门山-红桃岭、淘锡坑-高坌异常区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已圈定出尚具较大找矿远景的钨锡综合异常9处,包括老庵里、八仙脑、金银庵、仙鹅塘、高坌林场等。经对部分异常进一步工作,确定了老庵里大型破碎蚀变岩型锡多金属矿、八仙脑、金银庵大中型钨锡矿的找矿前景。根据本文提出的“五层楼+地下室”模型,近年来,赣南地质队在地质大调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其他项目的资助下,除了扩大了八仙脑矿床的规模之外,还在老庵里、金银庵等矿区取得了显著进展。在2007年9月27~30日于安徽合肥召开的全国深部找矿工作会议上,“五层楼+地下室”模式也得到了推广##。
3.在老矿区运用新模式找矿
赣南地区石英脉型钨矿区以往也发现过非脉型钨矿体,如1969年在大吉山的深部找到了69号花岗岩型钽铌钨铁矿体,其钽的储量达到大型规模;1976年在于都县黄沙钨矿区隐伏岩体的顶部也曾经找到云英岩化花岗岩型钨矿。但是,由于当时钨矿资源并不急缺,对这些非石英脉型钨矿的经济价值重视不够,只是认为这些新发现“丰富了岩体的演化及成矿理论”(中国矿床发现史江西卷编委会,1996),对其资源潜力和找矿前景并没有系统研究。
考虑到赣南地区虽然面上钨矿星罗棋布,但勘探深度总体上并不大(比如,作为赣南钨矿的代表之一,岿美山最深的钻孔也只有550m)而且各矿区不一致,尤其是位于江西与广东、湖南等交界地区以往(20世纪80年代以前)交通不便、树高林密的地区还可以在地表找到石英脉、云母线,因此,建议在今后20年内既要注意寻找地表的找矿线索,也要及时开展2000~3000m深度地质找矿理论、方法、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深部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做好准备。
五、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
1.钨矿垂直分带———“五层楼+地下室”模式
1966年,以国家科委在江西省大余县木梓园召开的钨矿地质现场会为标志,我国地质学家总结形成了脉钨矿床“五层楼”模式,开创了模式找钨矿先河,为隐伏钨矿的寻找提供了理论支持,使赣南钨矿找矿由单一大脉向细脉标志带-细脉带-混合带-大脉带-巨脉带的系列找矿,先后在兴国画眉坳、大余新庵子、石雷等地发现了隐伏的矿体或矿床,并为于都黄沙、崇义茅坪等一批矿床的储量扩大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根据近年地质找矿工作及矿山开发实践,发现钨矿“五层楼”根部带存在云英岩型、蚀变花岗岩型钨锡矿体,可使矿床规模成倍扩大。根据这一客观事实,近年总结并提出了“五层楼”的深部还有“地下室”的找矿观点,并以此建立了新的找矿模型(图8-2)。
“五层楼”和“地下室”可以在同一地区同时出现,而且不是只是在赣南地区适用,在广西大明山地区的钨矿中也出现类似情况,那里的“地下室”除了岩体型矿化外,还出现了缓倾斜近水平产出的石英脉型钨矿(李水如等,2008),根据近年来的习惯称呼,所谓的“地下室”,指的是在产状上明显不同于脉状钨矿,而以层状、似层状产出的钨矿体,“地下室”至少包括以下3种类型:
1)岩体型钨矿化。又可包括3种情况:花岗岩体顶部蚀变形成的W、Nb、Ta等矿化(如赣南大吉山69矿体);花岗岩体顶部云英岩型钨(锡)矿化(如赣南于都黄沙、茅坪等);更晚期的岩体侵入于早期岩体中导致早期岩体发生矿化的情况(如湖南骑田岭岩体);
2)岩体外接触带由于岩体侵入或其他原因而形成的破碎带也含矿(如赣南的八仙脑破碎蚀变带型钨多金属矿);
3)岩体外接触带有利地层中的沿层交代矿化(如湖南的瑶岗仙)。
2.“多位一体”综合成矿模式
在鹰潭-定南深断裂以西的诸广山、于山区震旦—奥陶系浅变质岩是脉状钨矿的重要赋矿层位,局限分布的泥盆—二叠系为矽卡岩型白钨矿提供了条件。成矿时代为燕山早期,与重熔型(S型)燕山早期花岗岩关系密切。在岩体边缘或顶部形成花岗岩型、云英岩型、石英脉型矿床,远离岩体形成破碎蚀变岩型,如遇含钙围岩在接触带形成矽卡岩型矿床。
在鹰潭-定南深断裂以东的武夷山隆起,主要是火山—次火山岩型锡、铜、铅、锌矿床产地,钨矿主要有与隐爆角砾岩有关的脉状矿床和与超浅成岩体有关的斑岩型白钨矿床。成矿时代为燕山晚期。主要是地幔的活化流体,沿深断裂上升,对下地壳分熔,并重熔上地壳物质,形成富矿的中酸性熔浆。熔浆在浅成条件下侵位,形成斑岩和隐爆角砾岩,在浅成斑岩及爆破角砾岩中形成斑岩型矿床;在开放条件下,在火山通道中形成火山颈相或超浅成火山-侵入岩,岩浆期后含矿热流体充填交代形成斑岩型矿床。而在火山口外侧火山碎屑岩和熔岩中,形成脉状或网脉状矿体。本次工作根据近年在区内新发现的钨金属矿矿化类型,根据矿体的产出特征及与控矿地层、岩浆岩及构造的关系,参考杨明桂和曾载淋等(2009)研究成果,初步拟定赣南钨矿床的“多位一体”成矿模式(图8-3),该模式是循着构造-岩浆-成矿体系的研究思路,建立的一个区域性钨矿床综合性成矿模式。是以成矿花岗岩为中心,因构造、围岩、物理化学条件的差异,形成的不同部位、不同类型而具有一定空间配置关系和成生联系的钨矿床成矿体系。

图8-3 赣南与花岗岩有关的“多位一体”钨矿床模式图(据杨明桂等,2008,略有修改)

该模式是脉状钨矿床垂向分带模式系列,包括了外接触带石英脉型钨矿床“五层楼+地下室”和内接触带“三层楼+地下室”模式、多台阶模式及“楼下楼”模式。
外接触带“五层楼+地下室”模式:如茅坪、大吉山和黄沙。
“三层楼”模式:自上而下为顶部围岩中的脉芒带(短小零星的矿化石英脉带)、花岗岩体顶部的大脉带和根部带(硫化物带或无矿石英脉带),如西华山、牛岭钨矿等。
“多台阶”模式:成矿花岗岩钟顶面呈台阶式倾伏,形成多台阶式脉状钨矿床,如西华山外围。
“楼下楼”模式:成矿花岗岩的多次成岩,引发的多次成矿,可以形成浅、深叠置的两个层次钨矿床,出现“楼”下有“楼”的成矿现象。
3.综合找矿模型
综上所述,总结本区钨多金属矿床的综合性表格式描述性找矿模型如表8-3。
表8-3 赣南钨锡多金属矿床综合找矿模型


续表


曾载淋1,2 李雪琴2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2.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赣州341000)
摘要:江西诸广山—万洋山地区是赣南新一轮钨矿找矿启动的第一个远景区,其找矿进展与成果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在系统展示自2002年“江西诸广山—万洋山钨多金属矿评价”项目实施以来所取得的资源量成果、资源潜力成果、钨矿化新类型成果以及由此带动的其他勘查资金入驻与矿权流转成果后,通过分析得出了如下主要认识,第一、本区尽管历经一个世纪的钨矿勘查与开发,但仍具巨大的钨锡矿找矿潜力,建议继续加大投入;第二,“破碎蚀变岩型”作为本区发现的一种新类型钨多金属矿,其矿物组合独特、元素多、矿体连续、规模大,具有总结规律、逐步得以推广的重要价值;第三,区内的铜矿资源也值得关注;第四,在钨锡找矿工作中,建议推广运用: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
关键词:主要成果;新认识;钨多金属找矿;江西诸广山—万洋山
1概况
江西诸广山—万洋山地区位于赣南西部,与湖南相邻,包括崇余犹地区和遂川—井冈山地区,近年在其南部的崇余犹区开展的地质大调查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该区东以大余—南城深断裂与赣南的于山构造带相隔,西以诸广山—万洋山岩浆岩带与湖南的桂东-郴州地区相接,隶属于南岭构造带东段。区内构造运动强烈、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优越。
区内地层明显分为基底(Z-O)、盖层(D-P)、断陷盆地沉积(K-E)3个构造层。其中基底地层出露面积占80%以上,盖层仅局限出露于崇义县城至铅厂、丰洲至信地一带,总体表现为高硅、高铝、低钙的特点。构造主要为深大断裂和被其切割的地块构成“二纵三横”格局。“二纵”指西华山—扬眉寺、九龙脑—营前;“三横”指内良—大余、古亭—赤土、遂川—沙地。岩浆活动包括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3个岩浆旋回。其中燕山旋回活动强烈,岩体主要表现为多期次活动形成的复式岩体,大岩基分布于工作区周边,工作区内为多期演化形成的岩株、岩瘤等中小岩体分散出露;岩体为富含钨、锡、铅、锌、铜等成矿元素的高硅、过铝、富碱重熔“S”型花岗岩,与区内钨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1]。
该区是赣南钨矿床(点)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一直是我国黑钨矿的最重要产地。区内已发现钨矿床(点)近180处,以往探明西华山、漂塘、茅坪、淘锡坑等大型钨矿床4处,累计探明资源/储量超过60万吨;以W、Sn为主的综合异常大面积分布,除对应已知矿床(点)外,仍有较多异常具检查验证的意义,并主要分布在燕山期成矿岩体周围,如:西华山—漂塘、天门山—红桃岭、蓝田—遂川、九龙脑—宝山、淘锡坑—高坌、营前等(图1)。

图1 崇余犹远景区地质矿产图

2 主要成果
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江西诸广山—万洋山钨多金属矿评价”于2002年开始实施,至今已连续工作4年,累计下达主要实物工作量:钻探3000m,硐探200m,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400km2,下达经费:490万元,在找矿勘查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1 发现并初步评价了老庵里、牛角窝、金银庵等3个中大型钨(锡)多金属矿床,初步估算了(333+3341)资源量。预测其远景资源量:Sn23万吨、WO317万吨、Cu60万吨
2.1.1 老庵里矿区
发现了产于东西向古亭—赤土区域性断裂带次级断裂中的破碎蚀变岩型锡多金属矿带5条,矿带长1.5~5.0km,宽1.5~46.34m,内具矽卡岩化、硅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蚀变。地表多为构造角砾岩、挤压片理带,局部有表露矿体;浅深部为厚度较稳定、矿化连续的多金属矿体,其中V1矿带通过地表、浅部、深部工程控制,圈定半隐伏的V1-1、V1-2、V1-3共3条锡多金属矿体(图2)。

图2 老庵里矿区0号线剖面图

V1-1长400m,宽2.13~4.8m,平均品位:Sn0.271%、Pb1.089%、Zn0.367%、Cu0.287%;V1-2长1400m,宽0.91~11.9m,平均品位:Sn1.059%、Pb3.533%、Zn.219%、Cu1.327%、Ag229.37×10-6;V1-3长400m,宽2~7.2m,平均品位:Sn0.143%、Pb1.015%、Zn0.732%、Cu0.118%。为锡、铅、锌、铜、银多组分共(伴)生的矿体。
初步估算V1-、V1-2、V1-3矿体(333+3341)资源量:Sn8.0万吨、Pb+Zn52.8万吨、Cu10.3万吨、Ag1154吨,预测矿床Sn远景资源量大于10万吨。
2.1.2 牛角窝矿区
发现破碎带-石英脉复合型、石英脉型、云英岩型“三位一体”钨锡多金属矿带10多条。
破碎带-石英脉复合型矿带(体)已发现12条,呈东西向展布于矿区中部,长0.5~5km,宽0.5~5.15m。地表为由褐铁矿化构造角砾岩、碎裂状石英脉组成的矿化标志带;往浅部、深部变成工业钨锡铜铅锌银复成分多金属矿体,现有浅、深部工程揭露的6条矿带中的多金属矿体均具品位高、规模大特点。其中V3矿带是本区主矿化带,在现有地表工程控制的5000m矿化带中,稀疏工程控制矿体长2800m,平均厚1.78m,倾向延深大于300m(图3);矿体中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金属硫化物呈密切共生的团块状或浸染状分布于破碎带中,黑钨矿多呈板状集合体分布于石英脉或其角砾中,平均品位:WO30.345%、Sn0.43%、Pb3.439%、Zn2.726%、Cu1.35%、Ag126.8×10-6;估算(333+3341)资源量:WO31.1万吨、Sn1.93万吨、Pb+Zn27.66万吨、Cu6.06万吨、Ag568.77吨。
石英脉型矿带呈东西向展布于矿区东南部,有4条,其中Ⅱ号带为主矿带。该矿带地表由宽1~3cm的石英-云母脉组成,局部有1~2条宽10~20cm的薄脉,矿带长1200m,最大宽度110m;浅部出现“漂塘式”细脉带型矿体(图4)。目前已控制主要矿体2条,Ⅱ-1长1100m,平均宽2.45m,平均品位WO30.431%、Sn0.158%;Ⅱ-2长940m,平均宽2.07m,平均品位WO30.387%、Sn0.128%,为钨锡共生矿体。估算Ⅱ-1、Ⅱ-2矿体(333+3341)资源量:WO31.73万吨、Sn0.6万吨。

图3 V3矿体剖面地质简图

云英岩型矿体由于隐伏,目前深部工程少,仅个别钻孔揭露的岩体与围岩接触界面附近发现厚1.76m,品位:WO30.38%、Sn0.1%的矿体。
该矿区矿化信息丰富,矿化类型多,矿种复杂,已有重型工程控制的V3、Ⅱ号两矿带中的矿体估算(333+3341)资源量:WO32.83万吨、Sn2.53万吨,矿区内尚有未估算资源量的矿带15条,预测整个矿区钨、锡资源量都将超过10万吨。
2.1.3 金银庵矿区
矿区位于红桃岭岩体向南倾伏的前锋。在寒武系浅覆盖层下北北东向宽带状分布隐伏花岗岩带,岩带内产出“西华山式”钨矿床。已圈定出呈北东向侧列式分布的东西向含矿石英脉7组,编号矿脉68条,盲脉40余条。矿脉主要产于花岗岩顶帽以下200~300m范围内,主要赋存在0~350m标高,走向延长150~800m,倾斜延深150~300m(图5),平均品位WO30.309%~3.529%、Sn0.104%~0.811%。2004年提交的矿区普查阶段性报告,获得(332+333+3341)资源量:WO33.56万吨、Sn1.31万吨。而矿区往北东与下垄钨矿相接,往南西与樟斗、左拔中型钨矿相邻,中间区域的大垄、雷屋一带也发现了不少石英脉组,预计往这些区段拓展,整个矿床资源量可达WO37万吨、Sn3万吨以上。

图4 牛角窝16号线剖面简图


图5 金银庵矿区12线剖面略图


图6 淘锡坑矿区矿化标志带深部见矿示意图

2.2 发现了淘锡坑矿区及外围、仙鹅塘—柯树岭外围、九龙脑岩体外围、张天堂岩体外围等潜力矿区(点)10余处,预测其远景资源量:WO328万吨、Sn8万吨、Cu30万吨
2.2.1 淘锡坑矿区及外围
淘锡坑矿区以往的多次地质工作,在中西部的宝山—烂埂子区段探明WO3资源/储量1.2万吨,在东部的枫岭坑区段地表发现一系列北西向矿化标志带。近年来的地质找矿,根据脉钨矿床“五层楼”+“地下室”模式,以探索至成矿岩体为目标,在正在开采的中西部区段新增WO3资源量3.6万吨;针对地表有大量标志带的东部区段,通过深孔探索,在200m标高以下出现薄脉带钨矿体,0m标高附近还发现厚度大于1m的两条工业钨矿体(图6),预计可新增WO3资源量3万吨;矿区外围分别在南西侧牛角湾、西坑口、东坑坳3处发现较好矿化线索,预计整个矿区及外围可新增WO3资源量10万吨以上。
2.2.2 仙鹅塘-柯树岭外围
20世纪50年代对区内的仙鹅塘、柯树岭两处进行过矿区评价,提交储量WO30.33万吨、Sn0.57万吨,后长期有民采。近年在仙鹅塘东侧的塔背坑发现与仙鹅塘北西向脉组平行的Ⅰ、Ⅱ号两条脉组。Ⅰ号脉组地表已发现10余条石英脉,厚3~18cm,延长150~300m,少数矿脉中可见黄铜矿、锡石;Ⅱ号脉组地表见矿脉20余条,厚3~25cm,控制延长约400m,偶见锡石,而深部探索工程(钻孔)揭露脉幅大于5cm的矿脉27条,最大29cm,其中有10条可见钨、锡矿物分布,品位:WO30.112%~2.1%、Sn0.144%~2.72%,初步显示了由地表向深部石英脉条数增多、脉幅变大、矿化趋强的规律。预测远景资源量:WO33万吨、Sn3万吨。
2.2.3 九龙脑岩体外围
分别在岩体北侧的羊古脑、高坌、银岭,在岩体南侧的梅树坪、天井窝等地发现有利矿化线索。
(1)羊古脑:发现两组东西向含钨矿石英脉,北组长大于1200m,石英脉脉幅由东侧的围岩向西侧的近岩体部位,由4cm变为10cm、20cm,石英脉条数由5条变为7条,脉中可见黑钨矿、黄铜矿、辉钼矿分布;南组宽30m内石英脉密集分布,脉幅0.2~1cm,密度34条/米,在向西延伸至岩体中发现宽15cm、品位WO30.628%~4.66%、Mo0.216%的矿体。
(2)高坌:发现北西西向钨锡细脉带两条,北带长1km,最大宽度400m,地表密集产出宽0.05~0.2m的石英脉,肉眼可见黑钨矿、黄铜矿少量分布,浅部为较稀疏的宽0.15~0.6m的石英脉,黑钨矿呈板状晶体产出;南带长1.5km,最大宽度300m,单条脉细小,走向延长一般30~50m,可见黑钨矿、锡石矿物成脉线分布。
(3)梅树坪:在花岗岩体内接触带发现钨矿(化)体,呈北东向、北西西向两组出现,单条可见延长300~500m,宽0.3~0.6m,脉侧具较强的云英化蚀变,品位:WO30.497%~0.612%。
上述潜力矿区(点)经预测估算,远景资源量WO3大于10万吨、Sn大于3万吨。
2.2.4 张天堂岩体外围
在张天堂岩体南端内外接触带上,已发现内带含钨石英脉100余条,外带含钨锡石英脉数十条计7组,岩体型矿体2处,预测远景资源量WO35万吨、Sn2万吨。
内带石英脉为大脉型含钨锡矿脉,单条走向长50~800m、宽0.05~0.4m,延深100余米,品位WO30.48%~8.25%、Sn0.032%~1.92%;外带石英脉呈东西向群组产于岩体南西侧2km范围内寒武纪地层中,地表大部分脉宽0.3~3cm,为矿化标志带,往浅部归并为具工业意义的石英脉型矿体,宽0.16~0.35m,品位WO30.888%~11.36%、Sn0.032%~1.92%;岩体型矿体产于张天堂岩体的中南部,载体为钾化、钠化、云英岩化细粒花岗岩,黑钨矿呈细粒浸染状分布其中,构成长600m、宽400m的饼状矿体,已知矿体厚度最大10m,品位WO30.06%~0.524%。
2.3 发现了钨(锡)多金属矿化新类型
赣南以脉状黑钨矿床享誉世界,随后有了层控浸染型、矽卡岩型、云英岩型、浸染岩体型、变花岗岩型等。近年引入多期次脉动成矿观点,通过矿体容矿空间的分析,认为与裂隙同属破裂系统的破碎带同是应力释放区,它既然可充当导矿构造,在适宜的部位就可成为容矿空间;同时,根据钨的成矿机理,含钨成矿热液充填于岩体上侵扩张的原有裂隙系统后进入第一次间歇期,后期以中低温为主的含矿热液再次对其进行扩张与充填,当有构造配合时,先期的含钨石英脉被破碎,中低温热液对其进行胶结,形成复式钨多金属矿床。因此,加强了针对破碎带的钨矿找矿,并先后在天门山岩体北西侧的老庵里、岩体南侧的牛角窝等地发现了破碎蚀变岩型钨(锡)多金属矿。该类矿体走向、倾向延伸稳定,较之典型的石英脉型钨矿单矿体规模较大,并共(伴)生锡、铅、锌、铜、银等组分,具有易获取资源/储量的优势,是今后钨多金属找矿不容忽视的一种类型。
2.4 有效促进了多种勘查资金的投入,活跃了地质找矿市场,促成了矿权流转
本区的钨多金属找矿自20世纪80年代中断后,时隔10余年的2002年启动本项目以来,受勘查成果的刺激,每年的勘查资金成倍增长,2005年的找矿投入已超过了1000万元。资金来源包括地质大调查、国家资源补偿费、局商业性勘查资金、社会市场资金等,其中市场勘查投入资金已远远超过国家投入资金,大大活跃了地质勘查市场。
同时,凭借找矿成果的取得,还成功地实施了“大余县牛岭矿区”、“崇义县八仙脑矿区”两宗超千万元的矿业权流转,拉动了数千万元的资金用于各自矿区的补充地质勘查,形成了“国家资金启动→国家与市场资金勘查→矿业权流转→更大的市场资金勘查→更大找矿成果”的良性互动局面。
3 几点认识
3.1 找矿远景巨大
工作区是赣南钨矿的重要矿集区,其南部的崇余犹区历经数十年来几代地质工作者的幸勤劳动,发现了一大批大中型钨矿床,探明储量居赣南五大钨矿矿集区之首,钨矿找矿工作程度与研究程度较高。就在这样一个地区,新一轮钨矿找矿以来的4年,仅中部两个矿田的工作,发现了中大型远景矿区3处、潜力矿区(点)10余处,估算(333+3341)资源量WO39.99万吨、Sn11.84万吨、Cu16.36万吨,提供远景资源量WO345万吨、Sn31万吨、Cu90万吨,并伴丰富的铅、锌、银资源,充分显示出其钨锡多金属矿的独特找矿优势。就其钨矿找矿远景,以矿田为单位,利用近年来地质工作取得的最新进展和以往探明储量,类比成矿地质条件与找矿信息得出潜力矿区数与各潜力矿区的资源量,得知该区6大矿田WO3资源远景超过200万吨,足以说明其巨大的远景。
3.2 破碎蚀变岩型钨多金属矿的发现提供了新的找矿方向与找矿思路
赣南素以石英脉型黑钨矿驰名中外,建立有外带型“五层楼”模式、内带型“三层楼”模式[2],随着茅坪、黄沙钨矿床深部岩体中蚀变浸染岩体型钨矿的发现,又提出了“五层楼”+“地下室”的观点,总体地质研究程度较高,并引导了近一个世纪的钨矿找矿,成果颇丰。而近年的牛角窝、老庵里矿区破碎蚀变岩型钨(锡)多金属矿床的发现及其巨大的规模,可能又开启了本区钨多金属找矿的新起点,该类型矿床具有矿化组合独特、矿种多、规模大的特点。笔者认为通过研究成矿地质条件、总结成矿规律、提出找矿远景,对扩大赣南地区新一轮钨矿找矿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3 赣南除钨矿产资源丰富外,铜资源潜力也比较大
江西素有“南钨北铜”之说,这既表明了矿产资源的分区富集特点,也提纲挈领地道出了不同区域的大宗矿产,但并不是绝对的。赣南的铜资源除目前勘查成型的独立型铜矿床较少外,与钨锡、铜锌、金银等共(伴)生的铜资源却十分丰富。其主要表现形式一是分布于含矿石英脉中,与黑钨矿组合成钨-铜矿体,如淘锡坑、漂塘矿区;二是赋存于破碎蚀变岩型矿体中与钨、锡、铅、锌、银或与铅、锌、银、金组合成铜多金属矿体,如会安寻远景区的铜坑嶂、湖岽,银坑地区的桥孜坑,本区的牛角窝、老庵里等矿区。关于其资源远景,目前正在评价的牛角窝、老庵里两矿区,仅估算两条主要矿体获得铜资源量16.36万吨,而预测的天门山—红桃岭、淘锡坑—高坌两矿田铜资源量为90万吨。笔者以为在重视钨矿勘查的同时,加强本区铜矿的资源潜力评价,定有意外的收获。
3.4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在钨锡矿靶区优选中具有快速、高效的作用
众所周知,钨、锡的氧化物是难溶的抗风化矿种、又是比重相对较大的矿物,易于在水动力的近距离搬运下选择适宜的环境沉积下来,据此原理,过去运用重砂找矿法发现了一批钨矿床(点),但费时与不好操作为其最大缺点。取而代之的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在靶区优选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近年来根据W异常值大于320×10-6对应表露矿化体,W异常浓集中心不明显、但分布面积大、有Cu-Pb-Zn、Sb-Ag、F配套的异常组合指示有隐伏矿体的经验,发现了一批矿点,并经随后矿点检查优选出的老庵里、牛角窝、金银庵、高坌等的找矿成果证实,因此建议推广使用。
4 主要结论与讨论
第一,本区尽管历经一个世纪的钨矿勘查与开发,但现有资料及目前找矿成果显示,其仍具巨大的找矿潜力,宜保证一段时期内国家公益性找矿资金的持续投入,引导已初具规模的商业性、市场性找矿资金继续活跃。
第二,“破碎蚀变岩型”是本区发现的一种新类型钨矿床,应作为为以后钨矿找矿获取新突破的重要方向,宜结合“五层楼”+“地下室”模式进行系统研究、总结规律,指导区域找矿。
第三,本区一直以来主要重视钨矿的找矿问题,而近年找矿成果显示,本区除钨外的铜多金属资源潜力也较大,铜作为热液矿床从高温到低温成矿系列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重视它的找矿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四,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在钨锡矿靶区优选中具有快速、高效的作用,建议推广使用。
本文为地质大调查(2002~2005年)“江西诸广山—万洋山钨多金属矿评价”项目资料综合而成,属集体劳动成果。成文过程中得到教授级高工许建祥同志的热情指导,在此深表谢意。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文章不足在所难免,敬请指教。
参考文献
[1]朱焱龄,李崇佑,林运淮.赣南钨矿地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406~420
[2]杨明桂,卢德揆.西华山—漂塘地区脉状钨矿的构造特征与排列组合形式.见:江西省地质矿产局编.江西省地质局钨矿地质论文集.江西省地质局科技处,1981,52~60
The Primary Achievements and New Cognitions of W Multi-metallic Ore-prospecting in Zhuguangshan-Wanyangshan Mount,Jiangxi Province
Zeng Zailin1,2, Li Xueqing2
(1. The Geoscientific Institut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2. South Jiangxi Geological Survey Party of JBEDGMR, Ganzhou 341000)
Abstract: The area is the first perspective area of the new W ore-prospecting in the south of Jiangxi province, whose evolutions and outputs are always payed attention.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bewrites the outputs of the resources quantity, resources potentiality, new type mineralization of metal W, other perambulation inputs and mine exploitation rights which are on the move since the project is implemented in 2002. By means of analyses, some cognitions are concluded: ①Although the area has come through a long period of W perambulation and development, but it has enormous potentiality of W or Sn and needs increasing the inputs. ② “Crashed-eroded rock” as a new-type W multi-metallic ore at this district, its particular mineral combination, multi-element, contimuous bodies and large scales makes it valuable on the aspects of rules summarization and stepwise extension. ③The Cu resources also deserve attentions. ④Durng the course of W and Sn ore-prospecting, it suggests applying the outputs of 1:50000-scale water systematical sediment survey.
Key words: Primary achievements; New cognitions; W multi-metallic ore-prospecting; Zhuguangshan-Wanyangshan Mount, Jiangxi Province

西华山石英脉型钨矿田位于江西省大余县,地处南岭钨锡成矿区赣南钨矿集中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华南褶皱系华夏褶皱带之万洋山—诸广山拗褶断带。该矿田累计探明钨矿(WO3)储量9.5万t,是驰名中外的产于中生代花岗岩体内的石英大脉型黑钨矿矿田。

区域地层以震旦-寒武系浅变质砂泥岩及凝灰岩为主,局部出露奥陶系、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区域北东—北北东向构造与近东西向构造构成基本构造格局,而低级别、低序次的复合裂隙发育地段为有利的容矿场所。多旋回的构造运动伴有多期次的岩浆活动,从加里东期至喜马拉雅期的各类岩浆岩分布广泛,以燕山期花岗岩浆侵入活动最盛且与钨锡等金属成矿关系最为密切。

西华山复式花岗岩体呈岩株状侵入于寒武系浅变质砂泥质岩石中,出露面积约19.1km2。该岩体主要由燕山早、晚两期和4个阶段侵入的花岗岩组成,即燕山早期第一阶段斑状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第二阶段中粒黑云母花岗岩、第三阶段斑状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燕山晚期第一阶段斑状细粒花岗岩,以及燕山早期第二、三阶段附加侵入的含斑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同位素年龄为162.7~139Ma和139.1~106.9Ma(资料来源见附录2)。岩体SiO2含量>74%、平均75.6%,Na2O+K2O为>8%、平均8.36,K2O含量略高于Na2O或近乎相等、里特曼组合指数(δ)为2.01~2.28。其围岩主要为寒武系板岩、千枚岩、变余粉砂岩、变余长石石英细砂岩、变余凝灰质砂岩等,外接触带发育有宽数百米的环状角岩(化)带。在岩体内部分布有西华山、荡坪、生龙口、罗坑、牛孜石、下锣鼓山等6个钨矿床,构成了著名的西华山钨矿田(图2-20)。

西华山钨矿床产于西华山复式岩株的西南部,钨矿体呈脉状赋存于中粒黑云母花岗岩体及斑状中粒黑云母花岗岩体内,为黑钨矿石英脉和黑钨矿长石石英脉。在2.9km2范围内已发现工业矿脉(包括盲矿脉)615条,在空间上分为北、中、南三个区段。矿脉长200~600m,最长可达1075m,厚0.2~0.6m,最大厚度为3.6m,倾斜延深60~200m,最大延深达350m以上。具有工业价值的矿脉几乎都限于花岗岩体内,当矿脉由花岗岩延至变质岩时则迅速变小或骤然尖灭,仅个别矿脉可伸入变质岩十几米至几十米。矿脉依产状主要有三组,即北东东向、北西西向组和近东西向,倾向北北西或北,倾角75°~85°。矿脉的整体形态呈狭长的薄板状,局部形态较为复杂,膨大缩小、分支复合、尖灭侧现较为常见,规模较大的矿脉往往由数条尖灭侧现或尖灭再现的单脉体或复脉体组合构成。北东东向矿脉较稳定,平面上呈左侧斜列(沿走向往前左侧出现);近东西向与北西西向矿脉相对较复杂,平面上多为右侧斜列。在剖面上,矿脉上盘羽脉发育,均出现后侧斜列现象。

图2-20 西华山钨矿田地质略图

(据吴永乐等,1987)

1—第四系;2—寒武系;3—燕山晚期第一阶段斑状细粒花岗岩;4—燕山早期第三阶段斑状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5—燕山早期第二阶段中粒黑云母花岗岩;6—燕山早期第一阶段斑状中粒黑云母花岗岩;7—角岩带;8—角岩化带;9—弱角岩化带;10—矿脉;11—断层;12—流线

荡坪钨矿床产于西华山复式岩株的北缘,钨矿脉绝大部分赋存于斑状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体中,为黑钨矿绿柱石石英脉。在2.4km2范围内已发现工业矿脉(包括盲矿脉)262条,矿脉长100~500m,最长者近1000m,厚0.15~0.6m,最大厚度为1.27m,倾斜延深100~200m。矿脉在空间上分为北、南两组:北组矿脉走向北东东,倾向南东,倾角80°左右;南组矿脉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北北西,倾角85°左右。矿脉由多条单脉左侧斜列组合而成,剖面上为后侧斜列,脉壁较平整光滑、波状弯曲明显,分支复合现象异常发育,平行密集成带出现。两组矿脉分别出现于花岗岩体的两个平缓台阶部位,而岩体突起部位及陡倾斜部位的矿脉相对稀疏。

生龙口、罗坑、牛孜石和下锣鼓山钨矿床分别产于西华山复式岩株的西北部、西部中段、南东边缘和东北边缘,钨矿脉主要赋存于斑状中粒黑云母花岗岩、斑状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及含斑细粒二云母黑云母花岗岩体中,少数延入围岩(变质岩)中。矿脉长40~510m,宽0.1~0.6m,走向以近东西向、北东东向、北西西向为主,多倾向北,倾角55°~90°。生龙口、下锣鼓山的矿脉形态较简单,脉壁较平直,脉旁羽状支脉较发育,亦可见弯曲转折、分支复合现象。罗坑、牛孜石的矿脉形态较复杂,脉壁较粗糙,膨大缩小、尖灭侧现、尖灭再现、分支复合等现象较常见,矿脉短小、延伸不远即迅速尖灭,部分呈扁平透镜状。

钨矿脉旁侧围岩蚀变较为复杂,常见者主要为各种云英岩化、钾长石化及硅化,局部地段尚有黄玉化、黑云母化、电气石化、萤石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不同阶段花岗岩中的矿脉,脉侧蚀变往往有很大的变化。产于斑状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及斑状中细粒花岗岩中的矿脉旁侧围岩蚀变主要为云英岩化,表现为正常云英岩,其外侧常见钾长石化边,紧靠脉壁往往出现连续性极差的团块状富云母云英岩。产于中粒黑云母花岗岩中的矿脉旁侧,上部云英岩化较强,多为正常云英岩,常见富云母云英岩团块,外侧钾长石化很弱;中下部则主要为钾长石化,局部见有硅化及富石英云英岩。

矿石类型以黑钨矿石英脉型为主,其次尚有黑钨矿长石石英脉型、黑钨矿绿柱石石英脉型、黑钨矿硫化物石英脉型、辉钼矿黑钨矿石英脉型、锡石黑钨矿石英脉型等。矿石具结晶粒状结构、固熔体分离结构、交代熔蚀结构及包含结构、压碎结构,条带状、晶洞状、复脉状及块状、角砾状、梳状等构造。矿物成分比较简单,已发现的矿物近50种。主要矿物组合为石英、黑钨矿,其次是正长石、微斜长石、白云母、绢云母、方解石、萤石、白钨矿、辉钼矿、辉铋矿、自然铋、绿柱石、锡石、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闪锌矿、毒砂等。有用组分以钨为主,WO3平均含量为0.63%~1.6%,伴生锡、钼、铋等有益组分。

钨矿化原生分带较为明显,由脉壁至脉中依次为:矿脉上部从辉钼矿→(黄玉)锡石→黑钨矿→辉铋矿,矿脉中部从绿柱石→黑钨矿→辉钼矿→辉铋矿→黄铁矿(闪锌矿)→萤石,矿脉下部则从黑钨矿→辉钼矿→毒砂、黄铁矿→黄铜矿→萤石、层解石。沿矿脉走向上,在脉幅较宽的矿脉中部常见黑钼矿聚集,并伴有较多的辉钼矿、绿柱石、黄铁矿、黄铜矿、辉铋矿等多种矿物;矿脉两端矿物组合相对简单。在垂直方向上,就多数矿脉来说,钨矿化一般均为中上部相对较强、矿化连续性也相对较好,往下钨矿化连续性较差、矿化强度也逐渐减弱。矿田内第一阶段斑状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多呈似盖状残留于其他晚阶段花岗岩体之上或边缘,在上下叠置的两个阶段花岗岩体中往往各自存在着独立的工业矿体或相应的矿化富集带,两者之间常为无矿地段或贫矿带所隔开,呈现上、下两层矿化的构式。

西华山复式花岗岩株及钨矿田是燕山期花岗质岩浆经不断分异演化、先后4次侵入和4次成矿作用的产物(图2-21)。含钨花岗岩浆起源于下陆壳,在上升过程中同熔了一定的上陆壳物质及部分围岩,其87Sr/86Sr值为0.720~0.7169,δ18OH2O平均值为10.01%,石英δ18O和δD平均值分别为12.34‰和-63.51‰。钨矿脉内石英δ18O和δD平均值分别为12.18‰和-55.8‰,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仅有少部分非岩浆水混入。

图2-21 西华山钨矿田多次成岩成矿模式

1—寒武系浅变质岩;2—燕山晚期第一阶段斑状细粒花岗岩;3—燕山早期第三阶段附加侵入细粒二云母花岗岩;4—燕山早期第三阶段斑状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5—燕山早期第二阶段附加侵入含斑细粒黑云母花岗岩;6—燕山早期第二阶段中粒黑云母花岗岩;7—燕山早期第一阶段斑状中粒黑云母花岗岩;8—钾长石化;9—第一次钨钼矿脉;10—第二次钨(钼铋)矿脉;11—第三次钨铍钼矿脉;12—第四次钨锡矿脉

燕山期四次侵入活动均伴有程度及规模不等的成岩成矿作用,从第一次到第四次成矿作用具有从钨钼(铋)→钨(钼铋铍)→钨铋钼(铜)→钨锡(铜)的演化规律。各次成矿作用大致始于钾质自交代作用晚期,黑钨矿、辉钼矿等多呈(细脉)浸染状产于强钾(钠)长石化花岗岩中。岩浆期后气化热液期为钨、锡、钼、铋、铍等矿产的主要成矿期,形成含矿石英脉或含矿长石石英脉等,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关系及结晶顺序可以大致划分出硅酸盐阶段、氧化物阶段、硫化物阶段及碳酸盐阶段,辉钼矿、绿柱石主要生成于硅酸盐阶段及氧化物阶段,黑钨矿、锡石以氧化物阶段最为发育,至硫化物阶段虽仍有黑钨矿晶出但金属硫化物相对发育。西华山、荡坪、生龙口、罗坑、牛孜石钨矿脉中云英岩的K-Ar法年龄分别为154.1~135Ma、155~143Ma、158.1~143Ma、134Ma和134Ma,西华山钨矿脉的K-Ar法年龄为149.4~147Ma、Sm-Nd等时线年龄为139.2Ma,资料来源见附表2。

脉钨矿床的形成是成矿流体上升充填与交代围岩双重作用的产物,首先是从岩浆分异演化产生的成矿流体上升充填进入容矿裂隙,这种富含成矿元素、挥发组分的气热流体在运动过程中与硅酸盐围岩发生交代作用形成云英岩化、钾长石化等蚀变,进而随着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而导致钨、锡等矿物的晶出与沉淀。成矿流体的演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在气化高温热液阶段(420~320℃、60MPa)为准临界状态的气液态流体,与花岗质围岩的相互作用形成云英岩化、钾长石化蚀变,主要淀积含锂白云母、长石、黄铁矿、辉钼矿及少量黑钨矿、磁黄铁矿、锡石、绿柱石、辉铋矿等;在高温热液阶段(320~250℃、40~50MPa)为液态流体,与花岗质围岩的相互作用形成云英岩化、硅化及钾长石化蚀变,黑钨矿大量晶出,并生成锡石、辉钼矿、绿柱石及部分黄铁矿、萤石;中低温(250~110℃、<40MPa)液态流体阶段,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有较多的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及白钨矿、黑钨矿生成。



《黑钨精矿的概况》
答:我国选冶钨矿物原料与国外不同 国外长期以来开发的钨矿,主要是白钨矿,占总生产能力的60%。而我国尽管白钨矿已探明储量376万t,占全国钨矿总储量的71%,但由于一些大型、超大型钨多金属矿床的矿石物质成分复杂,嵌布粒度细,选冶技术尚未彻底解决,因而现阶段开采仍以石英脉型黑钨矿为主,占全国采出矿...

《(四)石英脉型矿床的垂直分带》
答:该问题自徐克勤先生30年代(徐克勤,1938)提出逆向分带起,已讨论了数十年,尽管近年来对此问题还有这样或那样的解释,但认识已趋于统一。在南岭地区表现为顺向分带的石英脉型黑钨矿矿床有栗木、瑶岗仙、大吉山等钨矿床,表现为逆向分带的有黄沙、珊瑚、梅子窝、盘古山、西华山、大龙山(陈毓川等,1989...

《(一)我国钨矿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基础》
答:到1918年我国钨精矿产量已超过万吨,占当时世界总产量的33%,从那时起至今我国钨精矿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我国钨矿地质勘察工作始于1929年,20世纪30~40年代徐克勤、丁毅等对我国南方江西、湖南、广东等省开展了地质调查,并获得了石英脉型钨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花岗岩、矿床构造等资料,为后来的钨矿地质...

《乌砂矿用途乌沙矿是什么东西》
答:在钨矿的选冶原料方面,我国与国外有所不同。国外长期开发的钨矿主要是白钨矿,占总生产能力的60%。我国已探明的白钨矿储量为376万吨,占全国钨矿总储量的71%。然而,由于一些大型、超大型钨多金属矿床的矿石成分复杂,嵌布粒度细,选冶技术尚未完全解决,目前我国的开采仍以石英脉型黑钨矿为主,占全国...

《乌砂矿用途乌沙矿是什么东西》
答:在国内,选冶钨矿物原料的方法与国外有所不同。国外长期以来主要开发白钨矿,占总生产能力的60%。而中国的白钨矿已探明储量达到376万吨,占全国钨矿总储量的71%。然而,由于一些大型、超大型钨多金属矿床的矿石物质成分复杂,嵌布粒度细,选冶技术尚未完全解决,目前开采仍以石英脉型黑钨矿为主,占全国...

《乌砂矿用途 乌沙矿是什么东西》
答:主要是白钨矿,占总生产能力的60%。我国白钨矿已探明储量376万t,占全国钨矿总储量的71%,但由于一些大型、超大型钨多金属矿床的矿石物质成分复杂,嵌布粒度细,选冶技术尚未彻底解决,因而现阶段开采仍以石英脉型黑钨矿为主,占全国采出矿量的90%。

《乌砂矿用途 乌沙矿是什么东西》
答:主要是白钨矿,占总生产能力的60%。我国白钨矿已探明储量376万t,占全国钨矿总储量的71%,但由于一些大型、超大型钨多金属矿床的矿石物质成分复杂,嵌布粒度细,选冶技术尚未彻底解决,因而现阶段开采仍以石英脉型黑钨矿为主,占全国采出矿量的90%。

《(一)热液型钨矿床》
答:云英岩体内常有黑钨矿、锡石、白钨矿、辉钼矿等浸染其中。云英岩型钨矿作为独立矿床的不多,如洪水寨、九龙脑,但伴生在其他内接触带脉钨矿床中则常见,如西华山、下桐岭等矿床中含钨石英脉两侧均有云英岩化带,或者产于花岗岩内的云英岩脉,如柿竹园。伟晶岩型钨矿作为独立的钨矿床极为少见,典型...

《(十二)江西崇余犹—三南地区钨锡多金属找矿远景区(Ⅻ)》
答:在一些断陷盆地边缘有上古生界地层,常有矽卡岩型白钨矿床和复控型钨矿床。矿床以W-Sn、W-Bi为主,矿床(点)分布较稀散,但工业矿化程度较高,常形成中-大型钨矿床。矿床类型主要石英脉型钨矿床,次为变花岗岩型和矽卡岩型钨矿床。 图4-7 江西三南地区地质矿产图 区内分布17个二级以上W、Sn综合化探异常和相应...

《成矿流体性质与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答:钨矿脉中成矿流体的来源不是就地附近,而是在岩浆侵入后向深部冷凝退缩过程中,深部未凝固的岩浆不断富集并连续上升,对上部已凝固的岩石发生小W/R值的连续交换过程。西华山、大吉山、千亩田等脉钨矿床晚期无矿石英脉和碳酸盐脉,其矿化水的同位素组成紧靠雨水线,且随纬度升高而降低。表明来自当时局部...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