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我国现阶段的不和谐因素有那些?根源及解决的根本途径?(政治)

作者&投稿:道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初中政治所有问题+答案+一句话重点~

第一单元:维护公平正义 承担社会责任
1、公平的含义:公平是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既要分担的责任,又能得到应得到的利益。
2、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答:①能促使社会合作取得成功,有利于社会合作的不断延续;②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③能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减少或避免社会冲突,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3、中学生如何维护社会公平?
答:①树立社会公平意识;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③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又不侵害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④自觉维护社会公平。
4、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的区分标准:凡是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行为,反之就是非正义行为。
5、如何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答:①要为人正直;②要有强烈的规则意识;③要坚持正义的标准;④不侵犯他人的利益;⑤要鄙视和制止非正义行为。
6、责任的定义:责任是对于一个人做或不做某些事的要求。
7、身份不同,责任不同。
8、承担责任有什么影响?(承担责任付出的代价)
答:①需要耗费许多时间,影响自己一的兴趣和爱好;②要承受心理压力,耗费体力和精力,甚至可能影响健康;③可能使自己的一些利益受到损失;④危险和危急时刻还有可能危及到自己的声明。
9、承担责任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①能促使自己的成长和发展;②有压力才会有动力,能激励自己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③才能赢得被人的信任,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④才能获得自尊和自信,增长才干,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赞誉。
10、怎样做一个付责任的人?(如何承担自己的责任?)
答:①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应负的责任,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②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养成负责任的习惯;③在责任面前,学会在选择,分清责任的主次和轻重缓急,科学安排,学会统筹兼顾,履行好自己的职责;④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⑤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11、服务社会,奉献社会:①服务、奉献社会的最有条件做到的就是服务和建设自己所在的社区。②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是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好形式。
12、中学生参加过的社会公益活动有哪些?
答:①为灾区群众捐款捐物;②参加义务植树活动;③清除小广告;④打扫社区卫生。
第二单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实现共同富裕
1、经济方面体现的教材中的观点和原理有哪些?
答:①党的基本路线,即以经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③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④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⑤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⑥公有制为主体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是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
2、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为我国经济发展提合理化建议:)
答: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即以经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④坚持改革开放。⑤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⑥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⑦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实践。⑧发扬艰苦奋斗精神。⑨加强民主建设,关注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三个代表”:①内容: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核心(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④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经济制度:
(1)经济成分:现阶段,我国主要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等几种经济成分。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2)地位:①国有经济的地位: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②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 ③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3)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发挥着日益明显的作用。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活跃城乡市场;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增长;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等。
(4)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这一经济制度(原因)?
答: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原因: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方向。②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有利于经济的迅速发展。③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5)判断和衡量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什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含义是什么?)
答: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判断和衡量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5、分配制度:
①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原则:我国现阶段,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②分配制度: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6、对共同富裕的认识。
答:①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富裕,不是两极分化,而是大多数人的富裕。②共同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时富裕只能是平均主义。③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允许并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和帮助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7、党的基本路线:
(1)依据: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2)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解决我国当前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原因:①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的根本任务;②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③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离不开发展;④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⑤提高国际竞争力,掌握国际斗争的主动权离不开发展;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离不开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我国当前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4)解决我国当前所有问题的根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原因:①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②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③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5)中学生能为经济建设做些什么贡献?
答:①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②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③发扬艰苦奋斗精神。④把自己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四有”人才。
8、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1)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3)对内改革:①改革的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②改革的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③改革的作用: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④改革原因(改革的必要性):a、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存在体制上的种种弊端;b、抑制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经济组织失去了应有的活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
(4)对外开放:①对外开放的两种基本途径:“引进来”和“走出去”。②对外开放的原因:a、对外开放是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b、从世界来看: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要发展必须走向世界。c、从国内看:我国随虽市场广阔,劳动力丰富,但资金短缺、技术和管理落后。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才能更好的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紧跟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d、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5)改革开放的原因:①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开放是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②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面对新形势,更需要加快改革、扩大开放,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更加进步。③30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使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才是对它最好的纪念。
(6)中学生应该如何对待对外开放?(青少年怎样培养世界眼光?)
答:①在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我们青少年应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②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参与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做好充分准备。
9、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前提和政治保证。
第三单元:参与政治生活 维护民族团结
1、政治方面体现的教材中的观点和原理有哪些?
答:①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②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④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⑤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⑤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2、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提合理化建议。(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答:①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必须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③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全国各族人民的和睦团结。④加强法制和制度建设。
3、我们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的渠道或途径是什么?
答:①向人大代表或直接向各级人大常委会反映;②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③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进行监督。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2)地位: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3)职权: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4)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
4、我国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如何?
答: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讨论和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务;②人大代表要接受人民的监督,按照人民的意愿办事。
5、青少年学生对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持怎样的态度?
答:青少年是国家的小主人,要热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积极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尽到小主人的责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尽一份力量。
6、民族关系:
(1)处理民族关系我们遵循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们处理民族关系时应遵循的原则。
(2)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
(3)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
(4)为加强民族团结,青少年应该怎么做?(怎样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
答:①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②要认真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增强民族团结意识。③要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与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作斗争。④以实际行动自觉维护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
第四单元:中华文化 民族精神
1、文化方面体现的教材中的观点和原理有哪些?
答: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人们的指导思想。②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④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⑤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2、为建设我国的文化提合理化建议。(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答:①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②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③继承和借鉴一切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④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⑤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3、民族精神:
(1)定义: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体现的格言: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答:①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高青少年基本素质的需要。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积极参与、服务、奉献社会的需要。
(4)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合理化建议:)
答:国家: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和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②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须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充分汲取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营养。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坚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学校:①举办形式多样的民族精神宣传活动。②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观看革命影视片;开展主题班会;请革命先辈作报告;举办爱国主义歌曲比赛;国旗下讲话等。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④加大对校园不良风气的教育力度。
个人:①青少年要以积极的态度自觉接受民族精神的教育。②青少年要积极参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③青少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更多的是落实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树立爱国主义思想,确立远大志向,规范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4、思想道德: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①思想道德建设(中心环节);②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2)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答:对待民族文化:①我们应当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包括优良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并使之发扬广大;②我们也要注意抵制和抛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推陈出新。
对待外来文化:①我们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也向世界展示中国伟秀的传统文化成果;②坚决抵制各种外来腐朽文化的侵蚀,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文化。
5、滨州市的传统文化主要有:吕剧、高跷、书法等。
第五单元:科技创新
1、科技创新方面体现的教材中的观点和原理有哪些?
答: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③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④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
2、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3、科教兴国战略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原因是什么?
答: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②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迅速提高科技教育水平。③虽然,我国科技、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④大力发展科技,尤其是高新科技,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科技竞争力;大力发展教育,才能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培养更多的人才,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是什么?
答:①有利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综合国力的增强;②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③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怎样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措施:)
答:国家:①大力发展科技,尤其是高新科技,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科技竞争力;②大力发展教育,才能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培养更多的人才,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
个人:①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②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③发扬艰苦奋斗精神。④把自己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四有”人才。
4、创新:
(1)创新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①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②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③我国总体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要想真正地缩小差距,赶超发达国家,关键是靠创新。④当今时代国际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⑤创新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2)怎样实施创新?
答:国家:①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②国家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加大对创新研发的支持力度,为创新提供物质保障,对作出重大创新者给予奖励;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④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⑤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技术成果,结合实践加以创新。
个人:①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②开动脑筋,勤于思考,积极探索;③要敢于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不盲从书本;④积极参加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培养创新意识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六单元:可持续发展战略
1、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的教材中的观点和原理有哪些?(理论依据)
答:①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国情。②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相对短缺。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
2、人口问题:
(1)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方面的基本国情):①人口基数大;②新增人口多;③人口素质偏低。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还表现为: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平衡。(2)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3)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3、资源问题:
(1)资源方面的基本国情: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相对短缺。
(2)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①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资源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②开发不合理、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
(3)为节约资源采取的措施:①治理工业污染;②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③扩大自然保护区建设规模;④垃圾分类处理;用太阳能代替其它能源。
4、环境问题:
(1)环境方面的基本国情(生态环境的基本现状):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①来自人口的压力,人们为了生存,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伐、破坏植被。②我国工业的发展起步晚,起点低,而且面临快速的问题,容易使人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经济而忽视生态,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
(3)环境问题的危害:①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②威胁生态平衡;③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④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为保护环境采取的措施:①退耕还林,退耕还草;②天然保护林;③防沙治沙;④南水北调;⑤西气东输;⑥西电东送。
5、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法律:《环境保护法》(核心地位)、《水资源保护法》、《森林法》、《国土资源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土地管理法》、《草原法》等。
6、(1)基本国策:依法治国;一国两制;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资源。(2)战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等。
7、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口增长过快,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大,就会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而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危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8、怎样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为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提合理化建议:)
答:国家: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②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环环境和浪费资源的行为;③加大对公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④健全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
企业:①树立环保意识,增强法制观念;②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③加强对工业污染的治理力度。
个人:①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②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③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④同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的行为作斗争。
9、节约“点子诗”:①空调不低于26度,全国节电上亿度;②在外就餐要打包,别把节约当口号;③电脑不让空运行,两面用纸处处省;④灯泡换成节能灯,用电能省近八成;⑤无人房间灯不亮,人走灯灭成习惯;⑥垃圾分类不乱扔,回收利用好再生。
第七单元: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增强历史使命
1、理想与奋斗:
(1)①共同理想: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②最高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2)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3)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原因:①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②艰苦奋斗是通向理想的必经之路。③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实现共同理想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所决定的。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排除前进道路上的万难,战胜各种风险,不断取得新的胜利,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到来。
2、①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②当今世界的主流: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③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
3、影响世界不安定的因素有(人类社会面临的矛盾、问题和挑战):①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不断;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③新的不安定因素在增加;④全球贫富分化在加剧;⑤贫困和疾病仍在困扰着发展中国家。
4、青少年能为世界和平做什么贡献?
答:①树立和平观念;②积极宣传和平的政策,提高维护和平的意识;③参加维护和平的公益活动;④同破坏和平的行为作斗争。
5、怎样看待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
答:①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一个正在和平发展的大国。②我国是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是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③在国际事务中我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重大的国际问题的解决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参与。④我国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在当今世界树立起了一个责任大国的形象。
6、我国面临着怎样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答:机遇:①世界格局多极化为我们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提供了可能;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来发展自己;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为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为我们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挑战: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有新的表现,恐怖主义的威胁依然存在,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有所影响;②经济全球化也给我国带来一定的风险,某些西方大国,控制国际经济组织,动辄以经济制裁相威胁,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困难;③我国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还处于劣势等。
7、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怎么办?
答:面对机遇和挑战,①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集中主要精力,加快经济发展;②要切实提高抓机遇的本领,增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能力。

  一、转型时期体制制度缺陷阻碍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当前出现的很多矛盾和问题,其根源就在于改革不到位和体制不完善。经济增长方式之所以粗放,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财税金融体制不健全和企业改革不到位有直接关系;资源的严重浪费和低效使用,与土地、水和重要矿产资源的产权制度不明晰、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有关。目前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尚未根本消除,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体制性障碍,如城乡体制分割、产权制度不健全、国有企业改革任务艰巨、资本等要素市场发育滞后、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等。新旧体制并存、体制缺位和错位、法律规制力度不够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和谐的制度根源。市场主体的道德水准和素质、诚信度等不够高,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也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不利影响。目前,改革已走到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人们的发展意识、效率意识和自我价值实现意识显著增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出现多样化趋势,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价值取向错综复杂。当前,在传统思想文化观、道德观、国家观、民族观、价值观受到了剧烈冲击的过程中,在我们的思想文化战线,既缺乏对传统思想文化进行科学的扬弃精神,又缺乏对符合主流社会及时代潮流思想文化的正确引导措施。男女老幼普遍是跟着感觉走,跟着金钱走。在传统文化精髓延伸到了国外形成商业文化,并在中国大江南北产生巨大轰动效应时,人们的价值取向才受到了人类良知的烘烤。目前,宣传教育、思想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极其不相适应。利益分配格局调整的矛盾更趋尖锐,实现社会公平,统筹各方利益的任务十分艰巨。目前,既有中央与地方、东中西部、各省市区之间以及区域地区内部的多重行政分割的利益主体,也有行业、产业方面的市场分割的经济利益主体,还有众多的作为经济细胞存在的企业主体和作为经济人和社会人双重人格存在的个体“人”的利益。在发展极不均衡的状态下,贫富差距逐年扩大,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程度越来越严重。目前,国有单位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收入最高与最低比已达到3:1;城市居民人均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比已达8:1,城市居民人均最高消费与最低消费比为4.5:1;农村人均纯收入最高与最低比接近30:1。收入分配的差距扩大,引发的社会矛盾日渐增多,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解决难度越来越大。
  二、城乡二元结构导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和谐。
  所谓城乡二元结构指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城乡生产和组织的不对称性。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工业化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转化机制尚未建立,城乡居民在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身份待遇上存在较大差别。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等人提出的二元结构理论,采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和二元反差系数等指标,量化测度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情况。表明二元结构特别显著。建国以来,我国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始终小于1,非农业则均大于1,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差距较大;城乡二元对比系数介于0.1―0.4,而发达国家一般在0.5―0.9;非农增加值比重仍高于从业人员比重达30个百分点左右。二是二元结构变迁阶段性明显。1955-1980年,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二元对比系数一直介于0.1-0.3,1981-1991年,农村改革、城市化和户籍制度的松动,使二元对比系数稳定在0.3以上;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又逐步降低至0.22,二元结构进一步强化。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从全国看,东中西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2004年,西部的人口占全国的28.8%,财政收入占全国的17%,财政支出占全国的24.9%,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3%。从我国西部欠发达省份新疆来看,天山北坡经济带,人口仅占全疆的23.3%,生产总值却占了1/2强,财政收入占了52.8%,其中各项税收占了55.7%。尽管80%以上的地方财政支出投向了南疆及其他边远地区,但经济发展缓慢的格局依旧没有改变。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已由2.5:1扩大到3.3:1,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获得的各种转移支付和补贴等,实际收入的差距则约达5倍。农村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只有城镇居民的13.2%,金融发展加剧了财产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三、收入分配机制不健全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当前在改革利益结构调整过程中,由于企业改制过程中产生的分配差异,靠假冒伪劣获得非法收入,靠资源垄断产生的高收入,设租寻租等腐败行为产生的“黑色”、“灰色”收入等现象的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通过市场效率来调节收入分配,使初次分配重效率,再分配重公平的原则体现不足。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指出:在经济增长的长期阶段,收入分配不均的变动是沿着一种“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轨迹进行的,这种“先恶化、后改善”的过程大约需要50-100年时间。2005年我国基尼系数已经逼近0.5,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处在上升通道。而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则处于下降阶段,如日本(1993年)、法国(1995年)分别为0.249和0.327。我国经济增长与利益分配之间的不和谐还体现在城乡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持续拉大,贫富不均的问题十分突出上。城镇居民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人均收入之比为10∶1,农村居民为30∶1。仅从城镇居民分析,高收入家庭收入增长明显快于低收入家庭,财富越来越快地向少数富人聚集。行业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悬殊也十分突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行业之比已由1990年的2.3∶1上升到目前的3∶1,这还不包括工资外的各种福利;特别是民航、电信、金融、邮政、石油、电力、燃气、自来水等行业收入水平大大高于其它行业,行业垄断难以打破,加剧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同时,我国中低收入家庭较多。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上学难、看病难、买房难”普遍存在;农村低收入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比较突出,人均教育和医疗支出占其生活消费支出的23.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5个百分点;长期下岗失业者、困难企业的职工和无工作能力、无收入来源、无赡养的“三无”低保家庭更是无力参加各种保险。这些不公正的收入分配机制的存在,常常是社会出现政治危机的导因。一般,人们对收入差距并非完全不能容忍,相反,如果这种差距的形成机制被认为是合理的,那么,人们除了会对经济上的成功者表示认可之外,更会以自己的努力去获取这种成功,反之如果这种差距的形成机制本身被认为是不合理的,那么人们就不会接受它,甚至可能会利用斯科特所谓的“弱者的武器”进行反抗。
  四、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加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和谐。
  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中存在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低效率和社会福利难增进等,归根结底是由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所致。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自主研发能力弱,影响了竞争力的提升。自2000以来,我国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虽然保持在1%以上,且呈逐年递增之势,2004年达到1.44%,但同美国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高达2.8%的比重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由来已久,无论是企业生产行为,还是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管理行为,都形成了粗放的惯性;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短期内不但难以改变,而且有“加重”的趋势,而发展重工业,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会提高单位产出的能耗比重。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在发展观念上的“唯GDP论”并没有彻底改变,很多地方政府官员为了“要政绩”,仍然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最后形成了一批落后的生产能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的快速发展总是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和资源的严重浪费,能源资源的瓶径制约越来越严重,原油进口依存度已达40%以上,铜进口依存度达65%,尤其是能够提供的土地与环境资源已相当匮乏。从我国西部的新疆来看,国土面积虽然占了全国的1/6,而绿洲面积(包括水域面积)还不足8万平方千米,绿洲每平方千米的人口密度为250人,高于江浙的人口密度。由于人口过快增长和经济发展加快,水的利用增加,导致了大量湖泊干涸,湖泊总面积比50年前缩小一半。与50年代比,塔里木河下游400km河道断流,上中游胡杨林由600万亩减至360万亩,下游胡杨林由81万亩减至11万亩,耕地盐碱化面积达38%,绿色生态屏障濒临灭绝。尤其是南北疆频繁的沙尘暴危及半个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尽管还多,但开发利用成本太高。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经济虽有长足发展,但仅仅只是在规模上做大,有产业形成却没有产业化。棉花总产189万吨,加工还不到1/5,而且主要是纱。人均GDP虽高于全国6%,居全国前列位次,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却居全国倒数第5的水平。除了石油开采加工、特变电工等少数企业拥有某些方面的知识产权外,新疆整个经济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长期以来的粗放经营,经济运行质量不但很差,竞争力不强,而且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影响到了人的生活质量和全面发展。
  五、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导致我国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严重失衡经济发展为社会进步提供了物质条件,但不会自动带来社会进步。如果社会的发展不能取得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进展,发展的结果将难以被社会成员公正地分享,发展也很难持续。传统的经济发展观普遍存在重经济发展、轻社会进步的导向,不少地方在实践中仍把GDP增长作为发展的核心,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重视不够,导致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社会领域的发展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更不能适应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改善的要求,直接加剧重效率轻公平的社会失衡现象。在改革过程中部分群体利益受损现象也十分突出。在近年来的改革中,付出改革成本最多的却被弱势化,没有共享到改革的成果。如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形成的下岗工人、城镇扩张过程中形成的失地农民;城市农民工缺乏在工资、社保、中介、就医、子女入学等正当权益的维权和保险;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安置标准偏低,兑现承诺不到位,出现了一些“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成为“城市化浪潮中的新弱势群体”。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更加剧了这一矛盾。
  六、政府方面特权与贪污腐败产生的不和谐 我们必须要承认一个事实,特权和腐败是社会不和谐的首要因素。根据“两会”调查“群众关注十大焦点”,被排到首位的是“反腐倡廉,严惩腐败”。人们对腐败还是发自内心的咬牙切齿的痛恨。这从人们的关注度很容易看出来。老百姓最痛恨的,是特权和腐败;社会反映最强烈的,是特权和腐败;影响政党与政权根基的,是特权和腐败。 3·农村贫困引起的不和谐 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然而农村的贫困引起极大地不和谐,阻碍着农村的发展,更加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诸种不和谐问题的形成根由看,既有长期以来历史累积的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定阶段的因素,也有市场竞争和市场不完全竞争的因素;既有我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也有我国自身特殊的原因。

  一、转型时期体制制度缺陷阻碍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当前出现的很多矛盾和问题,其根源就在于改革不到位和体制不完善。经济增长方式之所以粗放,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财税金融体制不健全和企业改革不到位有直接关系;资源的严重浪费和低效使用,与土地、水和重要矿产资源的产权制度不明晰、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有关。目前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尚未根本消除,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体制性障碍,如城乡体制分割、产权制度不健全、国有企业改革任务艰巨、资本等要素市场发育滞后、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等。新旧体制并存、体制缺位和错位、法律规制力度不够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和谐的制度根源。市场主体的道德水准和素质、诚信度等不够高,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也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不利影响。目前,改革已走到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人们的发展意识、效率意识和自我价值实现意识显著增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出现多样化趋势,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价值取向错综复杂。当前,在传统思想文化观、道德观、国家观、民族观、价值观受到了剧烈冲击的过程中,在我们的思想文化战线,既缺乏对传统思想文化进行科学的扬弃精神,又缺乏对符合主流社会及时代潮流思想文化的正确引导措施。男女老幼普遍是跟着感觉走,跟着金钱走。在传统文化精髓延伸到了国外形成商业文化,并在中国大江南北产生巨大轰动效应时,人们的价值取向才受到了人类良知的烘烤。目前,宣传教育、思想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极其不相适应。

  利益分配格局调整的矛盾更趋尖锐,实现社会公平,统筹各方利益的任务十分艰巨。目前,既有中央与地方、东中西部、各省市区之间以及区域地区内部的多重行政分割的利益主体,也有行业、产业方面的市场分割的经济利益主体,还有众多的作为经济细胞存在的企业主体和作为经济人和社会人双重人格存在的个体“人”的利益。在发展极不均衡的状态下,贫富差距逐年扩大,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程度越来越严重。目前,国有单位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收入最高与最低比已达到3:1;城市居民人均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比已达8:1,城市居民人均最高消费与最低消费比为4.5:1;农村人均纯收入最高与最低比接近30:1。收入分配的差距扩大,引发的社会矛盾日渐增多,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解决难度越来越大。

  二、城乡二元结构导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和谐

  所谓城乡二元结构指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城乡生产和组织的不对称性。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工业化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转化机制尚未建立,城乡居民在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身份待遇上存在较大差别。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等人提出的二元结构理论,采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和二元反差系数等指标,量化测度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情况。表明二元结构特别显著。建国以来,我国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始终小于1,非农业则均大于1,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差距较大;城乡二元对比系数介于0.1—0.4,而发达国家一般在0.5—0.9;非农增加值比重仍高于从业人员比重达30个百分点左右。二是二元结构变迁阶段性明显。1955-1980年,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二元对比系数一直介于0.1-0.3,1981-1991年,农村改革、城市化和户籍制度的松动,使二元对比系数稳定在0.3以上;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又逐步降低至0.22,二元结构进一步强化。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从全国看,东中西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2004年,西部的人口占全国的28.8%,财政收入占全国的17%,财政支出占全国的24.9%,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3%。从我国西部欠发达省份新疆来看,天山北坡经济带,人口仅占全疆的23.3%,生产总值却占了1/2强,财政收入占了52.8%,其中各项税收占了55.7%。尽管80%以上的地方财政支出投向了南疆及其他边远地区,但经济发展缓慢的格局依旧没有改变。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已由2.5:1扩大到3.3:1,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获得的各种转移支付和补贴等,实际收入的差距则约达5倍。农村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只有城镇居民的13.2%,金融发展加剧了财产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三、收入分配机制不健全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当前在改革利益结构调整过程中,由于企业改制过程中产生的分配差异,靠假冒伪劣获得非法收入,靠资源垄断产生的高收入,设租寻租等腐败行为产生的“黑色”、“灰色”收入等现象的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通过市场效率来调节收入分配,使初次分配重效率,再分配重公平的原则体现不足。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指出:在经济增长的长期阶段,收入分配不均的变动是沿着一种“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轨迹进行的,这种“先恶化、后改善”的过程大约需要50-100年时间。2005年我国基尼系数已经逼近0.5,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处在上升通道。而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则处于下降阶段,如日本(1993年)、法国(1995年)分别为0.249和0.327。我国经济增长与利益分配之间的不和谐还体现在城乡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持续拉大,贫富不均的问题十分突出上。城镇居民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人均收入之比为10∶1,农村居民为30∶1。仅从城镇居民分析,高收入家庭收入增长明显快于低收入家庭,财富越来越快地向少数富人聚集。行业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悬殊也十分突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行业之比已由1990年的2.3∶1上升到目前的3∶1,这还不包括工资外的各种福利;特别是民航、电信、金融、邮政、石油、电力、燃气、自来水等行业收入水平大大高于其它行业,行业垄断难以打破,加剧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

  同时,我国中低收入家庭较多。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上学难、看病难、买房难”普遍存在;农村低收入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比较突出,人均教育和医疗支出占其生活消费支出的23.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5个百分点;长期下岗失业者、困难企业的职工和无工作能力、无收入来源、无赡养的“三无”低保家庭更是无力参加各种保险。这些不公正的收入分配机制的存在,常常是社会出现政治危机的导因。一般,人们对收入差距并非完全不能容忍,相反,如果这种差距的形成机制被认为是合理的,那么,人们除了会对经济上的成功者表示认可之外,更会以自己的努力去获取这种成功,反之如果这种差距的形成机制本身被认为是不合理的,那么人们就不会接受它,甚至可能会利用斯科特所谓的“弱者的武器”进行反抗。

  四、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加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和谐

  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中存在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低效率和社会福利难增进等,归根结底是由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所致。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自主研发能力弱,影响了竞争力的提升。自2000以来,我国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虽然保持在1%以上,且呈逐年递增之势,2004年达到1.44%,但同美国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高达2.8%的比重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由来已久,无论是企业生产行为,还是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管理行为,都形成了粗放的惯性;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短期内不但难以改变,而且有“加重”的趋势,而发展重工业,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会提高单位产出的能耗比重。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在发展观念上的“唯GDP论”并没有彻底改变,很多地方政府官员为了“要政绩”,仍然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最后形成了一批落后的生产能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的快速发展总是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和资源的严重浪费,能源资源的瓶径制约越来越严重,原油进口依存度已达40%以上,铜进口依存度达65%,尤其是能够提供的土地与环境资源已相当匮乏。从我国西部的新疆来看,国土面积虽然占了全国的1/6,而绿洲面积(包括水域面积)还不足8万平方千米,绿洲每平方千米的人口密度为250人,高于江浙的人口密度。由于人口过快增长和经济发展加快,水的利用增加,导致了大量湖泊干涸,湖泊总面积比50年前缩小一半。与50年代比,塔里木河下游400km河道断流,上中游胡杨林由600万亩减至360万亩,下游胡杨林由81万亩减至11万亩,耕地盐碱化面积达38%,绿色生态屏障濒临灭绝。尤其是南北疆频繁的沙尘暴危及半个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尽管还多,但开发利用成本太高。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经济虽有长足发展,但仅仅只是在规模上做大,有产业形成却没有产业化。棉花总产189万吨,加工还不到1/5,而且主要是纱。人均GDP虽高于全国6%,居全国前列位次,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却居全国倒数第5的水平。除了石油开采加工、特变电工等少数企业拥有某些方面的知识产权外,新疆整个经济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长期以来的粗放经营,经济运行质量不但很差,竞争力不强,而且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影响到了人的生活质量和全面发展。

  五、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导致我国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严重失衡

  经济发展为社会进步提供了物质条件,但不会自动带来社会进步。如果社会的发展不能取得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进展,发展的结果将难以被社会成员公正地分享,发展也很难持续。传统的经济发展观普遍存在重经济发展、轻社会进步的导向,不少地方在实践中仍把GDP增长作为发展的核心,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重视不够,导致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社会领域的发展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更不能适应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改善的要求,直接加剧重效率轻公平的社会失衡现象。在改革过程中部分群体利益受损现象也十分突出。在近年来的改革中,付出改革成本最多的却被弱势化,没有共享到改革的成果。如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形成的下岗工人、城镇扩张过程中形成的失地农民;城市农民工缺乏在工资、社保、中介、就医、子女入学等正当权益的维权和保险;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安置标准偏低,兑现承诺不到位,出现了一些“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成为“城市化浪潮中的新弱势群体”。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更加剧了这一矛盾。

因素很多,根源和解决办法都知道,不敢说。

已经上升到阶级矛盾了,社会主义的初衷是没有阶级存在的。解决?呵呵……

《如何看待当前农村一些不和谐的因素》
答: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是中国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 1、 比基尼系数 中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究竟是否合理?对此,应当用多个标准综合来衡量,其中基尼系数属于综合性的指标。 自90年代深化改革阶段以来,社会贫富分化加剧。有研究表明,表征这一分化程度之一的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公认的预警线(0.3~0.4),全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

《我国医患关系不和谐的表现有哪些,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答:医患之间缺乏信任,是造成医患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医患之间缺乏信任、理解,不能换位思考。部分医务人员不能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而是较多地考虑医疗机构和自身的利益。而有些患者对医务人员也缺乏理解,不了解医学的复杂性。医患沟通不够、医疗纠纷增加,是医患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有统计表明,在已经发生的...

《为什么我国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总会出现这种不和谐的现象呢?》
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说,“除此之外,学校制度和文化建设也是导致师生冲突的因素之一。学校对教师提出统一僵化的教学要求,导致教师对学生提出同样僵化的课业要求,加上班级人数过多,使得教师不能因材施教,进而导致师生双方缺乏理解。”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范先佐教授认为,当今学校仍由应试教育模式主导,在...

《现在校园中有哪些不和谐因素》
答:我们把影响教育和谐发展的因素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教育制度。教育制度安排是对教育重大关系的规范。当下中国教育的诸多矛盾和困惑,大多与教育相关制度安排的缺位、错位乃至不和谐有关。本问卷统计中的好些项目,如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保障体系,对学校、教师、学生科学合理的评价,学校的收入分配制度,教育人才...

《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有哪些?》
答:我这个答案对你的作业没有帮助的。我认为一是过度的腐败,二是贫富差距的扩大;对于全世界来说,影响和谐的最主要问题在于霸权主义、种族主义导致的暴力冲突以及疾病带来的人身威胁。

《社会学专家:什么阻碍了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答:在利益格局严重失衡的背后,几乎无例外地都可以看到这个因素的身影。农民负担问题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顽症,与农民在利益追求能力上的弱势和利益表达权利的缺失是联系在一起的;在征地和拆迁中发生的严重不公,是与利益被损害者缺少有效的利益表达渠道有直接关系的;劳工权益屡屡被侵犯,上百万民工辛劳一年后...

《当前影响我国稳定的因素有哪些》
答:当前影响我国稳定的因素 一、社会转型中的经济压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新旧经济模式的交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这种压力主要体现在贫富差距、就业压力以及房地产市场等方面。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二、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与冲突 在...

《根据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论,思考中国当下社会有哪些不和谐的因素...》
答:要明白中国当下社会有哪些不和谐的因素,得从道德二字讲起;因为“道”与“德”二字自古以来是相连的,所以就要从中国的古人作开场;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学者梁燕城访谈:太初有道、道(Logos)是信息的意思。神的话成为万有的根据,也成为万有的规律。当代的量子力学就非常...

《分析题~~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中的不稳定因素有哪些?》
答:中国面对这种极为棘手的局面,既不能介入太深,也不能抽身而退,处于左右为难境地。3、中日关系:日本是中国的海上强邻,是一个曾经对中国进行侵略并且其统治者至今对此没有清醒反省的国家。4、南海问题:国际上有观点认为,谁控制了南海,谁就可以控制东南亚,从而控制整个西北太平洋和澳洲大陆。初步估计...

《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答:(4)残疾人群体。中国有6000万残疾人口,其中1700万处于绝对贫困中,1200万是农村绝对贫困人口。2.失业问题比较严重。“十一五”期间,我国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1300多万人。2300多万人需要就业安置。加上每年需要安置一大批退伍军人、几百万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近几年登记失业率一直...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