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古代如何进行孝道教育 古代学前孝道教育对今天幼教的价值的

作者&投稿:郗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认识中国封建社会"孝道"教育~

微更文化原创短视频,讲述朱子治家格言的文化故事!

一 家庭道德教育在中国古代德育中的特殊地位

  在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社会结构及其运作机制中,“家”既是社会生产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生活的细胞 。“家”本初含义是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家庭”,其延伸为网络结构的社会关系——“家族”,进而拓展为 整个社会关系——“国家”。在中国文化的主干——儒家文化的视野里,“家”即“小国”,“国”即“大家 ”,“家”“国”一体。这种由家——家族——国家所构成的社会结构形式,是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因而“ 家”不仅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秩序的基础,也构成了社会精神文化的堡垒,成了人们道德生活的价值源泉。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根基是家族本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国一体”的社会关系, 是中国传统道德关系及道德规范形成的根源。它在社会的显层文化中便表现为血缘——宗法——等级三位一体 的政治伦理和伦理政治。在四书五经中,“齐家”和“治国”紧密相联,“私德”和“公德”融合为一。在中 国古代伦理道德规范的建构中,逐渐形成了以“五伦”“三纲”为核心的道德价值体系和伦理秩序,并被儒家 称为“天经地义”的纲常名教的核心。

  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不仅在“家国一体”的宗法等级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伦理道德规范,而 且形成了一整套以“家国一体”为基础的道德教育模式及方法。儒家非常重视家庭、家族在道德教育中的特殊 地位和重要作用,并把家庭、家族道德教育和社会、国家的道德教育以及学校道德教育(“师教”)紧密地结 合起来。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亲情感化为纽带、“家”“国”结合、政教合一,构成了儒家道德教育理论和 实践的基本特点之一。

  儒家强调人生在世,要以“立德”为本,而“立德”要以“孝”为本。在家为“孝”,在国为“忠”。以 “孝”促“忠”,以血缘关系促等级秩序,以“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在儒家看来,在 家能孝悌者,在外必能忠义。人人若能在家知孝悌,在外知忠义,则“家齐”“国治”“天下平”了。《论语 》中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 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注:《论语·学而》)孟子也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注:《孟子·告 子下》)孟子还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无他,达之天下也。”(注:《孟子·尽心上》)孟子还明确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注: 《孟子·离篓上》)这便是由血缘亲情而广推天下,从孩子的亲亲本能,到长大知敬其兄长,这便是“孝悌” ,有这二者,便有了仁义,推而广之,就可以处理好其他所有伦理关系了。《礼记》中讲:“一家仁,一国兴 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注:《礼记·大学》)把家庭道德教育提高到关乎国家兴衰存亡的高度。《吕氏 春秋》中也说:“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临难死。”(注:《吕氏春秋·孝行》)《孝经》则进一步把“ 孝”当作道德规范的核心,认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注:《孝经·开宗明义章》)汉代以 后,统治者充分认识到“孝”对维护封建等级伦理秩序的重要性,纷纷倡导“以孝治天下”,并举行了“举孝 廉”、“彰孝子”、“九品中正”等各种提倡“孝”的活动。还值得一提的是宋明理学家张载,他把“孝”看 作是宇宙根本原则的体现,带有本体论的特征,并认为奉行“孝道”是道德的根本。他说:“乾称父,坤称母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注:张载《正蒙·西铭 》)意思是说,天下所有人皆为天地之子女,天为人父,地为人母,大家都是同胞兄弟,万物是人的朋友,帝 王是父母的长子,大臣是其管家。因而,人要“孝”天地父母,就要尊敬其长子,尊重其管家。这便在美好温 馨的“亲情”中为封建统治秩序及统治者作了最好的辩护,为封建等级道德寻得了本体论的基础。谁要是不服 从帝王及其群臣,就是叛经背道,是天地父母的“逆子”。

  为了贯彻“家国一体”的血缘等级道德规范,历代思想家还编制了一系列以“孝”促“忠”的各种“家训 ”典籍。如:《韩诗外传》中记有周公诫子伯禽的典故,《国语》中有父文伯母诫子的《母训》,《论语》中 孔子教子鲤的记载,汉代有马援的《戒先兄子严敦书》、郑玄的《戒子书》、班昭的《女诫》、蔡邕的《女训 》等,三国时有诸葛亮、刘备的《戒子书》,魏晋时有稽康的《家诫》、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南北朝时 有著名的《颜氏家训》,唐代有柳@①的《家训》,宋代有司马光的《家仪》、《家范》、陆游的《放翁家训 》、朱熹的《朱子家训》、《家礼》,元末明初有郑涛的《郑氏规范》,明代有曹端的《家规辑略》、袁了凡 的《训子言》、朱伯庐的《治家格言》,清代有陈确的《新妇谱补》、曾国藩的《家书》等。至于《三字经》 中“孟母教子”和《增广贤文》中的治家格言,更可谓是家喻户晓了。《三字经》讲“子不教,父之过”,《 增广贤文》讲“训子须从胎教始,端蒙必自《小学》初。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上述“家训” 类书在宋元明清时期刻版成书,广传于世,影响甚大。

  二 中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简单地说,中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是以“家国一体”为基础的封建宗法等级道德规范。择其要者, 包括:

  1.在父母子女关系上,要求父母“慈”,子女“孝”。《颜氏家训》中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 慎而生孝矣。”在“慈”与“孝”的关系上,中国传统道德更强调的是“孝”。“三纲”中“父为子纲”,权 利向“父”倾斜,以至于被极端化为“父叫子亡,子不能不亡”。关于“孝”的内涵,中国传统道德有详尽的 界说。孔子认为孝子应该“无违”于父母,应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注:《论语 ·为政》)孔子还指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注:《论语·里仁》)《礼记》中说:“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注:《礼记·祭义》)又 说:“从命不忿,微谏不倦,劳而无怨,可谓孝矣。”(注:《礼记·坊记》)《孝经》中说:“孝子之事亲 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注:《 孝经·纪孝行章》)等等。

  2.在夫妻关系上,要求“夫义妻顺”。《左传》中说:“夫和而义,妻柔而正。”(注:《左传·昭公二 十六年》)管子说:“为人夫者,敦@②以固;为人妻者,劝勉以贞。”(注:《管子·五辅》)但在“夫义 妻顺”中,中国传统道德更强调的是“妻顺”。孔子在《论语》中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礼记》中把 “男帅女、女从男”当作“夫妇之义”。“三纲”中“夫为妻纲”,权利向“夫”倾斜,中国传统道德中对妇 女提出了“三从”(在家从父,及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要求。男子特 别是显贵男子可以妻妾成群,妇女则必须“从一而终”;男子可以随意“休妻”,妻子却不能提出离异,更不 得改嫁。《大戴礼记》规定“妇有七去”,即丈夫在以下七种情况下可以“休妻”:“不顺父母,去;无子, 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连多说话都“去”。中国古代社会给妇女规定了 很多道德诫条,包括“缠足”这一残无人道的要求。董仲舒等还从夫为阳、妻为阴,阴应奉阳来为“夫为妻纲 ”作本体论上的论证。重男轻女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价值观念之一。

  3.在兄弟姊妹关系上,要求“兄友弟恭”。兄要对弟友善,弟要对兄悌恭。但在中国古代社会实行的是长 子继承制,在“兄友弟恭”上权利向兄长倾斜。父若不在了,弟要视兄为“父”。中国传统道德强调“长幼有 序”,内含着“幼”对“长”的服从,这是宗法等级制的伦理秩序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把“孝”“悌”并列 ,当作诸德之要,以此推治天下。

孝道教育是古代平民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包括有四个方面:一是要绝对尊敬父亲的家长权威。“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礼记·内则》)二是对父母的话要绝对听从,坚决照办。父母有过错,须“下气怡色,柔声以谏”:父母因不高兴而“挞之流血”,仍不能“疾怨”(痛恨埋怨之意),过错永远要自己承担,更不能非议父母。“善则称亲,过则称己。”(《韩非子·忠孝》)三是尽心尽力地侍奉和赡养父母,要尽最大努力,乃至牺牲自己或自己的子女,来满足父母的意愿。如果父母生病,须昼夜侍奉床前,汤药须事先亲口品尝;父母遇险,须舍身相救。四是父母去世了,子女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守护坟墓,时常祭祀。
平民家庭实施孝道教育的教材很多,历朝历代都有补充,如孝经、礼记、家礼、弟子规、女四书、闺训千字文、改良女儿经、二十四孝等等。其中,二十四孝最为典型,影响也最大。它成书于元代,选自虞周汉魏晋唐宋等各个朝代的孝子24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些孝子,上至帝王,中有公卿大夫、仕宦名臣,下至平民百姓,其中平民百姓人数居多。孝子有老翁有儿童,有男有女,事迹典型,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和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
除了这类“基础教材”外,到宋代以后,还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家本教材”-家规家法。家规家法,首先是在达官贵人的封建大家庭和家族中推行。如司马光的《家范》流传甚广,朱熹在司马光《家范》基础上予以提高,制定了一套繁琐的家庭礼制和礼仪规范,这就是在平民中广为流传的《家礼》。《家礼》对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的礼仪和内容,作了具体的规定,同时还强调:幼童时必读《孝经》、《论语》,女子还须加读《列女传》、《女诫》之类的书。
古代平民家庭教育的时间也有明确的安排,一般在每月的初一、十五日进行,有的则天天率全家人于早晨进行。

皇权 以孝治天下 想出人头地就得照着来

弟子规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看孔子的教育

《古代人特别注重孝道,守孝有哪些习俗?有什么需要忌讳的?》
答:守孝一定是因为对已故亲人的一片孝心,但是不守孝就不见得没有孝心,古人讲守孝三年其实不是,是27个月,这个时间是对应母亲哺乳孩子的时间的,后代子孙为了报效母亲哺乳养育之恩才有了首孝三年之说。到现代首孝三年者甚少,改为首孝七期共49天,在这一段时间禁三大类:第一禁吃喝玩乐,在孝期49天...

《中国古代十大孝的故事》
答:恣蚊饱血是晋朝时期的一个孝道小故事,讲述的是吴猛为了让父亲睡好,自己赤身下床,让蚊子咬吸自己的血,希望蚊子喝饱了血就不再叮咬父亲。这个故事表现了孝顺和奉献精神,也教育我们要珍惜家庭和亲情。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让家庭更加温馨和谐,让亲情更加深厚。8、鹿乳奉亲 鹿乳奉...

《鲁迅认为中国古代的孝道是以什么为主的》
答:鲁迅认为中国古代的孝道是以平凡的、不加修饰的、真正的感动为主,而非经过粉饰的封建孝道。鲁迅通过《二十四孝图》告诉我们: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对于当下的国人,孝道该如何提倡,仍然是非常值得思索和探讨的问题。那些煞费苦心“修饰”出来的完美的、让人们去膜拜...

《古代孝敬父母的例子》
答: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亲特别孝道。他母亲在世的时候,生来就很胆小,惧怕雷声,王裒经常在打雷的时候,到母亲身边给其壮胆。母亲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静的地方、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的雷声,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

《如何认识中国封建社会"孝道"教育》
答:孝道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舜是中国古代守孝的第一君主。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孝敬父母为核心的孝道文化。传说很久以前我国有个君主叫舜。舜出生在一个穷苦家庭,年幼丧母,父亲是瞎子...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原则包括___、___、___、___。》
答: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原则包括“孝道”、“忠诚”、“礼仪”和“谦逊”。1.孝道 孝道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核心原则之一。孝顺父母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美德。子女应该尊敬、服从并照顾年迈的父母,确保他们晚年生活舒适。孝道强调家庭中代际关系的重要性,培养子女的责任感和家庭价值观。2.忠诚 忠诚是古代中国...

《历史上有名的孝道故事有哪些?》
答:历史上有名的孝道故事有:1、亲尝汤药——刘恒 汉文帝刘恒,汉朝第5位皇帝,汉高祖刘邦四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

《关于孝的文化常识》
答: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2.关于文化常识的简单问题 【六顺】谓君义、臣行、父慈、子孝、...

《现代的“孝”和古代的“孝”有没区别?当今孝道与传统孝道上添加了哪些内...》
答:社会、家庭、学校又如何解决这个和每个人都有关的问题?这其实正是我们探讨古代孝观念、孝教育的目的所在。对孝,我们不能置之不理;我们应该抽象地继承并发展它:抛传统孝道一些带有封建性的内容而取其精神核心—一颗善待父母的敬爱之心。同时,赋予孝新的内容、规范,并去实施它。则可以从古代孝教育中...

《关于古代亲情孝道的资料》
答:关于古代亲情孝道的资料 我来答 首页 在问 全部问题 娱乐休闲 游戏 旅游 教育培训 金融财经 医疗健康 科技 家电数码 政策法规 文化历史 时尚美容 情感心理 汽车 生活 职业 母婴 三农 互联网 生产制造 其他 日报 日报精选 日报广场 用户 认证用户 视频作者 日报作者...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