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材料一: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 材料二:中国近代 上海的演变史?

作者&投稿:颜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
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注:规劝)
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中国近代,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
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由于第
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花了34年的时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
了20年的时间,使得中国人民无力确立自己的独立道路,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
丧失了。
一一摘编自张玉福《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及启示》
材料三 30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在这
个过程中,有两次大的思想交锋。第一次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另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
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一一摘自沈宝祥《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历程》
社会转型必然促使思想文化变迁,反过来具有前瞻性的社会思潮与文化革新,又往往是社会
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
一一摘自楠升(<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转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政治思想的特点。(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次“突破”的核心内容,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
的机会彻底丧失了”?(10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思想解放成为“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的表
现,分析这一时期与前两个时期思想解放运动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产生巨大差异的
原因。 (12分)

(1)特点:抨击君主专制,带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托古改制(答主张学习古
人治国经验也可);未提出未来社会建设方案,没能跳出传统儒家的藩篱;看待历史有偏激和绝对化倾向.(8分)

(2)核心内容:“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器物;通过改良或革命,建立西方民主制度;反对封建思想,提倡民主、科学。
理解:在三次思想解放影响下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连续失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渐加深(10分)。

(3)表现: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推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摆脱姓“社”姓“资”束缚,为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提供舆论准备。(4分)
原因:
政治条件:前者处在封建社会末期,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者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领导力量:明清之际新的经济处于萌芽状态,新阶级尚未形成,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始终未能独立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极其脆弱;中共的正确领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思想本身:明清之际是借用儒家的民本思想,近代是西学东渐;后者始终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8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